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10小组研讨

2015213593 格桑卓玛
  在《格林童话》中的《狼和七只小羊》这样一个故事中,讲述了在森林中住着一只羊妈妈和七只羊宝宝。有一天妈妈要出去觅食,临走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小心凶恶的狼,千万不要给狼开门,孩子们都答应了下来,但当狼真的来了时,它们却一个接着一个落入了狼口,最后只剩最小的一只躲在钟壳里躲过了一劫。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 一起剖开狼肚子,将其他的小羊也都救了出来。
个人成长经历:成长要素及所需的品质: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从小就从父母口中或是在故事书中听到或看到过。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其中蕴含却蕴含很多。首先这一则故事教给儿童要明辨真假:小羊们知道狼的声音特别粗,但是却还是因为没有辨清饿狼的狡猾面目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教给了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而儿童辨真假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认知改变的同时加上生活经验的积累。其次在这一则故事中也不乏关于对待坏人的方式:六只山羊们在被狼吃掉后,最小的那一只首先做到的就是要保证自己当前的安全,而不是一味的冲上前,成为狼口中的第七只羊。随后与羊妈妈通过智斗的方式将其他小羊都救了出来。教给儿童在遇到坏人时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而不是以卵击石,要用聪明机智来与自己相抗衡不了的人对抗。而且对待陌生人时,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儿童应该时刻保有警戒,不该轻易相信。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儿童的单纯善良时常会成为坏人的切入点,在这种时候就需要父母和社会通过各种形式来教导孩子适度适当适时的表现出自己的纯真与善良,而童话故事的讲述是一种融入生活又能让孩子感兴趣的方式。《狼与七只小羊》这则故事中用生动鲜明的形象和简单明了的故事表达出如何对待坏人与陌生人的方式及面对困难时要勇敢机智的面对的道路。这两点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是让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的点。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于这一则故事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于警戒陌生人这一点上:在父母不在家时,如果有人来敲门是绝对不会开门,还会时刻做好打电话给父母的准备。而在外面当陌生人给予过多的关心时,也会有意的开始警戒起来。而这样的习惯也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是因为这种警戒让我从未遇到过被骗的经历。

TOP

西藏民间故事的起源及传播:
西藏民间故事的讲述传统十分浓厚,且一直是一种延绵不中断的状态,除了故事讲述的本身及其艺术价值外,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宗教的讲述和传播。从公元七世纪中叶开始佛教就大规模的引入进西藏,而在传播的过程中民间故事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充,并被老百姓接受并广泛流传开来。例如,《尸语故事》从印度传到西藏很大部分上得助于佛教的传播,译成藏文后,在流传过程中,不但原有故事变化很大,而且又加进了一些新故事。尸语故事是由一些连锁性的短篇故事串连而成,但又独立成篇。故事的思想内容基本健康,情节动人,艺术性较高。
西藏民间故事一方面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流传在民间,并且在不断的流传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会不断的生成新的民间故事。而且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一故事类别可以将它归结为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作为被讲述者的主体——儿童来说,这是一种较为轻松的教育方式。通过聆听故事动脑思考体会其中的哲理是步入社会前的一种做人、 做事的规则教育。 对于讲述者来说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可以不断的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该如何为人处世。 这是一种双重教育的方式。 除此之外故事大多短小孩子能够耐心听完且容易理解。大人也方便讲述。可能在收拾屋子时就可以讲完一个小故事,也容易记录。另一方面以书面作品的形式进行传播,因为这些民间故事都与历史的书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藏族历史书写传统具有其独特性,受到民间故事的较大影响。以民间故事为核心的藏族民间叙事从文字的创立与广泛运用、史学观的形成、原始苯教、教化功能、宗教意识的宣扬、统治者御民的手段、教史不分的文化传统等方面对藏族历史叙事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独特性主要是由于首先,藏族文字创立较晚,平民教育不发达,文字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其次藏族史学观形成的时间较晚,再来也由于政教合一的政治形态。由于这样多方面的原因,从很早以前藏族文人就有记录民间故事的传统,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历史,阐释宗教,传播信仰。

TOP

藏族民间故事的特点
藏族民间故事在艺术表现上有自己的特色。根据内容需要,体裁多种多样、灵活变化,有神话、传说、寓言等。从艺术手法上看,既有隐晦含蓄,也有单刀直入,更有比喻暗示。正因为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手法,故虽多而不滥。
藏族民间故事通常在叙述中加入民歌、民谣,又说又唱,讲起来更加生动引人,感情也更为真挚丰富。这大约是藏族民间故事和其他民间故事的主要区别之一。
在语言使用上,藏族民间故事也是兄弟民族民间故事的共同特点,即语言朴素、简炼,叙述直截了当,同时运用许多民间谚语,不但生活气息浓厚,还给人以清新、刚健的美感。

TOP

藏族民间故事的主要分类
藏族民间故事可以以民间文艺学界的四分法进行分类,在幻想,生活,笑话,寓言,四类都有所涉及。但最多,最普遍的是以下三种:
幻想故事:除了幻想故事本就有的充满奇幻色彩,用以表现人类生活的理想愿望外,藏族民间奇幻故事还因为收到宗教文化的熏陶有着它自己的特色,故事中的神奇幻想往往是和宗教信仰相结合,同时又因为在叙述的过程中庆祝着对于现实苦难的抗议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求,而显得感情真挚热烈且深沉,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感染力。如关于奴隶对抗国王统治的《头上长角的国王》和《真赛盗取国王的灵魂玉》,关于英雄战胜恶魔的《多吉占堆战妖婆》,歌颂真挚情感的《六兄弟》等,这些民间奇幻故事大都情节曲折完整,以亲切的场景和神秘奇幻情节的巧妙融合为明显的特征。
动物故事:本作为幻想故事中的一类的动物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也占着较大的比重。西藏动物种类繁多,人与动物的关系格外亲密,于是动物故事也就格外的发达。再加上在各种格言注解中,喜爱用动物故事来阐明哲理,如《萨迦格言》中就有很多通过动物来阐明哲理的例子。除外也有《猫喇嘛讲经》《青蛙与乌鸦》《和睦四瑞》等故事通过短小的篇幅,将动物的各种习性与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引人深思,也更加利于儿童对于内涵的理解,便于儿童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
民间笑话:以幽默的形式,抨击上层统治阶级的恶行,揭露部分宗教人士的虚伪面目,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同时讽刺少数底层人的愚蠢行为。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民间笑话故事文体为散体,其文章简短,结构简单,人物较少,用词犀利,语言具有地方性。同时对民间笑话故事具有的人文性和政治性进行了阐述。从功能上讲,民间笑话故事具有实用功能、艺术功能、审美功能。认为民间笑话故事通过所反映的阶级斗争、社会教育、幽默调侃,以及用词简短犀利、通俗易懂,正反人物鲜明的标签,满足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实现其社会功能其中有许多广为流传的人物,包括尼曲桑布,阿古顿巴等,这一类的形象都是属于惩恶扬善,劫富济贫的人物。他们经常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惩治欺负穷苦百姓的恶人。简而言之人物故事主要是统治者和被统治阶级斗智斗勇,并且结局往往是被统治阶级获胜。所以,民间笑话往往也是包含了民间寓言的成分。这些故事中蕴含着“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反传统精神,又运用嬉笑怒骂,诙谐成趣的喜剧风格,变成了当时西藏人民理想生活愿望的寄托,并成为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一直延续至今。

TOP

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
一 教给儿童乐观向上,运用机智进行反抗的精神
尼曲桑布和阿古顿巴作为最具典型性的两个机智人物,具有聪明智慧,不畏强权富贵,善良正直,乐于助热,喜欢劫富济贫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形象往往是以仆人的身份出现。在国王,地主向他们和人民提出难题,剥削财产时,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得剥削者付出惨痛代价。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来不会是和地主阶层的硬碰硬,而是利用机智,采取以其人之道坏知其人之身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反抗。例如尼却桑布《巧抗酥油差》的故事。故事中讲,山南人民把酥油都交给山南王了,弄得自己连酥油都没有。一天,聪明的尼却桑布见山南王在阳台上散步,便大声吆喝一头小驴子说:“你这鬼东西,把奶吸光我们拿什么去交给山南王呀。”山南王听见了,便骂尼却桑布:“难道你不知道吃了驴子酥油,人会变成傻瓜吗?”尼却桑布说:“实在没有办法,没有牛羊酥油了,只好交驴酥油,以前交的就是这种酥油。”于是,山南王命令把“驴子”酥油扔出去,尼却桑布趁机叫来众乡亲,把新鲜的牛奶酥油统统拣回来,听了这样的故事,使人对聪明的尼却桑布肃然起敬,对山南王的横行霸道、敲诈勒索赔切齿痛恨,对巧抗酥油差的胜利,欢欣鼓舞。
以阿古顿巴和尼却桑布为例的机智人物的故事在西藏很普遍,是聪明、勇敢的藏族人民的集中代表,他们的故事会给人以鼓舞,以启迪,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这样的故事对于儿童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儿童通过对于此类民间故事的了解,可以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使儿童养成不畏强权,面对自己无法抗衡的力量,懂得使用机智去解决。有利于儿童充分的发挥主观意识的作用,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 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为儿童成为社会的人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童年作为人的生命成长的最初阶段,是从儿童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人的过程,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而藏族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极易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的文学形式,它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它通过重现一定的社会生活或理想化的憧憬等来彰显它所认同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而这些会深深的感染着儿童并成为他们走进社会角色过程中的一种“参照群体”,影响着他们的“入世”即社会化。
三 宗教信仰和特有文化的传播
  藏传佛教对藏族历史主传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宗教典型化与民间故事的传本身又具有相似性。藏族传统宗教的发扬需要从民间吸取营养,与民间融合,从而达到传播的有效性,这与唐宋以来中原地区寺院中的“俗讲”、“说经” 等类似,以通俗的语言、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将深奥的宗教经义进行世俗化的阐释,便于民众接受和信仰。
  所以西藏民间故事有利于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宗教意识的宣扬,西藏民间故事中蕴含有很多关于宗教的元素值得一提。比如在很多故事中藏族家庭的布置中都有着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那就是“ 经堂 ”。 “ 经堂”作为藏传佛教的一大标志出现在多个故事中的寻常百姓家中,可见当时佛教已经传入西藏成为大多数藏族百姓都信仰的宗教。 据资料早在公元七世纪中叶即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就已经正式传入吐蕃。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故事中出现的一个小小的元素就可以让儿童了解一段有关藏族的历史,而由一小部分一小部分构建起来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西藏民间故事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本民族的宗教。 而关于儿童加深对于特有的文化的了解,如灵魂寄付的观念,丧葬的习俗,自然崇拜,一妻多夫制等。如一妻多夫制就体现在《俄曲河边的传说》中,这是在藏族社会沿袭很久的一种习俗,在改革开放前,以及牧区普遍存在且流行,一般是以兄弟共妻和朋友共妻。将这样的民族特有的文化通过民间故事的方式让儿童加以理解。这足以说明西藏民间故事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价值。
四 影响儿童基本人格的形成
藏族民间故事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极大的影响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形成。不仅包含了藏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情,还体现了民族的一种精神状态。包含着千古以来先祖们想要告诉孩子的所有东西,蕴藏着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知道的道理和哲学。而这一些道理和哲学通过年龄的增长渐渐的得到积累,逐步就会形成一种普遍的品质。例如《尸语故事》中就体现着藏民族的普遍的正直,善良,乐观的优秀品质。

TOP

相似的藏汉民间故事
在藏族民间故事和汉族民间故事中存在有许多相似的故事,这是由于藏汉文化的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同根同源,这在民间故事上也不例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过程中,藏汉文化时刻都有着相互间的交流。藏族在不断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的同时,同时又会吸收汉族民间故事中的精华,结合本民族的特点,从而再一次创造出新的民间故事,使得民间故事也展现出其流动性和普遍性。相似的故事有以下几例:
《老虎怕“漏“ 》
这个故事不仅广泛流传于藏族地区 ,而且在许多藏文典籍里都有记载。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一对老夫妇养了一头牦牛 , 一个小偷藏在屋梁上准备偷牛, 一只老虎蹲在梁下准备吃牦牛。这时天空乌云密布。老妇说:“今晚可别来小偷了。”老夫说:“天皇来了不怕, 地皇来了不怕 ,就怕漏。”小偷看见梁下老虎以为是“漏” , 吓得尿水滴到老虎身上,老虎看见小偷以为是“漏”来了, 便拔腿就跑,心脏破裂而死。流传在汉族地区的 《漏》都是与藏族的《老虎怕“漏”》大同小异的故事 。汉族的《漏》的后来部分又同藏族动物故事《兔子惊“ 阶儿”》和巴利文《佛本生故事选》中的《哒哒本生》相同。有关“漏”的故事还广为流传于中国许多地区和民族中, 如湖北有《屋漏》 、陕西流传着《老虎怕 “漏”》 、河北有《屋漏》 、广西壮族有《漏》 。
《猪头卦师》
主人公是一个什么也不愿去做的懒汉,贤慧的妻子总是鼓励他外出干活。有一天出门打猎,由于粗心大意,把马匹和猎犬都丢了,偶然间看到公主脖子上挂的“灵魂玉”丢失在地上被牛粪盖起,接着又有人把牛粪贴在墙上;当国王寻找“灵魂玉”时,他装模作样地用猪头卜卦,一下子就从牛粪饼里找到了“灵魂玉”,于是成了远近闻名的“猪头点验大师”。随后罗刹国国王图谋侵占西藏,派遣罗刹女前来西藏做皇后,害死了一个又一个国王,猪头卦师偶然间偷听到罗刹夫妻的谈话,便借口做法会送鬼,让罗刹鬼现出丑陋原形,最后懒汉获得国王赏赐,高高兴兴回到妻子身边。这一则故事与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梦先生》就十分相似。梦先生”中的小人物,因宣称自己会做梦或者会卜卦而具有“全知全能”的本领,他荒唐的自我吹嘘,由于偶然巧合竟一再应验,于是被人们作为“活神仙”看待而名利双收,摆脱了贫困和遭人歧视的处境。情节结构都十分相似,只不过《猪头卦师》中多了鲜明的藏民族风情和心理的表现。
《圆梦人》
《圆梦人》讲的是龙女报恩的故事 :穷汉偶然间救了龙公子,被龙王请去做客,并且将龙女许给他做妻子。而国王想要霸占龙女,于是给穷汉出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但在龙女宝箱的帮助下,穷汉最终战胜了国王。这与汉族的《张打鹌鹑李钓鱼》的情节基本一致,可以看成是同一母题的不同异文。

TOP

西藏民间故事分享

传说在雅砻河谷进行游牧生活的人们,一天在赞唐廓西发现了一个英姿勃发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的言语举止与本地土著不同。放牧的人们辨别不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应该如何处置这个年青人,便派人回聚居点报告。长者派出十二个颇为聪明的巫师教徒上山,盘问小伙子从哪里为,这个小伙子用手指指天。这伙人自以为小伙子是从天上来的,是“天神之子”,格外高兴。十二人中为首的便仲长脖子,给这位“天神之子”当轿骑,前呼后拥地把他抬下山来。聚居在这里的人们纷纷前来,见这个从天上来的小伙子,长得聪明英俊,便公推他为部落首领。这就是后来叫做“吐蕃” 自从有了王,人们开始修建王宫,也就是房子罢了。现在离泽当二十多里的地方,还有一座叫雍布拉岗的房子,这就是传说中西藏的第一座宫殿,是为“天神之子”聂赤赞普建的。这个雍布拉岗的遗址,今天仍然清晰可见。 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show/5411574.html

TOP

西藏民间故事分享

 阿古顿巴是个打猎的能手。他不仅机智勇敢,枪法超群,而且还熟悉各种飞禽走兽的性格和脾气。这些,不知怎的,被一个爱好打猎的山国国王知道了,于是,阿古顿巴就被国王召去做他的狩猎助手。
一个炎热的夏天,国王带着阿古顿巴骑马到野外去打猎。国王骑的是一匹非常骠勇的骏马,而阿古顿巴骑的却是一匹既孱弱又惫懒的驽马。阿古顿巴对于国王这种极端自私的做法颇为气愤,但他竭力抑制着,不让自己怒形于色。
一天,他们正在狩猎,忽然乌云骤起,雷声轰隆。山区的天气,确实是多变的。
这时,国王见暴雨即将到来,就骑上骏马,扬鞭疾驰而去。马蹄“嘚嘚嘚’一阵疾响,那条通向王宫的路上飞扬起一阵浑浊的烟尘。
阿古顿巴也骑上马,想随后赶去,但这匹马,似乎故意跟阿古顿巴做对,任凭他左抽右打,那马只是昂起头,扭着脖子,在原地蹦跳,怎么也不肯往前迈步。眼看着,雷声越来越响,它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固执……暴雨即将倾泻下来了,阿古顿巴急得六神无主,一时无计可施!
但是,怎么也不能让自己挨淋呀!挨淋事小,衣服湿透了,回去可就没有换的了。情急智生,阿古顿巴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脱下身上的衣服,把它折叠好,掖在马鞍底下,然后把马拴在一棵大树下面,等候着暴雨过去。
果然,过了不多一会儿,雨过天晴,云散日出。阿古顿巴穿戴整齐,骑着马缓缓地归来了。
国王见他的衣服仍旧是干爽的,感到很奇怪,就问他:
“我骑的马可说是奔驰如飞了,结果还是挨了淋,而且被淋得很惨;你怎么倒没有挨淋?”
阿古顿巴慢条斯理地答道:
“感谢国王赐给我这匹好马。它趁暴雨来到之前,就把我带到那个看来是与世隔绝的仙境去了。说那里是仙境,真是一点儿不假。只见外边天昏地暗,暴雨如注,里边却是晴空朗朗,阳光灿灿。不仅如此,那里的风景简直优美极了,像是世外桃源:有清明如镜的池水,有轻声吟唱的溪流,有千红万紫的花圃,有鲜果累累的桃林,池里锦鳞嬉戏,枝头百鸟争鸣……可真是把人给美死了!我所以珊珊来迟,正是因为在那里流连忘返。请国王恕我无罪。”
阿古顿巴这阵天花乱坠的编造,使得国王垂涎三尺,神往不已。于是,国王的主意就来了。
第二天出去打猎的时候,国王一定要和阿古顿巴换马,阿古顿巴尽管再三推脱也不行。显然,国王今天是一心想游逛一下阿古顿巴所谓的“仙境”,瞧他今天的穿戴和装饰比往日更加华丽庄重,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了。
正是“无巧不成书”。刚交正午,几乎是与昨天同一个时辰,天边乌云翻滚,雷电交加。国王也许是想早点“人仙”吧,急忙跨上了那匹懒马。阿古顿巴见他这样,就乘机策骑而归。
这次,雨下得比昨天更大。阿古顿巴因为骑术高超,在大雨之前就赶到住处了;国王呢,在雷鸣电闪之中,骑在马上,尽管拼命地抽打,甚至抽断了马鞭,扯断了缰绳,但那匹懒马仍是一步也不挪动,就像钉在地上似的,气得国王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
傍晚时分,雨过天晴。太阳隐入西山,西边天际留下了一抹嫣红,像是被谁羞了似的。这时,国王灰溜溜地回来了,瞧他那副狼狈相,恰似刚从水里捞起来的一只落汤鸡!
阿古顿巴赶快走上前去。
“啊呀!尊敬的国王,您怎么弄成这个样子?”
“我简直是被鬼捉弄了!”
“嘘——”阿古顿巴连忙摇了摇手,装出十分虔诚的样子说道:
“这也许是天意吧!你可不能再触犯它啦!”

TOP

西藏民间故事分享

这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残暴成性。他把穷苦的老百姓剥削压迫苦了,所有的百姓,不论男女老少,差不多都挨过这国王的鞭打。
阿 古登巴为这件事,心里非常气愤。他对周围的乡亲们说:“这样的国王,我们应该打死他!”有的人听了这话却害怕起来 了,说:“天哪,你说的什么话!穷百姓怎么敢打国王?”但是,不少人都愿意照着阿古登巴的话做。阿古登巴说:“这事大家不忙声张,让我们慢慢商量吧。”人 们说:“你就拿出主意来吧,我们愿意跟着你干。”
他们商量了一阵,就让阿古登巴召集几十个后生到雪山深处,找了个石洞。他们把石洞布置成一个经堂,每个人都穿上袈裟,又让一人装成大活佛,高坐在中央。一切都弄妥了,阿古登巴才装扮成僧人模样,独自去找国王。
国王问:“你来干什么呀?”
阿古登巴说:“来给王爷算命!虽然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屠户,但他每天都拜佛求神,想求得长寿。他对算命打卦,一向都很相信。这时,便对阿古登巴 说:“好啊!你算算我命中有多大福气。”阿古登巴点头称是,接着盘腿打坐,捻着佛珠,哇哇地念起来。不多一会儿,他忽然严肃地对国王说道:“国王呀!你要 是不降罪给我,我才敢说下面的话。”
国王急忙说:“什么事使你吞吞吐吐?是国家不平安,还是我王宫有灾?我不降罪给你,你快说吧。”
阿古登巴故意合掌施了一礼,说:“不是国家不平安,不是王宫有灾难,是王爷你的寿限到了。”
“啊!”国王吓得脸色惨白,全身颤抖。
旁边的大臣忙上前问阿古登巴:“僧人啊!你说国王寿限已满,难道没有办法延长?”
阿古登巴摇摇头,又数数佛珠,说“办法是有,就看国王能不能忍受?”
国王立刻问:“只要能延长我的老命,我什么都能忍受,快说!”
“雪山深处有一洞,洞里的喇嘛都成了神,只要挨上他们一仙棍,国王你就能再活一年整。”阿古登巴念经似地说着,国王的脸上笑开了,他要立刻去求神佛打他一百棍,他再活一百年。
阿古登巴又说:“国王去求神,只能去一人;人多神佛不高兴,还要降灾病。”
国王一听,急忙将国内大事,托大臣管理,自己一人跟着阿古登巴来到雪山。
阿古登巴把国王领到石洞,正在念经的后生们立刻用绳捆住了国王。
阿古登巴脱掉袈裟,指着国王问:“你认得我吗?”
国王惊慌地问:“你不是前次从王宫逃跑的阿古登巴吗?”
“一点也不错!”阿古登巴说,“你毒打全国无辜百姓,今日让你也尝尝挨打的滋味。”
“放了我吧。”国王乞求地说。
“不!”阿古登巴提起皮鞭,摇摇头说,“狼放走了还要吃人,放走了你,受苦的是百姓。到天堂里去吧!”他说完,扬起皮鞭,喊声:“打!”众人立刻用皮鞭、木桩、石头打死了这个作恶多端的国王。
以后,国王长久不回宫,大臣武将四处寻找。但人们谁也不说出真相,因为百姓都痛恨国王。
丢靴子
阿古登巴从城里回来。
临走的时候,城里的朋友送给他一双崭新的皮靴子,简直把他高兴死了。他一边走着,一边快活地唱着山歌。
远远地走在阿古登巴的后面的像是一个阔绰的商人,正赶着几头牦牛。牦牛背上驮着货物,满满实实的。
阿古登巴为了试探一下这个阔绰商人的为人,看他是否爱占小便宜,就将自己的靴子故意丢下一只,让它“遗失”在路上,还装作不知不觉的样子,继续朝前走着,连头也不回一下。
商人走过来了,他发现了这只皮靴,就连忙拾起来看了一看,心中暗自说道:
“多漂亮的靴子啊!可惜只有这么一只……”
虽然他也曾料想到,这靴子一定是走在他前面的那个唱着山歌的人丢失的,但他觉得反正该他倒霉,自己又何必费这个神去招呼他呢!于是,就顺手把这只靴子扔到道旁的草丛里去了。但当他见到还有半截靴筒露在外边时,又用脚踢了踢,直到它完全被草淹没为止。
走在前面的阿古登巴,因为不好回头张望,就装作埋下头来,清理钻进靴的砂粒。凑巧,就在这一瞥间,商人的鬼祟行动,被眼明心亮的阿古登巴察觉到了。他不禁轻声叹道:“狐狸毕竟是狐狸……”
阿古登巴继续向前行进,但却加快了步伐。当他走了约三五里地,进入一条山间狭道时,又将另一只靴子扔到路旁,并立刻闪进附近的树木丛中隐蔽起来。一边乘机休息休息,一边暗中窥视商人的行动。
过了一会儿,商人也赶着驮子进入了这条山道。当他发现这只靴子时,简直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只见他把这只靴子在手里掂来掂去,不禁笑出声来,说道:
“巧合,巧合,两只原是一双!”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那几头牦牛驮子,一一拴在路边的几棵大树下,快步如飞地去取那只藏在草丛里的靴子。
当商人的身影刚刚消失在山坡林木中的时候,阿古登巴赶忙钻了出来,把他留下的牦牛连着驮子全给牵进林子深处去了。并且还找了个大石洞,把驮子卸下来,塞进石洞里,洞口还用枯枝烂叶给掩护好。
一切安排停当之后,阿古登巴就从另一方向钻了出来。他绕着路重又走上了大道,朝着商人过来的方向走去。这会儿,他走得很急促,一边低头搜索,一边快步行进。显然,他在寻找失物。
商人远远见他走来,忙把这双新靴子往他那宽衣肥袍的怀里一塞,为避免露出破绽,又用根腰带齐腰束上。
当他们迎面相遇时,阿古登巴带着惊慌的神色问道:
“先生,您一路上来,可见到过一双新皮靴?”
“新皮靴?噢,见过。”
“在哪儿?”
“在拉萨街头的货摊上。”
装作万分焦急的阿古登巴,显得怪可怜似地说道:
“先生,您别跟我开玩笑啦!我是问,在您来的路上,是否见到一双皮靴?我的皮靴丢了!”
接着他又说:“那双靴子是我替人家代买的呀!这怎么得了?我可赔不起啊!”很显然,阿古登巴之所以这样说,是想取得商人的怜悯,好把靴子还给他。
然而,贪婪的商人,他的心好比一块岩石,简直是纹丝不动。只听他冷冷地说道:
“开玩笑——在城里见到过;不开玩笑——在路上就是没有见到。”说着说着,急忙转身走开,再也不理阿古登巴了。
阿古登巴在叹息声中,咕噜一阵,也就不再回去寻找了。跟在商人的背后说道:
“我相信您说的是实话,既然您都没看见,我还找个什么呢?只好回去受罚了!”
商人回到原地,却发现牦牛和驮子都不见了,大吃一惊,不禁问道:
“呃?我的牦牛和驮子呢?!”
阿古登巴随口答道:
“您的牦牛和驮子,我没有看见过呀!”
商人骤然板起脸孔,一口咬定阿古登巴,说道:
“正是您从这里走过的,除了您还有谁?您不能不知道!”
阿古登巴反驳道:
“按照您这种说法,我的靴子您也一定见到了,因为您是走在我后边的唯一的人。对吗?”
商人满口答道:
“当然对啦!”他为了换取牦牛和驮子,当即从怀里掏出那双崭新的皮靴,往阿古登巴跟前一扔:“这不是你的靴子吗?”
阿古登巴拾起靴子,不由地连声嚷了起来:
“对,对,这正是我的靴子!”
商人问道:
“那么,我的牦牛和驮子呢?”
阿古登巴理直气壮地袒开衣襟,把胸怀朝他一亮:
“我的靴子,你能把它藏在自己的怀里;你的牦牛、驮子,我难道能把它藏在怀里吗?谁叫你不好好跟着驮子,随便离开它们呢?!”
说得商人哑口无言。只得眼看着阿古登巴提着靴子唱着山歌回家去了。
这天傍晚,阿古登巴领着几位穷哥儿们,牵去牦牛,搬走了驮子,并立即宰掉牦牛,拆开驮子,当夜就分给附近的那些无衣无食的穷苦乡亲们了。
神圣的判决
傍晚,夕阳西下,倦鸟归巢。经常在外东奔西走的阿古登巴,今天又不知去了哪儿,这功夫才回来。
刚进村头,就见牧民扎西顿珠的门口围着一堆人,吵吵嚷嚷,愤愤不平。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孩子,从他那里,阿古登巴打听到:原来村子里的头人又在欺负扎西顿珠了。
事情是这样的:
扎 西顿珠今天放牧归来,路过措姆岗(山名)时,在山道旁的一棵树桩下,拾到一块松耳石。这件事,不知怎的,很快就让 那位贪财昧心、惯于欺压群众的头人兼大牧主知道了。当扎西顿珠刚把右脚迈进家门,左脚还没来得及跟上的时候,他就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一见面,二话没说, 当头一句就是:
“把它给我,畜牲!”
这句话里除了命令,就是辱骂。当扎西顿珠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这个恶棍就飞来一拳打在扎西顿珠的胸脯上,接着狼嗥般地嚷道:
“快把松耳石给我,快给我!”
这下,扎西顿珠才明白过来了,原来要的是这个。扎西顿珠当然不愿给,于是就申述自己的理由:
“老爷,这松耳石是我从山上捡来的呀!不是您的,为什么要给您?”
“好,我问你,你是在哪个山上捡来的?”
“措姆山。”
“这就得了,措姆山是我的山,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家的,难道这松耳石还能不归我?”
“这松耳石又不是您山上长的……”
“住嘴!不管怎样,既然是在我山上捡的,就得归我!”……
当阿古登巴走过去的时候,他们还在争执不休哩!人们见他来了,心想这事该会得到合理的解决了吧。
当争执的双方都要找阿古登巴说理时,阿古登巴把手一挥道:
“事情我已经全部知道了。当我从措姆山路过时,那里的山神已经都转告我了,并叫我转告你们两位,如果你们实在争执不下,就请到他那里去,他会做出神圣的判决。”
牧主一听是自己的山神叫去的,那他的判决一定对自己有利。扎西顿珠心想:只要阿古登巴在场,一定不会吃亏。因此,双方都表示愿意去,而且表示一定服从判决。
于是,他们三人来到山坳间,后面还跟着许多看热闹的人。
阿古登巴摆出一副严肃虔诚的姿态,要求争执双方面山而跪,并向后边的人群挥了挥手说道:
“肃静!我现在开始祈问山神,请求山神做出神圣的判决:
“这松耳石应归牧主所有,还是应归牧民扎西顿珠所有?”问这句话时,他故意把前半句的声音压低些,而说到后半句时,又故意把噪音提得高高的。因此,当他的问话刚一落音,山里的回音就非常清楚地传送过来。人们只听得:
“还是应归牧民扎西顿珠所有!”
阿古登巴为了慎重起见,一连问了三次,而三次的回答都是:“应归牧民扎西顿珠所有!”
牧主在这山神的“神圣判决”面前,只得低头认输,哑口无言。最后,只见他躬起身子,用那肥大的衣袖,掸了掸膝上的尘土,向着自己的住处,狼狈而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