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记录西部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

记录西部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

记录西部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  
──西北人文资源课题总结会暨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座谈会、课题成果展举办

水草     




            
    本报讯(记者水草)7月11日,由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和“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承办的西部人文课题总结会暨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座谈会和课题成果展在北京举办,同时举办了该课题的成果展。
     据介绍,2000年,为了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国家推行了西部经济大开发计划。在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国家关注到西部不仅是一个自然生态多样性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也是一个文化生态多样性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2001年,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些人文资源,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西部地区的40个院校及研究机构的184名学者,成立了“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课题组。为了加强实地调查研究及理论总结工作,还成立了“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两个课题均由中国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担任课题总指导。
     课题组围绕西部文化变迁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个主题提出问题,通过考察加深认识,真实记录了西部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初步形成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两个课题历时7年,为了收集大量文献资料,课题组深入到西部各地田野工作,完成了“西北人文资源基础环境数据库”的建库工作。数据库共分:人文地理、自然与人文景观、人口与教育、考古与文物、民族与民间风俗、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戏曲、民间舞蹈十个子库,从地理与自然、历史与环境出发,着重记录整理以口授心传为中心的活态人文资源。对西北地区地理与自然、历史与环境的记录,主要表现在人文地理、自然与人文景观、人口与教育、考古与文物四个部分;对现实中存在的以口授心传为中心的活态人文资源的记录,则通过民族与民间风俗、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戏曲、民间舞蹈六个部分来介绍。目前该数据库共收集文字数据18038条,近千万字;音频1262分钟;视频10104分钟;图片17324张。形成了“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及《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包括73篇实地考察报告,编为5本报告集,4本考察笔记,3本论著,共400多万字。其中,《从文化遗产到人文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为课题总报告,是课题组在完成数据库和考察报告、考察笔记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概括性地介绍了西部人文资源(以西北地区为例)的总体面貌。
     与会者认为,课题组站在全人类发展角度上来看问题,对相关的国内外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具有国际性视野;该课题七年前立项,当时的文化遗产保护还未受到像今天这样的重视,由于先行一步,其研究成果正好能为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为今天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具有前瞻性;该课题以中国西部为研究范围,对我国来说,西部是一个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都非常丰富和重要的地方,该研究富有地方性;课题组从实际出发,许多看法和理论都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实地的调查研究,具有科学性;培养了一批人才,传播了文化,具有自我教育性。课题成果超过了当时理想的文本,“从遗产到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论证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今后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具有指导性意义。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8-7-24 15:18:33



[ 本帖最后由 silver 于 2008-8-12 06:02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