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活”起来 “怀旧”有财富

民俗“活”起来 “怀旧”有财富

民俗“活”起来 “怀旧”有财富  

 来源:新华网  2008年10月01日 07:39:58





    新华网上海9月30日电 题:民俗“活”起来 “怀旧”有财富——上海旅游节民俗风情火暴的思考

    新华社记者王蔚

    听山歌大会,看七宝皮影,弄堂里打弹子、转铁圈、跳猴皮筋——在正在举行的第十九届上海旅游节上,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发现,上海地区的民俗文化在这届旅游节上“活”起来了,旧小说里的上海民俗风情呈现在游客身边。

    吃、玩、说、唱,上海“怀旧”资源丰富

    今年的上海旅游节又和国庆长假重叠。上海的七宝镇是南方皮影艺术的中心之一,皮影在当地俗称“皮囝头戏”。它的第八代传人、年逾60的七宝皮影戏班班主朱墨均对记者介绍说,清光绪年初,七宝镇毛耕渔组建“鸿绪堂皮影戏班”,120多年来,毛氏皮影戏班八代传人辗转献艺,传承完整,遗存丰富,推动了上海地区皮影戏的兴盛。

    在上海旅游节期间,位于七宝镇北西街的皮影艺术馆举行“皮影艺术展”。馆内分设表演区和展览区,表演区定时有皮影戏班表演,剧场可以坐30人,每场演出45分钟,门票5元,演出的剧目包括《杨家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等。

    来看皮影戏的有三类人:一是老人,包括七宝镇的老人,还有其他地区的老“粉丝”,有人还会哼几句戏中的调子
;二是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特意来观看皮影戏表演;三是“老外”,有的“老外”看了不过瘾,还要到后台动手操练,感到很开心。

    观众对七宝皮影的反响很好。老年人怀旧,在欢乐的氛围中开心;中年人感受了这一民间艺术的新鲜;年轻人、儿童在黑黑的小剧场中受到吸引。朱墨均说,年轻人看完后愿意互动一下,玩一下,有时候,甚至把皮影都搞坏了。对皮影表示出最大兴趣的是一些大学生,上海大学影视戏大学三年级的四位同学,费很大功夫拍摄了七宝皮影的专题片。上海教育台、香港凤凰卫视对此片都很感兴趣。

    上海人仍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既喜庆祥和又排场热闹,如上海饮食文化,为这个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平添了不少传统的喜庆。在那热腾腾的笼子里,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南翔小笼包子,那雪白的面皮、透亮的汁液、粉嫩的肉馅吸引了众多游客。这次旅游节,嘉定区还举办了“南翔小笼文化展”。

    打弹子、滚圈子、掼结子、顶核子、扯柃子、跳筋子、造房子、抽陀子本是上个世纪上海弄堂乃至全国各地孩子们的传统游戏;现在,因为黄浦区旅游、体育单位的开发,成为了该区的民间比赛项目,从2002年起,九子大赛成了上海旅游节的一部分。

    民俗拨动心灵之“根”

    上海民俗“活”起来后如此火暴,令人惊讶。据了解,上海旅游节历来重视吸收和展示民俗内容,用上海本土的民俗来吸引各地游客。本届上海旅游节期间,全市19个区县的60多项民俗活动吸引了数十万游客的目光。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分析说,民俗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民间艺术始终是最有活力的,始终保持着健康活泼的审美情趣。虽然不是特别精致,但这种艺术具有鲜明的符号性和活跃的变异性,看得见,摸得着,老百姓感到亲切;二是强烈地反映现实生活,把生产劳动、娱乐生活场面通过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展现出来,非常吸引人;三是民间艺术中永恒的生命意识,用泥巴捏成的泥人等工艺品、民间玩具,都有一种对生命的歌颂,具有浓厚的审美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董晓萍认为,民俗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民俗是我们心灵的“根”。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充分挖掘传统民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元素来吸引游客,已经成为大家的自觉选择。“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挑剔也变得理所当然了。”上海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经理刘明华认为,做旅游这一行,如果产品同质化太严重,必然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传统民俗如何从“橱窗”里走出来?

    在上海城隍庙中心广场,“刀剪行”“筷箸”“布庄”“竹坊”“绣庄”“纸行”“扇庄”等幌子林立,“削刀磨剪刀”“修阳伞”等方言揽客声此起彼伏,这是现代商业对民俗的利用。而跳猴皮筋、转铁圈、打弹子这类老游戏,更是被旅游业利用人们的怀旧情怀,作为“新古董”开发利用……民俗的独特魅力如今成为旅游部门的聚焦点,挖掘民俗内涵并设计新产品,迅速成为很多旅游机构和景区的共同选择。

    为了让老皮影戏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朱墨均动了不少脑筋,他先从语言着手,除保留七宝方言的剧目,还推出上海话和普通话剧目。他近来又尝试了英文版的剧目,这一招难度高,需要操作皮影的人,包括乐队的人都会英语,否则,鼓点都没法打。他还想建立一个由“老外”参加的皮影戏班,由“老外”来演中国戏。甚至,他还设想创作一种没有语言,只有音乐的动画片式的作品,比如老鼠嫁女,让大家都能看懂。

    古老的民俗风情是否能“可持续地”利用开发下去,而不仅仅是应景式的“橱窗”展示?仲富兰认为,民俗的实践者、继承者如何与商业开发部门、政府文化部门互动,让民俗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可延续的生命之脉,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