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安德明]“农民”刘锡诚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19 | 点击数:2981
 


  有幸结识刘锡诚老师,已有20多年的时间。20多年来,我在学业、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得到了他许多教导和帮助。长期的交往,让我对他在民间文化研究、文学评论、散文写作等多领域的卓著成就,以及他作为学科领导者的独特视野与胸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他无私关心和提携后辈的师长风范,尤有切身的体会。在这些方面,我可以随手举出很多平凡具体又令人感动的事例。

  不过,这并非本文的目的。在这篇小文中,我只想谈一谈自己对刘先生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缘于我最近再次拜读他的散文集《黄昏的眷恋》 。在又一次为书中一段段流淌着真情的文字而感动的同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非得用一个看似不恭的特殊句式来加以表达不可,那就是:“农民”刘锡诚。

  收入《黄昏的眷恋》的《岁月风铃》一文,是锡诚先生回忆自己青年时代在北大求学经历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他早年生活的艰辛,但更多的却是奋发向上的追求与进取精神。而最打动人心弦的,是文中不止一处所表达的同样的意思:“我”是一个一直在地里弓着腰干活的农民,在活儿还没有干完时,从来不会直起腰来喘一口气。

  刘先生这样自喻,自然有不少自谦的成分,但我却从中感受到了饱经沧桑之后真实的个人心绪,其中既有对个人艰难经历的深刻记忆,更有超越苦难之后的高度自信。因此,我更愿意认真地把它理解为对锡诚老师准确、深刻的精神写照。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他的为人上。无论是阅读他的随笔、散文,听同事友人对他的评述,还是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刘先生都是一位质朴、真诚而且重情义的人。对于朋友,他始终持有一种朴实淳厚的情感;对于晚辈和学生,他总是会给予关心和提携;对于老师,他一直怀着感恩之心。而对于曹靖华先生等诸多在北大时期给过他帮助的老师和朋友,数十年来他更是念念不忘,深怀感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这是传统乡土社会最简单不过的人生道理,但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难以达到的交往原则,刘先生却以自己平平常常的行动,真实地遵行着这一原则。从他与人交往的态度和方式看来,他实在就像是一位饱经风霜、朴实无华的老农,尽管满脸沧桑,但即使是每一道皱纹,看上去也会让人感到自然和踏实!

  其次是他的勤奋俗话说:“人勤地不懒。 ”作为“农民”的刘先生,永远在勤勤恳恳地工作着、耕耘着,就像米勒画中拾穗的农妇——她是那样勤苦地干着活,只是在偶然的间隙会稍微伸一伸腰;但是在伸腰的过程中,眼睛还是紧盯着脚下的土地,以及田间散落的麦穗。可以说,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在田间“不敢抬头”的执着与勤奋,刘先生才能够在这么长的岁月里,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劳作,并不断获得丰硕的成果。

  从刘先生的文章著作要目可以看出,他自1957年参加工作之后,一直到现在,除去“文革”十年,每一年都有文章、著作发表。他的著作目录,构成了除特殊历史阶段之外的一份不间断的成果编年史。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农民”特征的一种体现。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农民,年复一年,每一年他都必须做好当年的计划,必须按时劳作,必须要有所收获,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安身立命的基础。而这,是他注定的命运,也是他存在的基本方式,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遭遇怎样的坎坷,都不能改变这种宿命。

  我与刘先生的交往,主要是围绕自己所从事的民间文化研究专业。但实际上,尽管刘先生在民间文化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卓著成就,他本人却是一位跨学科、多领域的学者。这一点,常常让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民间文化研究界的同行颇为叹服。我想,回到“农民”的比喻,锡诚先生可以说是非常杰出的农民。在我们许多人仅仅局限于在一块土地上种植一种作物——也许有的是精耕细作——的时候,他却能够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多种多收,并生产出多种多样的优良果实。他实在称得上是一位多面的“庄稼把式”了!

  当然,刘先生并不是固守传统的老农,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仅就民间文化研究领域而言,他不仅对国内资料有熟悉的把握和深入的研究,还一直注重国际学术动态与国际交流。对于新技术,他也始终保持着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到了七八十岁,还能够不断学习和运用新的技术,比如用QQ一类的交流手段,等等。而对于这些,我们比他年轻几十岁的人,也不见得会更熟悉。

  今年,锡诚先生开始迈入耄耋之年。他的许多朋友和学生,在向他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对他的成就和为人做了多方面的评价。我也完全赞成这些评价:刘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学科领导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是学生和朋友们的良师益友……

  但是,这一切的评价,从我自己感同身受的一种深切体会来说,都回避不了“农民”刘锡诚这个表述——正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有这么深厚的感情,他才能够在各个方面取得如此之多的杰出成就。

  谨以此文向锡诚老师致敬,并祝愿他在新的人生阶段健康、顺利!

  (安德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系作者在《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4年3月19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赵景深日记》记录上海人文学者交往资料
下一条: ·[费孝通]人不知而不愠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