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争鸣】《中县干部》是否有悖学术伦理?

终于有人说话了。
学术的归学术,传媒的归传媒。
学术应该是一个藏在深闺的良家妇女,传媒则是站街的婊子(话说,这里面不含价值判断,因为婊子也是社会需要的)。
学术如果自愿跟传媒混一块,那就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不过,眼下学术界,这种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双栖人物好像越来越多了。。。。。。

TOP

你知道我说的是大众传媒。。。。
而且我说的是自愿跟传媒搅合的。。。

TOP

再说一句,俺没有侮辱性工作者的意思。
但立牌坊,还是当婊子,则是你自己的选择。
既然选择了,就得守住本分。
立牌坊没钱挣,当婊子来钱快。
求仁得仁,没必要怨天尤人。
立牌坊要耐得住寂寞,当婊子要任劳任怨。
岗位不同,都是革命的需要。
无耻的是那种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或者是立了牌坊还要像婊子那样满大街招摇的主。

TOP

正方Vs反方:

  一、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学研究生,我觉得中国的社会现实确实有他的问题,需要有人来揭露,社会学也应该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和意义。我本人的研究方向是边缘群体的抗逆力培育,我也自认为是有价值取向的人。

  ——但是学术研究一定要有原则底线:

  第一,研究对象必须知情同意,不仅包括对论文本身的知情同意,也包括冯军旗对论文的后续使用如在主流媒体上发表的知情同意;

  ——每一个社会学的研究生都知道做研究需要对象填写知情同意书,请问冯军旗在访谈县乡干部的时候拿出知情同意书了吗?上面有没有写明:“本次研究结果仅供毕业论文使用”,有没有向研究对象说明可以拿到媒体上发表?

  第二,研究结果的发表必须以不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活为原则。

  作为一篇单纯的博士论文,有郑也夫教授这样的大牛把关,冯军旗的论文没什么问题,但是拿出来在媒体上发布就有问题了。

  ——影响到中县干部们的生活那是必然的。有人说中县干部作恶多端,影响是应该的,这真的是警察和记者的职责,不是学术研究的职责,更是学术研究的大忌。

  第三,学术研究必须以不影响后来者的研究为原则。

  ——都像冯军旗这样,研究出结果之后找媒体发表,打假揭黑,以后官员怎么接待挂职的博士?哪个还敢讲真话?

  中国目前不是现代化国家,主要反映在由于生产力方式的落后,社会专业化程度和欧美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一般百姓往往会从各人好恶作为唯一的价值判断。比如从自身对社会腐败的厌恶就对任何反映腐败的新闻叫好。

  我觉得大众百姓,平日里受尽委屈,看到这样的文章出来,叫好完全可以理解。

  精英们没有受过专业的社会学训练,不懂得学术伦理,为以小恶制大恶叫好,也可以理解。

  但是冯军旗本人作为社会学博士,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因此我在此重申支持他违反学术伦理的观点。

  再重申一次,他的论文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拿到媒体炒作的这一过程。

  二、回斯文汉——以下来自转帖:

  按照剑桥大学麦克法兰教授引用康德对伦理的定义,道德就是不能把别人当工具使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这个原则就是要允许被采访人了解采访的  目的,并同意采访。北大冯博士在研究中确实有在被采访人对采访目的不知情的情况下把那些当地干部当成了实验品的嫌疑。这种做法可能是基于冯博士的远见卓识,也可能对社会了  解地方官场提供了其他方式难以获得的资料,但是这样做的巨大风险就是把学术界和政界摆在了互相猜疑的地位上。可以预见,将来任何学术界挂职人员将很难听到同事的真话了,他  们挂职的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这种对信任的滥用是西方成熟社会“专业精神”所不容的。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斯文汉帖:

  但是他把论文拿到南方周末拿到中青报上发,对中县干部们影响会有多大?有人说他是揭黑打恶,那是记者的责任,不是学术研究的道理,学术研究能和新闻调查一样吗?

  学术研究不可以公开?其成果不可以拿到媒体发表?

  你当学术研究是搞鬼?

  而学术研究成果等于新闻调查是你的强加呀!

  《中县干部》曝光了真实,但你怕揭丑,就是伦理?

  三/读者们了解社会学研究的伦理吗?知道要知情同意吗?知道学术研究的底线是不影响访谈对象吗?冯军旗的论文本身问题不大,但是他把论文拿到南方周末拿到中青报上发,对中县干部们影响会有多大?有人说他是揭黑打恶,那是记者的责任,不是学术研究的道理,学术研究能和新闻调查一样吗?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TOP

哈哈,费孝通老也躺着中枪了,不过,他老人家反正再也起不来了。
而且人家费老确实是躺在大会堂里中枪的,没资格进大会堂的温柔老师伤不起啊!!!
费的《江村调查》研究的是自己的家乡,乡亲们人人都认识他,乡亲们尽管不知道他写了文章拿去作什么,但是他们至少信任他不会在文章里把他们当成坏典型。
一个人在自己的家乡如何”卧底“???

TOP

不过,要卧底,确实是要先学学民俗学的,那样才能入地随俗,混进人堆,不至于被安全部一眼就认出来啊。
建议设立一门”卧槽民俗学“。

TOP

补充一句:俺说学者不应该跟传媒搅在一起,并不意味着学者也不可以给传媒写文章,或者就一些公共话题跟在传媒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很多很好的学者,同时也是很优秀的专栏作家。
学者和作者,不妨一身而兼任,但是,在对传媒说话时,要记住你的身份,要讲学术伦理,说话要有依据,要实事求是,要为你自己的话负责任,不能传媒喜欢什么就顺杆子上,哗众取宠,信口开河,或者被传媒当枪使。

TOP

引用:
原帖由 山间野人 于 2011-11-6 18:58 发表


读不通,应该是“并不意味着学者不可以给媒体写文章吧”?
哈哈,惭愧,改过来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林中路 于 2011-11-6 19:57 发表
揭露罪恶就是最大的伦理
以恶制恶,只能放大罪恶。
以南方报系为主的宪政派曾经极力主张“程序正义”,程序正义的要义之一,就是不能为了正义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不讲程序。
但是,到了冯博士这件事上,他们好像完全把程序正义撇到脑后了。

林中路是读过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在康德看来,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将别人当成手段,是最大的不道德。
将别人当成目的,不尊重别人的权利,是世间一切恶的源头。

当我们痛恨强权肆意侵犯公民的知情权、隐私权时,我们所恐惧的正是也许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强权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和牺牲品。
对于“中县”的官员及其亲属而言,冯博士已经扮演了强权的角色。
如果我们允许学者“卧底”,那就等于允许克格勃、中情局窃听人们的电话、监视别人的行动。
在此意义上,他作的恶并不比“中县”那些官员小。那些官员可能伤害过其治下的百姓。但是,冯博士造成的伤害,并不比他们小,他不仅伤害了很多人,更重要的是,他破坏了基本的伦理。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11-6 20:26 发表
好看。有蜜三刀下去,就有甜血喷出来。
应该是蜜三刀下去,就有三张口张开来。。。

TOP

吸血鬼都上了

TOP

这件事其实也体现了康德所说的认知的限度,认知的限度也就是学术的限度,学术伦理的公开性、客观性、平等性就是这种限度的体现,康德之所以要给知识划界,目的之一要限制科学和学术对道德的侵害。冯用“化妆”卧底的方式,试图超越认识的限度,(同时,他也滥用了他“北京来的”这种地位赋予他的权力,让中县官员就范),也许他更真实地揭露了中县官场的内幕,认识了那个一直隐藏着的“物自体”,但他却伤害了道德。
康德确实是无法超越的。。。

TOP

学术的限度与学者的狂妄:无论作什么职业,你都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你不可以做的,木匠不能揽瓦匠的活儿,瓦匠也不能揽木匠的活儿,木匠瓦匠都知道的事情,饱读诗书的学者却常常忘记,有些学者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肆无忌惮。。。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11-6 21:08 发表

所谓“卧底”,只是媒体炒作用词,不能用这个来指责冯博士。
冯博士是社会学博士,这个身份应该是一早就亮给中县了的,不可能假冒了其他身份。
在我们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不能以媒体的一句“卧底”来构成冯博士 ...
冯博士当然不会说自己的是卧底,问题的关键是:他是否亮明了自己的身份,他是否告知了对方,他是来调查的,将来会把他们的事情写进文章,公之于众,他们所说的一切,都将被作为“呈堂证供”?
如果他没有告知对方,他就已经将人家作为手段了,就已经利用了人家。。。
当然,如果他告知了,他的论文也就写不成了。
这正是学术的限度之所在。

TOP

引用: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1-11-6 22:07 发表
由此我想到李慰祖先生的四大门研究,李世瑜的秘密宗教研究,貌似都有不合学术伦理之处啊。比如李慰祖先生常常装作是看病的,去调查那些香头,李世瑜常常装作是教友,深入教门搜集材料。
这里面确实存在着道德的困境。 对于”地下社会“、”非法团体“之类,你不卧底,就无法研究,但你一旦”卧底“,不告知你的身份和目的,就把人当成了手段,就陷自身于不义了,即使你的对象是”非法团体“。
因为所谓”非法“,也许可能仅仅是主流的偏见,比如同性恋团体。我不知道当初王小波和李银河调查同性恋团体是否也”卧底“,但至少,他们没有将人家视为非法,而是用同情的态度对待其对象,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所以,学者本人的态度也很重要。
我相信,像《中县》这样的研究,并非绝无仅有,如果这种研究成果只是在学术圈内流传,也许并无大碍,也不至于给当事人带来伤害。问题恰恰是《中县》的作者把这事捅到了大众传媒上,如此一来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研究对象带来困扰(在这个讯息发达的时代,匿名,也只是掩耳盗铃而已)。这无疑于将当事人送上公众的审判台,而他们自己却没有机会自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