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柯勇小组调查报告

民间文学240柯勇小组调查报告

武汉市水元素特色地名调查报告
                       ——以武汉三镇的有名地点为例进行调查
时间:2014年11月10日    2014年11月16日
地点:武昌地区的四眼井、洪山、平湖门、紫阳湖、积玉桥、虎泉、卓刀泉、杨家湾、龙王咀、野板桥、平湖门、花堤街、鲶鱼套、螃蟹岬;汉口地区的六渡桥、集家嘴、龙王庙、舵落口、丹水池、宗关、硚口、长堤街;汉阳地区的龟山、洗马长街、升官渡、龙阳湖。
前言:
   武汉是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这些年,武汉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地名变也随之出现变更。而地名的变迁不仅仅是一个区划范围的重构,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地理文化的一次变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好地名与地理文化的关系,就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例如在2008年12月9日的凤凰网咨询上有这么一则新闻标题:《武汉地名混乱令人迷糊,市长怒斥竟有黄泉路》。这当然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从侧面表现了21世纪以来武汉在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很多方面的改革还又欠规范。过于求新求快,而不顾社会地理文化的适应,则会像上述新闻一样给武汉的城市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武汉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地名是展现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武汉也不例外。许多老地名都展示着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武汉是一个号称“大江大河大武汉”的水韵之城。古老的汉水和长江是武汉的母亲河,许多武汉的老地名都展示着武汉的独特的“水元素文化”。这些“水元素地名”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的和水有关的民间故事。所以本次我们调查目的就是:探寻收集到武汉历史上和现如今能够体现江城武汉特色的“水元素”地名,并努力寻访到这些地名背后有趣的民间故事,为武汉的地理文化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下面再重申一下确定本次选题的原因:一、地名是城市的纪念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我们致力于收集了解这些地名的演变以及去留情况,从而成为研究武汉市地名发展的资料。二、从民间文学的立场上挖掘收集这些地名所负载着的古老故事、传说,并了解到现在这些民间故事、传说的传承情况,也是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到武汉的悠久的文化遗产。三、水元素特色地名研究是基于武汉特有的水域人文地理特色。其地理文化负载的内涵丰富,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此外,通过收集调研这些地名的发展与遗留情况还能进一步窥探武汉在山川地理等自然元素的历史变迁。四、本小组成员都在武汉学习生活,交通便利,出行也较为安全,并且组员中就有武汉本地人,在交流沟通上也比较方便,所以研究条件较充分。
  其次我们的调查分工则是:一、分成资料组和实践调查组两大块。由资料组的5名组员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地方志例《武汉地名志》或者相关文献例《武汉老地名》、《武汉老街巷》了解调查区域的地理、历史、人文风貌,搜索相关地名的由来或历史传说故事。二、实践组8名组员将搜集来的含有民间故事的水元素地名汇总,然后将这些地名依据武汉市的城市区划。大致先以武汉三镇为分类的大区域。然后可将某些地名归到相应的小区域。然后,实践组建三个调查小组,每个小组大概有3人,分别往武汉三镇的三个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平均每个小组分到四个地点,个别地点可依交通线便利情况灵活调整。
   本小组田野调查的过程为:一、具体到每个实践小组都要熟悉书面材料,并安排好谁来录音,谁来笔录。并自己根据所分配到的地点在出发前查阅地图,制定路线。二、实践组组员要事先根据调查目标即希望从当地居民得到这些地名背后民间故事来设计一些固定问题,在实际调查中可以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再增设或删走一些问题。三、在实际调查中采访的对象主要是在大路上、公园里偶遇的中老年人,同时也会到看起来年代较长的商铺里询问店主。
  所以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就是:访问调查那些水元素特色地名地区的常住居民后,他们所告诉我们这些地名背后所附载的故事。
主体内容: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一共走访了武昌,汉口,汉阳这三个区中的与水相关的地方24处,其中地名与水无直接关系的一共4处,分别是龟山,洪山,螃蟹岬,洗马长街。未询问出地名来历的共8处,包括平湖门,烈女渡,白沙洲,杨家湾,板桥,龙王咀,紫阳湖,积玉桥。余下的12处通过询问本地的老住户我们得到了各种与水相关的有趣的地名故事,对武汉的历史地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下文便根据地名成名原因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音变讹误这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
一.        神话传说
武汉属楚国,而众所周知,楚人具有爱浪漫幻想的特点,所以此地有与地名相关的神话传说也不足为奇了。而我们又是调查具有“水元素”的地名,所以这类的神话传说便大都与龙相关,一共有3个,分别是是龙王庙,龙阳湖和舵落口(版本一)。
龙王庙:龙王庙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我们去调查的时候已经有相对应的建筑修建起来,相对应的石碑,浮雕也都保护的很好,还有篆刻在墙上的龙王庙的传说文字。所以关于龙王庙的来历我们便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篆刻在墙上的已定型的第一个版本故事,另一个是流传在人们口头的第二个传说版本。现将两个版本故事分别列在下面。
版本一:在4300以前,长江、汉水交汇处有一条恶龙,经常有过路的船只被其吞噬,这一带被视作鬼门关。所以船家在经过此处时都要摆香案扣头,并向江中扔鸡鸭猪羊之类的牺牲品,以求平安。到大禹治水时期白果老仙被派去降龙,经过108回合大战,老仙终将恶龙捉住,并将一颗四方金印压在恶龙的身上,使其永睡不醒。大禹离开时,又将镇水神兽吾之邪留下来永镇江汉二水。为了永记大禹的功德,武汉先民在汉口江边修建了一座庙。在庙内神龛上部供奉禹王,在下部供龙王,此庙后称“龙王庙”。
版本二:传说很久以前,就在长江和汉水交汇的地方,有一条蛟龙,经常出来为非作歹,伤人毁船,于是真武大帝特派哼哈二将,哼哈二将又称龟蛇二将,制服了蛟龙之后,分别在江的两岸镇守,以防蛟龙再次作乱,此地的人们为了祈求龙王不在出来作乱,于是修建了龙王庙,每年都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后来,人们就把江两岸的山,一座称作蛇山,一座称作龟山。
龙阳湖:龙阳湖地处汉阳近郊,位置在龙阳湖边上,汉阳区水务局在湖边设立了宣传栏,上面记述了龙阳湖的传说。传说不知哪年有条青龙凌空而降,一头钻入湖水,人们看见这条青龙在湖里追波逐浪,仰首摆尾,便把这个湖成称为龙仰湖。后又被讹读为龙阳湖。
舵落口:舵落口位于武汉市硚口区与东西湖区的接壤线上,古时为水陆交通码头。而关于这个地名来历有两个版本,其中第一个版本便是与神话传说相关。
版本一:数百年前,这里原有一湖,湖边有一仙翁,一日伫立船头,从一只葫芦里放出一股黑气,霎时一声雷鸣,其船沉于湖底,仙翁腾空而去。当地渔民捞起沉船,不见其舵。一年大旱,湖水干涸,渔民在沉船处的泥沙下发现脱落的船舵,忽然变成一条红龙,腾空降雨。人们感念仙翁脱落于湖中的船舵化龙降雨的大恩,便称这一带为舵落口。
二.        历史故事
上文已说过,武汉属荆楚之地,历史悠久。同时又位于中国中部,九省通衢,水陆交通极为发达。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决定了武汉从古至今都是繁荣之所在和兵家必争之地,而从中产生的历史故事也是多不胜数。所以在我们所搜集的“水元素”地名来历中与历史故事相关的占据了主要的篇幅,一共有8个,包括六渡桥,集家嘴,长堤街,升官渡,四眼井,卓刀泉,虎泉,四美塘。
六渡桥:六渡桥是不见于户口门牌的地名,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汇合的中心地带,桥虽不见桥名尤存。而通过询问不同的老居民,我们得到了关于六渡桥地名的来历的五个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传说现在六渡桥一带曾为水洼之地,一老人的独生儿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桥,募到六斗米,并带动其他人捐钱捐物,很快修好了桥,故名“六斗桥”,即为现今的六渡桥。
        版本二: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武昌这边还比较落后,现在六渡桥一带有六条水塘子汇合在一起,人们走路不方便,就在上头架了桥,小桥,于是慢慢的就叫做六渡桥。(日常生活)
版本三:传说在很早的时候(具体时间已经没有住民记得了),现在六渡桥的位置都是水,水比较浅,那个时候也有桥,只不过不晓得桥叫什么名字,后来在30年代发洪水,汉口全部被淹的时候,这个位置就可以进船了,大船,有一天,有一艘装着绿豆的船在这里翻船了,于是周围的人赶紧拿着东西去捞绿豆,不晓得的人问他们去做什么,他们就边跑边喊:捞豆,捞豆,去桥那里捞豆,后来人们就把那座桥称作捞豆桥,而之前的名字就被忘记了。而“捞豆桥”也慢慢演变成“六渡桥”了(汉口友谊路王姓老人,78岁)(音变讹误)
版本四:据说当年武汉搞开发的时候,如今六渡桥一带还是一片水地,政府就排了一支队伍来给各个地方命名,因为这片地方都是水,于是他们就开来了六条渡船,而进入这片地区首先就要穿过那座桥,政府的船就依次穿过那座桥,并停在了桥边上,当他们询问住在这边的人这里叫什么地方的时候,那个人说这里没有名字,于是,政府人员就依照他们这一行为给这座桥取名“六渡桥”,取“六只渡船经过桥”的含义。
版本五:一百多年前,听老人讲,现在六渡桥一带有许许多多小水塘,走路非常不方便,于是就架了好多桥,一共有六个小桥,用来过渡,那个时候都是小木桥,慢慢的,人们问起这个位置,别个都会告诉他,在六个渡桥那里,就这样,慢慢的,这片地区的名字就传成了“六渡桥”。
集家嘴:集家嘴是武汉的一个老码头,而关于这个地名的来源自然也与码头水运相关,下面是人们口头流传的集家嘴地名的来历版本:早些年的时候,武汉这里十分的缺乏木材,而长江下游的“湖南帮”要沿江而上往汉口运木材,就在长江和汉水的汇合处作为木材的集散地,曾经这片地区还有一个码头,叫宝丰码头,那个时候,因为这一个木材集散地的存在,这片地区逐渐的出现了一个集市,汇集了许多摊位,但人们却不知道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因为长江和汉水交汇的地方很像人喉咙和嘴的汇合处的形状,又因为汇集着很多商贩卖东西,于是,人们就把这一片地区称作“集家嘴”。
长堤街:长堤街是汉口著名的一处地方,而关于其地名的来历也是详尽而准确:明崇祯八年(1635),汉阳府通判袁焻在汉口修了一道堤,人称“袁公堤”,又叫“后湖堤”。堤后有一条修堤取土形成的水渠,像条带子,叫“玉带河”。后来堤上逐渐有人住,在清道光时期已经成为一条街道,叫“堤街”,到后来也就形成了长堤街。
舵落口:上文提到过的舵落口的一个版本故事同神话传说相关,而另一个版本则相对接地气,和这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人们的生活生产相关:汉水流经武汉市的时候,有两处较大的拐弯,一处就是如今的舵落口,一处叫做白鹤咀。从前,经过长江而上的船只在经过第一处拐弯时,由于弯度较大,水又比较浅,泥沙较多,船行到这个地方,在强行拐弯时,水下的船桨容易埋进泥沙里不能动弹,而船上的人如果没有察觉,仍转动船舵想要拐弯的话,就会使船舵与船桨衔接的地方松动甚至断裂,从而使船舵松脱,那样的话,船舵便很容易掉进水里,船便不得不停下来,因为这一特殊情况,人们便把这一转弯的口子称为舵落口,意识是船舵掉落的地方。
升官渡:升官渡位于汉阳较为偏远的地方,根据我们的调查,它的地名来历和一场战役有关:大约两百年前,北军与南军交战(估计是指太平军和清军),两军之间有一条小河,将领下令,谁先渡过小河,打败敌军就升官一级。所以这里就被称为升官渡。
四眼井:四眼井位于武昌地区。关于四眼井的地名由来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有一个井里面有四个眼喷水,另一种说法是曾经有四口井,有500多年的历史。原来四眼井在个人手中,50年代的时候由于要修路,当地居委会就从个人手中把这口井买下来了,并做了一定的展示和宣传。
卓刀泉:卓刀泉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和虎泉毗邻,而关于此处的传说则与关羽有关。传说三国时期,蜀将关羽驻军此地,军队缺水,关羽以刀卓地,出现一个泉眼。此地故名卓刀泉。而卓刀泉寺至今在寺内都供奉着关公。
虎泉:虎泉和卓刀泉邻近,那么虎泉地名的来源也自然和关公相关。传说此地从前有一老虎,专门吃人。老虎在一处泉水处喝水,人们都不敢靠近,所以把泉水所在之处叫做虎泉。后来,民众告到关羽处,关羽就到山上将老虎打死了,所以那山就叫伏虎山,此地也继续被称作虎泉。
四美塘:四美塘位于武昌地区,因为年代久远,关于这个地方的传说甚少而且简略。传说四美塘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四个美女掉到了塘里。具体年代不明,有说很久远的,至于四个美女的名字就更无法得知。
三.        音变讹误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地名的音变讹误,包括上文提到过的“龙仰湖”讹变为“龙阳湖”,六渡桥的一个版本故事中“捞豆桥”讹变为“六渡桥”,而在这其中,最经典的音变讹误的地名就是丹水池了。
丹水池:丹水池位于江岸区,虽名为丹水池,但是这里既无丹水也无池。而这个地名的来历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均为音变讹误,其中版本一是人们有意为之,版本二和版本三则是因为一个误会。
版本一:现今丹水池一带,在过去地势很低,一到下大雨或者发洪水的时候,这片地区都会优先被灌满水,即使天晴的时候,这里也是一片洼地,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于是人们习惯到这里来担水供家庭使用,于是,这一块洼地就被称为“担水池”,后来人们嫌弃“担水”太老土,于是慢慢的就改成了“丹水池”。
版本二:传说清末有位老人在这里江边担水,有人问他此地叫什么名字,他以为问他在干什么,随口答道,"担水吃。"问话人只听到三字的字音,以为当地名叫丹水池,沿用至今。
版本三:清朝末年,京汉铁路还没有修筑之前,这一带还是一片湖荡芦苇遮、荒丘野兔藏的野地。野则野矣,却是大汉口的东大门,驿道从这里穿过。一天,一信使到达这里,人困马乏,意欲在此打尖。可四下一望,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一阵失望涌将上来。正要重新上路,突然,信使看到一老妪端一木盆,蹒跚而来,不由大喜,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前,却见盆子空空如也,又添一层失望,随口搭讪:老人家,这是哪里呀?老妪可能有些耳背,误听成“你到哪里呀”,即答曰:端水吃。一来,老妪是河南人(一说为山东人),且语音含混,而且,这信使又饥又渴,生出许多虚火来,不免心神焦躁,将“端水吃”听成了“丹水池”,且在传递公函的公务之余,也把丹水池的名字传将开来。

三、总结
   武汉是一个被水拥抱的城市,因此很多地方的命名也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这个调查,我们了解了许多武汉城市中的“水”文化,挖掘收集了武汉地名中所负载着的古老故事、传说,并对这些民间故事、传说的传承情况做了一定的考察。基于实践考察得来的结果,我们将寻访到的“水元素地名背后的民间故事”按照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音变讹误这三方面的分类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口头传说与书籍记载的对比,例如:在民间所流传的集家嘴的故事版本虽然也比较固定,但是却和书籍上记录的版本出入较大。书籍版本:《汉口丛谈》载: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从钟祥出发, 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因此后人把皇帝经过的这个渡口称为“接驾嘴”,后来因这里码头多作转运粮食之用,改称 “集家嘴”。民间版本:早些年的时候,武汉这里十分的缺乏木材,而长江下游的“湖南帮”要沿江而上往汉口运木材,就在长江和汉水的汇合处作为木材的集散地,曾经这片地区还有一个码头,叫宝丰码头,那个时候,因为这一个木材集散地的存在,这片地区逐渐的出现了一个集市,汇集了许多摊位,但人们却不知道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因为长江和汉水交汇的地方很像人喉咙和嘴的汇合处的形状,又因为汇集着很多商贩卖东西,于是,人们就把这一片地区称作“集家嘴”(讲述者为退休历史教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间故事不同版本的流变,从而看出民间传说故事具有阶级性的特点,书籍的记载明显显示了官方的意志,而民间的版本则是人民生活的折射,一方面表现人民的想象力,一方面粗糙简单,表现劳动人民的特点。
2、地名的历史旁证作用:例如:长堤街,明崇祯八年(1635),汉阳府通判袁焻在汉口修了一道堤,人称“袁公堤”,又叫“后湖堤”。堤后有一条修堤取土形成的水渠,像条带子叫“玉带河”。后来堤上逐渐有人住,在清道光时期已经成为一条街道,叫“堤街”(正咱的长堤街)。站在今天的长堤街,当年江水激流的滔滔声响,已经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潮车流的汹涌,穿梭往来的电瓶车、三轮车、板车,夹杂着喇叭声、吆喝声,以及大喊发力的吼声,嘈杂喧嚣,填满了这条狭窄的街道。只有路基上偶尔出现的麻石板,墙根处渲出的几抹青苔,还记得当年的故事,记得当年的繁华景象。所以有些地名的故事是与正史遥相呼应,作为一种历史的旁证,见证曾经的真实。
3、地名故事的传承与保护: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地名的传承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方面是大众对地名文化保护意识欠缺,从而不会有意识地在家族之间加以传承;另一方面是政府及相关部分缺少保护和宣传机制,使得很多人也不知道地名背后的故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大对地名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很有必要。不仅要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更应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设立相关的部门对地名故事加以整理、编撰、宣传,从而让这些有特色的“水”文化故事源远流长。
4、武汉城市发展特点:武汉地名中“水”文化因素的逐渐缺失从另一个方面折射了武汉城市的发展。一个方面是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很多原来有“水”的地方被改造成了商业区,因此地名也就为了适应商业化发展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还有一个点是近年来武汉建设引发的人口迁移,很多老住户搬走,这个地名的传说来源也跟着就会失传,新来的住户只知道叫这个名而不知道原因。我们的很多调查都可以说明这点。那么关于地名传说来历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工作就很有必要。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更应该加大对武汉城市的“特色”建设,避免武汉在城市趋同的潮流中,沦为“大众”城市。
意义:通过两次的实地调查,我们整个团队还是做了比较完善的计划,在每一个步骤都完成的较好,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针对武汉与“水”有关的地名的调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武汉作为“千湖之省”其独特的水文化环境,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深入生活调查民间故事的兴趣,从这些故事的传承和演变中,我们也看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同时,我们注意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些地名在逐渐消失,而这些地名所负载的地理文化也渐渐趋于流逝,告诉发展的时代下,民间故事,民间文学的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如何在城市发展的改革的同时,保护和传承这些地名文化,保有武汉特色的城市文化底蕴,使武汉这座“水韵之城”避免“趋同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TOP

说明

本小组的成果包括前期的调查大纲和调查计划,中期的课堂展示ppt、视频,后期的研究综述和调查报告

TOP

说明

欢迎大家前来指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