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作者:新华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8-08 | 点击数:4834
 


  

  8月7日,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西和乞巧民俗与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论坛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省文化厅主办,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中共西和县委、西和县人民政府承办。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区首席代表汤竹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孟宁,中国文联副主席夏潮,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罗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朱萍,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许文海,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志凌,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孙周秦,甘肃省民协副主席杜芳,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陇南市政府市长陈青。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等三十余位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和学者,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代表,在京的陇南籍优秀人士代表,陇南市及各县区的代表出席论坛开幕式。

  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致开幕辞,向参加本次高峰论坛的各位嘉宾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孙雪涛说,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既是响应联合国妇女署“倡导赋权女性和性别平等”崇高宗旨,贯彻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妇女事业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也是推进国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活动邀请众多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商乞巧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大计,使这一古老传统民俗节日能够走出陇南,走进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宣传、展示陇南独特文化魅力的一张新“名片”,这是280万陇南人民的希望,也是我们的期盼。

  孙雪涛指出,乞巧文化,孕育于陇南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陇南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上江南”之称,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中国大秦帝国的发祥地,也是孕育和发展秦文化的摇篮。众多民俗专家考证后一致认为,乞巧文化及逐渐演变形成的乞巧节,是起源并流传于现今甘肃陇南市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并随着秦帝国的不断强盛,逐步在全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区内盛行,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乞巧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孙雪涛指出,乞巧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乞巧是集崇拜信仰、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承载着中国女性独有的期望和梦想。乞巧女儿节保持传承了原生态的民间信仰,体现了年轻女性祈求智慧与技艺、交流生存和生活经验的渴望,展示了女性们争取家庭幸福美满的追求。一年一度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因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女性之多,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因其历史传承的广泛性、独特性和珍贵性,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孙雪涛指出,乞巧文化,集中展示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从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看,乞巧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敬畏自然、尊重劳动、展示慧巧、感恩拥有的精神内涵;从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看,乞巧文化体现了中国现代女性争取平等、自立自强、追求理想、奉献社会的生活理念。乞巧文化既反映了地域民俗文化的独特表征,又反映了人类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弘扬乞巧文化,既利于光大中国女性勤劳贤慧、淳朴善良、向往美好的传统美德,又利于克服好逸恶劳、奢侈浮华、精神颓废等社会不良现象,更重要的在于倡导赋权女性和性别平等,着力消除性别歧视,在全社会营造平等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广大女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孙雪涛指出,乞巧文化,有助于提高妇女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促进性别平等、维护妇女生存发展权益、让女性同胞们在同一蓝天下更加幸福、美好地生活是乞巧文化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将借助中国乞巧女儿节,展现乞巧文化的独特内涵,扩大乞巧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让乞巧文化成为传承中国女性智慧、技艺、美德的大载体,成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的大课堂,成为实现女性全面发展的大平台。

  孙雪涛指出,乞巧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离不开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支持。本次乞巧文化高峰论坛的举办,充分体现了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部门、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各位专家学者对陇南文化事业,特别是乞巧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乞巧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必将得到更多关注女性、关爱女性、关心女性发展的组织、团体和有识之士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陇南将借助中国乞巧女儿节,大力发展乞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有效对接、完美融合,让乞巧文化这朵奇葩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交流孕育机遇、合作铸就辉煌。孙雪涛希望,通过此次高峰论坛的举办,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乞巧文化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孙雪涛诚挚邀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各位朋友到陇南走一走、看一看,品味美丽陇南的独特风韵,体验乞巧之乡的迷人风采,感受神秘古国的时代气息,共同谱写美丽中国梦的陇南新篇章。

  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区首席代表汤竹丽作了题为《文化保护中女性赋权的重要性》讲话,并对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举办予以积极评价。汤竹丽说,乞巧节是有关女孩儿的节日,她们会成长为未来的成熟女性。通过教会女性重要的价值观念和传承智慧,这个节日使得女孩们对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它引起大家对女性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的关注;二是因为它提醒了我们,尽管在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方面已取得巨大进步,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三是本次论坛让我们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共同克服仍然存在的困难,以确保今天的女童,未来的妇女,当他们长大后会被像男性一样平等对待。

  “我期待有一天,陇南乃至全中国的女性志向高远,努力成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成为大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甚至成为中国的国家主席,对我而言,这正是乞巧的终极意义所在。”,汤竹丽对中国(西和)乞巧文化发展提出了美好愿景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3年08月07日 14:17:0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祝贺乌丙安教授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贺词、贺信选
下一条: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学术平台启动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