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吴伟峰]从广西博物馆的民族民俗展览看广西民族文化展示的构思和实践

[吴伟峰]从广西博物馆的民族民俗展览看广西民族文化展示的构思和实践

  

从广西博物馆的民族民俗展览看广西民族文化展示的构思和实践

  吴伟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1934年建馆,1978年新的陈列大楼建成 ,有藏品50000余件 ,是一个省级综合性地志类博物馆 。广西民族民俗展览是广西博物馆的一个基本的陈列展示 ,该展览构思新颖 ,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十多年来接待了众多的观众,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回顾这个展览的构思和实践的过程,并对广西民族文化的展示进行展望,感到很有实际的意义。

  一、展示的内容

  广西民族民俗展览包括室内的陈列展览和室外的民居展示、传统工艺表演等。室内的陈列于1987年完成,1998年又做了大的修改 。展览以大量的民族文物和图片 ,反映了居住在广西的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壮族主要介绍了壮锦 、三月三歌节、人生礼仪、制陶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瑶族部分有服饰、渔猎、石牌、婚姻、盘王节和达努节等。苗族能歌善舞,尤喜跳芦笙舞,妇女擅长蜡染、刺绣、织锦,这些内容都有反映 。侗族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织锦典雅大方;“抢花炮”、“斗牛”等节日风情浓郁 ;昔日“款制”也可看到。仫佬族有服饰、地炉、煤矸石陶器、依饭节等展示。毛南族有“毛南菜牛”、编织花竹帽、石雕、傩面具等 。回族介绍了阿訇服装、桂林古清真大寺、古兰经书 、洗礼工具等方面的情况。京族着重介绍“唱哈节”、渔业工具和特点鲜明的妇女服饰。水族部分展示了姑娘服装、马尾绣背带、豆浆画、水书、水历和“端节”这一宗教祭祀活动。彝族重点展示黑彝、红彝、白彝服饰和纪念祖先光辉业绩的“跳弓节”活动图片和实物。仡佬族有妇女服饰、“八音”乐器、“拜树节”等内容。

  室外的展示名称为广西民族文物苑,在博物馆南边,1982年开始规划,于1988年建成开放,占地面积40余亩,是广西民族民俗展览的室外延伸和扩展,主要陈列极富地方特色的广西少数民族建筑原件,如壮族干栏、瑶族竹楼、苗族吊脚楼、侗族风雨桥和鼓楼、毛南族民居,以及寨门、戏台、民族手工作坊、铜鼓群雕和铜马、铜镇塑像等。建筑周围配以石林、水池和珍贵树种。民居内辅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民族工艺品陈列。手工作坊可进行现场表演。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里,戏台上演出民族歌舞,树林深处有山歌对唱,苗楼内设有民族风味餐厅,可品尝到广西风味独特的小吃和一系列民族菜肴。

  二、展示的特点

  内外结合,动静相辅,是广西民族民俗展览的一大特点。民族文物与历史文物有所不同,民族文物和文化有很多是现在进行式,是少数民族正在使用的东西,与之相关的环境也是感受得到的。民族文化中也包含了一些大型的、室内难以展出的、以及一些传统的技术等。传统的展览,展品相对来说处在一个静态的环境中,观众对展示的内容隔着一层东西,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而广西博物馆民族民俗展览在考虑民族文化的特色时,将部分民族文化的实物如建筑、工具、手工艺、艺术等设计在一个自然、开放的空间,即民族文物苑里,这样使民族文化的内容处在一个相对真实、自然的环境当中,增加了展览的感染力。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也是广西民族民俗展览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民族文物苑当初的定位是室内展览的外部延伸。室外有相对广大的空间来容纳民族文化的展示内容,民族文化的展示内容就可以多方面地展示。民族文物苑内设置了民族风味餐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根据广西民间少数民族的特色菜肴加以整理研究,创新推出了一批民族风味食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欢迎,在首府南宁市成为民族菜走向市场的先驱,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在建成后即邀请物馆的一批工作人员去负责经营民族风味餐厅。文物苑举办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造纸、刺绣、酿酒、织锦等表演活动也使得民族文化的展示充满活力。与此同时,民族文化的展示内容就有别于传统的文物展览,不仅仅是过去式的东西,而体现了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延续的特点,也构成了民族文化全方位宣传的格局。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是博物馆通过展示来服务社会的有效方法。民族文物苑建成后,即成为广西“三月三”民歌节、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的表演场所之一,少数民族演员在戏台、鼓楼坪、风雨桥上、梯田边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歌舞,成为民歌节的一个亮点。而广西有十一个少数民族,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都选择了以民族文物苑为家,举办庆祝活动。周边的社区街道、机关团体、学校等也时常在文物苑举办各种活动。据统计,文物苑从开放至今,先后接待拍摄了十余部电影、电视剧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利用民族民俗展览的特点开展多种宣传教育活动,如民族文化“一日学”活动,主要组织学校的师生参加,活动包括参观民族民俗展览、参加民族知识竞答和民族风情表演活动中的壮族走板鞋、跳竹杠、多耶等,最后是品尝民族风味食品,学生在生动的感性之旅中学习了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民族民俗展览在运作时与展示内容相结合,注重民族工艺品的开发项目,如通过壮族织锦表演和展示,与厂家联合设计制作了新的壮锦产品,在博物馆内销售,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民族旅游工艺品的数量和样式增加了,市场更大,厂家由于产量增加,传统工艺也得到保护。在运营的过程中,还考虑了手工艺人的保护问题,原来建造文物苑木结构建筑的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民间工匠,有着精湛的传统工艺,在博物馆的帮助下,他们在首府居留下来,从事木工、维修、工艺表演等工作 ,近几年 ,他们所从事的侗族建筑设计制作、侗族建筑模型工艺品开发取得成功,成立了“杨家匠风雨桥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在武汉、南京、南宁、玉林、桂林、三江等地中标兴建了风雨桥、鼓楼、苗楼、壮楼等民族风格的建筑 ,他们制做的“ 同心桥 ”1997年作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礼物送给香港特区 ,设计制做的风雨桥、鼓楼工艺品模型参加全国民族旅游工艺品大赛的一等奖,现已成为高档的礼品,非常有效地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广西博物馆的民族民俗展览特别是民族村的民族传统建筑十民族风情表演十自然景观的展示方式为国内首创,对今后的民族文化展示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室内展览手段呆板落后,沿袭传统的手法 ,难以表现广西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 ,给人以陈旧、落后的感觉。民族文物的特点在于丰富多彩,而且是现在进行式,通过一些现代的手段完全可以加强展品的展出效果,加深观众的印象,增加观众的兴趣。但目前的展览做不到。就民族文化展示的方面来说,这一状况就是在全国也是一样的。

  由于广西博物馆的性质为综合性的地志类博物馆,因此民族文化包括收藏、展示的内容不是占有主要地位,整个博物馆的民族文物收藏量也只有5000余件,约占整个收藏量的1/10 ,这和广西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很不相称 。规模和投入都难以做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也阻碍了民族文化展示的进一步发展。

  室外的表演项目难以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表演项目需要比较多的投入,动态的表演需要好的规划和经营,原有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合发展的需要。民族民俗展览的室外陈列具有很多经营的性质,如民族风味餐厅、民族工艺品商店、民族歌舞表演、民族工艺表演等,但博物馆是一个事业单位,很难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的展示也难有一个大的发展,甚至有退步的趋势。

  研究的水平较低,对民族文化的展示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研究,缺少对新的形势下民族文化展示课题的深入研究。民族研究的领域里,本来这个方面就是一个弱项,长期以来缺少研究。民族文化正在进行的特性,包括内容的设计、形式的设计,几乎是个空白。

  四、今后的设想

  加强民族文化展示硬件设施的规划和投入。目前的广西博物馆的民族民俗展览及民族文物苑从内容和规模都难以适应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的需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西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显著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文化如大石铲文化、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干栏文化、壮锦文化、师公文化和歌圩文化等。有反映广西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生活的代表性文物,如具有历史、科学价值的少数民族的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祭祀用具、土司衙署、民族建筑、陵园墓地、碑碣、石刻、岩画、铜鼓、字画、照片、文献、典籍等,都有大量的遗存。这为建设一个新的广西民族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随着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广西“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的实施,随着广西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和各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于发展,建设一座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广西各民族文化功能一体的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弘扬各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宣传广西、开发广西、促进广西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是有效保存民族文物、抢救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是广西民族学研究与对外交流的需要;是对全社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和团结的需要;是带动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具体落实党和国家抢救、保护、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政策的体现。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窗口、历史的缩影,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启迪心智的教育场所,是树立国家与民族形象的标志,也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世界上许多先进发达国家以及历史悠久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博物馆的建设 。博物馆数量的多少 、藏品的级别一直是体现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象征。目前,广西民族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正在进行中,民族文化的展示将有一个广阔的前景。

  新的广西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展示的形式设计思想首先要考虑内外结合、动静相辅,重视广西各民族的历史渊源和广西的地方特色,给观众产生深刻而又独特的印象。北京的展览特点为沉稳、大气,江南的展览特点为灵秀、典雅,我们广西的展览应该是纯朴、自然、清新和亲切的感觉 。在展厅中制造一种优美、自然的环境 ,注重广西民族文物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内,是指展柜,也指展厅,外指的是环境的空间设计、场景等,结合民族文物的特点将民族文物置于一个真实自然的环境中 。 展览中根据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即民族文物很多都是现在还使用的 ,设置一些动态表演 ,如织锦、刺绣、蜡染、服饰展示等,使展览更具真实性和直观感。其次是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展厅里面,不论是展品的布置,还是展柜、场景以及各种辅助设施的分布,不仅力求真实、自然,而且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见统一,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如壮族民居将干栏、织锦、对歌、田园风光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如竹磨、木磨、榨糖机、水车等融为一体,俨然是壮族农村实景,既真实,又有立体感,使观众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展品的错落高低,各个部分的不同民族的特色区别,以及影像厅、观众学习厅的巧妙布置等 ,也显示出丰富的层次 。参观的线路有窄有宽、有高有低,如古代部分可设计成一条穿越时空的路径,两侧是顺序发展的历史背景。家园、家居部分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真实场景。民居部分又是一种优美的田园感觉。整个展览充满一种音乐般的节奏。人们在展厅里可行可坐,可看可听,像是到民族村寨做客一样,亲切自然。三是有声有色、科技领先。不仅要显示博物馆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风采,而且要充分利用能够达到的科技成果,让人们在一种时代的氛围中去追溯历史、体现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拉近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确保展览的水平不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具体在展览中,在展品及图片的组合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手段,具体采用导览系统、触摸系统、音像系统、声讯系统、自动模型、网上博物馆等形式。在展览中,面对新奇的民族乐器,只要点击触摸屏上的乐器图像,耳边便响起古朴悠扬的笙、琴之音。远古部分,灵渠可看到珠江和长江水系是如何沟通的 ,船是如何营运的 。民族博物馆的设施中,还包括了高科技的电影厅,观众可观看动感逼真的民族文化电影。四要以人为本、寓教于乐。考虑观众的参与、娱乐等功能,将教育的职能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和学习是博物馆的主要职能,要将这些职能通过以人为本的形式来表达,体现民族博物馆处处对观众、游客的关心和体贴。如参观的间隙,在某个区域观众可歇息,可翻阅、观看民族资料。民族展览中,用多媒体的手段安排了观众了解展品、选看图像资料。部分展品还可以触摸,使观众感到亲近。在展览的动态展示中,观众可参加手工制作。同时我们力求通过展览使博物馆对社会有所贡献,如利用民族博物馆的藏品优势开展民族民间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 ,与民间有一个互动的关系 。整个展览充分考虑观众的学习、游览需求,同时也使观众轻松自如。

  加强研究,对民族文化的展示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研究要有所加强,并提高研究的水平和档次。这方面的研究水平提高了,会很好地促进保护和开发的发展 。研究方面要注意: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吸引各方资金的投入;二是要找准好的路子,容易取得实效,有实际功用的,如麻江铜鼓的音调和铸造技术,壮锦的开发等;三是运用多种手段,目前研究的方法太过单一,难以体现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研究人员应该拓展思路,丰富手段和方法,研究成果除了文字,还可以是图片、音像等多媒体的载体,以便加深、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这也需要研究人员具有开阔的思路和综合的素质。

  广西民族文化的展示要保持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注重为社会服务。广西民族博物馆在筹备的过程中,从全区的民族文化的展示、保护和研究出发,同时对广西的民族生态博物馆进行了规划和实施工作。广西建立生态博物馆有着很现实的意义和迫切性。在广西,壮、瑶、苗、侗、水、仫佬、仡佬、彝、毛南、回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是全世界文化遗产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向前发展,伴随着中国的入世,昔日相对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地区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民族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非常激烈,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无形文化遗产,包括民族民间语言和艺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民间风俗礼仪、节庆等方面)正以近乎崩溃的速度面临着消亡的严重危机。与此同时,国外一些国家和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大量采集、收购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这又进一步造成了文化资源的严重流失。在全球化的严峻形势下,对待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是要任其自生自灭而无动于衷,还是要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抢救、弘扬和利用这些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重大历史选择。在这方面,自治区的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很多工作,抢救、保护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但就整体和效果而言,还需要更全面的规划和长远的考虑,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探讨和解决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的问题。国外和贵州省生态博物馆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为广西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建立生态博物馆,这是全球化下广西的博物馆事业和文化事业新的发展模式,一个必然的选择。自治区文化厅已着手实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项目,由文化厅文物处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对广西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了考察 ,广西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将于今年10月份在南丹县里湖乡白裤瑶地区兴建 ,一个包括壮族、瑶族、侗族在内的生态博物馆群体将在广西逐渐形成。生态博物馆是文博事业的延伸,今后与正在筹建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将有着密切的工作关系,是广西乃至全国和世界的文博专家、民族学家的一个工作站,国内外的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生态博物馆的设施方便地开展调查和研究。这是广西文化工作的一个创新思维,对弘扬、研究民族文化、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推动民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全区文化事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无疑会起指导的作用。对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也有积极的意义。国内外实践证明,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必将可以推动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当地人们的文化素养,传播精神文明,改善生活质量,增进地区繁荣,扶贫致富奔小康无疑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相结合的一条探索之路。

  民族文化的展示要具有产业意识。民族文化是一种资源,不仅有间接的经济效益,也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民族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但也可以作为一种经济产业来开发 ,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 。民族文化的产业经营和开发应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针对旅游业和休闲业。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研究和开发在广西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广西拥有很好的条件如众多的景点和民族文化的素材 ,市场很大 ,应该大有可为。民族文化设施如民族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等,应具有产业的意识,在这些设施中,存在着很强的服务和经营的因素,又直接与旅游、休闲业有紧密联系,因此在传统的文化事业中注入先进的产业经营意识,符合时代特征,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民族餐饮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这也是很有市场潜力的。很多城市的地方和民族特色越来越少,西式及外地的餐饮流行,在相应的地段如民族文化设施内和民族文化商业区里,如能与民族风情结合建一些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风味餐厅,在一个城市里形成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游客和休闲的市民服务。这些民族文化的载体反过来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广西民族文化的展示要注重民族文化整体氛围的营造。民族文化的展示不仅是博物馆的室内陈列,也是一个综合的多方位的展示 。正在筹建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处在规划中的广西民族文化博览园内 。博览园的核心设施是广西民族博物馆,以及广西自然与科学博物馆。其它是以山水和民族建筑为背景,为民族民间艺术家提供表演场地的“民歌广场”;以桂东南的骑楼、桂北的民居、桂西的干栏建筑为特色,集文化交流、民族民间工艺品经营、民族餐饮、酒吧为一体的“八桂大墟”;建筑壮观的鼓楼、风雨桥、谷仓、木楼,展示广西各民族多种的建筑文化,通过歌舞、仪式、盛典、欢宴 、竞技等展示广西民族迷人风采的“孟骆越民族风情园” ;以广西十二个民族特色建筑汇成独具一格的“民族度假村”。相信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设施对民族文化氛围的整体营造和民族文化展示的完善和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来源:广西博物馆网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