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0年12月启动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历经三年,一期录入4905册资料,取得了8 . 878亿字、三种文档格式的数据加工等七项成果。在与各位专家学者接触的三年中,我深感民间文化之博大,深知工作之纷繁,深感其意义之重大。
将数十年采集积累的具有百年历史的口头文学田野资料以数字化的方式与社会共享,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是众多专家学者的夙愿,也是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多年的共同期盼。当这个梦想变为现实之际,我们不能不感念那些为之付出心血的耕耘者。三年里,专家团队召开了百余次论证会、验收会。在没有任何参照和经验的情况下,专家们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素养,相继完成了资料本筛选、数据加工专业标准制定、检索系统软件方案确定、数据库框架结构搭建、神话等十一个类别标准制作、项目工作人员培训、 4905册资料的分类整理、阶段性工作审核与验收、为二期数据库征集资料共计九项工作,累积投入了1000多个工作日,其工作量之大,耗费精力之多可想而知。正是专家的全程参与和具体指导,使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成为目前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数据内容最丰富的口头文学数据库。
在这支队伍中,既有年过八旬的学者,也有年逾古稀的专家,更有年轻的后起之秀。他们往返于数字化工程的现场,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度过了无数个忙碌的日日夜夜,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民间文学的深厚感情投入到数据库建设中,见证了数据库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他们是:万建中、巴莫曲布嫫、毛忠、王锦强、叶舒宪、冯骥才、朱芹勤、刘祯、关艳茹、刘晔原、刘锡诚、安德明、苏永前、李耀宗、陈泳超、陈炳光、杨利慧、杨亮才、郎樱、贺嘉、陶立璠、常祥霖。
吕军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3-19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