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8小组研讨

调查地点补充

关于调查地点的补充
   除了计划中提到的大型书店以外,我觉得更可以关注针对儿童的图书书店,比如我们学校创业学院那个店,店面不大,但是图书较多,针对性比较强,也可以做一个参考。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调查地点补充

关于调查地点的补充
   除了计划中提到的大型书店以外,我觉得更可以关注针对儿童的图书书店,比如我们学校创业学院那个店,店面不大,但是图书较多,针对性比较强,也可以做一个参考。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湖北恩施手工艺品——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家语。“西兰”是背面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作为土家文化的沉淀物,西兰卡普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鲜明的民族特点。主要表现于题材的选用、纹式风格、色彩运用等方面。西兰卡普多以丝、棉、麻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三种颜色为经线,纬线可以自由选择颜色。用古式织机、挑花刀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西兰卡普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花样丰富,色彩鲜明热烈而古朴,被称为土家文化的活化石。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广泛,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几百种以上,例如:植物花卉、动物、生活物品、几何图案、文字、吉祥图案等,是体现土家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
    西兰卡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作为土家族先民的古代巴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善于纺织,其“桑蚕、麻”成为贡品。因而“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华阳国志·巴志》)秦汉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所发展,所职的“布”成为纳贡之名品。三国时期,在蜀国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不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唐宋时期,随着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挑织技艺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从不便随其母操习挑织技艺,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品作陪嫁品,因而这种工艺得以发扬光大。
  西兰卡普可以看做为土家文化的沉淀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鲜明的民族特点。主要表现在题材的选用、纹式风格、色彩运用等方面。
  西兰卡米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一百二十种左右。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有九杂梅、莲花、牡丹花、韭菜花、藤藤花等;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有阳雀花、燕子花、虎皮花、巴毕花、猫脚迹等;以生活物品为题材的,有桌子花、椅子花等;以几何图案为题材的,有单八勾、二十勾、二十四勾、四二八勾等;以文字类为题材的,有万字花、王字花、喜字花等;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有凤穿牡丹、鹭鸶采莲、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喜鹊闹梅等;由此可见,西兰卡变的题材选用与土家人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体现土家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
  西兰卡变的装饰纹样风格独特,构图中多采用浪漫主义的概括、变形、夸张等手法,巧妙地将各种动和静的形体,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有机地结合,使整个图案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兰卡普在色彩运用上,既有唐代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又有潜代素雅大方的色调调和,土家人尚红、黑色,因红色系暖色,代表光明,黑色为冷色,象征庄重,故西兰卡普以红色为主,以黑色为辅,间之经黄蓝白色参差点缀。设色古艳厚重,斑斓多彩,对比中调和,素雅中见多彩,华而不俗,素而不单,给人以明快、活泼和生机。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上既体现了以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为内涵的品格,同时又体现了以融合各民族先进文化因素为外延的社会与时代特征。它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因子来丰富发展自己。如土家西兰卡普的“福禄寿喜”、“富贵双全”等汉字题材的织锦图案,就是体现汉土文化交流的织锦工艺品,使西兰卡普不断步入更高的艺术品位。

[ 本帖最后由 欧阳 于 2017-10-20 19:14 编辑 ]

TOP

回复 5# 的帖子

太白金星的原型是东方朔,《史记》记载,他是一个诙谐且非常聪明的人物。他与《西游记)关系最密切的两点,一是说他乃太白星临凡,一是他偷食王母的蟠桃。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中说:“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寸,衣冠具足.上疑其山精,常令在案上行,召东方朔问。
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因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这是将东方朔与王母和蟠桃挂钩的第二环,出现了东方朔偷食蟠桃的情节。按照故事的演化规律,东方朔演化为太白金星,所以在后期的故事中,偷食蟠桃的人物也应该是太白金星。可是在《西游记》中偷食蟠桃者变成了孙悟空,因为在《西游记》的故事结构中,天界秩序井然,众神循规蹈矩,太白金星是不可能去偷吃蟠桃的,所以必须安排我们的主人公孙悟空来完成这个任务。可是原始故事的原型又不能置之不理,所以就把太白金星设置为偷桃贼的引导者和包庇者的角色.

TOP

创业学院“非借不读”少儿书店调查

整个图书空间分为三个部分,一个为书库,一个为阅读空间,还有一个工作人员办公室。因创业学院空间有限,少儿图书数量繁多,图书的分类不是特别清楚,分类相对而言比较粗糙。

从书架上的图书来看,主要涉及漫画、颜色识记、图画类书籍,同时还有很多适合少儿阅读版本的文学类书籍。

主要分类:
1.儿童科普:内容大都是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等图集等等。
2.儿童文学:童话、外国作品等,这类文学作品读物采用儿童化设计,采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使得阅读变得简单有趣。每页搭配少量的文字部分,切合儿童的阅读兴趣。
3.儿童益智:图书加拼图、脑筋急转弯等。
4.工具类:有幼儿拼音挂图、描红字帖、小型字典、作文好词好段积累、成语大全等。

店内阅读情况:进店内阅读的孩子根据时间段有较大差异,书店专门设立阅读区,大部分孩子没有家长陪同,因为教职工子女较多,因家长还在工作,有时候就会把孩子送到那里去看书。
书店主要采用注册会员孩子去阅读的形式,也可以登记借走。

具体问题:
1、由于孩子较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很难保持安静;
2、图书分类比较杂,工作人员少,收拾整理不及时。而且收益较少,后期可能进行改革或者是更彻底的操作。

TOP

回复 26# 的帖子湖北恩施传说——土家女儿会

关于湖北恩施土家女儿会的传说
恩施“女儿会”源远流长,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儿地远山深,男女之间是没有拘束的,他们在劳动中唱歌跳舞,倾吐爱情、私订终身,尽情地过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牧歌生活。后来,有十姓人从山外攀藤越崖,登上海拔1700余米的石灰窑,这十姓人是张、薛、李、滕、杨、田、覃、曹、黄、王,他们分割居地,挽草为界,搭棚建屋,立户创业,号称“十个棚”,到了明代末年,薛姓中有一人被推为“乡士”(有学问、能号令一乡之众的人),薛姓多女少子(今石灰窑薛姓已绝),膝下有九女,薛姓教女,严守闺门,平时不许外游。儿女由父母包办订婚,无见面之机,只等适龄,拜堂后方能相见,此时,“十个棚”的儿女结姻,多由父母包办,女发男纳八字庚贴。
有一年,薛乡士到山外远游,于七月十一日回到家里,全棚为乡士大办筵席,庆贺他云游归来,薛乡士很高兴,一边饮酒,一边畅谈沿途见闻,酒酣兴尽之时,把他最钟爱的幺女珍妹唤至身旁,吩咐道:“明天就是月半节了,一早,你和姐姐们穿上新衣服,上街玩一天,观赏秋景,只等这一天,平时不得离棚”。九姐妹喜从天降,三更起身,五更打扮,只见她们头缠印花折叠帕,身着红绿花边衣,腰围黑色金线绣花巾,脚穿镶花小鞋,手戴亮闪闪的玉镯,打扮得像花儿一样。出得门来,山寨的小伙子远观近望,不离左右,以山歌相追,以眉目传情,九姐妹均在这天相中了如意郎君,直至踏月而归。尔后,每到七月十二这天,她们就梳妆打扮,穿着一新,偷偷溜出家门,与邻里姊妹相邀上街,连续数年如故,积之成习,人们便称农历七月十二日为“女儿会”。
那时候,女孩儿的命太苦,一年四季苦守在家,除了干活就是守在家门口,来客不能露面,吃饭不能上桌,没有半点自由,姑娘们时刻盼望着那一年一度的“女儿会”,七月十二这一天,劳累了一年的女儿们戴上最漂亮的首饰,穿上层层不同颜色的镶边衣裳,里长外短,层层翻新成笋壳状,这叫“节节高”,表示富有和美观,并用花背篓背点土特产上街赶集,女儿云集,争奇斗妍,吸引着众多的年轻后生,后生们在集市上装作一副闲散悠然的模样,一双眼睛却滴溜溜地转,相中了一位妹子便连忙走拢去打招呼:“哎,妹子,这梨子好多钱一个?”妹子抿嘴一笑,于是便讲起价钱来。聪明的小伙子就说:“哎呀,好妹子,这梨子是金砣砣还是银蛋蛋?”妹子毫不马虎:“我说这位大哥哎,要的是价,还的是钱,一年梨树长多高?一树梨子结多少?我费的功夫你知道?这价码还嫌高?”就这样讲着价,斗着智慧,探着深浅,要是价儿还不下来,说明妹子看你不上眼,小伙子赶快知趣走开,要是那价码儿越来越低,小伙子的希望就越来越大,价儿降利一半时,小伙子得赶忙把梨全买下来,替妹子背上背篓,妹子自然会跟你走。
土家妹子以歌见美,以歌为媒。“歌儿唱得好,凉水点燃灯”、“一不是爱你人才好,二不是爱你家富豪,爱你会唱歌打锣鼓”。那时候,寨子周围长着好多好多的树,林子里还有许多洁净美丽的石头,有情有意的青年男女便来到密林深处,选个石凳凳双双坐下。不久,林子里便飘出一串串迷人的山歌……
很多年过去了,这样的女儿会如今也已变成了土家族盛大的民族节日。

[ 本帖最后由 欧阳 于 2017-10-30 09:16 编辑 ]

TOP

介绍一种你家乡特色的民俗文化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本周的讨论题目又来啦!

本次想跟大家聊一聊家乡特色的民俗文化,无论是民俗礼仪,还是民俗禁忌,还是其他民族特色文化,都欢迎大家来分享。如果家乡特色文化有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极好的选择哟!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发言哟!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了解你的家乡文化!

[ 本帖最后由 欧阳 于 2017-10-30 09:33 编辑 ]

TOP

回复 31# 的帖子我家乡(湖北巴东)的民俗文化——土家撒尔嗬

关于土家撒尔嗬
“撒尔嗬”是土家语,实际上是一个衬词,因为每一段歌后面都要用它来和,久而久之,“撒尔嗬”就成了这种歌舞的代名词,它的汉语名字叫“丧鼓舞”或者“打丧鼓”。顾名思义,“撒尔嗬”是土家族人在办丧事特别是“喜丧”时,在逝者灵堂前既唱且跳的一种歌舞。有3000多年历史的土家族人是一个乐天知命,敢于笑对生死的独特民族。啼哭着来到人间,欢笑着离开尘世,这就是土家人的人生。
巴东县野三关镇是撒尔嗬的发源地,是民间流传“跳丧”舞的故乡。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家中老者死后就流传“跳丧”。最早记载撒尔嗬起源的历史文献应为《隋书·地理志》,其记:“南郡、夷陵……清江诸郡多杂蛮左”, “其土人则又不同,无哀服,不复魄。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也。”
撒尔嗬的演唱啊形式是一人执鼓领唱,众和。执鼓者,是有声望的长者,也是能歌善舞的能手,他以鼓点指挥舞蹈,以鼓点变换曲牌。据有关史料记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日伴亡。于枢旁击鼓,唱俚歌哀词”。这种祭祀歌舞,在古代巴人之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无论哪家死了老人,村民们闻讯而至,通宵达旦。这叫做“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
撒尔嗬的鼓点子及舞蹈动作因地域不同而稍有差异。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个类型。按模仿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猴子爬岩”、“狗撒尿”、“狗连裆”、“燕儿含泥”、“乡姑筛箩”等。
撒尔嗬作为一种民族舞蹈,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歌词内容,都少有悲凄之感,音乐高吭欢快,舞步健美勇武。歌词内容十分广泛,回忆民族起源、讲述民间故事、叙述父母得到养育之恩等,歌舞者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歌词多呈四句七言,四、三式,上下旬,也有“五句子”保持着古代巴歌“竹枝”、“杨柳”等曲牌格律形式,内容古朴。每唱完一首,最后大家高声合唱一句“跳撒尔嗬喂”,或“解忧愁噢”,粗犷的歌声和明快的曲调扫去了死者家里悲痛凄婉的气氛,人们用欢歌和鼓乐致哀,为死者家人驱散扰愁。跳丧的唱腔分高腔、平调,节奏鲜明,巴东的鼓点子主要是3/4节拍,建始是2/4节拍,其中6/8拍较为普遍。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更重。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当唱到感情交融时,掌鼓者还会绕开鼓座加入舞者行列,时而用鼓锤在鼓上敲击节拍。
撒尔嗬是一种歌舞性很强的民俗祭祀表演活动。其舞姿刚健、古朴、豪放、粗犷,尤其是跳“燕儿衔泥”,更为妙绝。只见一人丢一手帕在地下,另一人叉开双腿下大腰,随着鼓点的加快,双手后翘煽动双翅,嘴拢地面衔起帕子。撒尔嗬还有一套一套的花样,如建始的“四人穿花”,来凤的“雪花盖顶”,巴东的“摇丧”以及将各套动作各抽一段重新组合的“四合一”固定格式等,巴东跳丧舞中难度较大的是“燕儿含泥”的动作。
湖北巴东野三关的黄在秀是“撒尔嗬”的传承人,黄在秀除了忙于传艺和参加各地表演活动外,便是继续挖掘,整理“撒尔嗬”的曲牌,搜集、记录有关文字资料达十多万字。他撰写的《撒尔嗬沿流沿革初探》,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以“撒尔嗬”为主题的电视专题片“虎啸清江”(央视拍摄)在中央电视台“九洲方圆”栏目播出,其中“撒尔嗬”表演也由黄在秀等承担。《凤凰卫视》还慕名对其进行过人物专访。在多年的从艺生涯中,黄在秀始终在为弘扬民族文化,而任劳任怨地奉献,对撒尔嗬表演进行了改变和创新,开始招纳女表演者,带出来几百徒弟,有老人,也有小孩。在传艺和参加表演之余,他下力气进行了撒尔嗬曲牌的挖掘、整理。今天,在他们的努力下,撒尔嗬已经越来越发扬光大,充满勃勃生机。

TOP

回复 39# 的帖子

土家茶油茶汤
  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一天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肉都不香”,同时,喝油茶汤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款待。
  土家油茶汤是土家传统四道茶(白鹤茶、泡米茶、油茶汤、鸡蛋茶)中制作最考究,代表礼遇最高的一道。用该汤待客是千百年来土家人沿袭下来的最高待客礼遇。
  土家族人好客,每当客人来到寨子,主人就用油茶汤招待。喝油茶汤不用筷子或汤匙,而要连渣带汤一起喝下去。喝油茶汤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汤喝完了,而残渣留在碗底,只好以手代筷,就未免尴尬了。会喝油茶汤的人,在喝汤的同时,连同油炸茶叶、苞米花、桃仁等均匀喝进口里。其奥妙是边喝边不停地使汤“浪”动,随着汤的浪动,食物漂浮起来就可趁机喝掉。油茶汤不仅饱腹,而且是重要的绿色食品和饮料,营养价值高,能防病治病,常喝能壮身延寿。
  
传说:
  由于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对于油茶汤流传下来的说法也众说纷纭。据传,油茶汤是土家放牛娃在茶山里摆“家家”而发明的。他们在山上拾得一捧油茶籽,放在瓦罐中炒出了茶油,再摘来茶叶放入油中一炸,兑上山泉水,加入随身带来的炒苞谷,越吃越有味。尝到了这种自制的美味,放牛娃们就常在山中做这种最原始的“油茶汤”;后来,此事传到大人中,大人们试着用铁锅、茶油、茶叶等对这种做法加以改进,久而久之就做成了土家族地区常喝的油茶汤,从此油茶汤便在土家族地区流传下来。另一种说法是,大约在明代,土家族人民经常遭受侵扰,1建统治阶级围攻。到了大年三十这天,人们家中只剩下了一些粗茶叶、茶油、玉米、蒜苗了,于是只好用这些东西烧一锅“油茶汤”过年,从此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油茶汤起源于汉代。因为相传汉将军马援伏波当年驻扎酉阳,因当地多瘴气,使士兵的健康受到威胁,将军便用合茗叶、茱萸、芝麻等研成末,再加盐制成汤,供士兵饮用以防瘴气。 后来当地百姓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早在清嘉庆二十三间(1819)纂修的《龙山县志》上也有清楚的记载:“有所谓油茶者,取黄豆、苞谷、芝麻、米花、腐干、干松茹、腊肉饤,以脂油炮炒之,撩起;下水,油锅内加茶叶,煎数沸,酌碗中,泡诸物饷客以示敬。”
  后来当地百姓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油茶汤”味道鲜美,既能作为食品充饥,又能作为饮料提神。土家族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土家儿女爱唱歌,只因烧了油茶汤喝……”

[ 本帖最后由 欧阳 于 2017-11-12 19:56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46# 的帖子关于成长

关于成长,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独立,学会坚强。
下面的例子是我亲眼所见的一个同学的故事,高三那年,同学给我打电话,说他在我学校旁边的医院里,他爸爸在厂里出了意外,现在正在抢救,问我能不能抽空出去陪陪他妈妈。他是家里的独子,当时22岁。当他爸爸出了事故的时候,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他是妈妈的依靠,他表现出我们无法感知的成熟。因为医疗费用昂贵,又急需手术,他一一给他的表哥打电话借钱,一边安抚身边的母亲,一边还忙着跟医生嘱托。手术过程中,他一直在跟厂里的老板协商赔偿的事情……那是我在那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冷静的一面。印象中的他,是一个搞怪、逗比的调皮蛋,也不爱学习,光喜欢玩的男生。但是,那一天,我觉得他像个男子汉,一夜之间承担起一个家庭的重担。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他的父亲康复得不错,家里回到从前的平静。

可惜,好景不长,6月底我们相约在外面玩的时候,他接了一个电话,突然就皱起了眉头,他爸爸又一次出了车祸,县医院不敢能接收,我们直接赶到州医院预定病房,挂了急诊,等待他们从县医院转过来,救护车还没停稳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车门口,和医生一起抬起担架,送往急诊室,他没有哭,一滴眼泪都没有,只是头上滚下来豆大的汗珠,几个月里父亲经历两次大难,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为什么上天要这样?让我爸爸两次受伤。他独立坚强的面对家里的这样大的变故,没有多余的抱怨,没有胆怯,勇敢的面对现实,并采取行动维护自己和家庭的利益,这大概就是一种成长吧,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将要面对的难题。

TOP

回复 57# 的帖子

久闻了襄阳的牛肉面,但是没有吃过;孔明菜吃过一次,便携装的,感觉做小菜搭配点饭,口感特别好,尤其忙起来的时候很方便

TOP

回复 64# 的帖子

《六口茶》歌词
男: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
男:喝你二口茶呀,问你二句话:你的那个哥嫂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哥嫂噻早已分了家
男:喝你三口茶呀,问你三句话:你的那个妹妹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妹妹噻已经上学哒
男:喝你四口茶呀,问你四句话:你的那个姐姐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姐姐噻已经出了嫁
男:喝你五口茶呀,问你五句话:你的那个弟弟噻在嫁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弟弟噻还是个奶娃娃
男:喝你六口茶呀,问你六句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有多大?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
大意是一个小伙到一位姑娘家讨茶喝,为了和姑娘多说上几句话,借口问姑娘的家人在不在家,最后才问姑娘芳龄多少。通过讨要茶水喝的形式,姑娘小伙间的情谊也渐生渐长。《六口茶》的整体唱音与“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的音调几乎一样。
《六口茶》的产生具体源于何时何因,典籍中鲜有文献资料记载,尚无从考证。据恩施市文化馆馆长甘武介绍,2001年在恩施州民族礼堂参加活动时第一次听到这首歌;2002 年,又听到一位名叫谢小平的民歌手演唱,于是将其记录下来并编人2005年由中共恩施市委、恩施人民政府所出的一本内部民歌集内。可以确定的是,《六口茶》的原唱者是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螃蟹阡的魏明清老人。在恩施地区开展旅游活动后,经过当地民众、导游、游客的口耳相传,《六口茶》才逐渐风靡恩施,乃至全省、全国。

“情歌”:以歌为媒的婚恋习俗
《六口茶》是以男女对唱的形式来演绎的,在青年男女的问答中展现出一对青年男女相互试探与挑逗、追求与接纳的唯美画面,便成为恩施地方民族民间情歌。男青年从父母开始把女子所有的家人都问了一遍,女子欲拒还迎,表面上责怪男子,实质上却暗示男子现在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有谈情说爱的私密空间。男青年最后一问后,女子道出自己十八岁的年龄,则意味着该是出嫁的年纪了,可以接受对方的追求。
情歌的产生是由特定的生产关系与婚姻制度决定的,《六口茶》源于恩施民族民间的婚恋观:向往自由恋爱,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这首民歌中,男青年含蓄中带着些许羞涩,勇敢中伴着一丝腼腆,与小妹娃”的矜持与智慧相得益彰,配合得天衣无缝,情趣盎然。这是恩施地区土家婚恋习俗的生动体现。

TOP

回复 69# 的帖子

湖北恩施也有陪十姊妹的习俗,举办婚礼的家庭把亲属姊妹约到一起,名曰:让大家玩一玩,意味着女子出嫁,以后跟姊妹在一起玩耍嬉戏的时候变少了,让大家聚一聚

TOP

回复 78# 的帖子

据我所知,土家陪十姊妹传说还与廪君和盐池神女有关,据说他们结为夫妇后生下了十个女儿,但是廪君与盐池神女的故事版本不一,无法考证

TOP

回复 85# 的帖子

恩施本土乡民日常生活情景在每一句或土得掉渣、或雅俗共赏、或耐人寻味的谚语、歇后语、地方方言中缓缓展开,仿若身临其境的对话。如:“说得人和意也和,衣裳裤儿愿意脱”,既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也透露着土苗人民鲜明的洒脱性格,寓哲理于趣味性语言中。语言之精妙,正在乎其蕴含的日常生活的哲理智慧。

类似的搜集整理很多,又如“称二两棉花纺一纺(访)”、“人亲水也甜,喝口凉水管三年”、“歪锅配偏灶,一套配一套”、“吊起腊肉吃光饭,何事都要讲自愿”、“出门不弯腰,进屋没柴烧”、“天气变化多,野兽过山坡”,都是在恩施人日常口头交流中脱口而出的谚语。再如这些歇后语,“垭口上谈心——风言风语”、“脚踩风箱嘴吹号——两头出气”、“小娃哭糖果——硬要”、“针头对锥子——尖到一起了”、“奶娃嗍指头——混嘴”、“剃头匠磨刀——荡来荡去”,将生活哲理描绘得惟妙惟肖,一句一个生活场景,将人带到乡里民间的记忆中。


[ 本帖最后由 欧阳 于 2017-12-30 12:21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