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吕军:他们的名字将刻在“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长城上
  作者:吕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19 | 点击数:3829
 


  自2010年12月启动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历经三年,一期录入4905册资料,取得了8 . 878亿字、三种文档格式的数据加工等七项成果。在与各位专家学者接触的三年中,我深感民间文化之博大,深知工作之纷繁,深感其意义之重大。

  将数十年采集积累的具有百年历史的口头文学田野资料以数字化的方式与社会共享,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是众多专家学者的夙愿,也是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多年的共同期盼。当这个梦想变为现实之际,我们不能不感念那些为之付出心血的耕耘者。三年里,专家团队召开了百余次论证会、验收会。在没有任何参照和经验的情况下,专家们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素养,相继完成了资料本筛选、数据加工专业标准制定、检索系统软件方案确定、数据库框架结构搭建、神话等十一个类别标准制作、项目工作人员培训、 4905册资料的分类整理、阶段性工作审核与验收、为二期数据库征集资料共计九项工作,累积投入了1000多个工作日,其工作量之大,耗费精力之多可想而知。正是专家的全程参与和具体指导,使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成为目前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数据内容最丰富的口头文学数据库。

  在这支队伍中,既有年过八旬的学者,也有年逾古稀的专家,更有年轻的后起之秀。他们往返于数字化工程的现场,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度过了无数个忙碌的日日夜夜,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民间文学的深厚感情投入到数据库建设中,见证了数据库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他们是:万建中、巴莫曲布嫫、毛忠、王锦强、叶舒宪、冯骥才、朱芹勤、刘祯、关艳茹、刘晔原、刘锡诚、安德明、苏永前、李耀宗、陈泳超、陈炳光、杨利慧、杨亮才、郎樱、贺嘉、陶立璠、常祥霖。

  吕军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3-1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万建中:“知识加工”的价值与贡献
下一条: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纪实
   相关链接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王威]“全观诗学”关照下的新媒体口头文学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
·[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郭静暄 赵永恒 马驰 张有明]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民族冰雪体育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张建军]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