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李国太]陶云逵:绽放“云之南”
  作者:李国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07 | 点击数:4913
 

《边疆人文》杂志某期目录

《边疆人文》杂志某期目录

陶云逵在田野调研中

陶云逵在田野调研中。资料图片 

 
  谁也没有料到,年仅40岁的他,竟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热带病,在不停地念叨着自己夭逝的孩儿“尧尧”中撒手人寰。生前为了考察边疆民族,曾跋涉在“云之南”的崇山峻岭中,为云南民族研究和我国民族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逝后则百般寂寞,其煌煌著作也鲜为人知。他,就是我国民族学研究的先驱之一——陶云逵。

  1904年初冬,陶云逵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父陶瑢为其取名祖逵,字似龙。1924年,陶云逵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继而升入南开大学,受被张光直先生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博士的影响,对人类学尤其是体质人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27年,他远赴德国,先后就读于汉堡大学和柏林大学。1933年,他获取人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就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与凌纯声、芮逸夫等一道考察过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抗战爆发后,他再度辗转到达云南,于1940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并筹备成立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主办了《边疆人文》杂志。在3年多的时间里,《边疆人文》油印了三刊三卷18期。这些用西南地区最廉价的毛边纸装订成的刊物,保留下了抗战期间闪烁着科学光芒的学术成果,为西南民族的研究开辟了阵地。1944年初,陶云逵因在考察中感染热带病离开了人世。纵观陶云逵一生,其生命之花可谓“绽放于云之南,也凋谢于云之南”。虽短暂,却芬芳。

  1934年,作为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的陶云逵第一次与云南“相识”,此行的目的在于“滇西南之摆夷及滇西北之麽些,栗粟,曲子”,即进行民族学调查,对傣族、纳西、傈僳、白族等作体质测量,也调查他们的风俗习惯,旅途中他对这些民族的文化诸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在《俅江纪程》中,他写道:“自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两年之间,我走了不少的路……。我把这段日记写出来,也许有点实际的用处,就是给预备到那区域的人,一个途纹上的参考。”为什么会选择云南?或许正如他在《云南土著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中所说:“云南不但是个‘山国’,而且是个‘族国’……。这现象为我国大多数省份所无的。”

  但这一路上的考察,却颇为艰辛。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和“异文化”的冲击,使考察者深有体会。如在面对当地人习以为常的过江方式溜索时,这些外来的考察者却犯了难,“虽然簇新的溜索,我仍有点胆寒。而赵君及同行工人们(都是未曾溜过的),都忧形于色。”结果只能“带溜”,即“请了一位善溜的古宗,我猿攀在他身上,并以带系之。彼则自系于溜板之上。”这使得陶云逵不得不感慨“大体凡活的东西都怕死”。

  此次历时近两年的调查成果丰硕,陶云逵先后发表了《几个云南土族的现代地理分布及其人口之估计》、《碧落雪山之傈僳族》、《几个云南藏缅语系土族的创世神话》、《车里摆夷之生命环》等数十篇文章。而其中的《碧落雪山之傈僳族》,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是傈僳民族志,其主要是将其族的文化的各方面,客观地描述出来”。文章首先对“傈僳”之名称进行了详细考证,接着对“傈僳”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做了简明的交代,而重点则放在文化上,分别从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婚姻家庭、生命仪礼、社会结构、战争、语言以及信仰等方面做了全面的描述和记录,并配以大量的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抗战军兴,一度被视为无关大局的边疆各民族地位之重要凸显出来,政府有边疆开发之政策,学界有边政研究之呼声。陶云逵也不例外,不仅坚持实地考察边疆少数民族,而且还就此发表了《边疆与边疆社会》、《开化边民问题》、《论边地汉人及其与边疆建设之关系》、《论边政人员专门培训之必须》等文,其目的正如他在《开化边民问题》中所言:“边疆为我版图之边疆,边民亦即我国民之一部。开化边民使与近代中原文化融为一体,以应付现局,实为刻不容缓之事。”对政府已有的一系列开发边疆民族地区的措施,陶云逵并不随声附和,而是以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客观批评“我们的边疆政策,弊病在于单边的,仅顾政府一方面意旨而未从边民意旨与生活实况着想。”

  陶云逵的行文与凌纯声、芮逸夫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有诸多相似之处,不仅注重田野调查的资料,而且也善于运用中国丰富的文献典籍。通过两者的结合,使呈现出的对象不仅具有横向的丰富感还有纵向的历史感。

  陶云逵并不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视为奇风异俗而随加评判,而是对其持之以科学而客观的态度,如在《西南部族之鸡骨卜》开篇便说明材料的来源,并指出“本文就是研究一下鸡骨卜的形式与意义进而观其分部”。读陶云逵的考察报告和学术文章,似在倾听一位严肃而冷静的学人在客观地陈述,很少能觅到失控的激情和强烈的价值评判,这或许与他在德国所受到的人类学教育有关。但殊不知,陶云逵还是一位多情的诗人,“风儿柔!绿水儿悠!云影水波儿上游,浮鸭儿群驱凑。青青柳叶扫船头,桃花儿随风沾衣袖。风送笑语私,袅娜般你临水正梳头。”诗中那一抹轻柔与灵动,毫不逊色于许多现代著名诗人。费孝通先生在《物伤其类——哀云逵》一文中回忆道:“云逵本是诗人,血里留着他阳湖望族爱美的性格,尽管他怎样对他天性遏制,怎样埋头在数字或逻辑里,但人静酒后,娓娓话旧时,他那种不拘泥实际,富于想象,沉湎洒脱的风致,就很自然地流露,使人忘却眼前一切的丑恶。”这在潘光旦先生的致辞中也得到印证,“他懂得诗,在他死后我才知道。”

  斯人已逝70载,由李东晔辛勤搜集、整理的《陶云逵民族研究文集》终于在2012年问世,此文集汇集了陶云逵的大部分著述文章,也算是对他的缅怀和对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事的追忆吧。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3年6月14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治学深山 桃李天下——纪念马学良诞辰100周年
下一条: ·[晓荷 巴义尔]民俗学大家乌丙安
   相关链接
·我们为什么要给一位民族学家写民族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