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格尔茨:《烛幽之光·哲学问题的人类学省思》

格尔茨:《烛幽之光·哲学问题的人类学省思》

From:http://item.jd.com/11292545.html   
          http://www.artanthropology.com/n1438c18.aspx
    书摘:
    思想是一种道德行为:新兴国家中田野工作的伦理层面
  在与约翰·杜威作品的枝蔓杂出的繁冗搏斗一番后,我试图总结一下从中主要学到些什么,这时我所想到的,是那条简洁、扫兴的教义:思想是行为,也要加以道德判断。这最后一位新英格兰哲学家与众不同之处,似乎恰恰不是“思想是件严肃的事情”这个观念,所有知识分子看待精神产品,都是带着几分敬意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一论断:思想之所以是严肃的,是因为它是社会行为,因此思想者要对它负责,就像对其他任何社会行为负责一样。也许甚至更该负责,毕竟长远来看,它是后果最为重大的社会行为。
  简单说来,杜威将思想搬到了公共世界,伦理判断够得着那里。对有的人来说,这似乎让它大跌身份,把它变成了一件东西,一种武器,一桩私产,或者同等平凡的某物。革命性的道德说教家们——因为说到底,杜威就是那种人,尽管他的表达冗赘不堪——从来不大招人喜欢,特别是他们厉声责其担责的那些人,就此处而言即知识行业的从业者们。他们老是受到攻击(正如杜威那样),说他们破坏了既成惯例,腐蚀了年轻人。但不论好坏,他们通常起了作用:那些惯例若是:未遭破坏,起码也动摇不稳了;年轻人若是未遭腐蚀,起码也骚动不宁了。自杜威以来,再要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弃绝,立说是立功的替代,智识生活是一种世俗的寺院隐修,因其对善的敏感而免于问责,这已是难乎其难了。这种状况,没有哪里比社会科学中更为真确。当这一门门科学在技术上精进时,它们的道德地位问题已变得愈加逼人。不过,从杜威主义的观点看,这种关切所激发起来的大多数论辩,一直有点言不及义,因为它们很少曾对作为行为形态的这种研究是怎么回事详加考究,立足于此进行辨析。人文主义者嚷嚷说,社会科学家们让世界粗俗化了,还抢走了全部资助;社会科学家们嚷嚷说,他们是在拯救世界——或者至少很快就要去拯救的,只要肯提高他们的资助。然而,一线社会科学家们的经验的道德性质,他们在进行探索之际所过的伦理生活,其实从未深论过,只有一些泛泛之谈。这本应是对现代意识一个核心方面的寻根究底的探讨。很不幸,它堕落成巴赞(Jacques Barzun)这类文化判官与斯金纳(B.F.Skinneir)这类科学原教旨主义者之间常见观念的一场交锋,触及了对人类生活的系统研究业已具有、正在具有、或即将具有(比我们所想的来得更快)的可怕或可喜的后果。
  但是,社会科学对我们生活特征的影响,最终将更多取决于它们后来事实上表现了何种道德经验,较少取决于它们的区区技术效应或它们获批花了几多钱财。既然思想是行为,思想的后果不可避免地反映了收获它们的那种人类情境的性质。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并非正由电脑制造出来,而是由男人和女人们;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男人和女人们不是在实验室里,而是在同一个社会世界里,那些方法应用到该世界,那些理论指涉到它。恰是这一点赋予整个事业特别的性格。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涉及与当代生活细枝末节的直接、密切、多少有点烦人的遭遇,对于研究者的感受性(sensibilities),这种遭遇几乎没帮助,却会有影响。再者,任何学科,从业者把它造成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所以这些感受性变得扎根于它的构成,如同一个时代的感受性扎根于其文化一般。若要评估人类生活的科学研究所包含的道德意蕴,这种评估将超乎优雅的嘲谑或呆笨的歌颂,而必须从检视作为多种道德经验的社会科学研究人手。

书籍简介:
   《世纪前沿:烛幽之光·哲学问题的人类学省思》收录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于1968年至1999年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随笔、会议讲稿,其中很多文章从未出版或者已经很难见到。《世纪前沿:烛幽之光·哲学问题的人类学省思》延续了格尔茨著作所具有的才华横溢的特征和文化解释学的研究路径。零散地探讨了他一生中所关注的政治哲学、心理学和宗教等问题。
  《世纪前沿:烛幽之光·哲学问题的人类学省思》内容涵盖从维特根斯坦到雅加达的宗教,从艺术到政治,从文化战争到今天夏威夷、斯里兰卡、巴尔干地区的种族冲突,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文化差异、心理差异和认知差异之间的关联。格尔茨通过《世纪前沿:烛幽之光·哲学问题的人类学省思》质疑了那些重要思想家的工作,如约翰·杜威(第二章)、查尔斯·泰勒(第六章)、托马斯·库恩(第七章)、威廉·詹姆土(第九章),并且以非常巧妙的、大胆的方式澄清了同一性和混杂性(第四章)、民族和地区(第十一章)、精神和自身(第十章)的概念。总之,《世纪前沿:烛幽之光·哲学问题的人类学省思》见证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知识界的氛围,其论述直接关系到后现代主义和当代多文化主义的“烛幽之光”。  

目录
1 转向和机遇:我的学术生活
序曲
泡沫
改变主题
等待时间

2 思想是一种道德行为:新兴国家中田野工作的伦理层面
3 反“反相对主义”
4 多样性的用途

5 最新动态的评论
蹒跚而入
文化战争
深度游荡
历史学与人类学
地方性知识”及其限度:一点附带意见

6 奇怪的疏离:查尔斯·泰勒与自然科学
8 命运的困厄:作为经验、意义、认同和权力的宗教
9 失衡的行为:杰罗姆·布鲁纳的文化心理学
10 文化,心灵,大脑/大脑,心灵,文化

11 破碎的世界:世纪末的文化与政治
破碎的世界
一个国家如果不是一个民族,那它是什么?
一种文化如果不是共识,那它是什么?
索引
山东大学 民俗学硕士

TOP

这本书到手了,感觉不错,上海世纪的世纪前沿系列一直很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