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丑类吉祥物的文化解读

丑类吉祥物的文化解读

丑类吉祥物的文化解读

马知遥/文



  一直以来我都被一个问题困扰,即中国乡民艺术中对吉祥物的崇拜中有一类吉祥物让人匪夷所思,那就是貔貅、蟾蜍、蝙蝠、龟、蛇、老鼠这类动物可以说从外形和相貌看或者凶猛或者丑类,何以就成了百姓喜爱的祥瑞之物呢?如果循此而深入思考,我们从这一类吉祥物的吉祥崇拜中是否能找到某种可以遵循的民间规律?是否能找到民间将丑化美以至于吉祥,达到化险为夷,通过对丑类的美好祝愿使其完成吉祥转换的共同心理机制。
  貔貅像在民间一直流行,开光的貔貅催财力量是最强的,不论工作属于正行或偏行。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作奸犯科的人,貔貅未必有催财之力,这便是灵兽的特性。貔貅喜爱金银财宝的味道,常咬回金银财宝讨主人欢心。有旺财之功用。此貔貅在五行风水中带火性,故能招来大量的金钱,使世间财源自此打开。所以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肚子是个聚财囊,同时催官运。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现在很多中国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中国传统是有"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地方邪气赶走、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
  与此相类,金蟾则常见一些商铺,百姓主要是取了形似,因为蟾蜍外表上的疙瘩像一叠叠钱币,民间又经过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将其灵性化,成为民间财富的象征物。而金鱼谐音“金余”鲤鱼谐音“利余”,这些都是可以意会的民间智慧,看似小小的谐音变化却看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求吉心态和朴素的欲望表达。
   蝙蝠京人称之为“燕模虎”,身首如鼠,其形象奇特,常常倒挂于黑暗之地而让人们称奇。蝙蝠被北京人称之为吉祥物,如果从形象上看,根本不可能。然从字音上看,蝠与福同音,故而出现了两只蝙蝠在一起的双福;盒中飞出五只蝙蝠是“五福和合”;五只蝙蝠围着一个大寿字团团飞舞,人称之为“五福捧寿”;一个小孩子仰望几只在天空中飞翔的蝙蝠,人们根据图面,想象出了纳福迎祥的吉祥词语。最让人们拍案叫绝的是,让蝙蝠与铜钱搭配在一起,就成了“福在眼前”了,可见北京人为蝙蝠成为院宅和居室中的吉祥物而绞尽了脑汁。
  如果仔细考究貔貅、金蟾、蝙蝠这样的吉祥动物,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丑陋,甚至凶恶。对于丑类和凶恶的动物给予它们人为的理想和功能,使其具有了法力,为人类所使用,这似乎也成为丑类吉祥物成立的一个关键。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从历史沿革和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对丑类的尊重和重视恰好是人类对它们的畏惧感而造成,就如同长期以来人们对龙的崇拜一样,在对龙崇拜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而将一种巨大的有无穷威力的“龙”作为一种图腾崇拜,从最初的畏惧到敬畏到成为人类精神的象征物,这里似乎都渗透着人类信仰的渐变过程和微妙的心理转换过程。“民间艺术家的想象不是凭空的,能够将恐惧的蝙蝠,一个夜间出现的野兽艺术化为福星的代表,转化为人们幸福的精灵,这是民间对幸福的渴望,同时也是人类对缺陷现实的一次典型的艺术弥补。”(1)如果对这样的思维方式做一个抽象。我以为,丑类如果代表生活的“缺陷”,那么对它们附加上吉祥的符号,便是“化险为荑”,这似乎又暗合了流行在民间的“禳解”仪式。当然这只能是我们对民间图案所表现出的这类丑类崇拜做出一点推测,
  另外从民间对生命延续的不舍追求看,因为老鼠是多子的,而且生殖力旺盛,这正投合了民间求子的强烈愿望,所以老鼠这样的人人喊打的动物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吉祥意象。但另一方面,从史前文化的角度分析,蟾蜍与蛙的相似生活属性让它具有了复活的特征,即再生和复活。而再生和复活的追求不也是平常百姓求平安长寿的终极追求吗?“蛙和蟾蜍在每年春天的定期出现,以及它们与人类胎儿的极度相似都进一步强化了它们与再生的联系。”(2)依次思路,我们便可以理解在田野考察中,为什么一些地方存有对熊和蛇的图腾崇拜。因为从熊冬天冬眠到第二年出洞,在原始人思维中象征着死亡与复活的轮回,代表着一种不死的生命循环。同样蛇定期蜕皮的习性也有着起死回生的形象表达,这都让重生现象在日常中获得了活力。中国人一直相信,龟隐藏着天地的秘密,因此它也成为一种神秘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动物。同时,更是因为龟寿命极长,所以成了长寿的象征,人们多用“龟龄”喻人之长寿或与“鹤龄”结合称“龟龄鹤寿”和“龟鹤齐龄”。自古以来人们相信其能带来祥瑞之气,龟已成为先行先知的灵物,摆放玉龟可以化阴补阳,调节室内阴阳平衡和天然磁场,能补运气旺财位,用玉龟镇宅可平平安安,吉祥富贵。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用腹甲入药。 近年来已开始背壳、腹甲通用。实际上,我国古代亦背壳、腹甲同时入药。三线闭壳龟板为断板,色黑,背壳呈棕色,有明显三条隆起黑色纵线,以中间一条隆起最为明显。乌龟板外表呈黄棕色或紫褐色,而在矿区洞中生长的乌龟则呈黑色。《神农本草经》称之为“上品”。龟是吉祥的象征和长寿的代表物。中华民族的龟崇拜,源远流长,由此积淀而成的龟文化蔚为壮观。从考古出土资料看,中国人对龟的崇拜,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原始时代。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一些文化遗址如山东大汶口﹑河南贾湖﹑浙江河姆渡等墓葬中,都曾先后发现龟崇拜的遗存。据国外考古发现:“熊由于代表了生育、死亡与再生的全过程,自然而然地与生育女神产生了联系,在制作精美的灯台、陶器、小人像和祭品容器上都出现了大量的熊的母题,揭示了熊女神在仪式方面的重要意义。”(3)故此,我们能推断,龟、蛇、熊这一类动物,之所以也成为某些民间崇信的对象更深层的理由在于:它们本身生活属性中所带有的再生与复活意味。这几乎投合了乡民对生命延续的渴求。它们因此也具有了神化的可能。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中,多有神龟或者蛇仙形象,这些形象多代表着正义和法力无边,而且多有吉祥寓意,这与民间对它们的推崇有关,与人类整体的对神秘命运的探究和崇拜有关。不死神话在动物身上实现的同时其实也是人类整体的对自我命运的关照。
  随即另一个问题就来了,既然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已经让我们从死亡的恐惧和命运的神秘中解脱,人们知道长生不老对人类只能是个神话,而那些丑类吉祥物似乎就失去了人类心理上的依托。但奇怪的现象是,人类越文明,似乎对过去吉祥崇拜的信念而越发受到重视。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如果说,文明让人们意识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之重要,那么民间文化中尤其是本论中的丑类吉祥物为什么还没有退出时代的舞台,而是倍受重视,而且乡民仍旧给它们留下了较多位置,甚至在都市文化中,我们还能经常看到丑类吉祥物和其他吉祥物的身影。
    这只能说明:传统文化对人类整体发展的影响。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对自身无法了解,他们凭借着自身现实的需要构想着自己的吉祥物和图腾崇拜,而这样的文化当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体潜意识后,自然已经成为了人类思维的一部分。过去文化中所蕴涵的象征寓意可能在当代已经失去意义,但其长期以来对乡民意识的影响和人类从来没有丢弃的求吉心理都从深层次援助了丑类吉祥物的存在。这可以看成是对过去传统的挽留也是对过去记忆的留念。而且各地不同的吉祥崇拜和对丑类的不同解读都可能带有民族的特色,成为研究各民族文化的切入点。

 注释: 
(1)马知遥:论民间动物图案中的吉祥情结,艺苑,2008年第7期
(2)(3)马丽加•金芭塔丝:活着的女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28页,13页

TOP

TOP

受教!

TOP

问好,多交流啊

TOP

吉祥物不论美丑,都是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作为传统文化大军中的一名小卒能在现代社会得到青睐,正是民众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的一种表现。
似曾相识燕归来

TOP

同意

民间的力量是巨大的,民间意愿通过象征的形式得到了传达

TOP

阿凡提形象的现代阐释

阿凡提形象的现代阐释
马知遥


机智幽默类故事实际是对生活类故事的分类和提炼。这类故事往往短小精悍,诙谐幽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嘲弄了官绅商人等有权阶层为富不仁、贪婪愚蠢的丑恶嘴脸。这类故事数量很多,往往围绕一个主人公展开一系列故事。流传在我国新疆的阿凡提的故事就是机智幽默故事中的典型人物。过去的研究大多限于对阿凡提故事和形象的文学分析,而当我们把这样一个民间人物形象自觉地纳入民俗学视角后,会发现该人物的象征寓意和其产生的民间背景。

1、 阿凡提是一个逐渐生成的人物

我们在收集整理和阅读各种关于阿凡提故事的版本后会发现有些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间故事中的阿凡提形象有着或多或少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体现出一个共性:阿凡提的人物形象在不断完善,而且性格在随着时间和时代的变化而更加丰满。民间文艺学家的研究一般认为,阿凡提故事最早的原型是阿拉伯人朱哈,在10世纪前后出现于阿拉伯地区的口传故事当中,11至13世纪之间传至周边地区。16世纪,土耳其人拉米伊已将朱哈的趣事与当地流传的纳斯尔丁笑话收录到同一本书里。当这些故事又回到阿拉伯时,阿拉伯人直接把霍加同朱哈混为一体,称为"霍加•纳斯尔丁•阿凡提•朱哈”。而在新疆维吾尔人口述的故事中,阿凡提是生活在12世纪的人物。也就是说,阿凡提本身并不是新疆本土土生土长的民间人物,而是受到周边地区文学的影响,经过本土化后逐渐生成的。另外,这个经典的民间英雄并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在民间传播过程中,逐渐被加工、改造,慢慢变得完美高大起来。而这个过程一方面要受传说在所传地域文化、经济的、政治的影响外,还必然与所流传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影响。新疆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区,那里淳朴的民风、乐观向上的民风势必要在民间文学中有所表达,所以故事中的阿凡提成为一个善良而乐观而且善于打抱不平的民间英雄。在民间的生活中,百姓希望英雄就生活在他们周围,他们随时可以为他们伸张正义,这朴素的愿望其实正是民间的特点。他们不相信权贵,不相信所谓的命运,所以他们将自己的精神镜像通过一个心目的理想人物予以表达。通过嘲弄反讽,用民间的智慧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胜利,这是一种精神的胜利,如同民间广场文化的“狂欢”。 “狂欢化可视作更宽泛的精神文化现象。他凝聚着人类历史进程中更深刻的文化积淀。他是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和交流的产物。”(1)阿凡提恰恰具有了多种文化相互交流后的特点,这种特点让他同时负载了人类对良善和英雄主义的美好热望。
阿凡提从境外流传到境内的过程说明了,民间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不同地域文化对传说的认识和改造,并让这样一个民间人物具有了多方面的艺术变化。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渐进的时间流程中是趋于完美的。这样一个极化或者至美或者圣化的过程似乎和人类文明的进程有些不符。“从10世纪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阿凡提故事从境外流传到中国的过程中,凡暴露其缺点的故事被逐渐删去,而关于他对抗宗教、封建统治者,展现其英雄气概的故事却越来越多。这样一个增减的变化,对阿凡提形象的形成及其变化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而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文明的进程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对现实失望或者无奈,民间越要产生一些完美的英雄形象来为民请愿,完成民众在现实中无法获达的愿望。而在经济发展的时代里,或者经历了大变革的时代,人们的个人意识逐渐增强,对自然力和外力的依赖越来越疏淡,人们更多地相信人自身的力量,权威被消解、神圣被平常化,人类在思想进步的同时就是祛魅的过程,而阿凡提人物形象中所表现的趋魅倾向无疑是令人质疑的。“从整体脉络来看,同一类型故事的变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由嘲讽阿凡提自己的变成嘲讽他人的;聪明的主人公从别人变成阿凡提自己;阿凡提对待国王或者其他统治者的态度从惧怕变为无所畏惧;原来只是表现巧合,后来是要表现阿凡提故意与统治者作对;本来对邻居、小孩或者青年的戏弄变成对王公大臣的戏弄。”(3)而对质疑的回答似乎还应该回到民俗学的视角中,在都市文明大力倡导现代性的今天,民间故事似乎在某个特定的时段是停止的,似乎在具体的某个时代和民间区域的影响下造成了民间文学与时代发展的相对滞后,其实这也正显示出民间与主流的差距。而如果深入到阿凡提人物背后的民间背景,我们似乎能明白一个清楚的道理:尽管阿凡提在当代流行的版本中和过去流行的版本相比似乎更完美,更勇敢无畏,有些无所不能。但这种圣化或者魅化不是盲目的崇圣、拜神,从另一个角度看,他这个形象正显示出民间文化的现代性特征,即对权威的蔑视、对权力的戏谑、让人物充满个性和个人英雄主义气概,而骨子里呼唤的是平民英雄。

2、 箭垛现象的民俗思考

“民间叙事人物形象塑造中还有一个值得提出的箭垛现象。箭垛者,集矢之地也。在民间叙事中,一个著名人物具有某种独特品质,如鲁班的巧技,孔明的神算,关羽的忠义,包拯的铁面无私,徐文长、阿凡提的机智善谑等等,以后凡有此类事迹便如飞矢般集射到他们身上,这些人物遂成为特定品质的集大成者,也就是箭垛,而为民间所津津乐道。”(4)具体到阿凡提人物形象,我们如果深入思考之所以有现在这个集智慧幽默勇敢仗义于一身的人物,是因为民间文化的需要,是它们的创作者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民间总是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的思想文化包括对政治和整个社会的整体思考需要寻找一个通道,这样的通道在民间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民间艺术就是最好的载体,具体到阿凡提这个民间文学的典型,他则寄托了大多数百姓对人生对历史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认识,其中带着冷幽默的嘲弄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对现实的批判。而这样批判意识其实是民间的话语力量。“话语是一种权力,即话语权。在历来的社会里,话语权总是和行政权、经济权、文化权一起被统治者所掌握、所把持。民间叙事则是下层百姓的话语,体现着下层百姓的话语权;而他们对叙事活动的热衷执着,实质上体现着他们对话语权的运用和维护。民间叙事传达民众的心声,打破了统治阶级官方话语和主流话语的霸权,其意义是重大的。”(5)而在表现这种话语的时候,阿凡提故事大多采用的是讽刺和戏谑的手法,而这种手法传达出的“笑”的阅读效果,增加了民间文学力量。因为这些“笑”无一不是将矛头指向权力,具体表现在权力/真理,无序/有序,无望/希望,欺压/反抗,在故事中的矛盾斗争中,在指向性很明朗的故事结局中,我们看到了正义和公正,看到了官方/民间斗争的戏剧表现。
其实民间文学有着和一般小说和诗歌作品不一样的特征,那就是更广大的大众性通俗性。它其实具有着广场文化的最大特点。阿凡提人物因为从民间来,因此他身上广场文化性质就特别明显。如果将民间故事当作一个广场的话,民间故事中的典型人物或者中心人物就是广场文化中的主角,那个主角总是在嬉笑怒骂中让人物在笑声里获得快乐。他的身份是平民中的任何人物,是最普通的一个,却有着全能的性质,谁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和批判,不过这批判是嘲讽性的或者笑虐性的。“广场是全民性的象征。狂欢广场,即狂欢演出的广场,增添了一种象征的意味。”(6)所以,阿凡提形象从狂欢的角度看,就是一种全民性的象征符号而已。


3、 阿凡提形象的展望

每个民族的传说故事中,都会有类似阿凡提这样集中体现本民族优秀品质的理想化人物,这样的人物几乎成为每个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类型。他们勇敢善良充满智慧,他们将本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于一身,而且在民间不断地影响和感化着民众,获得大家的认可和喜欢。这样的题材和人物其实在流传过程中已经发挥着它的文化功能,将本民族的价值观伦理观借助人物得到了传播。其实无论什么民族,他们流传的英雄人物总是负载着本族人的理想和愿望,只不过用几乎相似的形式表达而已。“以往的民间文化,在它上千年发展的一切阶段上,一直追求以笑声战胜官方文化的一切主要思想、形象和象征,使它们清醒过来,并把它们改换成物质——肉体下部语言。”(7)所以,在看似笑话一样的故事情节里,深层蕴涵着道德的判断和理想的选择,蕴涵着一个民族起码的文化传统。在国外的研究学者那里英雄人物被称做“卡里斯马典型”“卡里斯马是那种具有神圣性,原始性和感召力的特殊力量,它在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其实这里的神圣性是民间对英雄主义的信仰,是对正义力量的召唤,这和迷信无关也与神话中的具体的英雄崇拜以及图腾崇拜无关,从阿凡提人物形象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给予这个人物身上的现代人的平民意识,对人性的礼赞,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尊重。符号化的英雄主义通过民间传播而具有了可爱可近的色彩。
“卡里斯马典型符号之产生于文化语境,具体讲就是它基于一定的基本价值体系,迫于一定的文化压力,运用一定的审美惯例而由一定的文化原料加工、改造而成。这种典型符号虽然从文化语境产生,但也反过来影响文化语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赖的。”(9)阿凡提的故事通过民间传说的方式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和文化,而这样一个民间人物形象在当代媒体传播的时代不能因为是过去时代的产物而消失。因为它本来就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交流和互赖中生成而发展的,因此,在民间文化的传播中,这个人物形象是否可以借助当代文化的拓展和交流,通过新的手段和现代意识的加入获取新的生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时候民间文化的发展似乎已经不再是民间的事情,它在获得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当代知识地图的一部分,对这个人物进行现代性的改造,让他本来就混杂的人物身份,在当代这样一个更为复杂多变的时代焕发出他更大的魅力也未可知。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民众自己的英雄,而英雄的内涵会随着时代变化有所变化,将一个本来就在不断变动和完善的文化符号推到变革的前言,让他诙谐幽默善良勇敢的特点在面对复杂的当代社会表现出更为光彩的形象是大势所趋。如果阿凡提活到现在,他也会有新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注释:
(1)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2)(3)田欢:《生成过程中的民间英雄——试述阿凡提形象的变化特征》[J]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
(4)(5)董乃斌/程蔷:民间叙事论纲(下)[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69页
(7)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458页
(8)(9)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20世纪小说人物的修辞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9页,第23页

联系地址:250014  济南文化东路91号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  马知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