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由七夕节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石河子大学薛洁答石河子报社邱海虹记者问
  作者:记者 邱海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8-01 | 点击数:8004
 

  七夕节即将来临,在如今许多人热衷于过西方“情人节”的背景下,七夕节这一极富浪漫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近日,记者专访了石河子大学薛洁教授。

  记者:从2008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被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一举措无疑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是大有益处的。那为什么我们一些传统节日还是不如洋节火?根源在哪里?

  薛洁: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实施非遗保护政策的重要体现。为什么如今传统节日不如洋节火?我认为首先要在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以前多采取批评的态度,特别是文革时期,认为是“四旧”,必须破除;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期,当我们认识到应珍视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财富并加以传承发展,文化上的拨乱反正还没有完全正本清源、稳定巩固下来时;对西方文化还来不及甄别良莠,便铺天盖地迎面袭来,冲击和削弱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重视与传承;不少人甚至崇洋媚外,认为传统文化会妨碍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不仅不珍惜,反而要抛弃。今天,一些传统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有的节日列入了联合国、国家级非遗名录,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已经有了一个实质性的转变。

  记者:和西方洋节比,我们的传统节日有什么特点?优势在哪里?

  薛洁:每逢节日,各民族尤其重视伦理道德、尊老爱幼、注重人际关系及群体意识。节日民俗在这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生长,自然受到其影响。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以下主要特点:

  1.重亲情、重人伦。过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有许多团圆的节俗活动。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只要有假能回家,千里迢迢也往家赶,与亲人团聚,除夕年夜饭、初一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中秋节的月饼等节日食俗,都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节日民俗对家庭人伦关系也十分注重。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晚辈向长辈拜年、送礼(尊老、孝敬),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爱幼、爱心),吃团圆饭,以保持家庭亲和力,尽享天伦之乐、儿女情长。

  2.密切人际交往、构建社会和谐。我国的节日活动许多是以加强人际交往为目的的。逢年过节,人们利用集中的假日休息时间,常请客送礼、探亲访友、互有馈赠,以这些行为加强人际交往,给节日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如兵团各师团插花分布在新疆各地方,长期以来,兵地之间就形成了你来我往的良好传统,无论是汉族节日还是少数民族节日,节日期间兵地相邻单位互相慰问,共同联欢,庆贺佳节,增进兵地关系;兵地又因通婚联姻的缘故,节日期间兵地民间的这种亲友交往,既密切了家族团结,也和谐了兵地关系。

  3.通过举办各种大型节庆活动,增强民族凝聚力。我国的节日,从小范围看,是家庭、亲族的交往和活动;从大范围看,是整个社群成员的集体活动。节日期间,一个地方往往有共同的节日民俗,遵守共同的民俗规范,彼此间有一致的文化认同感。此类节俗活动认同感在新疆兵地较普遍,如博州、农五师在赛里木湖或广场举办的“那达慕大会”,以文化游乐为主要节俗活动。届时,不仅仅是蒙古族,当地的各族人民都像过自己的节日一样来庆贺、欢度,摔跤、赛马、歌舞、贸易等节俗活动,吸引众多国内外游人前往。在组织、参与那达慕节俗活动中了解蒙古族历史与文化,感受各民族大家庭的和睦与温馨。

  节日活动的优势和价值在于,节俗文化活动,使人们置身于群体氛围中,集体意识得到增强,不仅家庭团圆和睦,而且对于提高社会群体的内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条: ·方言教育图书亮相书展 上海方言保护“从娃娃抓起”
下一条: ·“华人老家”山西大槐树文化遗产日推广“祭祖习俗”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