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10小组研讨

家乡有趣的民间故事分享

猫喇嘛讲经
       从前,有一只猫,已经年老气衰,走点路就累得腿酸腰疼,再也捉不住老鼠了。 老鼠逐渐地胆大起来,对于猫阎王不像先前那样战战兢兢了。它们竟在猫阎王面前跑跑跳跳,有时还高声叫嚷起来,显得十分活跃、愉快。   猫看到老鼠们身体肥壮,馋得口水欲滴。为此脑子动了再动,总想找出一个吃老鼠的办法来。猫阎王明白凭武力已征服不了老鼠,靠巧语更说服不了老鼠。最后终于跟它的主人活佛学了一个最高明的方法。   
      一天,猫阎王披上红色的袈裟,带上了长长的念珠,装得和大喇嘛一模一样,然后神气十足地迈着方步走进了经堂,爬上了高高的讲经宝座,摊开厚厚的经书,口中高声朗诵着,俨然像是一个学问高深的大师在传法了。几只老鼠又来到了经堂,看见过去的猫阎王变成了一个道貌岸然的大喇嘛,都又惊又喜。立刻跑到外面在老鼠家族中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老鼠不分男女老少,都被这新奇的消息吸引住了,就成群结队地涌进了经堂,都想知道猫阎王修法得道的经过,也想得到一些宝贵的教益。   
      老鼠们以最虔诚的心情,向猫喇嘛大叩响头,接着又用最恭敬的语言向猫喇嘛请求道:“尊贵的喇嘛,请讲一段最神圣的佛法吧!”   猫喇嘛用含笑的目光环视了一下四周的老鼠,提高了嗓门,一本正经地开讲了:
       “亲爱的老鼠听我言,请目不转睛地看我一眼。   
       我是过去残暴的猫阎王,陷入了罪恶滔天的深渊。   
       我吃过无数的小老鼠,我十分忏悔这种行为太凶残!   
       我决心离开不洁不净的红尘,专心一意学经来到了寺院。   
      诸位不必惊慌和疑虑,我已改邪归正学经典。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喇嘛,请你们再仔细地看我一看,   
      现在我就开始讲佛法, 诸位要静听记心间。   
      佛法要义是一切皆‘无我’, 世间万物在佛看来都是很短暂。   
      世间万物皆‘无常’, 有生有灭这是发展之必然。   
      大慈大悲乃佛之本性, 众生平等乃佛之真言。  
     一举一动要从众生利益来做起, 这事最关重要一定要照办。”   
     猫喇嘛像它的主人活佛一样,说了这一套佛法术语,老鼠们只觉得头头是道,有些玄妙。十分佩服猫喇嘛的高明,又请求猫喇嘛道:“刚才讲的太深奥了。我们还不能领会佛法的真谛呢!请你再讲一段我们能够听懂的吧!”  猫喇嘛笑了一笑,胡须掀动了一下,又洋洋得意他讲起来: “老鼠老鼠我问你, 人们为什么叫你‘唧唧’?  这个名字里面有道理, 它的来历你们可能还不知。 因为你们善算计, 你们生儿育女算计真严密。 一个月里生一窝小鼠仔,一年之后小鼠又能生儿子, 又要一月生一窝,   一年一代大繁殖。 唧唧的算法实在好,越算越多到处叫唧唧。 老鼠布满屋里又屋外,势力强大又加有福气。 老鼠的身体轻又轻, 从屋顶跳到地上权当做游戏; 老鼠的眼睛亮又亮, 漆黑夜里也能看仔细;老鼠的牙齿快又快, 木箱竹器立刻能咬碎;老鼠的软毛暖又暖, 冰天雪地也能住下去; 老鼠的相貌真美丽, 动物当中数第一。 你有这十全十美的身体, 真是世间无比拟。 今天又来学佛法, 要学一些寻求幸福的大道理。 佛的法力一定大力扶持你, 得到解脱绝对没问题。 最后送你三条听经的规矩, 一定要切实力行记心里。 第一听经要集中注意力, 一字一句全都弄明晰; 第二来时要带真心和诚意, 对喇嘛要尊敬和忠实;第三回家排队要整齐,老鼠在藏语里叫‘唧唧’,算计一词在藏语里也叫“唧”,因为同音,所以猫喇嘛把老鼠和算计联在一起。 双目前看不要左顾和右视。 以上儿点是神的指示, 诸位认真执行一定有出息。”   老鼠们都很崇拜猫喇嘛。听经时鸦雀无声,全都记在心间;整天对喇嘛必恭必敬,视若救世主;回家时鱼贯而行,眼睛望着前方。这样,猫喇嘛就悄悄地捉住最后一只老鼠,老鼠一看是猫喇嘛,以为它不会做坏事,因而也没有介意,更没有叫嚷。就这样掉进了猫喇嘛的手中。 猫喇嘛偷偷地关上门,把捉来的老鼠放在供桌上,敲一阵佛鼓,吃掉老鼠的四条腿、尾巴和耳朵;再敲一阵佛鼓,就划开老鼠的肚皮,吃老鼠的肉,喝老鼠的血。外面只听见佛鼓的声音,老鼠凄惨的哀叫早已被淹没了。 老鼠们照例天天排队前往经堂听经,猫喇嘛有时把老鼠赞扬一番,有时随便贬责其他动物一番。老鼠们陶然若醉,越发信仰猫喇嘛,每次听经总带上丰盛的礼物献给猫喇嘛,谁也不知道猫喇嘛是自己的敌人。   
      猫喇嘛因为每天能吃到一只老鼠,每顿饭又有大批香美的供品,所以慢慢地胖起来了,浑身也有了力气,而且积蓄了许多财物,变成了一个富翁,很快地就成为一个有钱有势的大贵族,它就更加肆无忌惮地干起坏事来了。猫喇嘛以为它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它的智慧是谁也比不了的;猫喇嘛以为它是人群中最幸福的,它的生活是任何人不可能有的,因而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真是比烈火还热,比波涛还凶,是一个没人敢惹的小霸王了。   
      老鼠对猫喇嘛的信仰越来越深,可是鼠类的数目却一天比一天少了。 于是老鼠的小头目把所有的老鼠召集在一起,研究近几个月来鼠族减口的原因。小头目首先问那个平时最爱唱歌最喜欢跳舞的小老鼠多吉桑布:“你为什么近来不唱歌了?为什么不跳舞了?”多吉桑布噘起了小嘴巴说:“我的阿妈不给我做饭吃了,不给我熬茶喝了。我不知道她哪里去了。我哪有心绪去唱歌跳舞啊!”  分享到:“是什么时候不见妈妈了?”小头目关心地问道,“在什么地方离开妈妈的啊!” 小老鼠摸了摸脑袋,说:“大概三个月以前一个晦日的听经会上,她让我先走,我到家之后等了老半天,她也没有回来,从那以后,我们母子俩就分别了。”说完之后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小头目又问母老鼠达瓦:“你的宝贝女儿哪里去了呢?怎么不见她和我的姑娘一起游戏了呢?” “唉!不用提了。”母老鼠十分伤心地回忆着,“自从十月十五那天去见猫喇嘛之后,小女儿就失踪了,真把我想坏了,你能为我想办法找一下吗?” 小头目没有回答达瓦。接着又问另一只雄鼠勒桑:“你的漂亮的妻子哪里去了呢?怎么不见她出来背水了,不见她上山打柴了呢?” 勒桑跺了跺脚,咬了咬牙,搓了搓手,抖了抖胡子,才回答小头目:“我的妻子在上星期四去寺院听猫喇嘛讲经,她是排在队伍最后的,去照顾年老的妈妈。可是回来时她就没有了。” 小头目和众鼠一讨论,事情真相就大白了。许多老鼠失踪,都是在听猫喇嘛讲经的日子。日期虽不是一天,但都发生在寺院里。 小头目决定要去寺院察看这杀鼠事件是谁干的。   
       第二天,老鼠们仍然在小头目率领下去听经,小头目特地排在队伍的最后第二个。他的后面只有一只病得很厉害的老鼠。一面走,小头目一面回头看,果然看见猫喇嘛蹑手蹑脚地来了。猫喇嘛照例迅速地用手捂住了病老鼠的嘴巴,正要拖走之际,小头目大声喊道:“弟兄们!快来救救我们的老伯伯尼玛吧!”老鼠们立刻转回头来,几百只眼睛看着猫喇嘛,有的向猫喇嘛要儿子,有的向猫喇嘛要女儿,有的向猫喇嘛要阿爸,有的向猫喇嘛要阿妈,闹得很厉害,猫喇嘛的原形毕露了。

TOP

通过藏族和汉族的调查报告对比研究发现,汉藏呈现出这些差异:
(一)民间故事内容的差异性
调查问卷中显示出来,汉族儿童接触的民间故事中幻想故事占的份额是最多的,其次则是民间寓言,但相对的在影响个人成长的民间故事类型则是民间寓言。包括《揠苗助长》,《买椟还珠》等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在藏族的调查中也同样如此,儿童时期所接触到的多是幻想故事,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民间寓言。所以在影响儿童成长的民间故事类型上,汉藏两个民族都体现了受民间寓言的深刻影响。
尽管故事类型相同,但是故事内容却显示出差异性。
汉族较典型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等都是以人作为寓言故事主角的,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做了某一件错事,并以该错事来表达一种相反的观点,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但在藏族教育类故事中,主人公多是动物。西藏动物繁多,人与动物关系密切,于是动物的故事就格外发达。而各种格言注解中,喜爱用动物故事来阐明哲理,如《萨迦格言》,《猫喇嘛讲经》,《青蛙与乌鸦》等都是短小篇幅,将动物的各种习性与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结合在一起,从而引人深思。而这种以动物作为典型形象出现的教育故事会致使儿童内心对于动物甚至大自然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不是通过某一种故事教化的结果,是在长久的文化熏陶中产生的效应。相对的汉族儿童成长中则较会对人的社会性更为敏感些,这也是教育故事主人公不同所导致的差异。
除了教育故事主人公的差异性,汉藏民间故事内容上一个更明显的差异就在于故事内容的宗教性。藏传佛教对藏族历史传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宗教典型化与民间故事本身又具有相似性。藏族传统宗教的发扬需要从民进吸取营养,与民间融合,从而达到传播的有效性,这就是以通俗的语言、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将深奥的宗教经义进行俗世化的阐释,便于民众接受和信仰。藏族儿童在幼时接受藏族民间故事影响时,就会潜移默化的接受宗教的熏陶,个人的改变继而也会形成群体的改变。汉族与藏族儿童长大后,思想上的差异性就可见一斑了。

(二)传播途径的相似性
对于民间故事而言,传播途径是十分重要的。民间故事的传播途径多是书本,口头,地方志等等。从上述调查来看,通过口头与书本获知的人是占有大份额的。而较之口头传播,书本传播又是占有相当优势。不论是汉族还是藏族人民,在孩童时期,最初领略民间故事多是从书本开始的。从书本当中学来有关藏族或者汉族的特色故事,从而开启有关民间故事的视野,推动个人的深度了解。

(三)彼此了解的不透彻性
汉藏两个民族,孩童成长过程中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故事可能都会有或深或浅的了解,但是对于它民族的故事却只知甚浅。而这其中藏族儿童成长过程中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对于汉族民间故事的了解相比汉族儿童对藏族故事的了解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而这也就是体现出了汉藏儿童成长过程中民间故事了解的狭隘性,片面性。如果能了解尽量多的民间故事对于儿童视野的开阔,性格的形成都有极大的影响。

TOP

《青蛙王子》的故事告诉我们最重要的道理就是不能以貌取人,外表是青蛙内在可能就是一个王子。如果仅仅凭借外在形象来评判一个人,那只能是失误。与人交往应更看重人的精神品质,而不是外在的穿着,样貌等。
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快餐消费越来越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去欣赏别人的内在品质,仅仅通过外在相貌的观察来评判他人,这也就导致现如今价值判断的缺失。

TOP

家乡民族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大地遭受罕见旱灾,植物枯死,禽畜消亡,民不聊生。就在河流尚为断流之前,西河下游有一鱼群,却能未卜先知,为躲避这场劫难,它们决定沿西河溯溪而上,寻找栖身之地,以保存生命,繁衍后代。它们在两条体型较大,体魄健壮的红鱼带领下,选定吉日良辰,整肃队伍,开始了长途逆流跋涉,在行程途中,它们曾十八次选址憩息,但都没有定为栖身之所(这十八处憩息之地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西河十八弯”)。鱼群继续溯溪而上,直至胡山村流向新店村的一条河谷中,它们停止了跋涉的脚步,看这山川,山高林密,古树参天,花草遍地,涵养水源充足;观这河谷,河谷纵深较长、落差较大,怪石嶙峋,瀑布梯次生来,清潭上下环接。时而飞流下泻,响声震谷;时而流水潺潺,溪声婉转;时而潭波荡漾,清澈照人;时而鸟雀争鸣,歌声悠扬;石墩石板上可爽身观景,石隙石洞中可穿梭迷藏;河边藤树蔽日,谷中凉气袭人,真正是避暑避难栖身的好住所。鱼群历时三十三日,溯溪九十九里,十八次选址憩息,饱经坎坷艰辛,它们最终在此河谷中定居下来。一日,住在山头上一位年过半百的农人,为缓解旱灾带来的饥荒,与往日一样,带着网具和箩筐来到河谷中,想捞点河虾野鱼之类的,当他来到清潭边,突然发现潭里游动着大小不等、红黑相杂的鱼群,再下寻数潭,都是同样的情形,顿时农人又惊又喜,须臾又纳起闷来,于是他坐在石头上冥思起来:我在这河谷中捞了近三十年的河虾野鱼,却从未见到过这惊人的场景,这鱼群难道是天上降下来的吗?不,不是的,这日久干旱无雨,上天不会降下鱼群到凡间送死的,这一定是远方的来客,是来这幽谷中消暑避难、栖身保命的。既是这样,我不能难中行劫,捕食它们。相反,我要保护它们,保护了这鱼群,就是保护了鱼类种族,保护了生态自然。待这场灾难过后,它们繁衍了,必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美食。想到这里,农人打定了主意:保护它们,绝不让任何人捕食它们。在往后的相当长时日里,这位农人天天来到河谷看守着鱼群,看着、想着:鱼群选定了这河谷,并栖住、爱恋着这河谷,就给这河谷取了个名字,管它叫鱼恋河。两年时光过去了,旱灾过后万物也复苏了,一切生物步入了正常活动轨迹。农人依然如故地爱恋着鱼群。一天,他早早地来到了“鱼恋河”,放眼一望,眼前的一幕让农人傻了,一股诧意和失落感油然而生,身体一软就瘫坐在河谷中的石板上冥思起来:昨日还是满潭满潭的鱼群,今日为何只剩下两条体形大、体魄壮、颜色红的鱼了呢?它们是被人捕捞了还是自己游走了呢?冥思时农人不知不觉地倒在石板上睡着了,朦眬中梦见水中的两条红鱼游到了自己身边,望着他发出了美涣的语声:农人大伯你好,我们感谢贵地这样好的河谷,其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让我们度过了劫难,保存了生命;更感谢你及你的乡亲们,保护了我们兄弟姊妹,保护了鱼类种族。现在,我们的同伴们带着使命奔赴四方河流湖汊去繁育后代去了,我们两作为鱼群代表留下来,是因为我们不舍这里的好山好水好人缘,不舍这避难保命之地。我们虽然成不了仙,但要代表鱼类来报答这方热土,为这方百姓创造福祉尽我们的绵薄之力,直至终老……嗖的,一阵清风携带着瀑布泻下的花雨淋醒了睡梦中的农人,农人旋即坐起,神情不定地惊讶起来,农人回家后,把他经历的事情向乡亲们讲了,乡亲们都觉着这事儿神了,故事也就传开了,鱼恋河也就叫出来了,由于叫的人多了,后来的人就根据谐音都叫它渔洋河了。在往后的日子里,农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看护着这两条红鱼,还时常带些美食给它们吃,鱼儿越长越壮、越长越美,活像一对“鱼妖”。说来也巧,打那以后,这里方圆二十里地从未发生过天灾人祸,到处呈现出风调雨顺、鱼美稻香、牲畜成群、物阜民㝩的美好景象。

TOP

彭忆丽

关于课堂展示形式:
首先,本次小组作业主题为与儿童成长有关的民间文学研究,民间文学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且每个人在童年经验不同,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也不同,所以我们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与面对面访谈的方法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研究成果也是先基于实际调查结果再结合相关文献而得出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本次课堂展示我们采取的是PPT展示的形式,且PPT展示内容着重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以及调查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思想。
由于我们小组最终选取的主题是“藏族和汉族儿童成长中的民间故事对比研究”在研究此主题时就必须在汉藏两族间做一个对比,而为了更好的对比,就必须探讨对影响汉藏两族儿童成长的民间故事中,那些属于同一类型的故事在汉藏两族中有什么相似性,又有什么差异。所以在PPT展示中最重要的是要将这种对比显示出来,所以PPT展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分别是汉族和藏族对儿童成长影响较大的民间故事的特点以及这种影响的特点。后一部分则主要是将前两部分进行对比研究。

TOP

彭忆丽

家乡有趣民间故事介绍:
《第一顶高帽》(南丰县)
    从前,有个秀才考中举人,被选为外班,要去做官。临动身前,他想起老师的苦心教导,便来向老师辞行。
    老师虽然听说学生中了举人,可在他眼里,举人仍然是个不很懂事的学生。所以他们在相见时,老师担心地说:“听说你要到外面去做官,人常说‘官场艰险’,你一无依靠,二无亲朋,那场合你应付得了吗?”
    举人笑笑说:“老师,我不怕。我一是行事站稳脚跟,二是准备好了一百顶高帽子,待人接物,上下应酬,根据各人情况,说些好听的话,把高帽子给他们戴,保管上下都满意。”老师生气地说:“你身为县官,不严于律己,谁会听你的奉承话,戴你的高帽子?”
    举人顺着说:“老师,像你这样正直,不喜欢别人奉承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要是都像你一样就好。”老师听到学生夸奖,便有几分高兴,说:“看来你是有长进,事看得准,能应付种种场面了。”
    举人暗暗笑了:我第一顶高帽子就给了老师戴。
   
故事来源:
讲述者:周德全  男48岁  南丰县干部  初中
    采录者:胡丹
    1986年5月采录于南丰县文化馆467.

TOP

彭忆丽

家乡有趣民间故事介绍2:
《单子还在我手里》(南丰县)
朱家老爷屋里养了个儿子,傻傻呆呆,吃肉不知肉是什么东西。一天,这位傻呆公子走到街上,看见好些人围着肉案买肉,他也走过去看。他见卖肉老板用刀割油腻腻、软乎乎的东西,卖给别人,觉得很奇怪,便问肉案老板这东西吃得吃不得。卖肉老板听了感到好笑,没好声地说:“吃不得还敢卖!”傻呆公子又问怎么个吃法?卖肉老板告诉他:“吃法多着哩!油煎吃得,蒸的吃得,炒的吃得,氽的吃得,炖的也吃得。”傻呆公子觉得吃法太多,记不清,就请卖肉老板开张单子,把各种吃法写在上面。卖肉老板拿出一张纸,写好了交给他。
    傻呆公子付了肉钱,一手拿着纸条,一手提着肉,心里乐滋滋地往回走。走到半路他要屙屎,急得上厕所,便将肉放在厕所门边。哪晓得来了一只狗,见到肉,叼起就走。旁人看到叫他赶快去追狗:傻呆公子满不在乎,笑着说:“不要紧,它叼去也无用,不晓得怎样个吃法,单子还在我手里呢!”
   
故事来源:
讲述者:邱美孙  男  57岁  南丰县干部  初中
    采录者:之凡南丰县文化馆干部
1987年1月4日采录于南丰县礼堂内

TOP

彭忆丽

家乡传说介绍:
东晋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中有记载说:“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故事梗概就是豫章新喻县有个青年,看见田里有六、七个年轻的女子,他不知道她们是鸟变的。于是匍匐前去,拿到她们中间一个女子的毛衣,藏了起来。等他走到跟前时,别的姑娘都变成鸟飞走了,只有这个姑娘不能飞走。这个青年就把她带回去作了妻子。后来,毛衣女生了三个女儿。一次,她让女儿问爸爸,才知道毛衣放在稻堆下面,她穿起来就飞走了。不久,毛衣女把女儿也接走了。
由于故事的发源地为古豫章新喻县,经考证为现在的江西新余市仙女湖。且新余仙女湖,就是因为“毛衣女”下凡豫章新喻县的传说而得名。现在在仙女湖仙来岛上,还留有孝子庄、檀郎居、还姻树、通仙桥、拜仙台、布仁坊等遗址,并留下美丽的传说。

TOP

彭忆丽

家乡民间歌谣介绍:
田歌也称作农歌,是民歌的一个分支。它是秧田歌、插田歌、耘禾歌、耨草歌等农村歌谣的合称。稻农插秧、除草、耘禾、收割、车水、挖地时传唱的这种民歌,曾广泛流传于长江、珠江流域广大南方农村。在这些地区,农民一般要种两季或三季,劳动强度非常大,为此,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唱歌调节情绪、解除疲劳的自发要求。  萍乡市芦溪县历史上曾经有过插秧唱田歌的风俗,那不是插秧的人唱,而是田主请来歌师坐田头唱,为插秧者解闷解倦。解放后这一习俗就消失了。
为数不多仅存的田歌就有比如说《插田歌》这种类型:
“早上起来暗茫茫,泼开露水扯早秧,  左手扯来右手张,拿根湿秆来捡秧。     
上只乌鸦叫一声,下只乌鸦侧耳听,  两只乌鸦同叫起,大家耍笑闹阳春。
……
日头落山坳里黑,唱只歌儿谢列客,  列客今年就莫怪,明年春上又相接。”

TOP

苏若尧 2015213512

《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从王子的角度告诉儿童要善良勇敢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而王后的角度告诉儿童不能嫉妒别人,要克制住自己内心的欲望。而从七个小矮人的角度告儿童,要学会帮助别人。而从白雪公主的角度告诉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要保持善良,这样总会有人来帮助你。
《青蛙王子》
青蛙王子的故事告诉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保持着真诚与守信,并且不能以貌取人,只看外表。这也教育了孩子们要重视内在的培养,而不能只浮于外在与表面
《穿靴子的猫》告诉儿童,无论对待何事我们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善良的心,要相信身边与你同患难的人,他们是你真正的朋友,以及智慧永远是最有用的。

TOP

苏若尧

家乡有趣民间故事介绍
古时候,开封城北角夷山上有一个井口大的泉眼,一眼看不见底,“咕嘟咕嘟”直往外冒水,日夜不息。淌出来的水十分浑浊,又咸又涩。城里本来就地势低洼,加上污水横流,可把老百胜给坑苦了,饱尝泥泞之扰、疫病之灾。
  全城父老乡亲在一起议定,堵死这口害人的泉眼。用石头填,磨盘大的石头扔进去就不见了踪影。用沙袋堵,激流把沙袋冲得千疮百孔。人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听凭它祸害古城。有一天,一位商人来到夷山泉眼里打水,一个漩涡将水桶卷得无影无踪。不久他乘船外出经商,在大海上水手打捞起一只水桶,仔细一看正是自己在夷山泉眼里丢失的水桶。这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全城,人们恍然大悟,心情更加沉重,原来泉眼底下通着东洋大海哩!有海妖兴风作浪,怪不得恁厉害,往后这日子可怎么过呵?
  正当百姓愁眉苦脸一筹莫展时,一连几夜古城上空都响彻着“造塔!造塔……”的叫声。人们心情振奋,奔走相告:“只有造塔才能镇住海妖,咱们就在泉眼上造塔!”可是,那时人们只会造桥,别说造塔,连塔是什么样子也没有见过。全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能工巧匠们聚在一起,谁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天,忽然有一位须发皆白、红光满面的老人沿街叫卖:“卖塔哟,卖塔!”人们顿时围过来争着观看,见他手中托的那件东西用楠木雕就,像一头粗一头细的红萝卜,又像一座摞起来的亭阁,玲珑剔透,十分可爱。原来这就是塔呀!工匠头拱手施礼道:“老人家,这塔俺们买了。老人瞧瞧大伙开腔道:“你们要塔干啥呀?”工匠们抢着说“我们要在海眼上造塔镇妖,为民除害!”“好,有志气。那就塔送给你们吧!”老人乐呵呵地放下木塔,飘然而去。
  工匠们把木塔拆开合拢,反复几次,里里外外琢磨个遍。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真要在夷山上造一座高塔,谈何容易!一到施工问题全来了。这天,赠塔老人忽然来到夷山,见工地上推满材料不见施工,质问道:“你们造的塔呢?”工匠头说:“俺们正在发愁哩,一层二层好造,往上就难办了,光料就运不上去。”白发老人生气地说:“这点事都办不了,还说啥为民除害哩!”他夺过木塔,用脚往地上一踩,木塔被踩到土里,只露出一个塔尖尖。半晌,人们回过神来,又鼓起勇气,摩拳擦掌地说:“咱们城都能造,还怕造塔?”他们小心翼翼、一层一层地把木塔从土里扒出来,看看木塔,又用土一层层把塔埋起来,大伙不禁豁然开朗。这时,人们才发现白胡子老汉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只听空中隐约传来爽朗的笑声。工匠头说:“一定是班爷下凡来点化咱们的!”说着,便带头向空中遥拜。
  工地上立即热火朝天地造起塔来。工匠们先在海眼上盖了第一层,然后用土把它埋起来,修成坡道运料,接着盖第二层,和在平地上施工一样。依次类推,一直盖了十三层,最后把封的土一层层剥开运走,一座巨塔就矗立在夷山上了。据说人类的第一座塔就是用这种笨办法,花了几十年的工夫盖起来的。后来,人们塔越越多,越干越聪明,才创造搭脚手架的施工方法。
  自从夷山造塔以后,开封再也不冒海水了。这座塔便是闻名中外的铁塔,又被誉为天下第一塔。

TOP

苏若尧

家乡有趣民间故事介绍
潘杨二湖寻两家故事
     龙亭前有一条笔直的大道,道旁有两个东西对峙的湖,东为潘湖,西为杨湖。传说,东湖为宋朝“太师”潘美的府第,他陷害忠良,是个奸臣,宅院里的湖,水是浑的;西湖为宋朝抗辽名将杨业的府第,他舍身救国,是个忠臣,宅院里的湖,水是清的。这个说法没有科学根据,但反映了人们对忠奸的态度和感情。现在龙亭,潘、杨两湖,以及龙亭后面的假山花园,都辟为龙亭公园。铁泉海眼又一说龙亭公园东墙外,有一根深深陷在地下的铁柱,传说它叫“铁泉海眼”,是这个铁柱堵住了海眼,才使开封人民免遭了海水侵袭之苦。据说冯玉祥主豫时,曾挖过它,没有挖动。开封沦陷时期,日本人也动过它的念头,他们不是挖,而是用机械向上拔,但终久也没有拔出来,只炸掉了一截弄走了。这个铁柱子到底有多大﹖埋藏有多深﹖是干什么用的?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TOP

彭忆丽

对月神崇拜的思考
月神崇拜,在中国古代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崇拜。由于嫦娥奔月神话的广泛流传,嫦娥便成了月神。从根本上说,月神崇拜是社会现实需要的产物。
首先,由于中国的月神是嫦娥,而我们一直流传着后羿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嫦娥在此之前盗走不死之药并且吃了,因而奔入月中成为月精的故事。因此对月神的崇拜表达出古人渴求长生不老的祈愿,体现出一种不死观念。在月神崇拜中,掌管天庭的玉皇大帝统治天庭所有王臣,长生不老,神威通天,正好与人间九五至尊天子的身份权威一致,为了神化个人的存在,稳固统治与民心,统治者将自身与天上神仙视为一体,接受天下臣民顶礼膜拜。为了像玉帝一般成生不死,古代君王孜孜苦求灵丹妙药,不惜误食殒命,因此,月神崇拜符合统治者臣服民心的政治需要。
再是,月神是中国古代自然神灵中的重要成员。由于在原始社会落后的条件下,人们不能使用科学的方法来促进农作物生产,只能以祈求神灵保佑的方法来寄托心愿。当人们种植农作物之后,自然会经常观察作物的生长。在空气湿润的地区,晚上露水很大,各种植物的叶子上一般都有露水。原始时代的人们不明白露水的来源,以为是月亮柔和的光线带来的露水。
因此古人认为,月是水的根源,月神是雨的主宰,在特定的日子祭月焚巫可以感动月神,为生民带来充沛的雨水和吉运。对月神的崇拜体现出月神带有的丰收观念。
在干旱季节,农作物和牧草在烈日下被暴晒了一天之后,显得疲惫不堪,但过了一个夜晚,又显出生机勃勃的样子。于是人们以为月亮有恢复生机和促进农作物生长的神性。因此,无论认识上的正确与否,其反映出在低下的生产力之下,人们渴望农作物丰收的美好愿望。     
最后是,在原始社会,生存状态恶劣,医疗技术落后,人的存活率低下,因此,人们渴求通过上天的庇佑能让其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其往往将这种心愿寄托于遥不可及的神秘的上“天”,又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高于男性,《吕览▪精通篇》:“月者,群阴之本也。”古人崇拜月亮祈求繁衍子嗣,必然是将月亮视为女性,将月亮与女性相联系。而且,月亮圆缺周期的变化,容易让人想起女性怀孕后渐起、分娩后重新平复的肚子,因此,大家将“主宰之天”喻为带有女性意味的“月神”形象,希冀用崇拜祭祀月亮的方式将其神秘生殖力传递到自己身上。对月神的崇拜体现出繁殖的观念。

TOP

彭忆丽

关于汉藏儿童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文成公主故事内容特点的对比:
汉藏两族儿童普遍对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很熟悉,且大体故事情节结构都一样。但是具体情节和内容也有差异。藏族流传下来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增添很多细节。比如文成公主在故事中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她从汉族带来了绿的、蓝、黄的、白的和黑的五种颜色的羊;又如描写金城公主进藏决心的坚定,说她带的一个神奇的宝镜,在西宁附近的地方打碎,变成日月山,阴挡了退路,她便勇往直前,终于到达了拉萨等。

TOP

彭忆丽

关于汉藏儿童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爱情受阻类型故事的对比:
同样是爱情题材,在对爱情的阻碍上,汉族故事往往受到来自宗族的压迫,而藏族则经常受到宗教的妨害,这与汉藏自古以来产生的文化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故事最后“变形”这一共同的主题则反应了汉藏对于民间爱情的讴歌与同情, 例如梁祝以“化蝶”为结尾,而文顿巴和美梅错则化成了茶与盐。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变形的对象上,汉族的变形对象更加具有美感和虚无感,而藏族则更注重现实与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