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马知遥]中国虎文化探源及民间布老虎生存状况反思
  作者:马知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0 | 点击数:13552
 

 

摘要:相对于百姓熟知的龙文化,虎文化的价值多少令人忽略甚至陌生,寻找昔日虎文化的遗存,从田野作业中找到先民虎文化的习俗和发展脉络,再联系当前民间布老虎及工艺的生态环境,是为了找到最初虎文化的文化内涵及其民间存在的理由。对当前布老虎的生存反思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精神和其赖以延续的民间习俗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忽视遗产的生存空间和精神载体。精神文化的消失是遗产保护的最大损失。

 
1、虎文化崇拜的历史沿革
 
中国人自古对龙的崇拜已形成风气,“龙的传人”似乎成为华夏儿女的骄傲。其内在的文化认同即是:龙是祖先神,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如果沿着“龙文化”做寻根式的探索,“虎文化”崇拜竟然能成为和“龙文化”一样重要的文化现象浮出水面。它几乎和“龙文化”同时出现甚至还要更早开始对中华民族产生影响。所谓虎文化指特定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对虎的认识、信仰、观念、习俗等的总称。“追溯其源,大约一万年前的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地岩画中,已经出现虎的形象。”(1)叶舒宪在其文章中指出:因为虎继熊之后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百兽之王,在《说文解字》中被定义为“山君”即山神,具有威风八面的驱邪禳解作用。将仁义品格落实到飞禽走兽凤凰和白虎,这显然是儒家道德理想在动物世界中的神话投射。至于仁义之禽兽为什么会获此殊荣,清人钱谦益《太保曹公神道碑》的两句话可引来做说明:驺虞之不杀,凤凰之不搏,仁也。不杀不搏的驺虞和凤凰,是华夏文化传统为世界的神话动物园贡献出的最佳礼品,也是以中庸和平为特色的华夏价值观对自然状态的猛禽猛兽加以改造的结果。虞,从虎从大,白虎黑纹。从字的结构约略可以探知其虎崇拜的踪迹。而虞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其虎崇拜的年代也就很早了。(2)叶舒宪先生从人类学的田野发现和文字学的文化分析认定了以上结论。而考古发现也为此结论做了很好注解。“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原已经有了龙虎的造型,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中的龙虎图像是用蚌壳精心摆砌而成的。龙在墓主之右,虎在墓主之左。墓主可能是黄帝之孙颛顼。早在五千多年前崇拜龙虎风俗就已存在。”(3)宝鸡处于渭水的中上游流域,在大约7000年前这一地区主要活动着狩猎为主的伏羲部落,以狩猎为主的史前部落,在原始森林中世世代代与猛兽格斗,自然崇奉山中之王——虎,并尊为图腾物。图腾是原始宗教观念在氏族组织及其徽志中的表现,原始人类认为图腾与民族之间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由崇拜而产生亲和力。伏羲氏族就是以虎为崇拜物。龙和虎是远古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图腾物,虎作为凶猛的野兽与原始狩猎民族生产生活关系密切,要比虚构的龙图腾崇拜产生更早。(4)1975年6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中所发现的蚌塑龙虎图形,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天下第一龙虎”或“中华第一龙虎”,说明在原始民族社会晚期的信仰中,不止有了龙神,而且有了虎神,龙虎文化已同时存在。(5)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虎与人组成的字,可能是表示灾祸。虎的别名很多,如於菟、李父、李耳、伯都、封使君、斑子、寅客、黄公——民间还称它为:神虎、艾虎、老虎、虎猫。(6)从商、周到春秋、战国,历经一千三百多年,虎的纹饰主要为上层统治阶级所享用。大概从汉代以后,虎的装饰才普及到民间,逐渐成为民间的习俗,一直绵延到今天。(7)也有学者指出:虎文化是直接从仰韶文化发展而来。距今6000余年。在原始社会晚期的信仰中既有虎神,也有龙神,是虎、龙并存的文化实证。虎居左,龙居右。六千年前的原始人类是把虎神摆在首位的,并非如现今报刊上所说的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并且通过考古发现的成果,学者们认为良渚文化中的神徽,正是5000多年前那一地区古人崇虎信仰的记录。而且学界认为六千余年前的仰韶文化,六千余年前的丹东后洼文化,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四千余年前的二里头夏文化,是孕育中国龙虎文化的母体。(8)
以上资料表明,虎文化的出现并不晚于龙文化,而且民间最早对虎的崇信与先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具体历史文化背景分不开。虎崇拜更早于龙崇拜,因为狩猎文化更早于农耕文化,这是为客观生产规律所决定的,也是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等综合研究的结果。种种证据还表明对虎的崇信其实与人们对自然的畏惧有关,此外作为中华人文始祖的伏羲崇拜也和虎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分析伏羲的来源:伏羲之羲从羊从羌的特点看,伏羲是羌族最早的英雄牧民、打虎英雄和文化英雄。他是生于西北甘谷一带的羌族崇虎民族狩猎时期的杰出领袖,民族酋长,活动于天水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受渭河东流的启示,沿渭河向东发展,经陕西、河南又依黄河流向发展,活动于淮阳、创造了华夏文明,终葬于濮阳。而据对河南淮阳地区的田野考察发现:淮阳地区的人祖崇拜非常盛行,而且当地每年从农历二月二日开始延续一个月的伏羲人祖庙会更是盛况空前。当地传说伏羲和女娲本是兄妹,在盘古开天辟地后,老天爷安排兄妹结婚繁衍后代,女娲害羞化身为一只母虎,头戴一顶草帽,这成为今后中国汉人女子出嫁戴红盖头的起源。而伏羲化身一只公虎。当地庙会兴盛五百年来依附庙会的布老虎生意一直很好,所有赶庙会的人都想在这里的庙会上带一只布老虎回去给小孩辟邪,其实从内里,百姓将淮阳庙会上的布老虎一直作为伏羲人祖爷的化身,可以保佑子孙。从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认定:“黄帝与蚩尤之战实际上是狩猎民族与农业民族之战。战争的结果虽是狩猎民族得胜,但在生产和文化上却是农业民族征服了狩猎游牧民族。”(9)其结果就是,民间对虎的崇信逐渐和龙崇信混合,进而被龙文化所取代。这是政治权利发生转化导致的结果。农业民族靠天吃饭,对雨水的依赖产生了对龙的敬畏,而一旦政局稳定,人民生活相对富足时,对雨水对农业的依靠成为主流,龙文化占了上风。加上封建王朝对龙的喜爱让龙成为皇家的专属后,龙的图腾形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虎文化流落民间,但凭借着民间强大的生命活力获得了自由的生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四代]西南少数民族神话史诗中的时空观
下一条: ·[马知遥]非遗生存的困境解析
   相关链接
·[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刘丽丽 陈刚]纸上看花与乡野听歌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韦布花]文化生存与困境:水族端节嬗变的自我抉择之路
·[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
·[孙正国 熊浚 刘梦]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的融合传承论·[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钟佳琪]社会变迁与生存抉择:传承人视角下平阳卖技的记忆与存续·[莫非]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生存与传承发展探析
·[金丹妮]村落宗族的当代复兴及生存策略·[苏东晓]《春蚕》:民俗的文学展示
·[唐韶军]论村落武术的三种文化生存态势·[孙正国]土家族丧葬礼俗的生存智慧
·[陈金文]盘瓠神话:选择性历史记忆·[吉国秀 李丽媛]作为生存策略的农村民俗: 变迁、回应与中国社会转型
·[曹荣]生存性智慧与乡民日常生活的实践逻辑·[马知遥]布老虎民间艺术调查手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