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采茶戏

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采茶戏

大家好,我的家乡位于湖北黄石阳新,那是一个很小却很美丽的县城,独特秀美的丘陵地形造就了那里独特的民间文化形式——采茶戏 。

                 

                                 阳新采茶--  一朵芬芳的山茶花

                               ——阳新采茶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专题

     阳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高祖六年,便开始置县,名为下雉。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与沧桑,使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出众多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经过时间的筛选与锤炼,已成为阳新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阳新采茶戏,便是这片沃土中盛开的一朵灿烂芬芳的山茶花。

     采茶戏是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歌舞戏剧种,其起源顾名思义,源于盛产茶叶之地。阳新自古是全国著名的茶乡。据《兴国州志》、《阳新县志》载:“阳新宋代就列全国十二个贡品名茶产区之一,年产茶片29。5万斤左右。”可见阳新种植茶叶历史之悠久,产量之多。每年阳春三月,嫩茶萌发,姑娘三五成群,上山采茶,在采茶过程中,姑娘们常以唱茶歌自娱,久而久之,采茶歌便以一种民间文艺形式盛传开来。当初的采茶歌主要以抒情为主,如《四季采茶》、《献茶歌》等,后逐渐加进了叙事的内容,如《姑嫂采茶》、《打喜茶歌》等。从抒情到叙事,为采茶戏最终走向戏台成为一个地方剧种奠定了基础。到了清康熙年间,阳新十分盛行正月十五“玩花灯”。玩灯者将“采茶歌”和“田间锣鼓”、“打单鼓”以及民歌等用来即兴演唱,当时称这种形式为“花灯调”。这种花灯调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并逐步用来演唱民间故事传说,如《娘教子》、《杨七郎》、《贺年》等。群众称这种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为《花灯戏》,这种《花灯戏》就是阳新采茶戏的早期雏形。

     阳新采茶戏最早搬上戏台应在清中期,阳新众多建于清中期的古戏台可以作为佐证。目前,阳新还保留着一百多座清中期至清晚期的古戏台。这些古戏台见证着阳新采茶戏的演娈与兴衰。  阳新采茶戏在民间俗称“茶灯戏”,表演者只需一张方桌、几条板凳即可表演,几乎不受环境限制。其特点是“锣鼓伴奏,人声帮腔”一人唱来众人和,节奏明快,气氛浓烈。若在戏台上演出,乐队依然占居戏台中央,生、旦、净、丑各角色皆由男性来扮演。

     阳新采茶戏的音乐属打锣腔系中的板式变化体,由正腔、彩腔、击乐三个部分组成。正腔包括《北腔》、《叹腔》、《汉腔》、《四平》等四大腔声。这种声腔,可变幅度大,应用广泛,结构完整,上下句规格严谨,表现力丰富,适于表现不同的内容,对于抒发悲哀、哭泣的感情有独特的表现力。  阳新采茶戏的唱腔柔婉优美,一咏三叹,演唱时在润腔上常用倚音、颤音和滑音,这种润腔、润味方法,使阳新采茶戏唱腔更突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个性。

    阳新采茶戏有清晰传代史一百六七十年,其传承关系十分明确。《阳新县志》记载:“晚清时期,境内流行采茶戏与汉戏200余个,艺人2700余人。知名采茶戏艺人有陈新岩、李盛满、李殿才、徐世怀、陈世锡等。”  阳新采茶戏自第一代传人至今,已有十代以上,其传承关系多枝多流,在阳新大地遍地开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的专家偕同《湖北日报》记者来阳新调查乡剧团,当时全县有乡剧团二百余个,传统戏本达一百台,被誉为湖北省的“戏窝子”。在阳新,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有“唱戏”的习俗,且一唱就是几天几夜,有民谚述此景:“阳新龙燕,四十八郾,抱起枕头一撂肩,茶戏爱看一夜天。”阳新文化部门多次举行全县乡剧团戏曲调演,大力促进了乡剧团的发展。可见采茶戏在阳新流传普及程度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程度。

    1964年,阳新县委为挖掘和保护民间戏曲,邀请了湖北省艺术学院的杨匡民、程国权、熊永良等到教授来阳新,召集采茶戏知名艺人谈会冰、刘应锡、成传福等集中完成阳新采茶戏,传统音乐的调查、挖掘、整理和记谱工作。同时,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又加入丝弦伴奏,大大丰富了采茶戏的音乐表现力,使古老的采茶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965年阳新采茶剧团正式挂牌成立。阳新采茶剧团成立四十多年来,创作、移植现代戏和传统剧目一百多台。

    从1982年至今,阳新采茶剧团先后创作演出了《闯王杀亲》、《张无奈拾印》、《三姑出宫》、《山中一片云》和《载梦的小船》等大型采茶戏。其中新编历史剧《闯王杀亲》于1982年在湖北省专业剧团会演中,荣获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大型现代戏《载梦的小船》在2003年全省戏曲调演中,荣获多项大奖。阳新采茶戏被子众多媒体喻为“一枝独秀的山茶花。”  阳新采茶剧团自成立以来,涌现出国家一级作曲李家高、国家一级编剧俞畅识;优秀演员向东桂,崔小牛、程国华、柯春莲、万幸福、白瑛、方达茂、费丽君等,他们在阳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阳新采茶戏,以她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植根于阳新这块沃土之中。为了使采茶戏这个古老的剧种得以传承和发展,阳新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制定了“加强对全县乡剧团的辅导的支持力度,重点保护和支持专业剧团”的长远保护规划。使阳新采茶戏得以代代相传

    流行区域:黄石地区的阳新、通山。
    由来:黄石阳新地区为丘陵地貌,盛产茶叶,每至采茶时节,茶农都会哼唱采茶歌和当地的民歌小调,到了清康熙年间,这两种声腔逐渐融合成“花灯戏”,这也是阳新采茶戏最早的雏形。
声腔:分为正腔、彩调、击乐,正腔又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之分,版式变化多样,极富表现力。
    相关故事:1974年,毛主席在湖北东湖视察时,曾点名阳新采茶戏团演出采茶戏,阳新采茶戏一度空前繁荣。

   
   这篇文章来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abb31010009tm.html

    我以前只是听说过我们家乡的采茶戏,没想到我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也有一个这么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组织形式,并且走上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路,真的好高兴,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它再小也有值得我自豪的地方。看来我们是该多多理解一下自己的家乡才是啊!

[ 本帖最后由 燕子 于 2009-6-2 19:4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