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小庄:从贫困中崛起

小庄:从贫困中崛起

小庄:从贫困中崛起

新华网·青海频道 2008-10/17



    “祖祖辈辈生活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的人们,谁也不会想到世代承传的安召舞、轮子秋、古朴的妇女配饰品,居然也能够成为今天我们致富的门路。”面对小庄村过去的贫穷和今天的富裕,小庄村村民祁旦珠感慨万千。
    14年前,我们村原是互助县城西郊一个贫穷的土族村庄,100多户人家人均收入不足600元。当时,一名日本学者因为听了我演唱的“花儿”到小庄村做客,让我明白:风格独特的一首“花儿”、质朴优美的一段土族舞蹈,也能挣来钱!于是我把自家的院子开辟成了“乡村游”的一个点,这应该算是最原始的小庄村旅游业吧。

    此后几年,小庄村陆续有几户村民办起以家庭为单位的土族风情接待点,创业之路虽不是一帆风顺,但我们并没有退缩。自掏腰包,先后到云南、广西等地考察少数民族风情旅游;通过县文化馆的帮助,丰富和改进土族歌舞表演;在农家菜肴中增加青海及土族特色品种;此外,我们还在土家院落上做起文章,不盖红砖大瓦的现代民居,而是刻意保留传统松木大房画梁雕栋、木制窗格等韵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托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土族民俗旅游业。2004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随着我们村民俗旅游的发展,不但带动了村民收入持续增加,而且及时抢救和保护,挖掘了部分土族传统文化,丰富了一批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推出了以饮食品尝、婚俗体验、歌舞欣赏、服饰及手工艺品展示等土族民俗旅游项目,使小庄成为游客了解土族民俗文化的首选地。

    如何做大做强旅游业,成为一个能够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我们走出了一条靠旅游致富的好路子。2005年我们争取项目资金190万元,进行了村道硬化;2006年又争取扶持资金100万元,改善接待设施;2007年投入150万元对全村进行了整体包装,修建、安装了民俗村大门、文化墙、绣房、路灯等设施。同时鼓励村民种草种树,整治村庄环境,为打造土族民俗文化村奠定了基础。

    如今,我们不断开辟新的旅游品种,打破单门独户搞接待的旧格局,形成了互相支援,团结协作,一家来客,几家出动的新格局,使安召舞、轮子秋等土族群众性民间文艺得以更广泛的推广。目前全村已有民俗旅游经营户45户,95%以上的村民从事土族民俗风情旅游业,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来源:青海日报 祁旦珠口述 馨萍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