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加强傩戏传承和保护
——临武傩戏座谈会纪要
  作者:隗瑞艳 刘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1-25 | 点击数:3345
 

  11月16日,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湖南省文化厅主办,郴州市文广新局、临武县政府、中国文化报湖南记者站承办的《中国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首发式在京举行,仪式之后主办方就傩戏及湖南临武傩戏的抢救保护传承召开了座谈会。

  傩戏的研究价值及临武傩戏特点

  “傩的宗旨是驱鬼逐疫,以商周时期《周礼》的文字记载为始。数千年来,周代傩仪延伸为傩俗,衍为傩戏,扩散到汉文化全周边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如东亚地区的韩国和日本。”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介绍,傩起源于中国远古驱逐法术和巫术,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禳凶纳吉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祭祀仪式。

  在众多傩戏研究者眼中:“傩仪、傩俗、傩戏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包括诗、歌、乐、舞、戏等,这给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带来了诸多启迪。” 这就意味研究傩戏不单纯是进行戏剧研究,而是具有人类文化学、民族心理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周华斌就从巫、傩、道关系上发掘了傩戏的研究价值。他说,“道教文化发端于巫傩文化,没有脱离巫傩的旨趣——实用的驱鬼逐疫。”他认为,由巫入道,体现着中华文明的足迹。因此就有对其研究、记录、开掘文化内涵的必要。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也认为,对傩文化的重视、保护和研究,则对全面完整和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草根思想文化的一脉相承具有积极意义。

  湖南是中国傩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据《广阳杂记》记载,湘南古有傩戏,“巫师以红布为帕而勒其首,如妇人装”。湖南郴州市临武傩戏自明代一直流传至今,在表现形式上一脉相承,同样以红布为帕勒其首。但临武傩戏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与其他地方傩戏不同。一、对产生傩戏的大型傩祭仪式仍有完整的保存,而这对我们认识戏剧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临武傩戏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分为傩仪、傩舞和傩戏,傩戏作为傩事仪式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富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角色行当等戏剧特征,易于吸引观众。整套程式主要由许傩愿、还傩愿和闭傩坛3部分组成,按先后演进程序大体可划分为请法师、福主家许愿、装彩神像、路桥祭等33道程序。二、临武傩面具表演时面具戴在额头之上,这点与湖南其他地方的傩戏面具区别最大。三、傩神的角色均由男性扮演,忌讳女性参与,即使“三娘”这样的女性角色也由男性来扮演,等等。

  临武傩戏融入了湘南地区文化习俗,具有一些令国际傩学界及民俗学专家瞩目的亮点。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巫允明举例说:“临武傩戏中《三娘关》中的三娘有《孟姜女千里寻夫》剧目的影子,但在传统傩文化和邻近南粤文化的两重影响下,三娘在自报家门时改为了家住广东韶州府道白,这似乎是民间艺术在不同地域演化和发展而更具生命力的所在。”

  如何更好地保护

  近年来,临武傩戏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而在与会学者看来,这得益于至少两个有利条件,第一是从大环境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傩文化的发掘、抢救、保护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21世纪,各地许多傩文化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非遗名录。临武傩戏列入了2009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临武县县长贺遵庆介绍,目前临武县成立了临武傩戏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临武傩戏保护工作纳入县、乡、村三级工作日程,大力开展临武傩戏区域保护建设,傩戏传承人培训以及临武傩戏的研究、挖掘、整理和保护等工作。第二,临武傩戏所在地独特的较封闭的生活环境。临武傩戏所在的油湾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长时间地偏僻封闭,却使临武傩戏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眼下随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临武傩戏迎来新机遇也遭遇新的传承难题。临武傩戏的第16代传承人王太保说,当下的一大困难就是“传承人投入傩戏与忙于生计冲突”“傩戏演员都是农民,他们绝大多数在外务工谋生,召集演员传承是很头疼的事”。实际上,这不仅是临武傩戏也是傩戏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较普遍领域中存在的难题。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说,“要认识非遗是祖先创作的,世代传承的活态的”,又要看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天性,非物质遗产保护不能以牺牲百姓生活为代价”,因此要更好地思考“非遗如何继承保持传统,又能和当代结合”。

  如何更好保护傩戏?与会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安奎说,傩文化应在现有条件下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这需要人们对本土文化更加重视,也需要得到当地各级领导的重视。中国艺术研究院龚和德认为,首先,对文化的封闭和开放性,我们也应持辩证的态度。另外,更好研究傩的价值,应从宗教、文艺、民俗、戏曲等不同角度广泛切入。

  如今,临武正在探索创造傩戏“整体性”保护的社会环境。一是保护传承人,让传承人在良好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二是保护好临武傩文化的存在和活动空间,既对临武傩戏及相关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挖掘、收集和整理,又开展展演活动并筹建傩文化原生态基地建设、傩文化传习所、傩文化陈列室等。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文化报》 2013-11-25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抢救保护皇会文化记忆
下一条: ·“非遗”如何保护?亚洲11国专家昆明支招
   相关链接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
·[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杨雨点]文旅融合背景下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唐诗梦]乡村振兴背景下衡南“烧饼”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郭雪纯]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价值置换
·[程伟明]模戳印花布工艺对文化润疆作用探析·[罗宇博]湖南临武(油湾)傩戏“元宵祈福”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曹贝贝]浅论剪纸的题材风格及传承发展·[兰洁怡]浅谈南宁白话童谣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与保护传承
·[黄桂秋]广西宾阳传统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范译馨]非遗语境下节日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变迁
·传承保护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让非遗拥有更好未来·[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
·[吴凤玲]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刘梦舒]武安傩戏的象征意蕴分析
·[刘文峰]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
·[岳文凯]牛王信仰、庙会与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研究·[杨雨点]试论侗族傩戏“咚咚推”中的“抑巫扬医”现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