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洞庭湖何日再现“渔歌互答”?
  作者:记者 黄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9 | 点击数:4666
 

 洞庭湖区的广大渔民举行盛大的“洞庭渔歌会”(资料图片)

  千百年来,洞庭渔歌在历代渔民中口口相传,形成了洞庭湖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渔民上岸产业转型等因素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后,渔歌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一濒危的民间艺术文化,2007年,洞庭渔歌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那么,洞庭渔歌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又如何呢?近日,记者走访了渔民、社区、相关职能部门等,一探究竟。现状:洞庭渔歌几近失传

  在洞庭渔都附近,一艘名为“洞庭渔歌”的三层趸船安静地停靠在湖边,这是岳阳楼区洞庭街道西瓜山社区主任刘其军融资来的,今年7月正式开业,“一楼13个门面为过往的沙船提供配件经营,二楼是茶酒楼,为部分渔民子女提供就业机会。”西瓜山社区书记李笺说,因大家对洞庭渔歌感情比较深,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

  2003年6月,西瓜山社区正式成立,近千户上岸渔民被安置在这里,占社区人口总数的80%.在这个渔民聚集的地方,聊起洞庭渔歌,李书记却皱起眉头,“社区里很多会唱的老渔民都不在了,年青一代基本上都不会,洞庭渔歌几近失传了。”

  去年,为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西瓜山社区成立了一支“水上职工中老年艺术团”,每到傍晚,近百人热闹地跳起广场舞来。李书记说,社区曾想过组织老渔民来教渔歌,排练歌舞,让洞庭渔歌传承下去,但受人力、物力的影响,这一想法一直被搁浅了。

  随后,记者采访了数十位渔民及其子弟,说起渔歌,有的摇头说不会唱,有的笑而不语,还有的甚至说从未听说过,洞庭渔歌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回忆:“洞庭渔歌会”曾经声势浩大

  洞庭渔歌,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渔歌,即张口就唱,渔民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直接源于渔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形成了洞庭湖区独特的风味。

  渔歌内容有情歌、儿歌、劳动歌曲等,绝大部分情歌反映了洞庭渔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刻画了渔民真挚朴素的爱情和高尚纯洁的情操;儿歌的内容诙谐有趣,富有知识性和娱乐性,分为耍歌、盘歌和骂歌;劳动歌曲则是渔民在行船时,为了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而演唱的歌曲。

  上世纪80年代,洞庭渔歌集中流传在岳阳楼区的洞庭乡、五里乡、郭镇乡、北港乡和梅溪乡等五个乡镇,其中洞庭乡的流传更为普遍。

  今年50岁的曹春初是渔民子弟,虽然现在在西瓜山社区担任副书记,多年来未曾下湖捕鱼,但儿时在湖区生活的情景仍清晰可辨。

  “(上世纪)70年代,当时从事打鱼的人很多,生产队的女同志在家织渔网,大家在一起开心就唱起渔歌来。”最让他记忆深刻的一首渔歌是《渔家姑娘织网忙》,他在湖滨小学读书时排演过这个节目。

  1978年10月,在政府的组织下,君山附近湖面上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洞庭渔歌会”,周围150多条渔船,1000多渔民赶来参加,演唱了18种形式的41首渔歌。“10月,洞庭湖湖水干了,渔船上装的都是芦苇,运到君山纸厂去的,当时用的还是风网船,几条船绑在一起,用芦苇搭平,然后再将船板盖在芦苇上面,把帆布一铺就是舞台了。”曹春初回忆说,渔歌会相当盛大,两边插满了红旗,船上、岸上站满了人,他遗憾的是这种盛况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展望:能否打造成岳阳文化品牌

  风吹麻石滚上坡/洞庭湖里鸟架窝/枫树尖上鱼撇子/鸬鹚上树把鱼捉。这首《海歌》是渔民在放鸬鹚船打鱼时用诙谐的情调、滑稽的话语唱出一反世态常情的“颠倒歌”以之逗笑取乐,开开心,散散闷。

  岳阳楼区文联副主席陈岳林曾在洞庭乡从事文化工作20多年,因对洞庭渔歌比较熟悉,他被列为洞庭渔歌的传承人。上世纪80年代,政府对洞庭渔歌进行一次专门的收集整理工作,陈岳林也参与这次洞庭渔歌,他说洞庭渔歌就是从那以后开始没落。

  岳阳楼区文化馆馆长柳惠荣说,目前洞庭渔歌的传承人为数不多,至今没有一支传承队伍,本来计划在西瓜山社区建立渔歌传习馆,让洞庭渔歌传承下去,但因为资金等因素,一直没能实现。

  面对濒危的洞庭渔歌,近年来,政府加大保护力度。2007年,洞庭渔歌成功申报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今年,洞庭渔歌也首次出现在岳阳楼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岳阳旅游产品缺少的就是文化产品,而游客常常感兴趣的就是一些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陈岳林说,洞庭渔歌具有亦歌亦舞表演特征的水泽文化现象,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政府出面以真正抢救文化遗产为目的,把洞庭渔歌打造成岳阳文化的名片。

 

  文章来源:搜狐-岳阳晚报 2012年09月09日09:4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江南]保留一片“活着”的文化记忆
下一条: ·[杨琳]长寿面与寿星崇拜
   相关链接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
·[丁庆旦]山野歌嘹亮·[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
·[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孙信茹 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
·[戴建国]丁景唐与民歌社·民歌,唱出山山岭岭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王雅琦]畲族民歌非遗保护实践及反思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蒋聪 李恒坤]又探茉莉花
·[陈景娥]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邓伟民]清新赣腔 时尚赣调
·[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吴莲莲]桂林民歌传承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