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灾害社会学:努力让人类不做灾害的被动承担者
  作者:范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7 | 点击数:2996
 


  灾害社会学立足社会学观察视角,关注人类在灾害中的作用,凸显人类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促使人类对自身活动进行反思,不再做灾害的被动承担者。

  近年来,地震、海啸、飓风等灾害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害。“当自然灾害伤害了人的生命、财产,就不单是自然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就不能仅停留在自然科学层面,而应进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认知阶段。”国内灾害社会学研究专家、河北联合大学教授王子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灾害社会学由此应运而生。

  意义:关注人类与灾害的多面关系

  “灾害学的研究偏重自然科学,关注安全工程建设、灾后重建等,对人面对灾害的行为、人的减灾能力、人对灾害信息的掌握、灾害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等研究较少。”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顾林生告诉记者,社会学关注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将其带入灾害研究十分有价值,尤其在灾后重建阶段,人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物理空间重建,还包括心理恢复、家庭与社会资本的修复,以及社区再造等。

  这些被自然科学领域所忽视的问题,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填补。“灾害社会学者在定义灾害时,无不强调灾害对社会及其子单位(如社区)正常实施功能所带来的扰动,强调灾害的成因与影响都与社会密不可分。这是灾害社会学为灾害研究提供的重要帮助。”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赵延东表示。

  与一般灾害学研究相比,灾害社会学的基本研究假设是:一切灾害都与社会息息相关,没有社会也就不构成灾害。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利敏认为,“灾害社会学并不关注自然会对社会做什么,而关注社会对自然做什么,这是灾害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他同时强调,灾害社会学立足社会学观察视角,关注人类面对灾害时的作用,凸显人类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促使人类对自身活动进行反思,不再做灾害的被动承担者。

  现状:领域广泛 方法多元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灾害条件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都在其研究范围内。”顾林生告诉记者,灾害社会学将灾害学研究从自然带到了社会,具体来说,灾害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灾害下的自救、互救与公救问题;人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和人的抗逆能力建设问题;人对灾害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在信息引领下的行动问题等都是灾害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赵延东介绍说,灾害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两类问题:一类是应用型研究,即如何利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减轻灾害的社会影响,这种研究在救灾实践和政策制定中应用较广;另一类是理论型研究,即在灾害情境下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学者们常说灾害是“自然实验室”,可以帮助学者理解常态社会下难以观察和理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机制。

  灾害社会学研究离不开社会学基本方法,即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定性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灾害社会学研究与实际密切相关,仅仅对研究对象做定性分析往往是不够的。为了提高灾害研究的可行性水平,立足数据和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处理不同问题可应用不同方法。另外,除上述常规方法外,社会工作干预也是该领域常见的研究方法。

  不少学者提出,虽然灾害社会学研究方法应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主,但灾害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面临的研究对象既复杂又特殊,不能不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如地理学。“灾难社会学注重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是必然的趋势。”周利敏告诉记者。

  发展:面临西方理论本土化难题

   社会学对灾害问题的研究,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国外灾害社会学发展迅速,“经典灾害社会学”、“社会脆弱性”、“社会建构主义”等学派纷纷建立,研究力量不断加强,成果与信息交流日趋频繁,专业性国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灾害社会学的跨文化协作研究已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

  相较而言,国内灾害社会学的研究实力相对薄弱。“目前我国的灾害社会学研究还处于学科建设阶段,出现了一些‘社会脆弱性’和‘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但还远远不够,与国外灾害社会学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周利敏说。

  顾林生认为,“不少学者引入国外研究理论,使我国灾害社会学成果迅速增加,但这是不够的,我国灾害社会学发展现在面临西方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目前又处于快速社会转型期,包括灾害治理制度等都处于转型之中,这为灾害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赵延东说。

  周利敏表示,未来灾害社会学的发展,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加强主流社会学理论与灾害研究的对话;另一方面,要借鉴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理学的相关技术手段,促进学科多元化研究,使灾害社会学学科发展更加充实”。顾林生建议,推动建立跨学科的灾害社会学学会,让大家都来讨论这一问题,百家争鸣的局面对灾害社会学发展大有裨益。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07月26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鈜]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下一条: ·[庄孔韶]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
   相关链接
·[陶子煜]当局者观·[王晓葵]民间传承、记忆建构与灾害民俗学研究
·[王明 曾舒]水旱灾害民俗的功能·[乌丙安]灾害民俗学新课题:面对洪水、干旱、地震等大灾大难
·[叶宏]凉山彝族的气象类“尔比”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樱井龙彦]灾害民俗学的提倡
·[樱井龙彦]灾害的民俗表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