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十年光阴背后的开放理念──北京大学暑期学校探索
  作者:记者 温才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8-23 | 点击数:4266
 


  放暑假的大学生不忙着回家、旅行,而是留在校园里聆听自己感兴趣的短期课程。随着国内高校陆续开办暑期学校,人们对“暑期学校”一词已不再陌生。

  可说起它的历史却知者甚少,1871年暑期学校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而国内第一所举办开放暑期学校的综合性大学是北京大学。2002年,北大将春秋学期教学周调整为15周,留出较为宽裕的暑期时间安排暑期课程、实践实习及国际交流。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2004年正式举办暑期学校。

  如今,北大的暑期学校走过10年光阴,其背后的开放办学经验耐人寻味。

  暑期学校打破校际围墙

  开放,是北大暑期学校建立伊始就关心的话题,也是国外暑期学校的最大特点之一。

  北大教务部交流合作暨暑期学校办公室主任贺凯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暑期学校是高校履行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每一所高校的暑期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而北大的暑期学校,虽有北大品牌、10年探索经验作保障,但说到底还是要保持、发挥北大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特色优势”。

  发挥服务社会、保持综合特色的途径之一就是开放。据悉,北大在课程、师资、运转方式上都形成了自身的开放特色。

  据贺凯丰介绍,北大暑期学校课程分为三类,A类课程是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计划内的实习、实践及实验课程等,一般只对北大学生开放;B类课程开设一些具有北大特色的优质课程,如通识类课程、专业选修课、名师特色课等;C类课程主要是小班课、外语课、国际暑期学校项目的英文授课课程等。“B类和C类课程不仅对北大学生开放,同时还面向全球开放,吸引国内外其他学生选修。”

  教授这些课程的不只是北大的在校教师,还邀请了境内外有名专家来讲授学术前沿课程。北大曾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钟万勰开设“应用力学的辛数学方法”,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开设“清朝开国史”;台湾东吴大学副教授石计生开设“社会地理讯息系统与后现代空间”等。

  除此之外,为了使暑期学校能够顺利运行,北大进行了相应的制度改革,建立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制度基础——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以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国内外校际交流。与此同时,还完善了暑期学校运行机制和教务管理系统,建立起暑期学校课程建设与评估制度。

  跨学科,创新才有可能

  在A、B、C三类课程中,B类课程占了北大暑期学校课程相当大的一部分。10年来,北大暑期学校不仅为2万多名在校生提供选修优质课程的机会,同时还为4000多名北大以外的学生提供了选修北大课程、感受北大文化的机会。

  在北大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军所教授的“web信息产品设计”课上,师生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并快乐着”。短短的21天内,来自6个国家、全国50多所院校不限专业的120名学生,以1/3技术开发,1/3视觉设计,1/3用户研究的配比,不仅要完成17个团队的组队,还要听课、提出创意、形成产品、评审答辩。“时间很赶,学生常熬夜,但大家都很兴奋,因为机会难得。”王军说。

  据王军介绍,这是一门学界和业界联手开设的研究生创新课程。由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华盛顿大学的著名教授与阿里巴巴、创新工场、谷歌、腾讯等企业的资深设计师、工程师共同参与。课程前期由高校教师指导,最后一堂课邀请企业讲师点评。

  “web信息产品设计”今年是第2次开课了,相比去年有了可喜的变化。王军告诉记者,去年学生的作品多集中在校园生活,今年的作品和社会接触比较紧密,譬如传授男生追求女生经验的“恋爱FM”,帮助情侣更方便找到比较好的婚庆公司的“七喜—最美新娘”等等。

  “最大的收获是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找到教育技术专业与产品设计的契合点。团队成员来自国内外不同的学校,交流瞬间经常迸发火花,在设计上我们都有自己的思考与信念,这个过程非常奇妙。”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蔡文璇说。

  王军对此表示肯定,这也是他招收不同专业学生的初衷,“高等教育的专业细分,只有当跨专业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创新才有可能。”

  国际课程呼唤中文教学

  一边讨论中国化妆史,一边在脸上画出唐代、宋代的妆容;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牛郎、织女、飞鸟,进而解读中国的民间故事。北大中文系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副教授王娟的 “中国民俗与文化”的暑期课堂上,一群外国学生正在淋漓尽致地发挥创意。

  2009年,北大教务部和国际合作部共同开设了全英文课程,内容侧重于中国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经济以及中国当代改革发展等主题。截止到目前,开课共约70门,来自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近600名大学生走进了北大课堂。台湾大学等的十几所台湾地区高校、香港大学等八所香港高校组团参加北大暑期学校。

  作为国际暑期课程的“元老级”人物,王娟已经开过4次课,刚开始选课的人数并不多,而今年增至近30人,相当于北大暑期学校小班教学的最大容量。课程内容包括中国神话、中国故事传说、民间剪纸艺术、中国民居等。32个课时中,学生要完成2次民俗作业,2次课堂讲演,2次课堂实践。

  在教学中,王娟最大的体会是“外国学生的视野不同,提出不同视角的问题,对于拓展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有一定的帮助”。一次课上,有外国学生问到,中国民间故事中多以女性为核心,那么中国的男性形象又是怎样,这激发了王娟的思考,最后在课上单独开辟了中国女性专题。

  通过学生的反馈,王娟了解到,目前北大的国际课程强调用英文授课,而像来自新加坡、港、澳、台地区的学生汉语也不错,甚至部分人的汉语优于英语。“不少境外学生呼唤原汁原味的中文课;而一部分北大的优秀课程,由于老师的英语口语稍欠,未能开课。建议开放的形式还可以更加灵活。”

  贺凯丰表示,北大的暑期学校将会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加强总结和研究,争取开出更多的优质课堂,以适应外国学生更好地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
 

  文章来源:求是理论网-中国科学报 2013年08月22日 09:5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华人老家”山西大槐树文化遗产日推广“祭祖习俗”
下一条: ·陕西7处文化遗产入选“丝路申遗”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