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专题]纪念钟敬文教授诞辰110周年

[专题]纪念钟敬文教授诞辰110周年


民俗学论坛 » 民俗史与民俗学史 » 钟敬文教授纪念专区





·纪念钟敬文教授诞辰110周年·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19期活动计划
(2013年3月16日,周六上午9:30-12:00)


诸位同仁好!

  “敬文民俗学沙龙”(Jingwen Folkloristic Salon)于2004年1月10日──钟敬文教授去世两周年的祭日──在京成立,迄今已举办过18期主题讨论活动。本沙龙以钟敬文先生的名字命名,是以继承师大的民俗学精神,保持学友间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推进中国民俗学诸多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基本宗旨建立的一个学术论坛。从2004年3月20日钟先生102岁诞辰日首次开展活动开始,围绕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传统人文学术或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热点学术问题,不定期举办专题讨论。欢迎大家参与!
  今年3月20日是钟敬文教授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为谨记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将于3月16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举办“敬文民俗学沙龙” (第十九期)。本次活动分为主题演讲和讨论两个段落,具体内容如下:
  上半段:主题演讲
  题 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文化革命的终结:纪念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
  演讲人:高丙中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教授)
  下半段:讨论
  主 题:中国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由发言)

  主持人:万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教授)
  评议人:安德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时 间:2013年3月16日(周六)上午9:30~12:00
  地 点:北师大主楼7层励耘学术报告厅
  【演讲内容提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以浓墨重彩重绘了中国的文化地图,已经创造了新的历史。它带着新的话语进来,用文化共享代替文化领域的思想斗争和社会排斥,重新高度肯定原来被历次革命所否定的众多文化事项(cultural items)的价值;它开启了新的社会进程,以文化共生的生态观念和相互承认的文化机制终结盛行近百年的文化革命,为近代以来在文化认同上长期自我扭曲的文化古国提供了文化自觉的方式,为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公共文化的框架。
  召集人: 杨利慧 康丽
  请大家相互转告,欢迎踊跃参与,积极发言!

  敬文民俗学沙龙


  2013年3月10日


文章来源:敬文沙龙

TOP

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广东海丰召开
作者: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摄影/图:叶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17



纪念大会场景


  2013年3月16日下午,“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钟敬文教授的故乡广东省海丰县隆重举行。钟敬文教授的女儿钟宜教授、孙子钟焱,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中山大学副校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春声,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晓萍,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涛,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山大学教授刘晓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志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李亚沙,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的领导等出席了纪念大会。

  中共海丰县委副书记、海丰县代县长陈德忠主持了纪念大会,海丰县委书记沈木荣致欢迎辞。在致辞中,沈木荣书记介绍了海丰县的基本情况,并代表家乡人民表示,海丰将以“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教授为荣,深入挖掘海丰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地方资源优势,在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积极作用。

  钟敬文教授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曾经两度在中山大学任教,他的民俗学研究生涯也起步于中山大学时期。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山大学民俗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充分肯定了钟敬文教授对中山大学民俗学学科传统的影响,以及对于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卓越贡献。作为钟敬文教授的弟子,中山大学叶春生教授在致辞中,也深情回顾了钟老在民俗学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的诸多贡献。

  钟敬文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为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钟敬文教授生前的学术助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晓萍在致辞中,就钟敬文教授的学科建设思想、人才培养战略、尤其是先生的人品、学品等予以高度评价。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研究员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对海丰市举办这次纪念活动表示感谢。在致辞中,朝戈金指出,钟敬文教授倡议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并担任中国民俗学会的第一任理事长,他特别注重发挥中国民俗学会在新时期民俗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作为钟老的学生,我们一定不辜负钟老的期望,继续组织和建设好中国民俗学会,努力开创中国民俗学的美好未来。

  钟敬文教授的孙子钟焱,广东省汕尾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少菲也分别在纪念大会上讲话。

  今年3月,由中共海丰县委、海丰县人民政府举办的“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丰富多彩,主要包括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钟敬文生平事迹图片展、发行钟敬文纪念封、出版《钟敬文笔下的海丰》文集、制作电视系列片《海丰民风民俗巡礼——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通过《南方日报》推出纪念专版等内容。3月16日下午,“钟敬文生平图片展”在海丰县博物馆正式揭幕,展览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部分实物,全面介绍了钟敬文教授的生平和学术生涯。3月16日晚,“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也在海丰体育场多个展演区拉开帷幕,吸引了近万名观众参与。3月17日上午在海丰县委会议室举办“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由海丰县委宣传部编选印刷的《钟敬文笔下的海丰》也已经与读者见面。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会场传真-



海丰县县委书记沈木荣致辞


钟敬文教授的孙子钟焱发言


钟敬文教授的女儿钟宜



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叶春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董晓萍


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


汕尾市委常委陈少菲


大会场景


大会场景


部分与会学者与钟敬文教授家属在会场合影留念


与会嘉宾合影


钟敬文生平图片展


钟敬文生平图片展


海丰县副县长林建隆在首届海丰民俗文化节启动仪式上致辞


醒狮舞:赤坑镇青年醒狮队


传统武术:德源文武学校


曲班坐唱《陈三五娘》选段:梅陇镇东港曲班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TOP

钟敬文:倾注一生开拓民俗学

南方日报 2013年03月16日A10版


南方日报推出纪念专版(截图)




海丰县城新貌。卓子 摄




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剧照。




  今日,海丰县迎来一场大型文化盛事——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暨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钟敬文(1903—2002),海丰人,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现代散文作家,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打出民俗学大旗的学者之一,世称“五四之子、民俗之父、性情诗人”。

  “千年枯海怒潮腾,我也乘潮一后生”。在唤醒平民意识的新文化运动中,诞生了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钟敬文从粤东小镇走出,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贡献卓著。他抱着“做学问是为了民众,做学问不是为了自己”的学术信条,放弃了更容易出名的文学创作,最终成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钟敬文一生历尽“仄径与危滩”,经历抗日、抗战、“文革”等数次磨难,曾被迫中断学术研究20年之久。但他不曾消沉,而是披荆斩棘,追逐理想之火,并最终登上学术巅峰。前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甚至这样认为:“谈起中国当代民俗学就必然要提到钟敬文,说到钟敬文就必然会想起中国现代民俗学,中国现代民俗学和钟敬文是一对孪生兄弟。”

  钟敬文笔下才情万千,百年生涯结交文化名流无数,从鲁迅、顾颉刚、郁达夫、聂绀弩到季羡林、启功等,风雅气度垂范后辈。但他甘做一粒麦穗,撒在泥土里,播种新生。他常说:“我是时代的小人物,生平没有丰功伟绩,没有赫赫声名,只是一个耕耘时间较长、涉猎园地较广的诚实的农夫而已。”直到去世前,他还指导着10多名博士生和访问学者,一直忙碌到生命尽头。

  钟敬文的百岁人生让人窥见了一个拓荒者的心路历程:无惧风雨,忘我投入。他曾这样说:“我们时代的道路太遥远而崎岖了。几多没有毅力的赶路人,不断地在中途的小站悄然下了车。”与之对应的则是他的学术价值,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认为:“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当代,钟敬文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学说及其实践,对于当前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多样性,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民众创造的传统民俗文化在民族国家文化中的正面价值,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此次海丰县委、县政府举办的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系列,将包括“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钟敬文生平事迹图片展、发行钟敬文纪念封、出版《钟敬文笔下的海丰》文集、制作电视系列片《海丰民风民俗巡礼——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等7项内容。海丰县委、县政府欲借此契机,大力弘扬钟敬文所倡导的民俗文化与精神,并以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为载体,充分展示海丰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海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汕尾建市25周年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为勇当县域文化排头兵打下基础。

  在此,让我们再一次追忆钟敬文先生的百岁人生,重温他“守住一种理想,比获得一种理想远为困难”的人生启迪吧!

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节目表

演区展演内容
地方戏剧展演区白字戏:西秦戏
民间音乐展演海丰八音展演、白字戏坐唱展演、民间歌谣展演
麒麟舞、狮舞、龙舞、传统武术展演区麒麟狮象舞展演、传统武术展演
民俗文化灯谜
竞猜区
由县文化馆以地方民俗文化为主题,创作与民间故事、民间文艺和民风民俗等相关的谜条,欢迎群众竞猜

主办单位:中共海丰县委、海丰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共海丰县委宣传部
协办单位:海丰县文联、海丰县文体旅游局
时 间:2013年3月16日晚8时至10时
地 点:海丰县体育场



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
暨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活动表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
2013年3月16日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
2013年3月17日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
2013年3月钟敬文生平事迹图片展
2013年3月出版《钟敬文笔下的海丰》文集
2013年3月制作电视系列片《海丰民风民俗巡礼
——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
2013年3月16日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
2013年3月9日钟敬文塑像落成

主办单位:中共海丰县委、海丰县人民政府

  



  五四春雷,唤起海丰青年新志向

  钟敬文,原名钟谭宗,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公平鱼街,客家人,自幼博览古代典籍,醉心诗词创作;在“五四”的洗礼中,则耽读于《新青年》、《小说月报》等新刊物。钟敬文心存鸿鹄之志,渴望踏上一条迥异于以往的新的学艺路。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声春雷,惊醒了海丰小镇上的文学青年钟敬文。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亲自发表“校长启事”,征集全国近世歌谣。1920年冬天成立的北大歌谣研究会,汇集了李大钊、鲁迅、刘半农、胡适、周作人、顾颉刚、常惠、董作宾、朱自清等著名教授。1922年,北大国学门印行《歌谣》周刊之时,刚从陆安师范毕业的钟敬文正辗转于家乡海丰的小镇上教书。《歌谣》周刊的横空出现,一下子照亮了他的人生路,让他在彷徨中决意走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研究道路。

  钟敬文的故乡海丰,自古民间文化鼎盛,是广东广府、客家和福佬三大民系交融之地,既有“五步一庙”的民间信仰,又有全国罕见的三个稀有剧种、风格独特的疍歌,对民间文化敏感和喜爱,自幼扎根于青年钟敬文的血脉里。接触到《歌谣》周刊的钟敬文开始“像疯子一样,拼命向周围搜求民歌、谚语和故事,振笔写作关于歌谣的评论文章”。

  1924年前后,钟敬文把自己在家乡搜集到的百余件民间歌谣、口承故事,投寄到北京大学《歌谣》周刊,这些文章很快得以发表。他搜集编纂的《疍歌》,更被刘大白先生赞为“功绩不容渺视”。当这些一贯被忽视为“破铜烂铁”的“野生文艺”公然刊登在最高学府的校刊上时,一个偏居乡野、默默无名的有志青年,开始崭露头角。

  更为重要的是,因《歌谣》周刊,钟敬文开始运用古典文献与民俗学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参与当时热点学术讨论,与董作宾讨论《看见她》,与顾颉刚讨论《孟姜女》。而钟敬文的天赋和勤奋,打动了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使其甘当引路人。1927年,顾颉刚从北京南下来到中山大学任教后,便推荐钟敬文调至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成为傅斯年的助教。

  当时,从北大纷纷南下的教授如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等齐聚中大,让这里成为民俗学研究的又一中心。钟敬文满腔热忱投入组织与研究工作,他协助顾颉刚等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民俗学会,创办民俗学讲习班,编印了《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及民俗学丛书,推进了民俗学这门崭新学科的萌芽。

  从粤东僻壤走出的年轻学子,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意气风发地登上了中国民俗学的世纪舞台。

  逆境奋起,求学扶桑不改初志

  钟敬文曾先后在广州、杭州、桂林、香港、北京等地任教。

  1928年,一心沉浸在民俗学研究的钟敬文招来横祸:学校保守势力借口他经手付印的《吴歌乙集》掺杂“猥亵”内容,解除了他中山大学的教职。

  但钟敬文并未就此消沉。“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闯将刘大白得知后,慨然相助,将其介绍到杭州工作。钟敬文守得云开见月明,迎来学术事业第一个黄金时期。

  西子湖畔的美景勾起钟敬文的诗人情怀,他笔下文思泉涌,大量优美散文小品一挥而就。1929年和1930年先后出版《西湖漫拾》与《湖上散记》,文辞静默、意蕴深远,在文坛成为闪亮新人。其散文成就,收录在其后由郁达夫编著的《新闻学大系·散文二集》(1936年)中,被誉为“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的后武”。与笔下绵绵不绝的诗文同时喷薄而出的,还有钟敬文对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理论研究的更上层楼。

  1930年春,钟敬文与钱南扬、娄子匡、江绍原等人发起,在杭州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钟敬文在学术上迅速成长为栋梁之材,组织编印了《民间》(月刊)、《民俗学集镌》及民俗学丛书。他还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写下了多篇民间文学的研究文章。一时间杭州成为继北大、中大之后的民俗学研究重镇。及至多年后,分隔台湾的民俗学会还一直尊杭州的中国民俗学会一脉为国内民俗学滥觞。

  1934年,为进一步深造民俗学、文化学,他抛下教鞭,携夫人陈秋帆东渡日本求学。在早稻田大学进修的两年时间里,正是日本民俗学确立的重要时期。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创办了乡土研究所,发表了“日本第一部民俗学概论”,钟敬文眼界大开,如饥似渴学习日本和欧洲民俗学、文化学的相关理论。在跟著名神话学家西村真次学习神话学期间,钟敬文在当地的《民族学研究》、《民俗学》月刊等学术杂志发表了多种关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论著。此外,他向国内学术界发表译著17篇,涉及日本民俗学发展、俄罗斯民谣、朝鲜产育迷信、法国民俗学等方面内容。

  留学末期,钟敬文深思熟虑后写出《民间文艺学的建设》这篇重要的学术文章,首次向国内学界提出了“民间文艺学”这个全新学科概念,为建设中国自己的民俗学学科体系作出了特殊贡献。在时代漩涡里,钟敬文逐渐放弃了可以迅速成名的文学创作,毅然走向“冷门”的民俗学研究。

  “时危抉笔赴军门,慷慨为文气薄云”,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钟敬文没有做一个躲在书斋的学者。1936年回国后不久抗日战争局势严峻,此后动荡的十余年,他不得不暂停学术研究,携笔从戎投身抗战文艺创作,创作战地报告文学、编辑《新军》杂志。他陆续结识朱自清、乔冠华、柳亚子、叶圣陶、郭沫若、秦牧等文化名人,以万千豪情创作文章支持抗战。

  廿年劫难,夹缝生存仍求学问

  解放后,钟敬文终于得以完成心愿,回归一名纯粹学者。“不搞政治,只做学问”,钟敬文曾与老友乔冠华这样吐露心声。

  在北京参加第一届人代会不久后,钟敬文进入北师大中文系工作。他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同时讲授现代新诗。讲台上的钟敬文,倜傥风流、潇洒脱俗,深受学生喜爱。1953年,钟敬文在北师大中文系创建了人民口头文学创作教研室,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巩固了这门新兴学科。

  1950年3月,他多年夙愿得以实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郭沫若任理事长,钟敬文和老舍担任副理事长。这一时期,他马不停蹄投身学术活动,先后主编会刊《民间文艺集刊》和《民间文学》月刊,还编辑出版《民间文艺新论集》等,驰骋在自己的学术世界。

  然而,正当他即将迎来收获之季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寒风肆虐,让他在此后20年的人生发生突变。

  1956年,“整风运动”开始后不久,受时任北京市委宣传部长鼓励,钟敬文本着诗人的真诚和天真,应邀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破浪前行》的短文,他“坡老忧时有激言”的文人气质不改,多次热心谏言。结果1958年“反右”运动一开始,他便被打成“右派”,被扣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

  这场政治运动中,他被赶下大学讲台,从一级教授降到三级,被实施管教劳动。半生执笔的双手,颤抖着拿起笤帚清扫落叶、垃圾。之后的“文革”,他成为屡次被批斗、被抄家的对象,被下放到干校劳改,甚至外界一度传来钟敬文已经死去的传闻……

  劫复一劫,磨难不断,这20年里,钟敬文身心饱受摧残,但他意志不曾消沉。他写下这样的诗句聊以自慰:“笤帚一枝横直扫,耙子有时兼举。荆刺钩衣,山坡滑脚,稍会樵童趣。一天活了,笑看黄日西注。”

  钟敬文在这雪虐风饕的20年里,仍苦心耕耘。他在艰苦环境中,推进我国近代民间文艺学史的拓荒工作,先后撰写了《晚清革命派著作家的民间文艺家》、《晚清改良派学者的民间文艺见解》等几篇文章,开始梳理我国古代文献中,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资料。他以夹缝中求生存的意志,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狭长地带“挥了几锄”。

  百岁登顶,被誉中国民俗学之父

  1979年后,噩梦结束,钟敬文已过古稀之年。但他并未有半点停歇,毫不喘息便投入了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恢复之中。

  上世纪80年代之后,钟敬文开始肩负学术要职,成为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一面旗帜。1979年,他为恢复民俗学的学术地位而呼吁奔走,亲自邀集顾颉刚、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白寿彝、罗致平等七位著名学者联名倡议建立中国民俗学会。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钟敬文当选为理事长。

  一方面,他脚踏实地,扎实投入基础性研究工作。除了撰写大量学术论文外,他还倾注心血组织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卷、故事卷、谚语卷)。此外,两次组织全国高校教师编写了基础教材——《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

  另一方面,他高瞻远瞩,以“中国学问”和“世界眼光”来构建民俗学的发展。钟敬文提出:“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文学,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在他的提倡和努力下,民间文艺学被提升到新的研究高度。

  在长达80年的研究生涯里,他就像在攀涉一座高峰,不懈怠、不停歇。上世纪90年代,钟敬文提出了以“民俗文化学”代替“民俗学”的设想。晚年,他更是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构想。对此,中国社科院教授、民俗学者施爱东认为:“‘五四’以来,我们大量引入西方学术,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几乎全盘拷贝了一份西方学科目录,晚年钟敬文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觉得有自成一派、自立体系的必要。而能够指出这种必要且能够倡导体系建构的,在现代中国民俗学界,只有钟敬文。从这一点上看,钟敬文并不是一个常规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而是科学革命的建构大师。”

  凭借对学术理想“执着如怨鬼”的精神,凭借一个诗人的激情勃发,钟敬文在“年登大耋”之时攀上事业顶峰。他被尊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桃李满园。及至半世纪以来,全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诸多骨干,都出自他的门下。

  “事功未竟意难安”。2001年,年近百岁的钟敬文因病住院,而他的学术激情不但没有消退,反而勃发“勇冠三军”(程千帆语)之斗志。他的病房变身研究所,几乎每一天,都有博士登门商讨论文。临终前,他还在进行《中国民俗史》的编写,手下在读的博士生还有15位。

  钟敬文一生出版有《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等巨著。而晚年的钟敬文在回忆文章《我与我的时代·祖国》中曾这样写道:“我一息尚存,就要为所从事的事业竭尽智能。因为它已经成为我整个生命的全部了。”钟敬文把自己比喻成一粒麦子:这一粒麦子如果用掉,就一粒都没有了。可如果把一粒麦子种在土里,就会长出麦穗,结出许多麦子。长达80年的问学之路上,他甘作一颗“麦粒”,忍受冬的严寒相逼,最后在春的泥土中萌芽、播撒种子。

  这百岁的不懈跋涉、一生的坚毅求索,饱含了多少冷暖甘苦?钟敬文在98岁高龄时写下的《拟百岁自省》中,表达了永不消磨的理想:“学艺世功都未了,发挥知有后来贤!”

  南方日报记者 胡亚柱 洪继宇 李培 特约通讯员 谢立群 余作明

  【本文参考了《飞鸿遗影——钟敬文传》(安德明 著)、《风雨世纪行——钟敬文传》(杨哲 著)、《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民间文化大风歌——钟敬文百年华诞纪念文集》(白庚胜、向云驹 主编)、《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杨哲 著)等,对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叶春生,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的帮助表示感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海丰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

南方日报 2013年03月16日 A1-A3版

原题:海丰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  文化名片效应显,去年旅游收入逾11亿元

  南方日报讯 (记者/胡亚柱 洪继宇 特约通讯员/谢立群 余作明)南海之滨的县域文化排头兵海丰县迎来又一场文化盛事。今日,海丰县委、县政府举办“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暨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这是继丘东平、马思聪百年诞辰等纪念活动之后,海丰打出的又一张名人文化牌。

  近年来,海丰从人才、资金、体制等各方面大力支持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博物馆已布展开放,展示海丰跨度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天祥公园喜迎四方宾客,成为集爱国主义、健身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马思聪文化艺术馆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提升海丰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8位海丰作家结集出版150万字的《海丰当代青年文学丛书》,丘东平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成功举办,让人重新审视其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亮相省艺术节、登陆央视并获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稀有剧种被注入新活力。

  为进一步发挥文化名片效应,海丰县委、县政府精心组织多场文化盛事,据统计,仅围绕建党90周年、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建设幸福海丰这些主题,海丰县城乡就举办文艺活动2000多场次。海丰的知名度也日益提高,去年接待旅客总人数218.4万人次,同比增长32%;旅游收入11.74亿元,同比增长17%。全县GDP、规模以上工业两大指标双双突破200亿元大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经济综合发展力跻身全省67个县(市、区)十强。

TOP

民俗学之父诞辰110周年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2013年03月17日 A10版 作者:洪继宇 余作明

原题:民俗学之父诞辰110周年  海丰举行纪念钟敬文活动

  南方日报讯 (记者/洪继宇 通讯员/余作明)昨日下午,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海丰县举行。钟敬文女儿钟宜教授和国内众多学者及汕尾市、海丰县党政领导出席纪念大会。

  钟敬文,原名钟谭宗,1903年出生,早年留学日本,曾先后在广州、杭州、桂林、香港等地任教,抗战期间从事救亡工作。195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他从事教育工作8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钟敬文是解放初期国家第一批评选的一级教授,民主人士,他逝世时,党中央常委都敬献了花圈,称之为“人民学者”。

  1927年,他就和顾颉刚、容肇祖、杨成志、罗致平先生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为我国民俗学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解放后又在郭沫若先生的领导下组建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并率先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民间文学课,招收民间文学研究生,使我国的民间文学、民俗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他先后提出“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和“民俗文化学”的主张,旨在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派、民俗学派。

TOP

海丰勇当县域文化排头兵

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03月16日 A11版


南方日报推出纪念专版(截图)



海丰的钟敬文(上)、马思聪(左二)、马采(左)、杨成志(右)、柯麟(下)成为《南方日报》“世纪广东学人”专题的报道对象。



  南海物丰,人文蔚然。千古风流,英才辈出。

  今日,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暨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隆重举行,此次文化盛事仅为海丰近年来加强文化建设、勇当县域文化排头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丰博物馆已布展开放,展示海丰跨度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天祥公园喜迎四方宾客,成为集爱国主义、健身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马思聪文化艺术馆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提升海丰历史文化名城的品味;岭南画家、摄影家前来采风,描绘海丰优美动人的画卷;丘东平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成功举办,让全国专家重新审视其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纪念马思聪百年诞辰,弘扬他为音乐事业奋斗的可贵精神,媒体纷纷聚焦;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亮相省艺术节、登陆央视并连获“五个一”,稀有剧种被注入新活力……

  文化也是软实力。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今天,真正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近年来,海丰县对文化建设“系于心、发于力、敏于行”,充分发扬“敢于担当、精细落实、用心倾情、刻意动脑”的海丰精神,大力发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依托厚重的群众文化基础,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厚积薄发,成绩斐然。

  如今,海丰的文化建设、人文风貌正前所未有地对外彰显,文化魅力、城市美誉度也得以空前提升。众多文化盛事的背后,文化名人精神光芒四射,为海丰经济大建设、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巍巍莲花山,悠悠龙津河,海丰这个广东县域文化排头兵正历练而成!

  1

  人文蔚然出望邑

  人才代代出海丰

  海丰,古称岭南望邑,位于广东东南,背山面海,毗邻港澳。据传,因其地临南海,海产丰富,故取意“南海物丰”得名。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已在此地沿海聚居生息。之后,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为“南蛮”之地,也是“百越族”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设郡县,次年设南海郡,置龙川、博罗等县,海丰地域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成帝元年,析南海郡之东为东官郡,海丰隶属东官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从东官郡的博罗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立海丰县。

  千百年来,海丰的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她有着优美的海岸线,是中国蓝色海洋文化的代表;她是中国水鸟之乡,境内既有风景秀丽的群山,也有碧波万顷的南海,有广阔的沿海湿地,也有丰富的淡水湿地,自然资源丰富多样。20集电视连续剧《春暖南粤》曾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其拍摄地便多处取景海丰赤石、莲花山等地。

  海丰一直地处文化交汇点,素有“广东的云南”之谓,广府、客家、福佬文化在此交汇、糅合、创新,最终示人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海丰,既有“元宵灯会”、“端午节龙舟赛”等传统节日文化,亦保留西秦、白字、正字三个稀有剧种,还有麒麟舞、海丰渔歌、客家山歌、公平八音、海丰木雕、白字坐唱、竹马戏等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甚至,海丰的饮食也自成体系,独具特色,为汕尾成就“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作出了贡献。

  当历史时针转向近现代,海丰的红色文化更是耀眼。它是彭湃故里,是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1927年,彭湃在海丰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在全国革命的“红色挂毯”上编织出最亮色图案,为红色政权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经验,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为基地走向胜利的道路,使海陆丰从此走入中国革命的典册。

  水土造文化,文化育英才;文化贯千古,英才代代出。文天祥曾在海丰一带抗元,事迹可歌可泣。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海丰人。仅在清代,海丰就曾爆发郑亚长、徐凯率众响应郑成功南下勤王、反清复明的斗争;上演苏成、苏利领导反抗清廷“移民缩界”错误决策的农民起义;还有三点会会首黄履恭、马逢九、黄殿元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等等。

  大批英才的崛起,成为当地人的珍贵记忆: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初期领导人、杰出的农民领袖彭湃,辛亥革命元勋、粤军首领、中国致公党创始人陈炯明,陆丰县苏维埃政府县长、印度尼西亚棉兰惠州会馆会长刘廷波,原中国致公党主席陈其尤及其继任者政治活动家黄鼎臣,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世界乐坛大师、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中国战地文学的开拓者、著名革命作家丘东平,一代医学名贤、地下党员柯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中国现代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的早期开拓者杨成志,中国著名美学家、哲学家、翻译家马采,音乐教育家陈洪,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李霞卿,当代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仕禄,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彭实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造纸专家陈克复,著名导演徐克……

  尤其令世人称道的是,在《南方日报》遴选、报道的第一批、第二批共51位“世纪广东学人”中,海丰的马思聪、钟敬文、马采、杨成志、柯麟皆入选,人数竟占全省的十分之一!

  2

  薪火相传自难灭

  政府扶持结硕果

  历代以来,海丰人十分重视文化薪火的传承。

  辛亥革命元勋、粤军首领陈炯明重视教育的故事仍广为流传。1918年10月,陈炯明在福建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后,公费选送留法、留美、留英、留日男女学生83名,一时轰动大江南北。期间,陈炯明指派陈其尤回海丰,选送彭湃、彭泽(彭湃同父异母的弟弟)、李谷珍、林铁史等赴日留学,选送陈祖贻等赴法深造。陈炯明主政南粤之后,广东更兴起一股出国留学的高潮,1921年仅海丰一县被选派的留学生就有黄鼎臣等10余人。

  时至当代,海丰紧踏时代鼓点,于创造丰厚物质文明的同时,进一步发掘历史文化底蕴,依托群众文化基础,促进文化艺术繁荣。其间,海丰县委、县政府视文化建设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人才、资金、体制等各方面进行大力支持,成绩斐然:

  精心制定《海丰县建设文化强县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到2020年,构建基本完备的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建立与海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兴旺发达的现代文化发展格局,努力把海丰建设成为公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文化生活丰富、文化氛围浓厚、精神家园和谐的文化强县。

  不断深入海丰历史文化研究。发挥学校、民间文化团体、档案馆和政协文史委等部门作用,研究、发掘、推广海丰文化;加强对文天祥、彭湃、陈炯明、陈其尤、黄鼎臣、马思聪、钟敬文、丘东平、陈宝寿、柯麟、陈洪、马采等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宣传;开展海丰民俗文化研究,鼓励群众参与;联合高校整理文化遗产,调查、记录境内的福佬话、客家话、占米话、军话、白话、畲语。县财政计划每年安排哲学社会科学经费不少于25万元,资助著作出版,奖励优秀成果。

  大力推进各类文学艺术创作。全面推动海丰革命历史题材、海丰名人题材、海丰人移居海外(港澳台)题材、海丰民间文化题材等作品的创作;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县财政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低于20万元,优先扶持反映海丰地方特色的文艺原创作品的生产;扶持《海丰文艺》、《海丰文学》、《青年文艺》、《海丰联苑》等文艺刊物的出版,为广大业余作者发表作品提供更多平台;以刊物为依托,海丰文学、楹联、诗词、书法、摄影等社团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一些企业家也受到感染,自发为创作者提供支持,如仁荣实业发展董事长陈介仁、可塘金盛宝石董事长王仁洪等曾经为多位作者出书提供资金。目前,海丰的文学艺术队伍不断壮大,创作进入自觉频发期。2010年,海丰县政府出资资助8位青年作家结集出书,乃有8部约150万字的《海丰当代青年文学丛书》面世。

  全力抢救文化遗产,挽救濒危戏种。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西秦戏,是海丰本土的珍稀濒危剧种,曾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繁荣该剧种,海丰去年推出第一部原创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一亮相即斩获优秀表演奖等7个奖项,且得到了省委“五个一”工程奖,并开创了县级剧团登上央视的历史。从强大的创作阵容可以看出海丰县委、县政府对此剧的重视程度:广东著名剧作家陈中秋创作剧本,中国戏曲学院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涂玲慧教授担任导演,西秦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严木田编曲,吕维平担纲主演文天祥。海丰县全力克服人才紧缺、资金不足等困难,精心打造出这一文艺精品。海丰县委书记沈木荣说:“创作一个文天祥的剧本,挽救一个濒危地方剧种,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另一珍稀剧种白字戏也受到大力扶持,已挖掘、抢救出《肖光祖和番》、《刘全忠逗花轿》等约50出失传剧目,积累了50项音像和传统剧目资料,节目亦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奖项。

  建设、修缮海丰革命斗争历史纪念馆、文天祥公园、马思聪文化艺术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持续广泛开展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宣传文化部门大力开展优秀文艺基层巡演,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读书、摄影、书画、合唱、舞蹈及各类民间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开设专门课程,开展文艺活动;尤其注重提高农民文化消费能力,大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做大做强海丰端午龙舟节、海城元宵灯会、梅陇正月二十、赤坑南涂新农村书画摄影展和群众广场文化活动等文化品牌,继续组织好元宵文化巡游、文艺演出、戏曲晚会、书画展、猜灯谜等各项节庆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弘扬海丰优秀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平台。近年来,群众文化搞得有声有色,由仁荣实业发展出资组建的海丰仁荣龙舟队,屡获中华龙舟大赛等奖项,队员多为当地渔民、农民,主要从事海产养殖、农业或首饰加工业,但在全国比赛中却屡获佳绩。海丰县代县长陈德忠说:“海丰在文化事业上加大投入,就是要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助推海丰经济建设。”

  3

  唤醒文化强根基聚人引资挖潜力

  新时期下,如何进一步唤醒文化的基础作用,发挥文化的名片效应,产生聚人引资的强大作用?对此,海丰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煞费苦心,精心组织一场场文化盛事,努力大打文化牌,积极对外推介海丰。毫无疑问,钟敬文、马思聪、丘东平等文化名人的精神光芒四射,为海丰经济大建设、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海丰在向世人展示革命老区的秀美山水、深厚人文底蕴和城市发展新貌的同时,也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促进了对外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海丰的文化品位和社会知名度。

  2010年1月13日是辛亥革命元勋陈炯明诞辰100周年。1月13日—14日,致公党海丰县委员会、海丰陈炯明学术研究会主办的陈炯明学术研究座谈会在海丰隆重召开,来自省内外及本地的专家、学者、教授10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深入、客观地研究历史。

  2010年是新四军著名烈士、现代军事文学先驱丘东平诞辰100周年,省作家协会、省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海丰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纪念丘东平诞辰100周年暨丘东平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海丰举行。相关成果辑为《丘东平纪念文集》。2011年7月31日上午,由省作家协会、省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海丰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纪念丘东平烈士殉国70周年暨丘东平纪念文集出版座谈会”在广州举行。同年9月22日上午,县委宣传部举行《丘东平纪念文集》赠书仪式。

  2012年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马思聪诞辰100周年。当年5月7日,由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市政府主办,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马思聪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海丰县隆重举行。马思聪的小妹、中国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马思芸,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著名指挥家卞祖善等嘉宾代表和有关艺术单位专家学者出席纪念大会。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特地为此次纪念活动题字:“未完成的思乡曲”,同时还作了一幅马思聪素描作品,并作诗句:“难得音乐一大师,思乡一曲震东西。异国难消思乡梦,遗骨终能回故里”。马思聪百年诞辰纪念音乐会阵容庞大,汇聚了马思聪各个时期不同体裁、风格、题材的音乐精品,盛中国、濑田裕子、向泽沛、杨宝智、彭康亮、周步田、徐娅璐等著名音乐家演绎了《思乡曲》等脍炙人口的曲目,打造了一场高水平的音乐盛宴。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期间,海丰县委宣传部精心整合海丰名人资源,策划宣传片《海丰星光》,在南方电视台《岭南风情画》栏目播出。该宣传片由县委书记沈木荣题写片名。上集全方位介绍了海丰概况和革命志士史略,下集翔实地介绍了海丰文化英才、科技精英以及海丰发展前景,通过多角度展示海丰区域地理文化特色,让海内外华人了解海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提高海丰知名度。

  打好文化牌,海丰县还不仅仅限于推介名人,而是因地制宜,从各个文化层面立体推进。

  2010年2月26日,海丰县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岭南画派纪念馆在海丰和广州联合举办“红土绿嶂岭南名画家走进海丰”美术作品巡回展,展出了由陈永锵、许固令、陈孝能、李启色等12位岭南画派画家赴海丰采风所绘的美术作品。

  2011年,海丰又连续举行“海风·海丰美术作品展”、“记忆·超越纪念中国建党90周年海丰摄影展”、“广东省书画名家下基层·海丰行”等活动,影响很大。

  2012年以来,海丰县主动让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断跨出县门、跨出市门、跨出省门,积极对外交流、参赛、演出,从而让世人记住了海丰的惊艳。

  据统计,仅前年一年,围绕建党90周年和建设幸福海丰这一主题,海丰县城乡就举办文艺活动达2000多场次!由于重视文化建设,海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水涨船高,旅游事业发展迎来新的曙光。目前,海丰重点依托红宫红场、彭湃故居、马思聪故居等革命旧址和历史人文景观景点,以及生态资源、海洋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推出红色、蓝色、绿色、古色的“四色”旅游新概念,以多样化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全力打造“养生之地,休闲之都”的旅游新形象。据统计,前年海丰接待旅客总人数达191.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旅游收入10.35亿元,增长16%。

  “正面文化是凝聚剂,可以团结人,也是升华剂,可以洗涤人。”海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卢雁慧如是说。当一件件文化盛事走进群众生活,当一位位文化名人精神照亮群众心灵,当一幢幢文化建筑“活”在群众周围,海丰到处便充满了活泼知性、蓬勃向上、稳定和谐的文化氛围。如今的海丰,“雷公”唱出来的是“正气歌”、“和谐曲”,征地、拆迁已不再是“老大难”问题,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民生工程纷纷落地,发展目标不断实现……

  文化就是软实力。文化,正为海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南方日报记者 胡亚柱 洪继宇

  特约通讯员 谢立群 余作明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海丰县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活动今日举行

来源:汕尾新闻网 2013-03-16 10:09 作者:hong

  今年3月16日是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家钟敬文诞辰110周年。届时,我县将举办纪念敬文诞辰110周年暨海丰民俗文化展演系列活动,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钟敬文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贡献卓著,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为纪念这位驰名中外的学界大师,为汕尾建市25周年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于3月16日举办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暨海丰民俗文化展演。

  据了解,此次纪念活动包括,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钟敬文生平图片展、发行钟敬文纪念封、出版《钟敬文笔下的海丰》文集、制作电视系列片《海丰民风民俗巡礼——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海丰民俗文化展演等七项活动。

  在整个筹备活动过程中,我县各相关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精心筹办,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实施各自具体、细致的工作方案、加强协作、相互支持,合力推进各项筹备工作,进一步营造浓厚氛围,确保纪念活动隆重、热烈,充分展示海丰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海丰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县文化强县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TOP

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之:生平图片展在海丰博物馆开幕

2013-03-17 21:40 来源:汕尾市民网 录入员:海陆风情网 

  汕尾市民网讯:3月16日下午,钟敬文生平图片展览在海丰县博物馆隆重举行。钟敬文女儿钟宜教授,钟敬文孙子钟焱先生,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董晓萍等嘉宾代表以及海丰县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新闻媒体记者共300多人参观图片展览。

  钟敬文生平图片展览分为“民俗运动南国生根、赴日深造研习新知、民族危难壮志不改、三千学子薪火相传、百年敬文后人共仰”五个部分,主要展出钟敬文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珍贵历史图片共200余幅,图文并茂地展示钟敬文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为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海陆风情网)




















TOP

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广东文化网 时间:2013-03-16 来源:南方日报

  16日,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暨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隆重举行,活动包括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钟敬文生平事迹图片展、发行钟敬文纪念封、出版《钟敬文笔下的海丰》文集、制作电视系列片《海丰民风民俗巡礼——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等六项活动。

  近年来,海丰博物馆已布展开放,展示海丰跨度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天祥公园喜迎四方宾客,成为集爱国主义、健身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马思聪文化艺术馆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提升海丰历史文化名城的品味;岭南画家、摄影家前来采风,描绘海丰优美动人的画卷;丘东平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成功举办,让全国专家重新审视其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纪念马思聪百年诞辰,弘扬他为音乐事业奋斗的可贵精神,媒体纷纷聚焦;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亮相省艺术节、登陆央视并连获“五个一”,稀有剧种被注入新活力……

  文化也是软实力。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今天,真正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近年来,海丰县对文化建设“系于心、发于力、敏于行”,充分发扬“敢于担当、精细落实、用心倾情、刻意动脑”的海丰精神,大力发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依托厚重的群众文化基础,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厚积薄发,成绩斐然。

  如今,海丰的文化建设、人文风貌正前所未有地对外彰显,文化魅力、城市美誉度也得以空前提升。众多文化盛事的背后,文化名人精神光芒四射,为海丰经济大建设、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TOP

人才辈出,文脉兴盛!!

TOP

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在海丰县体育场精彩上演

  来源:海陆风情网 2013-03-17 21:34

  汕尾市民网通讯:3月16日晚,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在海丰县体育场精彩上演。文化节旨在荟萃民俗精华,弘扬优秀传统,展示海丰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展现海丰丰富深厚的民俗风情;融汇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营造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提升海丰文化品位。文化节分为地方戏剧展演,民间音乐展演,麒麟舞、狮舞、龙舞、传统武术展演,民俗文化灯谜竞猜共四个区域,共有海丰八音、白字戏坐唱、民间歌谣、传统武术等30多个节目,以地方戏剧、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项目的展示、交流为主要内容,展现海丰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魅力,营造全民参与、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海陆风情网)


















TOP

“国瑞文宗”的家乡情结——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

汕尾党政信息网 时间:2013-03-12  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作者:林小明 郑冰利

  “历经仄径与危滩,步屐蹒跚到百年。曾抱壮志奔国难,犹余微尚恋诗篇。宏思竣想终何补,素食粗衣分身甘。学艺世功都未了,发挥知有后来贤。”吟诵着这首由我国民俗学鼻祖、民间文学泰斗、现代散文作家、著名诗人钟敬文先生所作的《拟百岁自省》,我们的脑海里不禁浮现一位历经几个时代的“世纪老人”睿智的形象。

  然而,在睿智之中,却始终潜行着对家乡的一种深情与眷恋。他于1927年那个微明的秋晨,在龙津河畔与挚友依依惜别后七十个春秋未能重回故乡,但在“殚神探索为民俗,致力推陈焕教坛”的生涯中,在他探讨俚谣、勘索民俗的一言一行中,对故乡的怀念永远是他挥之不去的绵绵情思;在他多少文章的字里行间,对家乡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赞美溢于言表。1964年先生离开海丰四十载之时,在京城遥望南方,挥毫写下《甲辰岁暮杂吟》,抒发“自从丁卯春,乘轮出汕尾。回首计星霜,即将四十载”的心情。他用“遥念游钓地,缱绻情欲倍”的词语,诠释了对儿时游环乡河、攀南輋山采山稔、到龙潭捕鳗鱼的往事。他写下“何时龙津桥,歌呼随大队”的向往,折射他对家乡的意愿,他以“更作故乡颂,吾责容稍鲜”表达对家乡的眷恋。

  “少年守拙。万卷勤工破。为奋进,求渊博。渡瀛归负笈,‘民俗’详勘索。谆盛化,洪炉锻砺殚开拓。伟誉光龙国。荣寿延年勃。高德望,声华阔。祖期颐晋满。嘉庆臻超百。康益壮,伴随岁月健精魄。”……我们在先生期颐晋百岁之际向这位驰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的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如果说,钟敬文先生永远铭记少年时代在家乡深深的巷子里追逐、在水声潺潺的小河沟里戏嬉的笑声;那么,在“子曰馆”、在“兰窗书屋”的朗朗读书声,即是他珍藏在脑海中闪亮的浪花。位于公平镇鱼街75号的钟敬文先生故居内的“兰窗书屋”,是他追梦苦学的地方,为了怀念那老屋窗子和常常摇曳在风中绿色的吊风兰,当北京师范大学1993年出版他的诗集时被他题名为《兰窗诗论集》,不仅追念他少年时终日蛰居书屋拼命读书的时光,还释放着他思乡的情怀。

  如果说,钟敬文先生对少年时田沟里游动的小鱼、丛树中开着的野花、山涧上涌喷的流水、用田土坯砌窑焙番薯的芳香、攀登村背帽仔嶂采吃山柿的乐趣记忆犹新;那么,他对流行在大革命时期、曾经唤醒海陆丰“田仔骂田公”的民谣是多么熟悉,尽管离家七十载,他总是能逐句把它唱出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广东省委邀请钟敬文先生到广州参加纪念尚仲衣教授殉难五十周年活动期间,他在车上向陪同的人们唱起“咚咚咚,田仔骂田公;田仔做到死,田公吃白米。咚咚咚……”这首由彭湃烈士创作的民谣,使陪同的人们大为佩叹。他不会忘记,当年,他在彭湃烈士的书斋“得趣书室”与林海秋、马醒等创办海丰第一部用白话写的诗文刊物《三朵花》时,就把彭湃《田仔骂田公》作为开卷。他不会忘记,当1919年5月底彭湃从日本回上海、北京时顺途返回海丰,在陆安师范光明正大殿(礼堂)与彭湃第一次见面时,接过了彭湃送给他的《新青年》和《新生活》两本刊物,从此开始了与《新青年》、《新生活》联系,开始了与胡适等先驱联络,开始了民间文学的探索,走上了研究《神话学》、《民俗学》、《土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的路子。耳听钟敬文先生唱起“咚咚咚”的民谣,陪同者知道,那歌声,倾注着他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倾注着对彭湃烈士的无比怀念。当年彭湃在上海遇难后,他就悲痛不绝,发表了悼念彭湃烈士的文章。

  如果说,钟敬文先生对家乡红色文化情有独钟的话,那么,对海丰悠久历史也有浓厚的情感。1987年2月间,他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了《从文化角度看<老鼠娶亲>》随笔后,收到了全国各地寄给他一些老鼠娶亲或嫁女的资料,但有些图像迎亲仪仗的出场者只有老鼠,如在有些图像中,却添了一只身体硕大的猫公,联想到他早年在家乡每年春节都看到《老鼠娶亲》的年画,图中的“人物”都是老鼠、并没有猫公,由此,他把那篇随笔及老鼠娶亲图的复印件寄到《海丰报》,希望家乡的人们提供资料共同探讨,1988年2月13日《海丰报》龙山版发表了钟敬文先生稿件后,更激发了人们对民俗的爱好和热情。

  钟敬文先生在注重海丰民俗文化的同时,也格外关心家乡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家乡父老乡亲。可以说,身在首都的钟敬文先生经常踏着露珠在北师大校园中心的花坛并沿着花坛低头默想,有时想的就是从家乡出来走上了研究当时不为人看重的民间文学这条荒芜僻野之路的他,应该怎样反哺家乡一方民间文化浓厚的热土。也可以说,置身北师大小红楼里的钟敬文先生经常迎着晨光伏案挥毫,有时为的是对家乡表达无尽的思念;还可以说,开创了中国民间文学先河的钟敬文先生不但在异地对家乡的映象格外清晰,还对家乡到京的人们不亦乐乎。

  当1987年枫叶红了的时候,时任海丰县文化局局长陈泽如和民间艺术研究专家吕匹等人代表“海丰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辑委员会”赴京拜访钟敬文先生时,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抽身接见了他们。与他们交流了对编辑“三套集成”的思路,并对他们提出了编纂一套能反映海邑文明昌盛、人文荟萃的集成。“三套集成”(民间故事集成、歌谣集成、谚语集成)是钟敬文先生晚年倡导和主持的全国性文化工程,他为海丰县党政重视“三套” 集成工作,并在较短时间里整理了《海丰歌谣》表示高兴。在为《海丰歌谣》题写书名的此时此刻,人们看到,他眼前似乎出现了家乡西秦戏、白字戏、正字戏的演出场面,他耳边似乎响起了家乡“月姑姑照南湖”的童谣声。

  当2006年新春来临之际,《汕尾日报》庄小杰等记者京华访乡贤来到北师大小红楼时,钟敬文先生拱手欢迎了他们,座谈中,他向记者介绍了少年时代征联夺冠、元宵猜灯谜、看西秦戏的往事,洋溢着他对家乡浓厚乡土气息的豪情,后又寄语记者代表他遥祝家乡父老乡亲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钟敬文虽离家几十载,但乡情浓厚,故土是他永远的牵挂!(林小明 郑冰利)

TOP

海丰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

来源:汕尾日报 2013/03/18 10:26:55  作者:钟必远

  3月16至17日,由海丰县举办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暨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这是继丘东平、马思聪百年诞辰等纪念活动之后,海丰打出的又一张名人文化牌。

  钟敬文,原名钟谭宗,1903年出生于海丰公平鱼街,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散文作家。195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出版有《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等巨著。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贡献卓著,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市领导陈少菲、黄宏伟、刘小静、刘概以及钟敬文女儿钟宜、孙子钟焱,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中山大学副校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春声等嘉宾代表出席纪念大会。

  陈少菲在致辞中表示,我们深切缅怀钟敬文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发扬他爱国爱乡、专心致志、勤勉钻研、无私奉献的崇高风范和伟大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当前,我们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紧紧围绕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抢抓机遇,负重图强,提速前进,加快发展。尤其要继续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和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全面加快中国(汕尾)民间文化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同时希望海丰继续积极发挥排头兵作用,加大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挖掘、传承和保护,进一步弘扬海丰传统文化艺术,为开创我市文化建设发展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钟焱深情地回忆道,祖父从未忘记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每次见到家乡来人都很兴奋,用家乡话和来人进行交流,询问家乡的情况,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情。钟焱说,作为一名海丰人的后代,他深感骄傲和自豪,衷心希望家乡越变越好。

  海丰县委书记沈木荣,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等分别致辞,深情回顾了钟敬文矢志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事业的学术历程,回忆了钟敬文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领域做出的贡献。

  16日下午,与会领导和嘉宾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代表、新闻媒体记者共300多人参观了钟敬文生平图片展。展览分为“民俗运动南国生根、赴日深造研习新知、民族危难壮志不改、三千学子薪火相传、百年敬文后人共仰”五个部分,主要展出钟敬文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珍贵历史图片共200余幅。

  16日晚,海丰首届民俗文化节在海丰县体育场精彩上演。文化节分为地方戏剧展演,民间音乐展演,麒麟舞、狮舞、龙舞、传统武术展演,民俗文化灯谜竞猜共四个区域,共有海丰八音、白字戏坐唱、民间歌谣、传统武术等30多个节目,吸引了近万名群众到场欣赏。

  17日上午,钟敬文学术思想座谈会在海丰县委办公楼举行。巴莫曲布嫫、叶良方、黄汉忠等作了发言,对钟敬文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以及诗词散文创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据悉,此次系列活动还包括发行钟敬文纪念封、出版《钟敬文笔下的海丰》文集、制作电视系列片《海丰民风民俗巡礼——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等内容。(记者 钟必远)

TOP

海丰复建“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故居(新闻回溯)

和讯网 2012年07月31日07:07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钟敬文故居复建奠基仪式近日在海丰县平东镇山下村举行。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民协顾问叶春生,钟敬文孙子钟焱,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大学教授曹详委等省内外专家学者、钟敬文亲属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共100多人出席了奠基仪式。

  叶春生在致辞中说,钟敬文先生是我国民俗学的鼻祖、民间文学的泰斗,他坚守民间文化阵地,用一种民族的自觉和自信,将中国的优秀文化视为命根子。钟敬文故居的复建,对进一步弘扬钟老先生倡导的民俗文化与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洪继宇 刘佳伦 余作明 摄影报道

TOP

广东省海丰县纪念钟敬文诞辰110周年大会现场拍摄纪实



  为纪念中国民俗学奠基人钟敬文先生,弘扬我国民俗文学文化,钟敬文的故乡所在地的海丰县委、县政府于2013年3月16日下午,在县政府迎宾楼二楼会议厅召开纪念钟敬文诞生110周年大会,本片系大会现场拍摄纪实,特供广大网友分享,不足之处,见谅.

  拍摄制作:天马王

  2013.3.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