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会议报道】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传承暨苏平表演艺术高层论坛

【会议报道】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传承暨苏平表演艺术高层论坛

10月29日至30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传承暨苏平表演艺术高层论坛”在西北民族大学举行。论坛由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与民族学核心期刊《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社联合承办。



来自青海社科院、甘肃社科院、宁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甘肃文化厅非遗中心以及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青海民俗学会、甘肃民俗学会等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和民间文化社团,青海、临夏民族地区等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和花儿传承人、花儿歌手、非遗工作者等40余人参会。学校副校长何烨在开幕式上致辞。



与会者以出身民族民间基层、成长于新中国民族大家庭的著名资深花儿表演艺术家苏平的艺术生涯和表演艺术风格为案例,就产生、播布于古丝绸之路中国黄金段特有文化空间里的口头传统和特有表现形式的——花儿,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研讨中,对花儿艺术传承人的微观、细腻地分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宏观视野探索以及苏平女士现场演唱和诚挚的解说,使与会者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对被誉为中国大西北之魂的花儿进入更深层次的体悟。大家一致认为:西北花儿其艺术魅力的鲜明活力、其文化内涵的丰富多样、其生命力的强劲张力和体现的民族关系间的和谐与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高度凝聚性体现,不仅在中国大西北各民族共同命运中得以史证、传承,而且也为我们当前“一带一路”战略中各民族多元文化视野中“人心通”工程提供了具有深远历史和国际意义的生动启示。

研讨中,青海社科院前院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赵宗福教的演讲“活态发展中传承保护非遗文化——从苏平的花儿演唱说起”与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教授的点评,对花儿今后的传承和发展,从文化生态、文化空间的视野共同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深入探索。

著名花儿资深专家、甘肃文化学者李璘先生对苏平的精彩评说,宁夏大学音乐学院牛力教授的“在时空中抒情,在雅俗中穿越”、北方民族大学武宇林教授的“苏平花儿传承与表演特点浅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陈艺教授“浅谈苏平花儿演唱的艺术特征—以河州大令为例”等发言,对花儿的重新认知都有新的推进和突破。








这次论坛体现了学科、艺术、文化与基层民情的契合,学术探索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研讨新颖、紧凑,务实、热烈,既接地气又生动活泼。


文章来源:http://www.xbmu.edu.cn/frontCont ... amp;articleId=46450

TOP

专家学者探讨西北民歌“花儿”传承和保护

南如卓玛

  10月29日至30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传承暨苏平表演艺术高层论坛”在西北民族大学举行。

  中新网兰州10月30日电 (记者 南如卓玛)29日至30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传承暨苏平表演艺术高层论坛”在西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青海、宁夏和甘肃的专家学者及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和民间文化社团、花儿传承人等相关非遗工作者在兰州共同探讨如何活态传承这一民族文化。

  “花儿”是广泛流行于中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论坛以出生于民族地区的资深表演艺术家苏平的艺术生涯和表演艺术风格为案例,探讨西北地区独有的这一“表达方式”的传承,分析“花儿”传承人的唱法技巧、解说词等。

  青海社科院前院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赵宗福教表示,西北“花儿”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劲的生命张力,表达了和谐的民族交融文化,体现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凝聚,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花儿”演唱家苏平为专家学者现场表演了“花儿”演唱。据悉,苏平在传承中创新,使西北的“花儿”艺术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创新性地融入了多民族文化。

  西北民族大学非遗中心教授郝苏民从文化生态、文化空间的角度,对西北“花儿”传承提出新的探索途径。他认为,西北“花儿”传承和保护推动各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促“民心相通”。

  “花儿”资深专家、甘肃文化学者李辚现场评说了苏平的“花儿”艺术。宁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牛力、北方民族大学教授武宇林、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陈艺等专家学者以《在时空中抒情、在雅俗中穿越》、《浅谈苏平花儿演唱的艺术特征—以河州大令为例》等主题作了专题报告。

  论坛由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宄中心与民族学核心期刊《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社联合承办。(完)


文章来源:http://finance.ifeng.com/a/20161030/14972653_0.shtml

[ 本帖最后由 王倩 于 2016-11-2 04:50 编辑 ]

TOP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层论坛”在西北民大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朱羿)10月29日至30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层论坛”在西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甘、青、宁、内蒙等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聚集一起,共同围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源性,信息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何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传承人苏平、民俗专家郝苏民、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赵宗福等嘉宾出席了论坛。

  与会专家认为,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空间,对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优先处理好保护、传承、发展三者关系。赵宗福表示,不可否认当前我国非遗传承保护中存在一些误区偏见,我们应该尊重非遗文化的自然发展规律,用动态性和活态性来看待非遗文化的发展,在敬畏传统和保持本真的基础上尊重发展创新,在活态发展中传承保护非遗文化,而不能以固定不变的本真性和极端情绪的排他性来对待非遗文化,从而成为非遗传承保护中的问题和障碍。

  郝苏民认为,非遗文化是来自民间土壤的精神载体,与地域文化空间和老百姓息息相关,我们要发挥当地人民和传承人的主体作用,反对个别地方重申报重立项,轻传承轻保护,甚至把传统的传承场域和基本的传承方式加以颠覆,大搞舞台化、移植化、混杂化的文化活动,这种现象大大违背了非遗保护的本质。

  与会专家还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传承人苏平的艺术生涯和表演艺术风格为案例,就产生、播布于古丝绸之路中国黄金段特有文化空间里的口头传统和特有表现形式的——“花儿”,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专家认为,西北“花儿”其艺术魅力的鲜明活力、其文化内涵的丰富多样、其生命力的强劲张力和体现的民族关系间的和谐与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高度凝聚性体现,不仅在中国大西北各民族共同命运中得以史证、传承,而且也为我们当前“一带一路”战略中各民族多元文化视野中“民心相通”提供了具有深远历史和国际意义的生动启示。

  苏平表示,非遗文化有精华有糟粕,对于非遗产传承人要有责任发挥正能量,传承传播优良文化、精品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非遗文化才会流传久远。

  据悉,本次论坛由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宄中心、《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社联合承办。

文章来源:http://lcl.cssn.cn/gd/gd_rwxb/rwlt/201611/t20161101_3260408.s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