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何山石:《钱锺书<管锥编>的民俗视野考论》

何山石:《钱锺书<管锥编>的民俗视野考论》

  何山石. 钱锺书《管锥编》的民俗视野考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03.

  《钱锺书<管锥编>的民俗视野考论》在对《管锥编》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钱锺书该著中所涉的民俗事象进行了梳理和解读。这种解读凸显了钱锺书“大俗”的一面,这一面与其“大雅”的一面天然贴合,共同构建了完整的钱锺书形像,因而是对钱锺书认识的极大丰富。钱锺书学术思考活动中的嗜俗、重俗的特征,应当置入中国知识分子关注民俗、载录民俗的传统中进行考察,应视为知识分重俗传统的承续与光大。

  本书从民俗学的视角切入钱锺书《管锥编》的研究,主要是对《管锥编》中所涉民俗事象进行详细的文献整理,实证性研究意味浓厚,然后运用民俗学、哲学、文化等相关理论对之进行解读,从而使钱锺书民俗性的一面得以立体呈现。

  序

  绪论

  一、“因民而作,追俗为制”――“民”与“民俗”多义并存、与时消息的学理特征

  二、“直道时语,多及习尚”:中国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重“民俗”传统疏论――以《管锥编》所涉文献集为中心的考察

  三、“鸿爪之印雪泥,千百中才得什一”:以“俗”为只眼的钱锺书研究综述

  第一章  钱锤书“嗜俗”原因探析与《管锥编》所注十书民俗意蕴宏观论

  第一节  “野人涂说与哲士微言,若合符契”:钱锺书“嗜俗”原因初探

  一、吴文化俗韵泽被与无锡江南水乡民俗的濡养

  二、父辈民俗记录活动的影响和童年阅读的民俗记忆

  三、留学生活与西俗东渐

  四、钱锺书生活“俗”化的体现

  第二节  “《水浒》奄有邱明、太史之长”:《管锥编》所注“十书”民俗意蕴宏观论

  一、经部作品――《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的宏观民俗意蕴

  二、史部作品――《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的宏观民俗意蕴

  三、子部作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楚辞洪兴祖补注》的宏观民俗意蕴

  四、集部作品――《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

  三国六朝文》的宏观民俗意蕴

  第二章  《管锥编》与民间口头文学

  第一节  “神话、魔术什九可作如是观,胥力不从心之慰情寄意也”:神话

  一、“古人之‘质”’:《管锥编》神话本质论

  二、《管锥编》神话征引的其他视角探析

  第二节    “齐谐志怪,臧否作者,掎摭利病,时复谈言微中”:民间故事

  一、《管锥编》是故事书”

  二、《管锥编》涉民间故事具体内容

  三、“滑稽”与“谑”:钱锺书笑话论

  第三节  “虽为戏言,亦征同感”:民间传说

  一、《管锥编》论“牛郎织女”等传说

  二、人物传说为主体“

  三、《管锥编》“物”之传说

  第四节  “‘风’字可双关风谣与风教两义”:民间歌谣

  一、《管锥编》歌谣论

  二、《管锥编》民间歌谣征引述论”

  第五节  “荷马载笔之家常亲切、质而不绮”:史诗

  一、史诗:一种“活态”文化标本

  二、《管锥编》史诗征引述论

  第三章  《管锥编》与民俗语言

  第一节  “雅中搀俗,笔致尖新”:研究钱锺书语言与修辞的民俗语言之维

  一、从民俗语言角度研究钱锺书语言观的缺失

  二、民俗语言研究现状

  第二节  “俗语颇得其实”:俗语

  一、学界“俗语”定义例说

  二、“俗语相沿”:钱锺书论俗语

  三、《管锥编》俗语分类论

  第三节  “古无虚谚,不可不察也”:《管锥编》引谚、涉谚通检

  一、生活类

  二、事理类

  三、时政类

  四、社交类

  五、修养类

  六、其他类

  第四节  “求之今日常谈,会心不远”:流行语

  一、流行语的民俗学界定

  二、《管锥编》所引流行语分类论

  第五节  “故歇后、倒装,科以‘文字之本’,不通欠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歇后语、谜语及其他一

  一、歇后语

  二、谜语

  三、称谓语

  第四章  《管锥编》与民问信仰

  第一节  “旧说相沿,亦缘切中浮世薄俗也”:民间信仰多重阐释品质

  一、民俗学取向的民间信仰所涉基本内容

  二、民间信仰的多重研究品质

  三、《管锥编》信仰内涵的宏观把握

  第二节  “故媚奥媚灶,投合所好耳”:神与鬼为主体的俗信世界

  一、神、鬼、魂信仰

  二、《太平广记》注中的神鬼妖信仰

  三、妖信仰

  第三节  “通观中西旧传巫蛊之术,粗分两类”:巫巫术

  一、《周易》、《左传》与《楚辞》:南北两大“巫系”

  二、《管锥编》巫论

  三、《管锥编》论巫术

  第四节  “以虚愿托偿于幻术”:征兆与预知

  一、预兆信仰

  二、预言

  第五章  《管锥编》与人生仪礼

  第一节  “足见‘礼’者非揖让节文,乃因地制宜之谓”《管锥编》与“三礼”

  一、“礼仪之邦”的历史话语背景对民间仪礼的疏离

  二、《管锥编》“礼论”意蕴发微

  三、《管锥编》“三礼”征引民俗意蕴发微

  第二节  “莫非莲‘实’示信‘实’之类,音义双关也”:诞生仪札

  一、《管锥编》中涉诞生仪礼成分探析(一)――求子

  二、《管锥编》中涉诞生仪礼成分探析(二)――孕期、出生、产翁

  第三节  “男女嫁娶之道不公失允”:婚姻仪礼

  一、《管锥编》论“男女嫁娶”之俗

  二、《管锥编》论婚姻仪程

  三、《管锥编》论特殊的婚姻形态”

  第四节  “夫枯骨何知,无所谓‘祸’福”:丧葬仪礼

  一、《管锥编》“三礼”征引中涉“丧”与“葬”诸处述论

  二、“三礼”之外《管锥编》中的“丧”、“葬”民俗论

  三、《管锥编》论特殊的丧葬仪俗

  结论

  参考文献

TOP

作者何许人也?
一只从小对虾过敏的虾哥

TOP

  “钱学”研究的新丰收——读青年学者何山石先生新出版的《钱钟书〈管锥编〉的民俗视野考
  
  转自程尚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bbc5a3c01018gim.html
  
  “五一”前夕,湖北大学青年学者何山石先生的学术著作《钱钟书〈管锥编〉的民俗学视野考论〉》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人和武大卢伟博士有幸先睹为快,并得到山石的签名赠书(注:山石的书法亦是大学校园里争宠的“墨宝”),抚摸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35万字的著作,倍感友人的亲切和呕心沥血。
  
  这部著作可算是山石第一部砖头厚的学术著作,是他在武汉大学的博士论文。山石在绪论中指出《管锥编》中“民”与“民俗”多义并存的学理特征,加上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民俗”的传统,这是作者得以选题的重要依据,接着指出他这部著作的特质是一部“以《管锥编》所涉及文献集为中心的考察”,这十书包括经部作品《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史部作品《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子部作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楚辞洪兴祖补注》,集部作品《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在绪论里,作者纵向梳理了中国知识分子重“民俗”的传统,何山石指出:先秦文献是作为中国知识分子重俗传统的“源头性存在”,两汉文献,则表征中国知识分子重俗传统的“扩大”,魏晋南北朝文献,则是知识分子重俗行为自觉化的“象征”,隋唐文献则是诗、类书、笔记小说、传奇与“民俗之汇”,宋元文献,则存在类书、杂剧大盛的知识分子的“录俗风尚”,明清文献是世俗化时期的知识分子重俗传统的扩大,清末至当代,民俗成学后知识分子自觉“运用民俗”。该书的研究是建立在这样厚重的背景之上。当代“钱学”《管锥编》研究中虽然像臧克、胡河清、刘桂秋等涉及民俗学视角,但其研究是很薄弱的,山石本书对《管锥编》所使用的民俗事象进行梳理、分类归纳,并“窥透钱钟书民俗资源使用背后的文化意义”。全书分五章,首章从宏观角度,对钱钟书“嗜俗”原因进行探析,宏观论述了与钱钟书《管锥编》所注“十书”民俗意蕴,后面四章分别论及《管锥编》与民间口头文学、民俗语言、民间信仰、人生礼仪等“民俗类别之间丰富、密切而富有启发性的内在联系”。
  
  何山石先生读硕读博均是比较文学方向,古今中外涉猎甚广,有从事比较文学、民间文学、原典导读、文字学等教学经历,并研究“十三经”,嗜书如命。正如武汉大学博导涂险峰在序中所评,本书是何山石“积数年之功”完成的,体现了“难得的学术抱负和钻石精神”。涂险峰教授对何山石先生的以下评价值得关注: “本书引人入胜之处在于选择‘民俗’角度来阐发钱学,为关注钱学的读者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钱氏学术面貌。”该选题之研究,“既借民俗视野重新看待钱氏学术,又借钱氏学术重新看待民俗传统”,其论题均“体现出钱氏学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互融’的特质”,更为精辟的是涂险峰教授说何山石的大著拉开了“从民俗学角度重新认识中国知识分子学术传统的帷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