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8小组研讨

回复 46# 的帖子

我认为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真诚、善良,明辨是非,这样才会变得更有智慧。
如今面向儿童的格林童话也是教会孩子们有善良、真诚、勇敢等品质。
而我认为,在善良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是非价值,不然白雪公主这样的善良就是愚蠢,一次次的被人陷害。

小时候,应该是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在路边看到了一个很可怜的老爷爷,他没饭吃,于是我将包里带的饼干全部给了他。他很不耐烦,特别凶地说:“我不要,我要钱!”将我给他的饼干全部丢掉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街边的乞丐都是骗子。实际上,很多乞丐也都是骗子,甚至收入颇高,依靠别人的善良赚钱。而很多你不知道的、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并不在街头。

所以以后帮助这些人的时候,我都会辨别一下,我更喜欢通过官方渠道去捐赠钱财物品,帮助困难的人,而不是盲目的相信骗子。

TOP

【书店实地调查图片】

书店实地调查图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书店实地调查图片】

书店实地调查图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民间歌谣

我们在课堂上刚刚学习了民间歌谣的内容,民间歌谣内容广泛,品类众多,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几类,我们大家可以来说说自己家乡的歌谣,想必也是很有趣的。

TOP

回复 27# 的帖子

突然发现襄阳还有一个与赤松子和炎帝少女有关的传说,且在相关古籍中也有记载,觉得很有意思,
是关于岘山的古迹传说:
岘山为赤松子洞府道场。大朱山(海拔353米)以巍峨挺拔、风光秀丽而闻名,因与小朱山(海拔303米)南北相依对立,古有“双朱相偎”之说,被列为岘山胜景。传说赤松子居住在襄阳大朱山的石室中,能够在烈火中行走,随风雨自由上下,神农常问道之。有一日游历到蔡阳在湖畔小憩,梦到了赤龙卸下角伏身而来,之后不久炎帝少女就慕名来到襄阳,居住在小朱山岩洞中,追随赤松子修仙。赤松子常在大朱山悟道石上传道与炎帝少女,并在小朱山炼丹化玉。最终两人在朱山赤松神陂升仙得道而去。至今大朱山和小朱山还有两位仙人当年修仙遗迹。赤松子为雨师,所以襄人为了求雨,在大朱山和小朱山相连的赤松神陂上建了雨师殿祭拜赤松子和赤灵仙子来求雨。
悟道石
由大朱山峰向北,羊肠小道穿梭岩间,有华山之险、黄山之峻。行数百米,有块巨岩悬空,岩平如观景台,称为悟道石,传赤松子在此传道解惑。一般大家早上登山,从扁山下来走到这儿后,正好是休息和吃午餐的时间。与扁山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不同,这一块石头十分平展,可供游人在上面休息、眺望和就餐,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刻上了卧佛石几个大字。
神陂
襄阳有神陂两处都与赤松子有关,一处位于大朱山和小朱山相连的山坡上,据说赤松子及炎帝少女就在里双双飞升(《路史》载:炎世赤松迹在襄阳),云“赤松神陂”。另一处在枣阳古蔡阳界,传说赤松子在这里梦到了赤龙卸角(炎帝大女儿赤灵放弃富贵荣华),习凿齿《襄阳传》蔡阳界有赤松子亭下有神陂即南都赋所谓“松子神陂”者也。(也有说赤松子是在蔡阳松子神陂飞升,赤灵仙子是在襄阳赤松神陂飞升。而金华赤松是东晋咸和三年出生的黄初平飞升处,非上古炎黄时期赤松子。)
古籍记载
《路史》:赤松子,炎帝时诸侯,老居襄阳石室,帝尝行弟子之敬。《列仙传》:赤松子迹在襄阳。《神仙传》:炎帝少女追之俱仙去。《南都赋》:松子神陂,赤灵解角。
《神仙传》云:赤松子服水玉神农时为雨师教神农入火至昆山上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俱仙去及高辛时复为雨师。
《列仙传》云赤松子舆者黄帝时啖百草花不食谷至尧时为木工旧传谓黄帝师赤松或云帝喾师之一云尧时为官师犹火师龙师今道家有黄帝问赤松经而张良欲从赤松游故代以为仙赤松子迹在襄阳平阳或云石室非也有说别见。

TOP

回复 64# 的帖子 襄阳的歌谣

(1)
上次讨论民间传说,我讲了一个金花小姐困襄阳的故事,讲述了金花小姐被困襄阳,与襄阳人民一起同仇敌忾,运用智慧保卫襄阳的故事。忘了的同学可以翻上次的帖子看看呐
关于这个故事里有一个歌谣,襄阳百姓们在成功保卫了襄阳后,高兴地编了一首歌谣,歌颂金花小姐:
金黄小姐困襄阳,
猪吃白米人吃糠,
略施巧计破重围,
胜过天兵和天将。
关于这首民歌,知网上也有一个相关的考证的论文,名字叫“民歌《金华小姐困襄阳》故事考”。上面根据民歌,对传说进行了考据,证明是确有其事的。下面附上这首歌的曲谱。
(2)襄阳image
高一那年,襄阳政府为了宣传襄阳,原创的唱诵襄阳的歌曲,歌词唱出了襄阳的特色,个人认为曲子也蛮好听的啦,听的时候能引起回忆。
襄阳images

演唱:王铮亮&金小鱼
作词:刘冰
作曲:李志辉
编曲:李志辉

一段斑驳旧时光
化作一阙城墙
凝固了岁月 筑起了希望
心弦的记忆 谁会珍藏
荆襄一脉楚源长
一丛烽烟已渐凉
等候一场寻访
庐内听风雨 庐外看沧桑
千年的故事 谁来传唱
轻摇羽扇又何妨
这里是襄阳
几盏黄酒暖人心肠
这里是襄阳
一碗面里闻到馨香
Fire in the hearth is cold
Time with it passion stole
庐内听风雨 庐外看沧桑
Ancient stories told
In temple halls
轻摇羽扇又何妨

这里是襄阳
几盏黄酒暖了心房(temple halls)
这里是襄阳
一碗面里闻到馨香(saintly echo calls)
这里是襄阳
绿影中映出何人模样(In a past lives we were here)
这里是襄阳
朝圣的足音依然回荡(Fire in the hearth is cold)
这里是襄阳 This is xiangyang
绿影中映出何人模样(In a past lives we were here)
这里是襄阳 This is xiangyang
朝圣的足音依然回荡(Fire in the hearth is cold)
这里是襄阳 This is xiangyang
这里是襄阳
The paradise that lives dreams
不曾离开的天堂
附上歌曲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gwNDM2ODI4.html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关于家乡的结婚风俗

关于家乡的结婚风俗

结婚风俗就是结婚的礼节。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
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

大家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婚礼习俗吗???

TOP

回复 67# 的帖子 襄阳婚俗

提亲及过大礼时下当一对恋人决定结婚,通常邀请双方长辈见面。由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并赠送礼物,即旧时所称纳采和纳征。过大礼的礼品通常包括各种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吉祥的食品,物品。如茶叶,发菜等。女家收下聘礼,婚约正式成立。双方家长并讨论婚礼形式,日期及地点。婚前习俗礼仪双方家长见面以后,两家开始分别向外宣布婚讯,召手准备。新娘的父母邀请亲友时要向亲友邻居分发男家过大礼时送的喜饼以示女儿要出嫁。女家开始准备女儿的嫁妆,并要在婚前同清单一起送到男家。男家则举行“安床”仪式。婚礼当日庆典结婚当日清晨,女家为女儿举行上头仪式,男家为新郎举行“加冠礼”,均表示儿女已长大成人,从此将要成家立业了。新郎于是率领众亲友去女家迎亲。在女家门前,照例要被女方的众朋友姊妹故意阻拦。男方只有正确回答所有问题,并交足够开门利是才被容许迎娶新娘。于是一对新人和众亲友一起去拜见男方父母。新娘并敬茶给公公婆婆及男方亲友婚礼后礼仪婚礼后第二天,如果新人同公婆同住,新娘应该起早做饭给公婆。

襄阳还有“闹婚”的风俗,主要是闹公公。公公要拖个板车,把新娘子媳妇拖到酒店里来举行结婚典礼、宴请各位嘉宾。要把公公化妆成一个烧火佬,头戴一顶高高的绿帽子。上面写着烧火佬三字,身穿蓑衣,肩挎一个大大的吹火筒,背一个背篓,背篓里放个火钳,脸化妆成一个三花子的样子,戴一个没有眼镜片的眼镜,以滑稽好笑为目的。而且前有打锣开道的,后有拖绳不让走的,放鞭炮凑热闹的人十分多。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67# 的帖子

仙桃的结婚风俗

1、陪十姊妹:结婚当天,在男方迎亲队伍来之前,新娘出嫁要“ 哭团圆”又叫“ 陪十姊妹” ,这是一种是哭嫁形式。新娘子的父母邀请近亲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吃新娘在家的最后一顿饭,席上一律是红碗红筷。首先由新娘哭“ 十摆” ,新娘哭“ 一摆” ,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 十收” ,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其实现在嫁女多过于喜庆,很少有真哭“十摆”“十收”的,但形式仍在。
2、迎亲:
婚嫁仪式中最热闹的当属迎亲。男方迎亲队伍中,放鞭炮的在前面开路,结亲的队伍就向新郎家相反的方向走了,因为回男方家是不能走同一条路的,一定要绕个圈,意在接的新姑娘不是“半转”(傻瓜的意思)。离男方家还有近两里路的时候,“送亲”的就得停下了,接着由公公开始背媳妇了(按照仙桃民俗,“叔”字辈的亲戚都要背新娘,这些背新娘的人称为“扒灰佬”,扒灰佬有“正宗”和“水货”之分。正宗是指新郎的父亲即公公,水货是指其他叔字辈的亲戚。并且当日公公婆婆都要“化妆”,公公脖子上挂火剪,表示要“下得厨房”,婆婆挂上两个醋瓶子表示吃醋。)公公这时候在众人的嬉闹下面红耳赤的被亲戚按在了车门口,新娘的脚是不能着地的,公公就得蹲在车门口,背上媳妇后,在众人的牵引下就开始吹吹打打往家里走了,鞭炮声、锣鼓声、嬉闹声,声声入耳,很是热闹。除了亲戚朋友外,围观的乡亲也很多,很久没见到这样的婚礼场面了,能跑得动的都出来了,一百多号人浩浩荡荡往新郎家走去。
3、宴席:仙桃过去和现在,家逢男婚女嫁的喜事,都要操办婚宴,接“知宾”先生帮助安排客人入席,这是知宾的职责。知宾一般由知晓宾客礼仪的“明白人”担任,他依据亲朋关系、辈份高低、年纪大小、桌面的摆法,开席时,安排宾客“对号”入座。嫡亲舅、姑、姨父坐上席席首位,其他表亲、同辈朋友则按其长幼座序陪主宾入席。

TOP

回复 64# 的帖子

《六口茶》歌词
男: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
男:喝你二口茶呀,问你二句话:你的那个哥嫂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哥嫂噻早已分了家
男:喝你三口茶呀,问你三句话:你的那个妹妹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妹妹噻已经上学哒
男:喝你四口茶呀,问你四句话:你的那个姐姐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姐姐噻已经出了嫁
男:喝你五口茶呀,问你五句话:你的那个弟弟噻在嫁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弟弟噻还是个奶娃娃
男:喝你六口茶呀,问你六句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有多大?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
大意是一个小伙到一位姑娘家讨茶喝,为了和姑娘多说上几句话,借口问姑娘的家人在不在家,最后才问姑娘芳龄多少。通过讨要茶水喝的形式,姑娘小伙间的情谊也渐生渐长。《六口茶》的整体唱音与“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的音调几乎一样。
《六口茶》的产生具体源于何时何因,典籍中鲜有文献资料记载,尚无从考证。据恩施市文化馆馆长甘武介绍,2001年在恩施州民族礼堂参加活动时第一次听到这首歌;2002 年,又听到一位名叫谢小平的民歌手演唱,于是将其记录下来并编人2005年由中共恩施市委、恩施人民政府所出的一本内部民歌集内。可以确定的是,《六口茶》的原唱者是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螃蟹阡的魏明清老人。在恩施地区开展旅游活动后,经过当地民众、导游、游客的口耳相传,《六口茶》才逐渐风靡恩施,乃至全省、全国。

“情歌”:以歌为媒的婚恋习俗
《六口茶》是以男女对唱的形式来演绎的,在青年男女的问答中展现出一对青年男女相互试探与挑逗、追求与接纳的唯美画面,便成为恩施地方民族民间情歌。男青年从父母开始把女子所有的家人都问了一遍,女子欲拒还迎,表面上责怪男子,实质上却暗示男子现在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有谈情说爱的私密空间。男青年最后一问后,女子道出自己十八岁的年龄,则意味着该是出嫁的年纪了,可以接受对方的追求。
情歌的产生是由特定的生产关系与婚姻制度决定的,《六口茶》源于恩施民族民间的婚恋观:向往自由恋爱,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这首民歌中,男青年含蓄中带着些许羞涩,勇敢中伴着一丝腼腆,与小妹娃”的矜持与智慧相得益彰,配合得天衣无缝,情趣盎然。这是恩施地区土家婚恋习俗的生动体现。

TOP

回复 69# 的帖子

湖北恩施也有陪十姊妹的习俗,举办婚礼的家庭把亲属姊妹约到一起,名曰:让大家玩一玩,意味着女子出嫁,以后跟姊妹在一起玩耍嬉戏的时候变少了,让大家聚一聚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家乡民间特色手工艺品
说起恩施的手工艺品,我想到的就是花背篓,但我不确定这个是不是恩施独有的。花背篓一方面很实用,可以在赶集的时候背货物或者背小孩子。另一方面是很好看。背篓有四方,上宽下窄筒型的,也有圆的。因为是编织而成的,所以背篓上还有彩色的条纹,很好看。

TOP

回复 27# 的帖子

这个故事是关于我们那里的一座桥。那座桥最初只是一根大木头。人们在放置木头的时候老是放置的不合适,后来有一条龙从江里飞出来,一下子托住桥,把木头放在了最为合适的地方。于是这座桥就叫云龙桥。这座桥后来又增加成三根木头,后来又修了一座石桥在原来的地方。再后来,因为旅游的发展,又把石桥改成了风雨桥的形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32# 的帖子

说起民俗,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打锣鼓。恩施“花锣鼓”由鼓、锣、钹、小锣(也叫勾锣)加唢呐组成。而鼓则为单面鼓,也叫作盆鼓,这种鼓仅一面有鼓皮,另一面空心,打击时音色明亮清脆,其鼓面直径不足20厘米。在我们那里,我感觉一般办丧事的时候请别人来打锣鼓。一般办丧事的时候会“整酒”,整酒的时候就要给主人家送礼,当然现在一般是送钱。但是,如果有人请了一队人来打锣鼓,那么这也算是他送的人情,也是要记上账簿的。我感觉一般是又亲戚关系的才会在长辈去世时请人打锣鼓。打锣鼓时的唱词我总是听不清,感觉很模糊,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后来问过大人之后,我才知道一般是唱这个人生前的好事等等。

TOP

回复 37# 的帖子

腊肉是我们那里经常吃的一种食物。我们家里的人,像我爸妈,外公外婆都喜欢吃腊肉,而不喜欢吃新鲜肉,因为觉得新鲜肉有一股腥味。我小的时候不喜欢吃腊肉,后来也习惯了。我觉得可能是口味和食物互相影响。腊肉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一般是在杀猪之后,把猪肉分部位切好。然后用盐码好。如果有不同口味的话也可以加其他的东西码。把肉风干几天之后进行烟熏。如果想要肉有香气,可以在熏得时候在火堆里加上松柏枝等。过年的时候,会把腊肉切成几大节,和糯米一起蒸再加上一些调料,就成了美味的年饭。关于年饭里的腊肉是大块大块的我记得好像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土家人在过年这一天,其他部落的人攻打过来,他们只能避到山上。匆忙中只带了几块腊肉。最后,他们就把腊肉切成大块大块的分食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