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国家社科基金助敦煌学研究硕果不断

国家社科基金助敦煌学研究硕果不断

罗浩    光明日报
编者按:20世纪上半叶,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遭受严重破坏和洗劫,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损失或流失国外,给中国敦煌学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乃至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之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敦煌学研究通过多年积累,并在国家社科基金全力支持下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至此,敦煌学回归故里,并迈着中国人自信的脚步款款走向世界。

    “敦,大也;煌,盛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是飞天艺术的故乡、佛教艺术的殿堂,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然而,乱世中兴起的敦煌学,随着大量敦煌文物一度流失海外,而出现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尴尬境况。作为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敦煌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稳定的环境,更离不开国家的有力支持。

    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对敦煌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近5年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敦煌学相关项目研究40余项,其中10项以优秀等级结项,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敦煌大字典》等。从198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以来,在国家社科基金支持下,敦煌学研究不仅重归故里,而且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记者近日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敦煌学专家进行了采访。

文献整理:从书写体到书体图案

    文献整理是敦煌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敦煌学研究的基础所在。自汉、魏、六朝以来,敦煌文献主要运用隶书、章草等书体来记录。至隋代以后,标准楷书才得以流行。对于敦煌文献中大量存在的异体字,即使是专业研究者也感到识别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黄征教授进行了多年研究,曾出版《敦煌俗字典》进行相关论证与解释。但是,《敦煌俗字典》毕竟还只是就书写体的异体字进行一些整理,对于敦煌图像与壁画中存在的大量书体图案的异体字,则需要进一步识别。黄征在总结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动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大字典》的编撰工作,尽可能将所有异体字收入其中,为后续研究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黄征表示,虽然敦煌文献尚未完全发掘与出土,但是要以穷尽敦煌文献的研究态度来完成这项任务。因此,对那些过去没有引起注意的敦煌石窟图像与壁画中的书体图案,此次都重新进行了整理和收集。在这一工作中,黄征亲手临摹“隶书时代”的文字,以体验的方式完成了众多异体字的识别工作,为《敦煌大字典》的编撰提供了宝贵资料和研究方法。

历史变迁中的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并行发展是近年来敦煌学研究的一大特点。在中国民族融合、文化交融,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中,对特定时段文物、文献的细致考证与研究不仅丰富了敦煌学的微观研究,而且展现了敦煌学研究的历史与当代价值。

    从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沙武田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到西北民族大学教授敖特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蒙古文文献研究”,研究对象、研究时段的差异背后表达的是对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共同关注。据沙武田介绍,对吐蕃统治时期(786—848)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石窟艺术变化的探讨,除了涉及洞窟分期、营建史、壁画等造像内容考证等基础的艺术和历史考古研究外,更涉及新的艺术题材在吐蕃和其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由此反映的汉、藏文化交融一体的历史。同样,敖特根对吐鲁番、黑城、敦煌在内的大敦煌地区的蒙古文文书与残片的收集与整理,不仅对研究蒙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极具价值,而且为研究自唐、五代、宋到蒙、元统治时期中国历史上民族的融合、变迁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素材。

    长期从事服装纺织品技术考古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的综合研究”的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赵丰则表示,对于敦煌丝绸的研究,不仅要看到当时我国纺织科学技术的发达,而且还要从考古、材料学和科技史的角度来综合审视与研究敦煌丝绸的价值;通过对丝绸这一当时领先世界的纺织技术的综合认识,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根本性原因,为今天的中国文化发展与繁荣提供历史证据。他认为,丝绸除了基本的纺织品功能之外,在“丝绸之路”时期还充当了“货币”,在这一功能下,丝绸不仅通过货币流通的手段传到西方,也将中国的纺织技术、绘画技艺乃至更为深层次的中国文化传向了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丝绸”作为促进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与社会价值。

多学科综合研究共促敦煌学发展

    多学科的视角、方法为近年来敦煌学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敦煌学研究赢得世界声誉创造了条件。敖特根对大敦煌地区蒙古文文献的整理,就与以往国际上文献整理项目有所不同。国外敦煌学蒙古文文献研究,或是通过单一语言学研究,从古代蒙古文与现代蒙古文的差异角度寻求对古代蒙古文文献及残片的理解;或是从单一历史学研究方法中,通过定年识别或其他文献研究的方式进行考证式研究。而敖特根主持的项目运用了语言学与历史学双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蒙古文残片识别过程中,除了比对古代蒙古文与现代蒙古文之间的区别,还在对蒙古文文献的文字表达诸如词汇、语法等问题的研究中,融入了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识别。

    记者了解到,赵丰对敦煌丝绸的考察,除了从技术史的角度总结敦煌丝绸的织、染、刺绣等基本技法外,还通过对敦煌地区发掘与出土的佛幡、经帙、残片等各种以纺织纤维为材质的文物以及全国各地出土的丝织品实物的对比研究,从丝绸材质本身的视角拓展到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视角。正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拓宽了敦煌丝绸实物研究的视野,通过历史、社会乃至哲学意涵的注入,赵丰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仅以优异成绩结项,而且为其赢得了国际学术同仁的认可,英国大英博物馆就曾邀请他参与了许多项目的鉴定和相关图书资料的出版工作。

推动我国敦煌学人才培养

    创造敦煌学新的辉煌,人才尤其是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可以说,敦煌学人才培养的中心在哪里,敦煌学未来的研究中心就在哪里。据敖特根介绍,他主持的蒙古文文献整理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巨大进展,是与多年来注重学术人才培养分不开的。但他也坦言,敦煌学研究在文字考古方面的青年人才匮乏是不争的事实,为此,以学术研究的战略眼光来培养敦煌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是当务之急。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承担者,沙武田表示,在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与帮助下,他不仅圆满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还大大增强了学术自信。他告诉记者,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者会很自然地生发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着他顺利完成了课题任务。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能够培养和锻炼一大批青年学术研究者,对我国学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

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敦煌学研究获得优秀结项等级的成果

1.《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研究》

    2.《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北边军研究》

    3.《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4.《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

    5.《敦煌大字典》

6.《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法律文书研究》

    7.《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的综合研究》

    8.《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蒙古文文献研究》

    9.《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

    10.《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研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原文刊登于2012年8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