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4小组研讨

苏美尔—阿卡德象征的吉尔伽美什

一、取材背景
1. 主要取材于苏美尔—阿卡德神话故事、英雄传说。
2.
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第一王朝的第五位国王,执政时间大约在前2700年至前2600年之间。他曾修建过乌鲁克城垣,与邻近城邦打过仗,是一位人间英雄。
3.
有一个传说说,吉尔伽美什不过是乌鲁克城守军的一个弃婴。另一个传说认为,巴比伦有一个习俗,他们为祈求五谷丰登,每年祭神时选一个婴儿作为牺牲,或杀之,或弃于山谷。吉尔伽美什被选中,人们把他从高高的悬崖上投下山谷。但他命不该绝,被一头大鹫救了。大鹫将他驮在背上飞到高空,再安安稳稳地投放在一层民家的院子里,这家人将他养大成人。
二、叙述层面第一部分(第一、第二块泥板):写暴君吉尔伽美什的残酷和他与蒙昧英雄恩启都的结交。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块泥板):写吉尔伽美什一改暴戾的脾气,转而成为为百姓除害造福的英雄,与恩启都一起诛杀雪杉之妖芬巴巴。
第三部分(第六块泥板):写女神伊什妲尔的求爱和遭到拒绝后的报复。
第四部分(第七、八块泥板):写恩启都遭众神惩罚患疾病暴亡和吉尔伽美什的悲悼。
第五部分(第九、十、十一块泥板):写吉尔伽美什为寻访人类始祖乌特纳庇什提姆、探求生和死的奥秘的长途远游。
第六部分(第十二块泥板):写吉尔伽美什与友人恩启都的幽灵对话。(是否属于这部史诗,在学术界还是一个存疑的问题)

三、民间口头创作的特点
1.
史诗中屡屡出现的重复,今天看来也许会觉得累赘多余,幼稚可笑,但史诗的作者把有的“重复”(关键性的细节)巧妙地安排进史诗的情节之中,也未尝不见匠心。如第一块泥板里,对吉尔伽美什的控诉的重复,就突出了民怨之重,引出神造恩启都降世来。再如,穿过马什山时,从一比尔直写到十二比尔。一至八比尔都是 “那里没有光,极其深邃的黑暗,他前后什么都看不见” 。到九比尔过去,才感到有北风,这才有了变化。这种显得“拖沓”、“累赘”的写法,在诗里是为了强调穿过马什山的艰苦,回应了沙索利人曾经说过的:“没有谁曾经跨越过那条山径” 。这对于表现吉尔伽美什探索生命的坚强决心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有一定的作用。
2.
在出现的神名和地名之前有固定的标志(未能译出)和修饰语,这也是这部英雄史诗保留下来的口头创作的特点。如在恩利尔之前加“勇敢的”,在伊什妲尔之前加“光辉的”,在宁孙之前加“全知的”等。在地名之前,也有类似情况,如在乌鲁克之前,加“拥有环城”等。

TOP

中山特色风物——杏仁饼

中山杏仁饼 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称。原属家庭自作自食,以后仿制成为商品,外形改为圆形小饼。已有70余年历史。饼身松脆,饼心香甜,肥而不腻,入口融化,风味独到。
  中山特产杏仁饼是一种绿豆饼。它是由90多年历史的咀香园饼家首创,最初的杏仁饼是选用绿豆磨成粉,再制成杏仁状的饼,在饼中间夹一块糖腌猪肉,经烘烤后制成绿豆饼。杏仁饼也以它的形状而得名,现在经由改良,己变成圆饼状。
中山特产杏仁饼的来历:清光绪末年间,智慧的中隐士就以绿豆粉、肥猪肉片等原料,精心制作绿豆夹肉饼,为节日送礼招待亲友的佳品,时任香山知县覃寿堃品尝,咀嚼之觉甘香松化,且有杏香,覃知县大加赞赏,立即挥毫写下“齿颊留香”四字赞语。并开始批量出产,广受欢迎。民国七年(1918),因政府规范工商税收,遂正式工商登记,挂牌经营,商号为“咀香园杏仁饼家”。
杏仁饼的制作历史
       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发源于中山石岐,后来逐渐流传到澳门等地区。
清光绪末年,杏仁饼诞生于香山县城石岐,由兴宁里萧友柏的妾侍林大姑指导女佣潘雁湘创制。潘雁湘籍贯顺德,系自梳女,曾跟糕点师傅做帮工,后到萧家帮佣。时值萧家老夫人寿辰,潘雁湘在林大姑的指导下,用绿豆粉和糖腌制过的肥猪肉片,精心制作成绿豆夹肉饼招待宾客。此饼入口甘香松化,肥而不腻,咀嚼之有杏仁香味,宾客品尝后,赞不绝口。从此,绿豆夹肉饼流传开来,成为当地节日送礼招待亲友的佳品,因其形状似杏仁且有杏仁香味,故称“杏仁饼”。后来,萧友柏向时任香山知县的覃寿堃呈奉该饼,知县品尝后大加赞赏,当即写下“齿颊留香”四字。
       1911年,萧家开始作坊式生产杏仁饼,并使婢女到泰东戏院等叫卖以帮补家计。民国七年(1918),因政府规范工商税收,萧家正式进行工商登记生产杏仁饼,店号“咀香园”。1928年注册商标为“玫鹤牌”,又名“梅鹤牌”,产品全部零售。后来,通过香港“金山庄”批发往东南亚、北美洲。萧友柏逝世后,其子萧干伟接管咀香园饼店生意,并于1930年更换新的营业执照。1935年,咀香园杏仁饼获美国檀香山国际食品博览会“金鸡奖”。1956年,政府对咀香园饼家进行公私合营,改为糖果商店咀香园加工场,萧干伟担任车间主任一直到1961年病逝。当前,咀香园食品继续生产咀香园杏仁饼,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2006年,“咀香园”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杏仁饼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用木制饼模打制杏仁状的饼样,并加入特制猪肉做夹心,经过一系列传统烘焙工艺制成。咀香园杏仁饼的制作主要包括浸豆、烘豆、脱壳磨粉、制猪肉馅、磨糖粉、拌粉、倒模成型、烘焙、冷却到包装多个工序。制成的杏仁饼呈直径5.5厘米的淡黄色圆饼,入口甘甜松化,齿颊留香。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谈“十大经典格林童话”中的成长要素和价值,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影响

龙应台发现不少童话里不乏各种各样的杀戮的方法:“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没有必要从两岁开始就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于是他把这些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但这个真实的世界会因为父母的遮蔽而变得美好吗?其实不然,通話对真实的遮蔽也是残酷的,灰姑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嫁给了王子,快乐幸福地过了一生,这样的童话,无非在告诉两岁的小女生、小男生:女孩子最重大的幸福就是嫁给一个王子。
古典童话过于暴力,迪士尼故事价值观低劣;前者依靠丑恶实现美好,后者美好得一塌糊涂。灰姑娘的姐姐为了穿上水晶鞋而砍掉了自己的脚趾;《糖果屋》里更是有老巫婆吃小孩子的情节……
这个世界美丑俱在,童话的意义应该是教会孩子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美好的通話故事里灰姑娘终于嫁给了王子,快乐幸福地过一生,可童话也是残酷的,灰姑娘的姐姐为了穿上水晶鞋而砍掉自己的脚趾,就像真实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可以完美,美好与丑陋总是相声生的,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把“假恶丑”化作“真善美”。现代的姑娘可有不嫁给王子的权利,姑娘可以没必要为了所谓的“幸福”砍掉自己的“脚趾”。即使是灰姑娘,也不需要依靠“嫁给王子”的恩典来获得幸福。我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做自己的豪门。

TOP

谈谈中国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四大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虽然人物、情节各异,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内在关系却颇为相似。
1.男女主人公社会地位不平等,女富男贫
2.男女主人公角色错位,女方一反传统,主动追求,如白娘子之追求许仙,祝英台暗示梁山伯等
3.性格上女强男弱。

参考文献:刘红. 悖离:四大传说悲剧结局的一种阐释[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32-136.

这三方面都表现了与当时民众观念的相悖。四大传说的婚姻形态与民间文学中以团圆为结局的其他婚恋故事不同,与民众传统的婚姻观念更有着鲜明的距离,所以其悲剧结局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民众对与现行道德相悖的婚姻形态持否定态度的反映。
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讲究伦理道德的社会,伦理观念既是中国古人浸润于心的行为准则,也是其评价历史与现实的自觉标准。儒家善有善报、善必胜恶的信仰与佛教的因果报应教义主宰着民众的伦理判断,中国古代文学(不论是作家文学还是民间文学)亦因此承载着厚重的伦理蕴涵。中国文学中盛行的“大团圆”结局即是中国人强烈道德感的一个突出例证。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现象,“大团圆”与中国人的人生观、审美观等均有密切的联系,但其所以形成的关键应在于中国人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善者遭难在道德家眼里看来是违背正义公理 ……中国人宁愿把这样的事情说成本来就没有, 或者干脆绝口不提。”这种善恶赏罚当场见效的“大团圆”结局在明清时期所谓的“补恨传奇”中发展到极端。此类传奇不惜违背事实而赋予历史上的不平与遗憾以圆满结局。这种手法当然不足为训,但却足以表明“大团圆”的深刻影响及中国人鲜明的道德评判。四大传说虽然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添加“合冢化蝶”、“七夕相会”之类的幻想性情节,从而使传说显示出一抹亮丽的色彩,但对于中国重视现世人生的传统文化而言,这种抚慰不能弥补主人公“生”的残缺,终究无法掩盖四大传说浓厚的悲剧底蕴。如果依据传统研究而断言四大传说的主人公完全合乎民众“善”与“美”的标准, 那么其悲剧结局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善恶观念似有牾。
中国古代社会并非任何时代俱是礼法森严。因此,即使我们沿袭传统研究的注重客观社会的思路,亦不可能得出四大传说必然是悲剧的结论。众所周知,儒学在汉代之前尚未确立其正统地位,理学至南宋后期方成为思想话语的主流,而从汉至宋,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礼法松弛乃至混乱的时期。四大传说均诞生于宋亡之前,应该说,社会只是提供了酿成悲剧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尤其是溯源于魏晋这一“人性的觉醒”时代的梁祝传说更非注定是悲剧结局。

TOP

简谈四大传说的女性形象

从南宋至明代,白蛇传说均以白蛇被镇雷峰塔永远不见天日告终。清代以后,传说结尾有所改变,或青蛇战胜法海;或白蛇之子哭塔祭母,最终让白蛇走出镇压之塔。但是,即使这样,仍然无法弥补白蛇被困阴冷之塔咀嚼生离死别、生不如死的悲凉。至于孟姜女传说,民间众多异文均强调万、孟共同生活的时间极为短暂,万喜良回工地后不久即死,孟姜女备尝辛劳,千里寻夫。明代以前,传说以孟姜女负骨归葬力竭而死结束;清代以后,传说增添秦始皇逼婚情节,孟姜女或投海或触石。孟姜女的结局虽然悲惨,但比起尝尽生离死别之况味的白蛇,干干脆脆死去的孟无疑幸运得多。再看梁祝传说:情投意合的梁祝一起度过三年幸福的同窗光阴,梁死祝吊而得以合墓共冢。“则异室,死则同穴”这正符合中国人典型的悲剧性婚姻心态。宋代以后,传说又有了化蝶之事,梁祝精魂眷眷相依,悲剧意味因而大为削弱。而牛郎织女成婚之后, 男耕女织且儿女双全,此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理想的家庭生活模式。后来二人虽被强行分离,但还可隔河相望并于每年“七夕”相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