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第1课堂第1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反成长元素探究初稿第三部分

三、反成长元素
当下有关“异类”童谣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是否有益于儿童成长的实践意义上,不仅有大量新闻媒体评论参与其中,研究界也出现了灰色童谣、黑色童谣的说法和相关研究,而笔者在前两个部分已经以黑色童谣和灰色童谣为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分析,并且对其元素和特征进行了一定的总结,综合来看,“异类”童谣基本特征有(并非每首童谣都包含所有特征,有的只是部分):黑暗,血腥,恐怖,悲观,阴郁,敌意,反逻辑,政治隐喻色彩和情爱色彩等。而我组则将之概括为“反成长元素”,这也是基于时下言论中成人视野下的总体认知所得出来的。
(一)黑色元素与反成长元素
在前两个部分笔者已经对黑色元素和阴郁元素进行了论说,在此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撇开黑色童谣和灰色童谣的分类,阴郁元素与黑色元素想通,这类元素总体上都是黑暗阴郁的。并且,值得一说的是,这类元素不仅存在与童谣,比如较受关注的就有“黑暗童话”。有关这类暗黑性质的歌谣和故事见诸报端,《黑暗童话,到底有没有那么可怕》,《“黑暗”童话该不该给孩子讲》,《超越纯真:童谣背后的黑暗秘密》等等,而民众也热衷于对此发表自己的言论。
而对于这类元素有反成长认知外,也有不同的发声,在此节选部分:
甲:其实也不过是孕妇效应。
乙:现在信息公开度太高,孩子可以从各种渠道接收到大人们都未接触到的信息,屏蔽了这些有点社会生活原版化的童话对孩子们来说意义不大,反而会让他们越来越天真,而无法适应这个不够天真的社会。
丙:我看了这么多暴力的东西,也没变成暴力的人啊!说来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葫芦娃黑猫警长邋遢大王什么的都会有暴力情节啊,关键在于家长引导吧,不过渡沉迷于这些就不会分不清现实和虚构。如果实在很担心,可以改成讲些科普类或者不涉及暴力因素的故事。
反成长元素之“反成长”,主要立足于成人视角对于相关儿童文学的分析,将之认定为不适合儿童成长,黑暗,血腥,恐怖,悲观,阴郁,敌意,反逻辑,政治隐喻色彩和情爱色彩等内容都是不利于儿童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良好生活的引导。而以上列举的三个言论,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缘由也可以进行粗略的总结。
其一,所谓的反成长元素在童谣中表现出来,也具有时代背景,且源于真实生活,所带有的黑暗面是必然的,这也表明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两面性。并且,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包容万有的文学,及不可避免的展示出“异类”元素(这又与创作者有关,比如有些童谣是成人以平常或天真的口吻来讲述残酷的故事,借此达到讽喻或批判的目的)。
其二,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我组在“儿童的童谣传唱取向”部分已做详细分析),儿童幻想世界具有超现实性,有着自我中心状态和“泛灵论”的思维和“同化”心理。儿童在接受反成长元素时,不同于成人的认知,而表现为一种元初自然思维,不分生死善恶物我差别。儿童对于反成长元素没有正确与否的概念,对于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则认为是自然而然的。
(二)反成长元素分析与探究
反成长元素存在于童谣中,这不仅仅表现在未成专著的灰色童谣或编成专著的黑色童谣,在已经出版的童谣集类图书中,也可以发现,立足于“反成长”话语下的一些“异类”。以《武汉民间童谣辑注》文本分析为例,我组作出了筛选和整理,在此列举典型:
赶麻雀
麻雀麻雀坏家伙,你吃谷子我恼火。麻雀要吃我的饭,我要吃麻雀的蛋。麻雀要吃我的谷,我把麻雀赶得哭。哦吙哦吙赶麻雀,赶走麻雀我快活。

诊妖精
妖精妖精得了病,请个医生来诊病,先吃药,后打针,打上打下,打左打右,打前打后,打得妖精不能动。一二三,砍三刀;四五六,揪肥肉;七八九,弹弹手;百千万,哈你的痒痒。

城门(二)
城门几丈高?万丈高。骑白马,掛腰刀。大的来,不怕他,小的来,捅死他。

打丫头
本该打你一百下,可是时间不够了。爷爷说,握握手;奶奶说死丫头;爸爸说,跪搓板;妈妈说,打饿肚。

出来玩
喊你三声不答应,躲在屋里得痨病。喊你三声不出来,困在床上打脾寒。喊你三声不出来,明天你要吃牢饭。

橡皮筋(二)
拉西哆拉,捡到个小伢,小伢屙尿屙㞎,屙到床上一大堆呀,拉坬拉坬真拉坬。

简单的阅读之后,很容易可以发现,这些童谣都或多或少带有“暴力”“血腥”“诅咒”“粗俗”的因素,其中传达出思想,对儿童可能造成的影响,都可以说具有“反成长”的特征。而这显然不是特殊现象,这与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有关,这与社会、时代有着深刻的联系。
具体说来,童谣中反成长元素存在的主要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从童谣创作或改编角度来看:
1、社会时代的发展变迁。影响着童谣的创作,其一是经济发展,其二是时尚文化,其三反叛精神,这些都会导致反成长元素的使用和产生;
2、大众文化的影响。一些世俗化、功利化的不良取向对创作产生影响,成人在社会中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与价值的评判,这些都表现在童谣当中;
3、教育力量的式微。一是当下的基础教育陷入到了功利主义的泥淖中,学生为应试教育所苦,良善品德、高尚情操、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则成了可以放弃的内容,二是时下的观念人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二、从童谣作家身份来看:
1、成人作家借童谣来实现讽刺批判某一现象的效果。因此,这类具有反成长因素的童谣不可避免的会涉及政治隐喻,情爱色彩等内容;
2、儿童通过改编获得宣泄,表现个性。儿童无法在成人世界说的需要的话语权,同时,儿童又渴望沟通、诉说。
二、从童谣的传播和发展来看:
1、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尤其是近代网络媒体发展。具有反成长元素的童谣不断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有了新一轮的改编;
2、儿童心理和思维上的接受度的特征表示,对于反成长元素,儿童并没有这一意识,儿童原始的自然思维与成人理性关照有很大不同,另外,儿童的从众心理也会导致“反成长元素”现象更加突出。
三、从童谣所属的民间范畴来看:
1、民间文学的特征。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有民间文学的特性,即自由自在,包容万有,激浊扬清,那么童谣也就具有“藏污纳垢”的内容。
2、“反成长”之说的后起和认可度的问题。“反成长”说法,主要在于以成人视角关照儿童,对童谣予以批判,而正确认识一首童谣,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除了以上提出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也值得我们注意,如外国文学(西方,东亚等地区童谣)的传播和影响,反社会的报复心理和扭曲心态。
至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影响,说法诸多,但基本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一、消极影响。
这一观点主要内容为,认为童谣中的反成长元素是有害文化,对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不利于优秀道德品质形成;同时,具有“反成长”特征的不当言辞会腐蚀儿童心灵,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如暴力因素,形成潜在暴力的思维方式而暗示行动;此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篡改,误导学生、家长,是一种反社会的报复心理,这种报复一旦成功,将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二、中立态度。
其一是,童谣中存在“反成长”,这折射出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引发全社会关注与深思,而具体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不能简单的要求杜绝或“堵”住。其二是,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在接触童谣时,并不都能理解内容,童谣的韵律成了主要记忆,因此,如果有反成长元素,也不会有太大影响,毕竟人们并不注意这些无关紧要的曲子到底要表达什么。
三、积极作用。
首先,童谣使得儿童成长阶段积累的的负面情绪获得宣泄,求得了沟通,释放了压力;其次,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一种表现个性的手段,这对于人类来说,是对人性的解放,具有反叛精神;再次,有部分人认为这些具有现实意味的披露性内容,通过童谣让儿童有所感受,是给儿童上预备课,了解社会的真实面对儿童成长有预警作用,教会孩子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糟,要乐观地看待问题,更教会孩子们应对挫折的耐心和勇气;此外,对这种现象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也是对这一现象背后特有的内涵,特有的时代背景的一种包容和理解。
以上对童谣反成长元素存在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最后还要落实到实际问题上——“反成长元素”能不能存在?如若存在,如何处理?
首先,还是需要回到“反成长”的立足点和背后的话语权。“反成长”之说,主要还是在于成人从人生经验出发,对童谣产生了认识,然而,回到童谣本身,这种说法成立于否,都要回到对儿童本位的关照。
童谣中存在为人们关注的“异端”,是偏离儿童本位的体现;而成人对童谣“异端”进行自我论述,企图通过堵塞、根除“异端”,却也是企图回归却仍旧偏离儿童本位的行为。前者已经被人们注意到了,罗梅花在《儿童本位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中,如此说道:“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童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儿童诗歌创作越来越偏离儿童本位,产生了很多问题;如成人化写作倾向、灰色童谣的侵袭、儿童诗歌幽默感的匮乏等。成人化写作倾向的滋生,源于尊卑伦理观念与注重教化的文学传统,以及成人视界与儿童视界的背离。儿童诗歌应坚持以接受主体即以儿童为本位,追求儿童视界和成人视界的融合。” 但是,后者则没有被广泛认知,但在相关研究报道之后,论及“灰色童谣”的现实寓意,笔者看到了更为深思熟虑的观点:对“灰色童谣”也要分析,区别对待。 研究者对童谣中的“异端”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给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和态度来对待童谣中的异质元素。
其次,立足于儿童本位同时,明确童谣的价值和童谣“异端”的内涵。童谣既然有这作为政论工具的历史,也属于儿童生活的范畴,理解童谣本质是必须的。
秦艳琼的《童谣综论》中对童谣有着周全的分析。“现代的教育观重视儿童从生活中获得教育,重视儿童现时的体验。在这种思想的观照下,童谣在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没有任何外在目的,只为儿童提供当下完满的体验。”研究者站在儿童的角度,运用文艺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中关于儿童精神发展和文化需求的理论知识,提出“灰色童谣”是人类狂欢精神在儿童那里的体现,也是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在语言交往中的正常表现,更是儿童对其自身文化的捍卫因此,它是儿童精神成长过程中一种自然需求。“灰色童谣”的说法实际上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对童谣作出的评价,儿童是绝对不会提出“童谣异化”、“灰色童谣”一类的观点的。
总之,对待童谣中的反成长元素,需要我们立足儿童本位,并且回归童谣本身,区被对待。以科学的态度关照童谣的“反成长”,才能够深入探究“异端”可否存在。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初步得知,“异端”仍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这仍旧是强调立足儿童本位。
那么如若可以存在,具体又该如何对待?
从童谣的“异端”特质(或是反成长元素)出发,“黑暗,血腥,恐怖,悲观,阴郁,敌意,反逻辑,政治隐喻色彩和情爱色彩等”元素,一旦超越了限度,将对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创作领域的造成重大侵袭,无论对儿童的精神世界还是当代儿童文学都会产生了一定的伤害。
认知童谣的限度如何把握?这是一个仍需要探索的方向。
时下的灰色童谣传达出一种信息:儿童的认知心理决定了儿童需要幽默文学,幽默是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的基本品格。当下的幽默儿童诗歌背离了儿童本位的根基,满足不了儿童压抑的释放和自信心的恢复。那么,面对这一限度,再次以灰色童谣为例,就不是简单的创作“绿色”童谣可以使得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的问题得到实质的解决。一味地“堵”不能根治问题,就要原则地“放”。思考儿童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要有那么一种意识——
儿童具有独立性:
1、儿童并不是只受环境影响,儿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能力。
2、科学引导儿童构建正面价值观,同时理解事物的两面性,尤其黑暗面在一定意义上的必然性。
3、顺应儿童成长阶段特有的规律,促进人性、人格的发展。
4、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四点是侧重于儿童本位,而从儿童出发获得的思考,远不止于此。面对所为“反成长”,许多家长和老师心急如焚,笔者倡导,忧心的同时,不是简单粗暴的去扼杀,而是以“儿童”为本,真诚的去理解儿童,感受孩子的真实心态,感受负面情绪背后的某种渴求和希冀。

TOP

反成长元素探究

附上Word文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2016年灰色童谣新闻评论汇编

资源相对较少,而且重合度较高。
文件为具体内容汇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