【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创新传承 发掘孝文化当代价值 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软实力建设
——孝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座谈会发言摘登
  作者:中国文化报 综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6-19 | 点击数:3090
 

孝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座谈会现场

  6月7日,由中国文化报社主办、“孝行中国”孝文化传承公益工程组委会承办的孝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座谈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养老、公共文化、非遗、民俗、文化产业、健康等各领域学术单位和新闻单位的专家、学者,与来自山东、湖北、江苏等地的代表以及韩国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孝文化的当代内涵和价值,及其与国家软实力之间的深刻关系。

  此次座谈会是今年3月启动的“孝行中国”孝文化传承公益工程的重要活动之一。与会嘉宾表示,这是一次跨领域的学术探讨,从众多领域和不同视角审视孝文化,能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进一步推动孝文化的传承、传播并丰富其内涵,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解决老龄化问题要增强软硬两个实力

  吴玉韶(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孝文化传统在过去很重要,在未来也依然很重要。过去几千年来,养老问题之所以能得到解决,靠的是家庭,靠的是孝文化的传统。那个时候没有国家保障制度,也没有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靠的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五代同堂。这种文化传统的核心就是孝文化的理念。

  要解决中国的老龄问题,我认为应该增强两个实力。第一是硬实力,就是经济基础、物质条件,如养老机构和社会服务、养老金。

  另外一个是软实力,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孝文化这样优秀的文化传统。有了孝的传统,中国老龄化形势再严峻,我们还是有信心来解决问题。我想,今后不管国力如何强大,政府如何强化养老的责任,社会化服务体系多么发达,家庭化养老这种传统永远不会过时。家庭养老当中的生活护理、精神慰藉、亲情关爱,是其他养老方式难以替代的。

  关于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弘扬孝文化传统,我想提四点建议。

  第一,要树立敬老共享的理念。联合国提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老年人一生为国家、为家庭做出贡献,他们是国家、社会、家庭的宝贵财富。当他们进入老年时,不应该只是因为年老体弱而受到关爱、优待,更应因为他们是成就者、贡献者而受到尊重,这是基本的人伦价值取向。对老年人来讲,得到很好的赡养是一种权利。

  第二,积极倡导敬老的文明。美国社会学家默尼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质量可以从这个民族照顾老人的态度和方法中得到反映。善待老年人是当代人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重要参照,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把它作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第三,要营造敬老的社会氛围。营造这一氛围,有三类对象非常重要,一是青少年,二是党员、领导干部,三是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敬老、尊老应该从小抓起,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开展敬老、爱老活动,敬老应该入教材、入课程,使敬老之风世代相传。领导干部要做敬老楷模,爱老应该成为考核领导干部的基本标准——还不应当是一个高标准,而是最低的标准。社会各界的名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与媒体的宣传报道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要出台敬老、爱老的社会政策。政策的刚性作用可以使敬老、爱老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孝是中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

  刘魁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在欧美国家,无论是制度、价值观还是语言里,都没有关于孝的单独的概念。而对于中国来说,孝则是价值观里一个非常重要甚至是核心的组成部分。

  对于孝,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视角。其中一个是家庭视角,即如何创造家庭和谐。如果从个人的视角来看,孝则是人品、道德和情感的培育,其基础在于感恩——如果对整个社会为你创造的条件,自己的家庭、父母为你创造的条件,周围人群、学校、单位等为你创造的条件,你都没有感恩之心的话,那么人品就出现了问题。从社会视角来看待孝,则要结合善行一起来看。从家庭视角、个人视角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孝就是一个涉及家庭建设、个人情感道德建设和整个社会建设的特别重要的核心观念。

  可是,有时候人们会看到一些反面的东西,比如现在有人开玩笑说,我在家里面算是“孝子”——孝敬孩子。这种情形就把整个关系倒过来了。倒过来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就是溺爱,会培养出一些以个人为中心的“小皇帝”“小霸王”,将来有一天他们可能会在社会里变成一个反面角色,不可能创造和谐。因此,无论是从生物链条来看,还是从社会道德链条来看,不重视孝文化都会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

  我到山西做过考察,洪洞县的羊獬和历山两地之间有走亲习俗。走亲习俗使这样两个不相干的、没有亲属关系的村庄联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像乡亲一样。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正体现了刚才所说的似乎很抽象、实际上却非常重要的理念。

  建立规范,引导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张永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我想从养老产业方面谈一点想法。近年来,养老产业在社会上特别热,这首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以后,人均寿命大幅提高,老人越来越多。第二,中国社会家庭的小型化、亲情化和低龄化,使得年轻人对如何尽孝有了一些新的考量,对此不能用传统观念来看待。第三,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很多老人有了一定的收入,经济方面较有保障。老年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而且发展得比较快。

  中国的老年产业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老年产业的盈利模式多种多样,这可能会使中国整个养老产业在价值观上发生偏离,最终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的养老产业要有引导和规范的机制,要树立一些好的典型。

  此外,目前国人关注更多的是老年人吃得好、穿得好,往往不太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现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应该推动公益活动,逐渐改变企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责任的现象,引导企业真正做公益。

  一如既往地把孝文化发扬光大

  贾宏雄(“孝行中国”孝文化传承公益工程组委会执行主席):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能够出席这次座谈会。我们主要是通过座谈会向大家学习,把孝文化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希望通过实践,为中国的孝文化,也为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做出一点贡献。

  首先,我认为孝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每个不同的姓氏都有自己的祖庙,有家族族谱。过去,不管是什么样的节庆假日、婚丧嫁娶,人们首先在祖庙、祖祠里祭拜祖先。当我们在某个行业做出成就的时候,也会想到光宗耀祖。如果没有做好,在社会上身败名裂的时候,就会认为给祖先丢脸了。祖先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是一种信仰,在宗族演变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传承孝道。

  其次,我们讲孝的时候,要反过来看什么是不孝。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知道无后为大,却大多不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两个。那么不孝的二和三是什么呢?不孝之二是指一个人没有任何成就,没有取得很好的工作成绩,不能去孝养自己的父母,不能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不孝之三是指一个人可能犯错、犯法、犯罪,结果让父母因为这种行为遭受耻辱。

  孝有3个层面:一是孝身,二是孝心,三是孝性。每个人通过努力在工作上取得成就,并通过这种成就让父母生活得更好,这是孝身。我们能够帮助父母实现他们的心愿,在精神层面给他们更多的关照,这是孝心。如果能够引导我们的父母也去向善,修身养性,这是孝的最高层面——孝性。

  作为承办单位,我们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及各位领导对我们推广的“孝行中国”孝文化传承公益工程的大力支持。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通过座谈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把孝文化发扬光大,并更多地通过敬老、助老的服务活动,将孝文化落到实地,让孝文化真正成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

  把孝文化纳入公共文化体系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关于孝文化,我讲3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需传承。改革开放之后,孝文化在文化战略上,在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中都被忽略了,或者说分量相比过去轻了很多。因此,主办方提出这个问题是非常必要和迫切、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我们需要从文化重建、核心价值建构,特别是国家整体软实力提升的视角看待孝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经常有意无意地把孝作为判断个人和社会的一个重要尺度。比如,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可以成为朋友,会看他是否对父母和前辈有足够的尊重或者感恩。因此,无论从家庭幸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还是从人类大同的理想追求等方面,在中国建构自身核心价值的过程中,孝都是传统文化资源里独特而重要的部分。

  第二个观点是需创新。传统的孝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代社会,需要结合今天的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创新从养老入手是比较妥当的,养老问题中酝酿着现代创新的各种可能,比如养老制度的建立、老龄社会的顶层设计、老人文化建设等。

  今天,我们把孝提到公共文化的高度,把孝文化纳入公共文化体系中,其内容和形式就需要创新。过去,我们更多的是面对以成年人为主导的群体进行公共文化建设。而今则可与养老、老人文化、老人社区建设相联系,这就是对传统孝文化的当代创新。

  第三个观点是需传播。其一是提升传播力,其二是提升影响力。我认为,提升传播力需要使用影视剧这样鲜活、生动的现代传媒方式。上世纪80年代,一部叫《喜盈门》的电影极大地影响了很多家庭对老人的态度。今天,不少家庭伦理剧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不妨邀请著名编剧和导演,围绕孝文化和感恩老人的主题拍摄、制作影视剧。关于提升影响力,则可以充分利用成人礼、结婚等已有仪式,并将其放大、充实。

  让孝成为现代人的生活理念

  张文科(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孝是中国整个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和社会政治的起始,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因,也为全球伦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在语源学意义上,孝的基本含义是敬老爱老、侍亲善行。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孝的意义在“大同世界”。

  尧舜禹时期,虞舜至孝,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殷商时期,以孝为教,所谓不孝不教,开了政教合一的先河。周代以“敬德保民”作为孝的基础,提出了“三德”“三行”的民彝规范。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后,孝的意义被畸形化和扭曲化了。

  孔子认为,“仁者无敌”“孝为仁之本”。本立而道生,本就是孝。人源于孝,不孝无以生人。西方伦理学没有“孝”的概念,孝是中国的特色。西方伦理学把人看做客观存在,个体的人。而孔子的伦理学则把人看做环境和关系中的人,是一个系统,一个过程。

  弘扬传统孝文化,对于体会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连绵不断、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础。弘扬孝文化,倡导和践行孝道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家为孝子,在国为忠臣,这应该是我们现在和未来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应该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和传承延续。但是,在现代社会,孝的表现形式和中国古代会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对现代社会孝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结合,把孝变成我们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如此,孝就会成为我们国家软实力的牢固根本和永不枯竭的源泉。

  通过传统节日展示,传承孝道文化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包括人内在的情感和外在的行为准则。孝从本性上讲,不是自然发生的形象,应该是一个文化现象。中国很早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对老人的经验和智慧特别重视,形成了孝养老人的社会基础。后来,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将此作为自己的文化核心,跟中国的农业基础密切相关。

  今天,中华孝文化的遗产值得我们继承。继承和借鉴经典的孝文化理念,在社会上广泛提倡孝文化伦理,形成孝文化体系,让孝心、孝道成为社会的文化观念,以孝凝聚家庭,团结社会,促进民族和谐,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倡导中华孝文化,既是传统社会伦理的核心与重建,也是我们凝神聚气的有效手段。这种由内而外的示范,让当今中国社会产生紧密的联系。

  孝道文化里面有超人性的功绩,有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历史伦理。我们可以做创新性的转换,强调引导,形成环境和文化的压力,让自觉和制约起作用,如关注儒家的孝文化经典等,可以将《孝经》纳入小学、中学、大学课外诵读经典,让年轻人充分理解经典的涵义。

  此外,孝文化不能停留在概念和理论上,应该把它变成具体行动和具体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在日常行为当中培养孝的意识,发扬孝的行为。不仅要讲家庭之孝,还可以让孝变成一个诚心相待、互相尊重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传统的仪式生活强调孝道的文化实践,这种仪式生活有两种:一种是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的机会来展示、传承孝道文化,比如把重阳节变成敬老节,可以安排假期,让大家在重阳节探望自己的父母;另一种是人生伦理方面的节日,比如在成年礼中,强调父母抚养子女的不易,教育他们在未来做有孝心的人。

  孝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创新性、转换性的继承,既不失中华文化的本色,也符合今天年轻人的需要。

  孝文化要适应时代需求

  杨正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今天,我们讨论孝文化不能局限于老龄社会本身,而应从更广、更深的角度思考,即从道德、思想、美德等方面来考虑。

  我想,应该将它与传统的忠孝节义联系起来考虑。我认为,比忠孝节义涵盖面更大的是“忠孝善美”。今天的忠是爱国主义。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史上,人们判断朝代的好坏、人的好坏,都在考虑人是忠是奸。另外就是孝。孝和忠连在一起,是维持家庭稳定、社会稳定、国家稳定的基础之一。因此,我们谈孝的时候,不能孤零零地谈孝,要把它和忠连在一起。忠是国家关系,孝是家庭关系,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讲和谐社会,是讲人之善。我们讲美,则是希望塑造一种道德的美、心灵的美、人生的美。

  关于孝的论述、事例、典型非常多,可以用来教育今人和后人。今天的孝和历史是分不开的,但同时要有所区别。今天的孝有现在性,有其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我们应当吸收历史上有益的、健康的优秀孝文化,来研究现实当中的新情况、新文化。讲孝的时候,不能照搬历史,说得明确一点——现在的精神是为现在的建设服务。不可能要求今人同古人一样,比如老人去世后守孝三年。只有把现实情况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才有生命力,才可能得到推广和施行。

  现在,推广孝有着很好的社会形势与大环境。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习近平同志曾给上海市老年人发慰问信,也特别强调这一点。另外,我们拥有广泛的信息渠道和宣传形式,可以采取有效的、生动的、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推广孝文化。这为我们今天推广、弘扬孝文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手段。

  养老的形式是多元的。现在,我国基本上国家主导、社会协助,实际上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体。随着社会发展,什么样的养老方式既适合国情,又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美德,这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

  将忠亲之孝扩大到孝化天下

  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传统中的孝文化,应该有3种形态:作为文化中国的符号形象系统;行为上的制度系统,即从孝这种本能出发构成的一些行为礼仪;精神上的价值系统,即一种自觉的遵守、信任的福音、真理的依从。

  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我们需要考虑3种关系:第一是私人性文化和公共性文化的关系。第二是血缘和地缘的关系。血缘是一种强势的连接方式。然而,随着整个政治、经济、社会的全球化,地缘范围在不断扩大,此时地缘作为一种补偿性的聚合联系,需要我们重新尝试。第三是农耕文明的孝文化和工业文明的独立文化的关系。中国千年来累积的农耕文明的精华是以孝为代表的生活方式,是精致的、粗朴的,而工业文明则是竞争的、时尚的、便捷的,两者的融合需要探讨。

  此外,我想谈一下孝文化与文化价值的转换关系。我在研究中把文化价值分为3种:膜拜价值、展示价值、体验价值或操作价值。体现到孝文化中的符号系统、制度系统、价值系统,表现为孝言、孝行、孝道3种形态。另外,还有参与性形态,通过节庆、会展等方式,让孝真正落实到我们的生命中,重构中国现在的生命实践。

  最后需要思考的是孝文化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构关系。软实力包括政治力、外交力,也包括历史上的文化传统、现实上的文化创造、文化产业的文化生产和向国外传播的文化贸易。由中国的孝所建构的生命事件,来影响和建构软实力,达到孝化天下的目的。这里涉及几个实力:同化、培养性、创新性、贡献力、规模化以及文化的生产力、拓展性、传播力、民生性的问题。孝作为中国的五常之源和文化纽带可以进行区域整合,既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也可以建构区域共识,尤其在东亚国家,希望能够借助各种活动把中国的孝文化,从忠亲之孝扩大到孝化天下。

  把孝文化落实在敬老工程中

  王儒东(中旭国际敬老产业基金常务理事、江苏省老年健康产业研究开发中心秘书长):我谈谈自己从事敬老工程的一点感受,即如何把中华孝文化体现在敬老工程当中。

  孝文化从微观上来讲,牵扯到家庭和谐。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从宏观上来讲,涉及国家和公民素质。孝文化贯彻得好,整个国民素质就提高了,对社会和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认为,孝文化可以推行到全球范围。

  今年3月,《敬老工程与老龄社会制度建设》蓝皮报告在北京发布。敬老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改变传统的养老理念,即不把老人当包袱,要把老人当财富。具体到实施,就是以敬老工程为基本依托,以老年大学为基础,以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核心。我们目前还在摸索阶段,现在准备在全国设立试点,把孝文化体现到敬老工程中去。

  从理想角度来讲,敬老工程就是要在全国建立养老综合体。所谓综合体,首先就是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在大学里设立机构。比如科研工作者一生中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他可以在老年大学的老年研究院里继续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继续创造财富和价值。许多退休老人身体很好,仍然拥有极大的创造力,甚至可以为养老体系提供很大的支撑。

  另外,有人可能直到退休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希望在敬老工程中,在老年大学里,根据老人的不同爱好,设立各种系、科、处,让有共同爱好的老人一起学习、研究,实现老年人的愿望。比如说,喜欢绘画的老人就到书画学院,喜欢唱歌的老人到歌唱学院,喜欢做研究的老人则到研究学院去等等。

  除了在大学里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设立机构外,还要建立起周边的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综合配套设施。每个综合体都建在山清水秀之地,让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孝文化: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源泉

  张学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几个月前,在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的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文化营养。守护、传承、弘扬孝文化,是我们的重要责任。事实上,千百年来,孝文化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行孝是报答,是感恩,是回馈。孝具有的榜样作用、表率作用和引领作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善气、形成家风。对于家,可增进团结;对于社会,可化解矛盾;对于国家,则有助于增强整体实力。

  今天我们研讨孝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就是要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弘扬孝文化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以孝文化为载体,通过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慢慢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行孝的具体行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发挥良性传递的作用。目前,“中华孝文化脉络研究”的课题研究正在进行中。

  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源泉的孝文化,通过其具体行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到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当中。以孝引领,通过“孝行天下”展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和优秀成果。建议从少年做起、从孩童做起,把敬老与爱幼并举,提倡敬老、养老;从社区教育入手,从学校入手,大城市和乡村同时推进;照顾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在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倡导孝文化。只有积极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才能更好地提升国家软实力。

  孝道的影响力已跨出国界

  肖波(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软实力首先包括道德力,而道德要问发端,孝道源自人心。孝道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在于它的对内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孝道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当下的作用仍不可低估,比如当前我国人口的严重老龄化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形成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遵从孝道,敬老养老,仍然是绝大多数子女的选择,也让国家有了构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缓冲时间。

  孝道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也在于它对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古代,通过商贸活动等途径,孝道思想传播到海外,受到各国尤其东亚国家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他们在政治上推行孝政,在文化教育上实施忠孝教育,使孝道思想对本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即便到了当代,孝文化所蕴含的乡土依恋等,仍具有很大的感召力、亲和力,《曾国藩家书》、《严氏家训》等读物,也受到其他国家人们的青睐。美国还专门拍摄反映传统孝文化的影视作品,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搬上银幕。另外,对于世界各国都须面对的养老问题,我国的孝道与家庭养老方式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孔子提倡的“敬老、尊老”的孝文化理念被看做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聪明设计。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特别把“提倡子女赡养父母”纳入向各国政府的建议之中。由此可见,应对“银发浪潮”,孝道已成为许多国家普遍重视的道德选择。

  我们认为:孝始于人性,拥有民众。无论何种民族、党派、群体,少有人拒绝孝道。孝在中国人心中仍有巨大的影响力,是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只要我们对孝道传承创新,就可以继续发挥其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凝聚民心和加强民族团结,奠定实现中国梦的群众基础。

  传统戏曲中的孝文化

  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核心内容。在传统戏曲中,有大量表现孝文化的作品,这些剧目一代代传承下来,在今天的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中依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传统戏剧演出是跟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老人去世后纪念的场合,往往有戏曲演出,这些仪式中演出的剧目多是体现孝文化的。

  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戏剧中的孝文化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在传统戏剧中,讲孝文化绝不是教条的,而是用生动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安安送米》、《鞭打芦花》等都是如此,这些剧目现在也一直在演出。它们的故事很真实,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也非常感人。

  第二是雅俗共赏,讲求真善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有两面性,一面是真善美,但也有“假丑恶”——虽然也不能说是恶,起码是愚。比如说“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有一些是很好的,还有一些是以牺牲第三代来讲求孝道,这在老百姓中是流传不下去的,因为那完全是为了宣传孝而孝,是一种愚昧的孝。

  第三是具有一定的仪式性。比如说在给过世老人做寿的演出中,把老人生前的故事一段段唱出来,唱得在场的人都流下眼泪。这比写几篇论文、喊几句口号的力量要强大得多。

  孝文化从根源上说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源于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关联性。此外,在农业社会,孝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家庭不稳定的话,社会也很难稳定。在今天,孝文化仍在发挥促进家庭和睦、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年06月17日 01:0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海南文化遗产亟需建数据库
下一条: ·专家座谈孝文化与国家软实力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金卿莹]秦汉义乌颜乌传说与儒家孝伦理的传播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金丹妮]农村葬礼中的低俗化现象研究·[黄晔]试论重阳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居素普·玛玛依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在乌鲁木齐成功举办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天津召开·《民间文化论坛》与俄罗斯《传统文化》杂志合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民间文化论坛》与俄罗斯《传统文化》杂志合作座谈会在京举行·纪念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十年座谈会召开
·《民艺》杂志创刊座谈会在京举办·项兆伦: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青海召开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座谈会·非遗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举行
·西藏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蒙古族文学资料汇编》出版座谈会召开
·“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座谈会召开·文化遗产与文明交流互鉴座谈会在京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