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吴凤霞]民族·民族史·民族史学
——论白寿彝先生民族研究的特点和风格
  作者:吴凤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02 | 点击数:11463
 

 

内容提要:白寿彝先生在民族研究方面,涉及民族、民族史和民族史学等领域,其特点是民族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研究相结合、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研究相结合、民族史学和中国史学史研究相结合,这些特点突出反映了白寿彝先生民族研究的学术特点和理论风格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白寿彝;民族;民族史;民族史学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06)02-0041-08

白寿彝先生对中国通史理论和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为学术界所瞩目。他在民族研究方面的理论建树亦有广泛的影响,学术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①。本文试就其有关论述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民族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民族史学和中国史学史三个方面对其研究成果进行阐述,进一步揭示白寿彝先生的学术特点与理论风格,以及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一、关于民族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研究
 
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白寿彝先生特别重视民族问题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研究。尤其是关于统一和多民族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地位、民族差异和民族意识等问题的研究,他有许多独到见解。
(一)正确把握统一和多民族的关系
撰写中国历史要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白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卷”第一章,开篇就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这是对中国现实和中国历史的概括,即统一和多民族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历史的主要特点。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问题,白先生有深入的研究,提出过许多见解。比如,他认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各自的特点[1]。他指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曾出现过各种形式的统一: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地方性多民族的统一;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社会主义多民族的统一[2]。这四个类型的划分强调了统一的规模和阶段性问题,可以说是他对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问题的具有创见性的理论认识。将少数民族的统一考虑在内,从全局的和多民族的角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白寿彝先生看待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发展进程的卓识。
对于历史和现实中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关系,白先生说:“全中国的统一,与各民族的统一分不开。没有各民族内部的统一,全中国不能统一。”[3]阐明了全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内部的统一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上,他说:“在统一的发展过程中间,‘多’不是削弱了‘一’,而是丰富了‘一’。各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特点,都有他们对历史上的贡献,都有可能对历史上作更多的贡献。”[2]他还讲过:“统一和多民族之间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而是辩证的统一,这就是任何民族利益脱离不了国家的共同利益,任何民族受到了损害,国家也必然受到损害。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单从一方面去理解。”[1]这些论断是白先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运用辩证的方法而得出的理论认识。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也反映了白先生作为史家的深刻历史感和鲜明时代感。
(二)正确认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
关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问题,白先生肯定了吕振羽在《中国民族简史》中的看法②,认为他说出了历史工作者在民族问题上应持有的正确态度[4](P32)。白先生主张,“一方面既要平等地对待各民族,无论大小、历史长短、人口多少、文化水平高低,都应该一视同仁。但它们在历史上的不同影响,不同地位也要说出来,这也是一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科学的,只要一个方面是不够的”[5]。显然,对于如何处理民族平等和如何看待各民族在历史上的不同贡献和地位的问题上,白先生所坚持的是进步的民族思想和历史主义的科学原则。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对我国各民族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说:“对我国在历史上的各方面的贡献,各族人民都有份,但我们研究得很不够。”[4](P96)因此,他着力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历史上各民族贡献和地位的问题。概括说来,其理论见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关于汉族是我国主体民族的看法。白先生根据我国的历史实际,指出,汉族在全国各民族中,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人数最多、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最高的民族。虽然在某些方面,汉族可能不如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超过了汉族。但总的讲,汉族水平是比较高的。更重要的是,汉族在全国各民族中,始终成为我们国家的稳定力量。而且这个稳定的力量,并不因为元代是蒙古贵族的统治、清代是满洲贵族的统治而有所削弱或受到排挤。中国历史几千年连续不断,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这个功劳,汉族应居第一位。如果没有汉族,少数民族做不到这一点[6]。这里,白先生主要抓住两点论证了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的观点。一是汉族不仅人数最多,而且是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最高的民族;二是汉族是各个历史时期国家的稳定力量。在《中国通史》导论卷中讲“多民族的统一”时,他还阐述了主体民族在多民族统一中的重要作用[4](P91)。
需要强调的是,白先生也分析了主体民族的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地理原因和历史原因。他认为,在文化水平发展不高的时候,自然条件起的作用很大。历史上,因为汉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得到了最好的自然条件,土壤、气候、水利都比较好,所以汉族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中国在历史上变化很大,气候、土壤也有变化,因而形成各个地区的不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可以以有余补不足,但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有些地区确实占了便宜,有些地区就吃了亏。汉族成为主体民族,跟这个情况有关系。他用了一个词,叫“得天独厚”。由于这些分析,白先生得出一个结论:“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这个观点符合历史的发展;汉族成为主体民族,需要有各个民族各方面的支持,同时还要有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6]
可见,白先生对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而是从主体民族的作用、特点和形成的原因等多重角度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这些探讨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的,他突出地反映了白先生对我国历史的科学认识,也使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的结论更加令人信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走向民间──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教授
下一条: ·任东权:守护韩国民俗50年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陶子煜]当局者观·[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
·[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