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石奕龙 丛云飞]一个客家山村的元宵游神赛灯活动

[石奕龙 丛云飞]一个客家山村的元宵游神赛灯活动

一个客家山村的元宵游神赛灯活动



石奕龙 丛云飞




    笔者所调查的福建省宁化县延祥村,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客家山村,几百年来,该村一直流行着元宵节游神赛灯的活动,而且其元宵节花灯造型各异、内容丰富,灯会组织完整,在整个宁化及附近县份里都非常闻名。本文试就延祥花灯的盛况、有何特色、以及它在延祥社会中的文化经济功能加以粗浅的阐述。

  一、村落简介延祥村是一个客家山村,隶属于福建省宁化县泉上镇,位于宁化县东,地处宁化、清流、明溪三县交界处,东经116°58.1′,北纬26°20.3′,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山谷小盆地,村委会所在地海拔约690米。村落四周的群山“路隘林深苔滑”1,有“五里横排十里岭”之称。过去全村只有四条山道通往林畲、嵩溪、湖村、泉上等圩市,与这四处各距15—20公里,交通不便。2005年底,新修好从延祥村至牛场(往泉上镇途中一地名)3.5米宽的水泥路共六公里,使得村民与外界联系方便不少。但是从牛场至泉盖公路接口处的六公里多仍然是早在1978年建成的简易公路,土石路面,每逢雨天,泥泞不堪,并且还得提防路边山上落下的泥石,人车难行。

  村落历史约近千年。据族谱记载,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延祥首先由刘姓开村。宣统元年重修的《彭城刘氏房谱·家谱自序》中:“余族发祥来宁,始自江右宋天圣凝之公讳涣者”。随后杨、官、曾诸姓陆续迁来,村落日渐发展。村中现在的大姓杨氏始迁来此的时间在南宋淳佑(1241—1252)年间,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版《延祥杨氏房谱》中的《老谱原序》2记载:“宁化之有延祥,盖始于大宋淳佑(佑)年间。今据延祥旧谱,始祖本宋龟山先生四传有万福公,是为延祥开代之祖。万福公之子安淳公披荆棘辟草莱,而恢延祥之旧居焉。安淳公之子念四公,克承先志,庐舍田园倍增于昔。至念四公之子五九公,则承先启后,支派日繁矣。”

  村初名丁贵坊,至宋淳佑年间,杨氏第七世祖五九公出游,在今之村中见到白兔,认为是祥兆,迁居至此,为应其祥更名为延祥,沿用至今。《延祥杨氏房谱·老谱原序》:“先是万福公以下皆居乡之刘背坑,去今居约里许。(五九)公出游,见有白兔之祥,乃率家人构居其上,延祥之得名自此始。”3经过数百年的辛勤耕耘,荒野变良田,且人文蔚起。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有功名者达220余人,被誉为“书乡”。然清末民初屡遭匪患,人口减少,经济严重受挫,村庄日渐衰落。解放后,村庄发展渐有起色,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不算发达。

  目前本村共有人口1157人,1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7亩,森林面积6万余亩,其中竹山面积约9000余亩。当地人将各村民小组分为“本村”和“外村”两类:“本村”包括六个村民小组,较集中地分布在村委会所在地周围;“外村”包括五个村民小组,距离延祥本点分别约10~20华里。

  村民大多杨姓、官姓,最早定居于此的刘氏目前只有两户,曾氏人口亦极少,其他在本村历史比较长一些的有熊氏、朱氏。解放后,由于国家政策导引,陆续也有其他一些姓氏迁来,后大多迁走。历史上延祥花灯由杨氏引入本村。

  二、延祥花灯盛况据在村里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延祥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村民都认为,明代正德(1506—1521年)年间,杨氏第十三世祖杨得安出任浙江金华府经历时看过苏杭地区的花灯形式,觉得不错,归而传授仿效,并一直沿袭下来。清光绪戊申(1908)年版的《杨氏房谱·叔茂公股伯荣支世系谱》曰:“(杨)得安,字育耆,明景泰壬申(1452年)生。正德初,由郡庠拨贡任浙江金华府经历,秩满归家,居马地,课儿以耕焉。终葬马地后龙。”表明杨得安确曾在金华府当过官,因此,由杨得安将苏杭的花灯形式传入延祥的说法有一定的根据。

  关于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花灯,早在汉代即已开始。其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即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其二,东汉平定“诸吕之乱”,汉文帝刘恒登基后,作为庆祝平乱纪念日演变而来。其三,源自民间的“三元节”,即: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分别为天、地、水三官大帝的生日,其中正月十五日为天官的生日,人们为向神灵祈福而逐渐形成为节俗。

  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延祥村都要举行隆重的“游神灯会”,白天迎社神,晚上赛花灯。清光绪戊申(1908)年版《延祥杨氏房谱》载杨氏二十四世祖杨培基(1741—1814)撰写的《里社志》云:“迎赛定于每岁春正月望三日起,至五日止。以去岁冬季人作首,统四季人燃灯相庆也。基每慨俗之好祀淫祠者,妄为邀福男女紊杂,而吾乡之崇社也,犹不失古人祭田祖之意,此皆乡先辈明理之遗,后之人当恪守勿替也。”

  为了保证和提高花灯的数量与质量,昔时村中的名人贤士们以自愿结合为原则,投资买田,组织有“灯会”。例如清光绪戊申(1908)年《延祥杨氏房谱·祀产·里社神田》中有这样的记录:“一田石狮岭罗源楼竹排下,载米三石。按吾乡每岁正月赛里社神,上屋下屋分作两倗。下屋别自置田于正月初十日迎赛,上屋在本乡居者,暨七世祖六义公嗣众在官堂下居者,共置此田。于正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迎赛也,其刘源刘姓亦在此倗。……一田石狮岭罗地坪,载米二石二斗。契与祠产领头围田共一纸,苗存述彭手,此田于道光十八(1838)年陈星公助入,帮递年正月迎赛里社神灯烛之赀,值班人备花灯一对载绵衍祠内高照。”换言之,当时主要以购置田产的田租来维持花灯仪式的运行,而且是村里各姓一起构成,不以宗族来分类。全村共组成锦城、春城、集诚、荣春、春锦、八仙、果盒、香炉、牌枪、六合、火屏、分钱等十余个灯会。每个灯会由8—10户人构成,至少有3、5亩田产。一般而言,每个灯会需扎一至二棚大扛灯,每户扎一盏手擎花灯。其用毛竹篾片为骨架,用各种高级纸料盖面,再由能书会画者在纸面上书写、绘画、着色,并装配而成为各种精美而奇巧的花灯。有的大扛灯甚至高达二丈,如牌枪灯就是如此,其高约二丈,宽有围半,顶端装有一个风车枪嘴,其灯上除刻花彩绘外,前后还有四个斗大的成语字,内可点20余枝红烛。每一个灯会,都以抓阄抽签的方式定出值年“福首”的顺序,会友轮流当灯会“福首”,来负责“游神灯会”的事务。轮值到的“福首”,头年耕种灯会田或管田产收租,翌年以田租的收入负责灯案中灯的制作与赛花灯的组织,如扎灯的材料、扎灯的工资和点灯的油料等都由其负责,同时还需要负责办“灯席”,宴请会友,以讨论赛花灯的事宜以及安排赛花灯的程序等。

  解放以后,公共的族田祀产、各种“会”的田产均收归集体,各种“会”均无固定的收入维持活动经费,因此,筹备赛花灯的费用均由参与“灯会”的各股分摊,每年每股十数元。

  在赛花灯之前要举办灯席。新年开初,各个灯会的当年“福首”,都写好酌办灯席日期的红帖子,登会友之门恭请。灯席一般都办在中午十二点以前,有的一餐,有的中午吃一餐,晚上也有一餐。一般在办席的上午,各会友都会准时光临,先给福首拜年,然后品尝主东准备的茶、烟和茶点,茶点通常有:寿带、茶晶饼、水晶糕、马口酥、兰花根、到口酥、香圆片、冬瓜糖、杨梅红、杨梅酥、荸荠、甘蔗等。

  会友们边品尝边谈古论今,然后入席畅饮。有钱的灯会的灯席办得丰富,菜色花样繁多,颇有讲究。有的在午餐时要吃鸡卷、闽鳆、猪肚、酸爪肉、海参、鱿鱼、干贝、薯汤、全鸡、孔丝、蹄子肉、全鱼、扣肉、鲍鱼、猪肝、腰花、鸽子蛋。蛏干、酸汤等十九道菜,并称此为“满堂红”或“九长寿”。散席后则商谈安排扛灯、鼓乐等事项,为正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连续三昼夜的笙箫鼓乐、迎神赛灯,欢庆元宵佳节做好准备。有的灯会还有晚上的聚餐,此通常也称“下席”。届时,会友各归原席,通常也是先茶后酒,素盘为茶点,也是12盘,此称为“全年美景”;荤碟则有香肠、烤鸭、猪肚嘴、猪耳朵、猪舌、贝虾、煎鱼、山禽走兽肉、鸡胗、肉丝等十碟,此称“十样锦”;最后还有肉圆、全鸽、荔枝肉、墨鱼丝、鸡内杂、酸猪脚等六碗热菜,并将其恭称为“六合”。

  正月十三到十五是延祥人迎神赛灯的日子。这几天的白天,人们都扛着社公巡游。当俗称地雷子的火铳响后,在队伍最前面的数担簸箕大小的铜锣就齐鸣开道;接着是龙头、月斧、拳笔、关刀、书剑、日月、连环、五花丛、瓜槌、方连环、西角、掌扇、彩旗、肃静、回避、万民凉伞等二十四对仪仗随从;再来是许多对各色彩旗和数堂鼓乐跟着;在其后面有人捧着木雕印盒跟着,也有人扛着上立有四尊文武塑像与一个四十余斤重的铜香炉的香案随后,铜香炉里焚香,香烟缭绕直上青天;在其后面,则有二个人手捧着内燃着芬芳扑鼻净香的高级朝炉跟着;最后才是内坐着新老两尊社公神像的大神辇,其精雕细琢,由八个壮汉抬着。

  入夜后,则赛花灯。花灯队伍排列是:1)皇封“四知堂”提灯引路;2)数担铜锣齐鸣开道;3)龙头、牌枪、月斧、拳笔、关刀、书剑、日月、连环、五花丛、瓜槌、方连环、西角、掌扇、彩旗、肃静、回避等成对执事仪仗;4)各式手擎花灯,如博古灯、兰花灯、花砵灯、天官灯、凉伞灯、横匾直联、果盒灯、宫灯以及飞禽走兽灯等几十种;5)各个灯会所装的大扛灯(每个大扛灯后随一至二堂锣鼓或小闹伴奏),如:香炉灯、花缸灯、堆砵灯、桃李园灯、鲤鱼跃龙门灯、水漫金山灯、鸳鸯游莲池灯、凤凰翔牡丹灯、绘有古代人物故事的棚子灯等十余种;6)高大的牌枪灯为社公的前辅,其顶端还装高出屋栋的风车枪头;7)敕封、印盒;8)社公神辇;9)万民凉伞;10)最后是一盏后勇灯,其高度与牌枪相等,宽度大于牌枪,里点红烛、外披绘龙彩凤的布衣。在明月高照下兴高采烈地遍村旋游。队伍通常在上村杨振芳屋前的坪上集中,在火铳响声的引导下,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地由此出发,按村里规定的游灯路线,经村内坑头、戏台坪寨下、车丘、下村龙上、横街、坪上排、土堡、新林寺,最后到社公坛前集中,给社公放鞭炮拜年后才“散灯”,大家拿着自己的灯各自回家。十四日同样是白天游神,晚上赛灯,继续按原路线巡游。正月十五晚上散灯后,村民们把龙头灯、华盖灯、日月灯烧掉,其他的花灯则拿回自己家里,第二年烧掉的花灯需重新做过,而其他的花灯,如骨架没有坏掉,则可以撕掉旧纸,换上新纸,重新装饰即可再用。

  三、延祥花灯的特色及功能延祥花灯不止是美观,从其图案、形状、题材以及队伍排列等都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并透露出地方特色。

  例如,花灯上绘制的各种图案,多以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为主题,文字则为唐诗宋词、吉祥成语等。有名称的主题花灯中,“四知堂”表现了杨氏对自己祖先杨震为官清正、拒绝贿赂的高尚事迹的缅怀与夸耀。“花缸”、“凤凰翔牡丹”则与村中现有“文物”资源有关———村中现存两个清代大花缸(直径1米左右,高亦1米左右)和一株乾隆年间移植来的牡丹花(传闻古时牡丹在南方极难种植),外地人来延祥观光休闲,都会去参观。而花灯队伍出游的排列顺序亦仿照封建社会官家的出巡,不仅鸣锣,还有“回避”与“肃静”牌,以及月斧、拳笔等木执事仪仗开道。“敕封”、“印盒”以及带有枪头的“牌枪灯”都表明了延祥历史上曾出过做大官的族人……与如此丰富的内涵相对等的,花灯在这里被赋予了多种功能。首先是娱神,其次是娱人,其三是文化的濡化、增强村民心理上的文化自豪感,其四是增强村民凝聚力,其五提高村民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1)游神赛灯具有娱神的功能。首先,从上文所说的元宵节花灯由来可知,无论是敬神还是为三官大帝庆生,都可以将之理解为娱神的宗教活动。从《延祥杨氏房谱》得知,正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的游神赛灯日,同时也是祭祀社公的日子;游神赛灯路线的最后一站都在社公坛前,并需祭祀社公;以前用作灯费的公田也常与里社神田有交叉甚至重叠,这些都显示了延祥花灯的娱神作用。

  (2)游神赛灯也明显具有娱人的作用。村民们辛勤劳作了一年,只有趁着春节农闲时合家团圆、走亲串户。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有“过小年”之称。正月十三至十五这三天里,延祥村民们白天迎社神,晚上赛花灯,鼓乐喧天,赏心悦目,欢声笑语,和乐融融。他们的远近戚友也会届期光临,既来此探亲、祝福,也在此欣赏花灯,有的也可能一起参与游神与赛灯,一起欢渡元宵佳节。待过完正月十五的热闹,大家就开始为生计而忙碌起来,再也不能像春节期间这样玩了。

  在宁化有一俗谚称“烧掉门前纸,要去田里企”,即正月十五闹完花灯之后,各户就得把年三十贴在门框上的“岁纸”撕下来烧掉,以示欢乐闲逛的日子已过,要下田积极参加生产了。所以,游神赛灯是春节里的最后一次热闹。

  (3)游神赛灯也具有文化的濡化(enculturation)的作用。文化濡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成员通过内化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来学习文化、适应社会的过程。最简单的解释,可以说是:长期的、耳濡目染的、大多是无意识中所进行的学习。上文已经提到,延祥花灯多处体现了村落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先祖们明贤辈出,村民都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每说起历史,村民都懂得并且不无得意地告诉别人本村历史悠久,甚至有“先有延祥(村),后有泉上(镇)”之说。许多村民从小在这种非程式化的教育熏陶下,了解本村历史,了解宗族的荣耀,从而更加爱乡爱土,愿为自己的家乡多做贡献,促其发展。

  (4)游神赛灯也具有增强村民凝聚力的功能。首先,灯会组织的组织原则为“自愿结合”,只要是相熟的、关系好的人之间,就可以相约组织灯会,不要求必须是同一房族、家族。尽管大多还是会与本房族的合作组织灯会,但是在这样一个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下,更容易打破常规的家族壁垒,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摩擦,增强凝聚力。其次,制作花灯之时,除了制作者在场,还有不少村民,不分男女老少,前来观看制作过程。在这个制作与围观的过程中,村民们聊天话家常,戏谑调笑,有兴趣的人则观察制作工艺,主动自觉地进行文化传习。再次,迎神赛灯之前灯席的酒桌上大家谈笑,增进感情,散席后商讨诸项事宜,使各自明白分工,明白游灯是一件整体协作的事情,明白自己在整体中的位置,培养合作性与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游灯时更不用说,尽管整个花灯队伍多样繁复,但极有秩序,谁先谁后早有定制。如此庞大的队伍该如何行走才不致在如此有限的空间发生拥堵及混乱,也都早已规划好。只要大家众志一心,必不致乱。

  (5)游神赛灯也有提高村民文化素养、陶冶情操的作用。因为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制作出如此富含文化内容的花灯。花灯并非人人会做,扎骨架贴纸料之类的活都比较易学,但并非人人都会画画、写字。只有能写会画,又学会扎骨架贴纸料搞造型的技术,才可以称得上“会做花灯”。意欲参与花灯制作的人,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才能使自己制作的花灯受人赞扬与艳羡,不至被嘲笑。另外,灯会中的分钱灯会除了需负责扎悬挂在各要道口的“架灯”外,其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鼓励村民多参加“响乐”(即敲锣打鼓),凡是白天在迎社神巡游中参加响乐后,晚上又参加赛灯时鸣锣打鼓者,经过路口石板桥时,分钱灯会均分他们每人3—5枚铜板,以资鼓励。因此,昔日赛灯时最多有三十余担铜锣盒十多堂锣鼓参加,使得赛灯时,笙箫齐鸣、鼓乐震天,黝黑的山道上灯龙游动,山谷中锣鼓声、笙箫声响彻云霄,小小的山村里热闹非凡。

  延祥花灯的以上功能,促使村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健康,对村庄社会的稳定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人口、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延祥村里赛花灯的活动渐趋没落。

  但由于其过去的名气,当泉上镇政府组织元宵节活动时,有时也会请延祥人扎花灯,到镇里组织的元宵节活动中表演,因此,几年前,虽然村里不再有过去游神赛灯的那种热闹,但延祥花灯的工艺却在镇里元宵节活动中保留了下来,不至于完全被忘却。不过,从2000年开始,由于外出打工的人增多,有的甚至连春节都不回来,延祥人也很少再在正月十五赛灯了。对此,人们都觉得有些可惜,也引发出一些思考。

  这就是当传统遭遇现代之时,传统习俗在环境相对封闭的山村如何演变?该向何处去?如何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既保存传统又有利于其社会发展,使之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良性互动?所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毛泽东:《如梦令·元旦》(1930年)“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五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宁化泉上一带行军途中写下的诗篇,描绘了在这三县交界地带的地理面貌。

  2撰写于明万历十八(1590)年,作者:宁化县儒学教谕,南平王以蒙。

  3撰写于清康熙五十八(1719)年,作者:乡进士拣选知县年家弟临川傅佑源。


  (石奕龙: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丛云飞: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

TOP

上帖的发帖人是侯发花。

原帖发在《古代的时间意识》一帖之后。

这里另起新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