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年会讨论】年会论文专区的入口+在线讨论专题帖

日式学问家与中式学问家的差异, 正与日系车与中系车之异相近。中系车在摹仿之间降低卖价,日系车在原创之际降低成本。摹仿者较原创貌似更见工夫, 降低卖价者比关注成本者更在乎一锤子买卖。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雪飞论日本人之日本七夕传说的研究,工夫是真工夫。文献考据与义理阐发两相应和,  平实的材料举证,  足而不奢; 周严的义理推论,  深而不玄。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雪飞大作之可观者二:  
一是根置于日本近现代史及其国民思溯来评述日本民俗学史,  详瞻而深刻, 尤其揭示出日本近代以来去中国古典化思潮对日本学术史的深远影响, 正应了一句名言:  科学无国界,  而科学家有国界。日本学者尤如此。
二是对日本故事研究的基本路径以及日本七夕故事研究的线索与变迁逻辑的梳理,  简约明晰,启人思索。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年会走读系列之五: 映婕论非遗保护与学术自主

题为"国家的遗产与学者的民俗" ,引人讨论的命题,才气十足,于我实为养眼之论,年会走读亦可解乏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silver 宝葫芦 +100 在线参与特别奖~~~ 2012-8-1 04:33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国家的遗产, 立论可谓鲜明生动。
在当代非遗保护的世界性运动中,将遗产主体定位于国家,本质上是就遗产的文化传统性质而论,表明遗产源于特定文化传统,由此而确立文化传统的政治代言人为其理所当然的保护主体,  也即是说, 国家的遗产应理解为国家对遗产的保护权与保护义务, 而不只是所有权, 甚至可以说主要不是所有权。这往往构成了一个问题,国家政府常常关注的是遗产所有权,公众也随之将所有权作为遗产的关键属性。于是对于遗产的保护权和保护义务较为忽视,最后的负面影响是谁也不对文化遗产的传承负责。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学者的民俗,是一个语义丰富的词组, 既可理解为字面义, 即学者作为民俗主体创造并习用的行为惯制;也可理解为民俗学者在其研究范畴中所理解的民俗。以论文的原意, 应为后者。因为这一概念与国家的遗产对应存在, 强调了学者与国家完全不同的功能和责任。而这正是作者观察非遗保护实践发现的问题,学者越界过度参与保护实践,而许多非遗理论问题又未得到很好研究。
学者的身份与社会功能其实没有严格限制,国外公共民俗学恰好是学者直接而深入地参与实践而获得大发展的学科。这在中国,可能会成为民俗学者有功于社会的有效途径!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年会走读系列之六:  志勤博士论乡村共同体的可能性

        民俗学很重要的基本对象就是乡村社会, 而其民众生活的真正实现,必须依靠有机的乡村共同体方能完成。因之可见出论题的价值及其研究的细部深入。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虾咪 于 2012-8-1 16:38 发表
太阳鸟先生的“论文走读系列”细致而深刻,此栋楼盖得坚实无比啊!
承蒙咪咪海奖,只是一个读者的心得而已,感谢网络论坛守护者,感谢学会的年度大宴会!
暑期了,人却较平常更忙。网络了,年会物理空间会议却更令人心慌,百号人的集会,如何谋面,如何谈天,如何喝酒见新朋旧友,赶呀,赶呀,身心疲惫!
这可能成了年会走读系列的根源。
只是力不从心,民俗极广,姑且择一二兴趣拜读过,其余待先咀了些健胃消食片,再慢慢享用了!

假如网络年会有一个较长的网络实质论坛的走读会,那该有多好呀!
与咪咪共享年会论文!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乡村共同体的学术命题,首先应归于社会学。其次,可以在民俗学范畴中重启新的意义。
我无法明确志勤博士的研究动机,但有一点是可以想见的,即,观察民俗变迁的起点,可能只有从中国乡村出发。
我是地道的乡村人,二十年求学异地,却始终最敏感童年、少年时期的乡村经验。尤其近几年回乡省亲,对乡村变迁的感受,不亚于一场地震带来的心灵冲击。
中国社会的本质,近代以来实质上仍是乡村社会。然而,近二十年来的剧烈变革,技术与制度的划时代影响,已经彻底打破了一个乡村人的想象,甚至是以毁灭乡村记忆的方式改造着中国社会。其中的典型个案,就是对传统乡村共同体的毁灭。
所以我说,读到志勤的论题,作为一个乡村人,你就会呆立,苦闷,转而求助于她的研究了。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何种程度上去理解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其实依赖于中国民俗学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中国乡村社会展开了有价值的影响研究。
乡村共同体作为一个被独立打开的学术领域,无论在田野方面,还是在文献方面,都可以成为中国民俗学大显身手、以证身价的好去处。
我们其实已在这个相关领域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多的成绩,当然以社会学家费老为代表了。大量的民俗学成果在这个相关值域的讨论,主要是宏观的抽象的论述,或者微观的具象的记录。尽管也多用力于变迁的观察与思考,却很少有深入的从一个角度去剖析变迁的民俗主体------乡村共同体的变迁因素。我算是领了志勤一个很大的人情,没有她的专论,我不会反思到自己对中国民俗学如此的麻木的认识,可能要在很晚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乡村人,原来当代社会变迁带给我的,不是发达的文明享受,而是一个无法返回的家。
由此,我开始明确,中国民俗学要想摆脱近亲学科的压制格局,要想从纯粹的外援理论的假境中独创些什么好东东,可能我们必须从中国乡村出发。当然,现在的中国乡村已是一个被破坏的被变革的被洗礼的新乡村了,然而这个乡村的核心,即乡村共同体,却是我们可以去接近或重塑中国乡村的非常可靠的支点。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我又想起自己的乡村了,就这一点而言,我可以为志勤提供一些实在的材料,因为她毕竟是异文化的观察者。
我的乡村在龙船调的故乡----湖北利川,真正的大山深处的小乡村。
三十年前,乡村共同体的内在逻辑是亲缘与地缘,以及相关的财产关系。这个古老的中国乡村,人情的意义成为乡村共同体的绝对原则。一个黄姓的村长,德高望重,尽管地主出身,却依旧是一言九鼎,这种代表乡村共同体的权威,常常在邻里纠纷时得到立竿见影的表达。于是,这个小乡村的共同体,就在民风淳朴、情深意浓的世界中延续下来,直到我的少年时代结束。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近五年的回乡感受,已经远远的与自己隔膜了。
乡情淡漠,亲情虚无,乡村共同体被分化和瓦解。
就自己并非研究的感受而言,这一分化与瓦解主要表现为:
一是亲族、亲友关系的淡化与瓦解。
二是地缘关系的淡化与消解。
三是乡村民众与乡村管理者的分化与瓦解。
由此可见,乡村共同体的基本要素:人情、空间、制度,都被彻底分化和瓦解。
那么现在是否还存在某种共同体的新形态呢?
事实上,变迁格局中的中国乡村已经在重建新的共同体了,只是我们这种传统情怀不适应罢了。
就我的了解,这些新形态主要有:
一是小圈子亲友关系的重建与强化。
二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实质性重建。
三是乡村资源开发环节中的利益交易关系的重建。
比较而论,这些新形态的乡村共同体已经成为局部共同体,而且人情意义已被压制和边缘化。
这就成为一个民俗学范畴的问题:
作为人情意义深厚的民俗生活,在当下的乡村共同体中能否被认可、被延续、被继承?
民俗的消解,是否成为传统的整体乡村共同体消解的一个必然结果呢?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人情这个概念,  是生活世界的基本概念,  也即民俗学范畴的基本概念。与社会学和人类学相比,  人情主要在民俗生活中成为人生意义与社会评价系统。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年会走读系列之七:  月霞君论节庆短信

如果说当下节庆最广泛最强大的礼俗联系方式存在的话, 非节庆短信莫属!
敏锐而较全面的讨论节庆短信习俗,  可谓新民俗之前沿思考!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2-8-2 15:29 编辑 ]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节庆短信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当代节庆习俗的核心要素,  而且其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入性已经独步全世界!
如此关键的新民俗,  前后上下的条分缕析,岂不快哉!

不过,我们面对如此汹涌而新奇的节庆短信,一时间要找到恰当的研究方法,却难上加难。
目前的研究而言,大略有以下几种研究路数:
1  传播学方法
   注重节庆短信的传播功能,考量其传播媒介,运用相关的传播学理论,尤其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理论,将节知短信的传播与影响予以特别强调;
2  文化研究方法
   注重节庆短信的文化机制及其文化意义,运用相关的文化研究方法,尤其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将节庆短信所蕴涵的权力、资本为基础的新型交往关系作为讨论中心,质疑其礼俗功能,对其构成的虚拟性社会张力提出批判;
3  民俗学方法
   注重节庆短信所承载的民俗价值及其创新意义,运用相关的民俗学研究方法,尤其是特纳庆典理论,将节庆短信纳入到整体节庆中来考量其新时代的变迁与传承,重新解读庆典的意义,为节庆短信寻找进入节庆礼俗的合法依据。

综述,几种研究方法都直接面对无以数计的节庆短信来讨论其功能与意义,都抵达了节庆短信一定的民俗与文化边界,然而,同时又都只是片面切近,未能从整体上、深度上去烛照节庆短信的新的内涵。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2-8-2 15:43 编辑 ]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