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灾异文学”研究刍论

“灾异文学”研究刍论

  文/胡连利 李瑞丰  人民政协报 2014-10-20期10版

  阅读提示:灾异在给人类带来物质和生活环境的巨大破坏之余,更会带来精神和心灵的沉重创伤。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人类精神和心灵的产物,必然会出现以表现自然灾异为题材的作品。因这种联系而产生的灾异文学,可以作为文学主题来进行深入研究,其意义不仅可以从一个方面扩展和深化古典文学的研究维度,更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

  中国古代重视对灾异的记载

  中国地域广袤,地质、气象等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因文明起源较早而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因此是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异最为频发、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300年来,全球发生的特大灾害共50次,中国占26次。而欧洲各国全加起来才3次。联合国减灾委的报告中曾下过这样的结论:“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

  与自然灾异的频发相一致,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对灾异的记录最早、内容最多、连续性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史传中一直保持着灾异记录的传统,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连贯的灾异史料。先秦史传中已有很多灾异记录,尤以《春秋》为甚。《史记·天官》中也对灾异有集中记录。班固修《汉书》,新增《五行志》,汇集了西汉以前的灾异现象,为后代正史的灾异记录树立了传统。此后,《后汉书》等史书多设《五行志》。《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金史》、《元史》、《明史》称《五行志》,《魏书·灵征志》和《清史稿·灾异志》,称名虽异,但都是对灾异的记载。除正史外,历代野史杂志、地方志、笔记及各类历史、人文作品中,灾异记录史不绝书。

  在我们这个灾异频发、灾异记录最为详备与连贯的国度里,自然灾异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自然与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必然反应到文学创作中。中国文学史中涉及灾异的作品不胜枚举。仅仅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例,上古神话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精卫填海等文化蕴涵丰富的著名神话都与自然灾害有关。上古歌谣中从祷辞而发源出很多涉灾诗歌,如《蜡辞》、《汤祷辞》等。《诗经》中涉及灾异题材的诗歌多达30多首,著名者有我国最早的地震诗《小雅·十月之交》、忧旱诗《大雅·云汉》,《诗经》对草木虫鱼的描写也多体现了禳灾色彩。《楚辞》中以祭祀天地山川内容的《九歌》,总结上古神话与历史的奇诗《天问》,和“招魂体”诗歌中以天地四方灾祸对比故土之美而招魂,都属于灾异文学的范畴。到了汉代,灾异内容为汉大赋涂抹上了神秘奇诡的色彩;政论文中,灾异奏议异军突起,与因谶纬而盛行的谶语歌谣,成为汉代灾异观念在文学中的集中反映。

  “灾异”主题值得古典文学研究者注意

  传统的中国文学史书写一般是个案集锦式、分体裁门类及编年史式的结构,与之相关联的古典文学研究也大都遵循着“知人论世以观文”的思路,以时代—作家—作品为研究主线。近年来兴起的文学主题研究,则是在传统文学史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母题”研究与故事分类研究的方法,结合我国古代已有的题材类化思维与对典故、因袭等问题的思考,形成一种突破文学体裁、时限、雅俗,乃至民族与文化壁垒,以文学为本体,以特定主题为研究方向的新的研究方法。如果对文学主题研究的“主题”进行分类的话,出现较早和较为典型的是人物型主题研究,如“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包公故事、白蛇故事主题研究等;在叙事文学中,则多以某个情节单元为主题,如复仇、报恩、“落难公子中状元”、“私订终身后花园”等;在抒情文学中,成为主题的多是某种意象,如柳、桑、牛、马,亦可以是某种行为和心态,如离别、怀古、悲秋、伤春等。还有一种主题属于思想史和单位观念史主题,如佛道教与文学,文学的生命主题等。这些主题研究可以在文体、国别之内,也可以超出文体、国别之外。实际上,文学的主题研究很难进行细致的分类,因为主题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呈现出强大的综合研究的趋势,一个主题之内,主题与主题之间,往往存在着包含与关联。例如我们提出的“灾异文学”的概念,它显然不属于人物、情节、意象和观念中的任何一种,它应是一种“现象”主题,然而它又与上面说的几种主题存在着合集。在某种程度上它属于单位观念史主题,因为对灾异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对灾异观念的研究;但在灾异文学的范畴里,又可以以灾异的类型分解出洪水文学、地震文学、旱灾文学等;在旱灾文学中,既可以以“夸父”、“后羿”、“魃”等人物形象为主题,又可以以“日”的意象为主题进行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对夸父死后“化为邓林”的物化情节单元进行主题剖析。可见,主题研究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新方法,它以“类”的材料汇编为基础,又避免于停留在材料汇编上,注重文学自身的发展脉络,以一点而带动全面的研究思路,是对传统文学研究继承之后的突破。

  以自然灾异为主要或部分内容的文学作品和史志的集中记载不同,因为长期没有作为主题研究,它们分散于庞大的文学作品中,其整体的文学体量和文学价值很难估量,但在“灾异”这一兼具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主题下,可以深刻挖掘灾异文学体裁的广泛性、题材的多样性,体现思想内容之深刻与复杂性,以及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以进一步深化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例如,灾异与文学起源之间的联系;灾异文学所呈现出的写实与奇幻的双重倾向;灾异文学中极端情感表达;灾异文学为中国文学大家庭提供了很多独特的母题与意象;灾异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其中的洪水文学成为民俗学和比较文学中最为典型的实例;灾异还对中国文学理论发生影响,灾异观念中的“感应论”是中国文学理论中“感应说”的直接来源,等等。可以说,在灾异文学主题研究的“集中火力”下,传统文学研究路数中难以深入探讨的问题可以被充分揭示出来,对传统研究作出有益的补充。

  考察灾异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突出。近年来,全球进入了一个灾异多发期,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异事件引发了整个人类的灾难思考,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灾难文化热。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速,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过度征服,也导致了自然灾异人为化因素的不断攀升,人们逐渐也开始了对自身的反思。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以灾异文学为代表作的作者异常之多,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加缪的《鼠疫》、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等,这种对人类生存的反思至今仍在继续。

  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文学界曾关注过所谓“灾难文学”,这一方面从现实角度印证了文学与灾异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面也说明,文学在防灾、灾难叙事以及灾后禳灾与心理建设等方面意义重大且深远,研究这一选题符合古典文学研究要立足现实,立足当代的学术精神,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

TOP

好文章,值得称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