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席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演示会人员合影
本刊讯 2月28日,由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演示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以及民间文艺界专家学者百余人出席会议。李屹、冯骥才、叶舒宪、刘锡诚、刘晔原在会上致辞,对此项工程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会议由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主持。
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60年间,中国民协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活动。采集者不仅按照国际惯例对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做了详实记录,还将讲述人情况、记录人与记录情况一并附上,其原始性、原真性、文献性、整体性、资源性十分珍贵,无可比拟,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田野普查的结晶。遗憾的是,囿于各种因素,绝大多数县级传说、故事等没有机会公开出版,大部分原始资料还以手抄本、油印本、铅印本等落后的方式保存着。
为了将这些休眠的资源唤醒,使其充分发挥传承文明、砥砺文化的作用,中国民协与汉王公司从2010年底开始合作,组织有关专家将这些原始资料中的图片、文字全部数字化。经过三年的努力,数据库一期工程收录的内容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收集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谜语、民间说唱等民间文学原始资料,收书品种与总字数上已远超《四库全书》 ,堪称一部“民间文学四库全书” ,一座“数字化的民间文化长城” 。该数据库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录入原始资料,提供了按地区、按故事主题等多种检索方式,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口头文学遗产据此焕发生机、整体呈现,必将逐渐改变固有的文化观和知识观,其学术研究价值将惠及千秋万代,其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的潜力未可限量,其市场开发和应用前景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必将日益凸显。冯骥才高兴地将其比作“我们拥有了一座文化大山” 。
演示会上,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领导为在数字化工程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颁发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奖牌,与会嘉宾观看了数据库效果演示并进行了现场体验。 (刘 洋)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3-19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