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包晓泉]水历:水族自己编排的日子
  作者:包晓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4 | 点击数:6118
 

  现在的中国人都已经习惯于使用国际通用历法,即公历。当然,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缺少过独有的东方历法——中国农历。尤其是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历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而今天的水族,不仅使用公历,讲究农历,还保存着凝结了先人智慧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历法——水历。

  为什么会出现水历?具体的原因已不可考。总之,水历和创造了这一历法的水族一起,在漫长的时光隧道中一直生存到现在,没有人能够否认这种历法的特殊价值。在水族赖以生存的农耕和渔猎生产中,水历曾使他们获益匪浅。

  水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它的编制和农历一样,年分四季,季分3个月,12个月为一个完整年。那么,它又特别在什么地方呢?最大的区别在于,水历每一年的起始并不是农历正月,而在农历九月,水族称之为“端月”。

  水族人认为,在这个季节里,收割已经基本完成,最忙最累的时候已经过去,人也应该好好地歇一歇,享受享受,以使自己在全面的放松之后更好地进入新的生产周期。是的,万物休养,连土地也累了,人又岂能例外?于是,这个季节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水族人心目中除旧迎新的开始。

  既然农历九月是一年的开端,那么,一年中的12个月就按照这个顺序依次排列下去。水历正月对应农历九月,水历二月对应农历十月,水历三月对应农历的冬月即十一月……回过头看,虽然水历有所变化,但它的基本结构显然是从农历移植过来的,它仍然有四季、有节气,仍然强调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春种秋收规律。在水历中,汉文化强大的影响力清晰可见。

  在水语中,春天被叫做“胜”,在水历五月到七月;夏季被叫做“权”,在水历八月至十月间;秋季被叫做“旭”,在水历十一月到端月间;冬季被叫做“冻”,在水历二月至四月。春夏秋冬在农历中是什么样,在水历中还是什么样。水族人的农事活动,仍然带有深深的农历印痕。

  一个疑问就此产生了:既然如此,水历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

  水历之所以会流传到今天,自然有它不可替代的理由。

  首先,水历是一种古历,在它身上,依稀透出2000多年前秦历的影子,这为中国古历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参照。研究证实,水历以农历九月作为一年之首,这和古秦历很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它仿佛是一份依旧活着的文物,以自己的唯一性接受着现代人探究的目光。

  其次,虽然水族人依农历节气而忙农事,但是他们记月和记日仍遵循水历编排。什么时候过年,什么时候过节,什么时候祭拜先人,水族人大多依水历而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年节体系和文化氛围。应当说,水历的存在,彰显着水族人独特的文化个性。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08-0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傣文古籍《尖达塔度》:记录高僧舍利子存放地
下一条: ·同里宣卷 复活的宝贝
   相关链接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
·[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韦布花]文化生存与困境:水族端节嬗变的自我抉择之路
·[陈有顺]凉州姓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杨慧 雷建军]乡村的“快手”媒介使用与民俗文化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