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中国节日志》:完整记录传统节日
  作者:钟哲 刘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13 | 点击数:6748
 


  【核心提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于2010年3月启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截至2012年6月底,在立项的117个子项目中,已结项2个,正在结项的28个。编纂《中国节日志》的目的是完整记录并保存各民族最传统的节日,不仅从文献上梳理这些节日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而且记录它们的当代传承。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载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文明脉络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社会发展的和谐。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于2010年3月启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截至2012年6月底,在立项的117个子项目中,已结项2个,正在结项的28个。

  最完整的少数民族节日志

  《中国节日志》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节日志》收到结项文本30个,其他在研的子项目也均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中国节日志》编辑部副主任王学文告诉记者,在影像志方面,第一批试点的9个项目已基本完成终审片。其中,《柯尔克孜族古尔邦节》、《苦扎扎节》已在日本纪录节节选展映。

  在节日文化数据库方面,项目组还完成了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前方志中的传统节日资料的采集、数字化和入库工作。《古今图书集成》中节日资料的搜集、整理、数字化工作也已完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铁梁说,《中国节日志》整理出版后,各少数民族有代表性的节日将有比较全面的记录,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文化工程。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杨正文告诉记者,编纂《中国节日志》的目的是完整记录并保存各民族最传统的节日,不仅从文献上梳理这些节日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而且记录它们的当代传承。

  继承传统 适宜发展

  《中国节日志》在对各地节日进行调查的时候,不仅注重历史来源,而且突出运用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历史学、文献学等跨学科方法,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的、多视角的科学记录,力求客观、全面反映节日文化的历史沿革和当代变迁。

  对此,刘铁梁提出,在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现在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单纯强调文化原汁原味的提法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纯想象的文化拯救命题。

  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谢彬如表示,一切文化现象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改革开放、城市化、市场化的推进,节日中不可避免地掺杂进非文化因素。这是文化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赵逵夫认为,社会在发展,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节庆在形式上具有现代气息是必然的。但节俗的基本仪程、基本表现与风格情调不应有太大变化。

  不能因经济效益曲解传统节日文化根脉

  在谈到节日和经济的关系时,刘铁梁表示,二者的结合是现代市场进一步发育的表现,是当代社会的正常现象。但我们不能因经济效益而随便曲解传统节日原有的文化根脉。当然,利用传统节日的符号和表演形式等文化资源,开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这是一种创意文化产业的开发行为,是正当的、机会均等的市场行为。

  谢彬如则强调,要慎用文化产业概念,不能片面地用文化产业化来推动文化建设,打造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否则会导致社会价值底线、道德底线的完全崩溃。文化中的某些元素可以成为产业资源,如工艺美术、表演、影视艺术等,但文化不能产业化。

  让传统节日回归民众、回归生活、回归文化

  对于如何保护、利用和开发传统节日资源,杨正文提出,不仅节日,包括整个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方面,都应该注意主体性原则,要尊重人民的文化解释权和文化基础。一是尊重文化传承规律,不强行干预、中断或过度添加;二是始终用保护的眼光看待传统与发展、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三是利益共享,确保文化传承人拥有文化上的权利。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够持续下去。

  赵逵夫主张,在弘扬和保护各民族民俗传统节日方面,首先,要保护承传。其次,要培养从事民俗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传统节庆研究、开发任务较大的地区,可选派文化工作者到相关学校或研究单位进修,也可以请专家进行培训。再次,要广泛查阅地方文献等有关记载,做足田野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突显、弘扬其积极文化因素,应将重点放在“承”或“因”上,而非“变”或“革”上。要避免主观改造、生硬移植,随意扩大时间、范围,改变仪式基本情调等做法。

  刘铁梁强调,要警惕将节日“遗产泛化”现象。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一个普遍的、大众的文化保护,而不是越来越精致化、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专家化。

  学者们普遍认为,节日的主体是社会大众,不能忽视人民的选择权和话语权。应在充分尊重人民文化情感的前提下,适度利用节日元素发展创新产业,既继承节日传统,又顺应时代发展。(本报记者 钟哲 实习记者 刘宁)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6日第339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汉墓壁画展现汉代宗教信仰体系
下一条: ·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西部项目中后期管理工作的通知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