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争鸣】《中县干部》是否有悖学术伦理?

引用:
原帖由 蜜三刀 于 2011-11-6 17:24 发表
立牌坊要耐得住即墨,当婊子要任劳任 ...
其实想一下,做婊子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太寂寞。所以我们要理解婊子。

其实更可恨的是那些想做婊子而不得的人,拿着学者教授的工资,每天处心积虑想出名想炒作自己~~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引用:
原帖由 山间野人 于 2011-11-6 18:58 发表


读不通,应该是“并不意味着学者不可以给媒体写文章吧”?
哈哈,惭愧,改过来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蜜三刀 于 2011-11-6 18:44 发表
建议设立一门”卧槽民俗学“。
在这方面那谁谁似乎才是真正的高手,不仅会潜伏,还会“做实验”。曾经是不是传了这么一个桥段:某人为了搞清楚故事的在口头传播中的变异,在他离开村子的时候,专门给一个村民讲了一个故事然后让村民再去跟村民们讲,等他下次去的时候试验结果已经成熟,直接捡就行了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强调学术伦理是对的,但这个度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把握的。《中县干部》这篇博士论文只是走到了极端,太明显了,因为以前没有学者这么明目张胆的干过。

但回头想想我们人类学民俗学的调查,所谓的参与观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生活,这个“同”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年大家一致讨论学者身份在田野伦理中的问题,似乎也没有什么统一的结论,了不起大家认为学者所持的身份影响到了我们的调查,影响到了我们材料的获得,特别是在口头访谈中;而且,人类学所提倡跟踪,提倡无数次的回访,但回访之后我们居然发现一个村落的权力叙事居然会因为我们学者的介入而产生变化,因为我们作为客观身份介入村落关系的时候,其实我们也被作为了一种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或话语资本在操作在使用,一个村落中跟我们调查联系紧密的总是只有一部分人,即使我们自我感觉“参与”的很好,融入的很好,也终究不可能做到田野作业的完全客观,所谓的“第一手材料”就那么干净,那么一尘不染,那么真实可靠?由此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值得推敲?“参与观察”的合法性是否值得怀疑?

所以回头一想,社会科学的学术伦理看似边界清晰,但实际上是十分模糊的。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消夏湾人:为《中县干部》辩护
----学术伦理和学术创新应符合中国国情

不少学者,尤其是在国外受过一点科班训练的,特别喜欢高举学术中立的大旗。乍一看正义凛然,实则挟洋自重,迂腐不化,更有借学术伦理扼杀学术自由之嫌。好的学者,无论是为政府/执政党出谋划策,还是为底层鼓与呼,无论是执教海外,还是在中国完成的学术训练,都同样值得尊重。迂腐的思想和投机的行为,虽然包裹在堂皇的学术论理之下,也是一戳就穿。今天消夏湾气候宜人,消夏湾人来个举手之劳。

  如果这位旅美学者真的熟悉西方学界的运作,那么他/她应该明白,西方学者(尤其是社会科学家)对这种嘴巴上说得漂亮的学术伦理是如何评价和执行的了。

  第一,西方的学术伦理主要是为了保证研究的诚实性(反抄袭)和防范研究可能给相关者(比如:受试者,访谈对象)与公共利益带来的损害。程海华对《中县干部》的指责属于后者。这类伦理主要是针对会给受试者造成直接伤害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实验。因为这类试验往往由政府或大公司支持,其实验会对受试者造成直接影响,或对人类现有的伦理价值观造成直接挑战(如:人兽杂交)。所以,在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这些社会科学领域,很少存在这种直接伤害的可能性。

  第二,在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领域,出于对访谈对象隐私的保护,发表的研究成果会隐去访谈对象的个人信息。《中县干部》完全是按照这个标准落实的。事实上,这也不必提高到什么美国高校学术论理的高度。任何一个有正常思维和正常品德的人,为了给访谈对象避免麻烦,都会这么做,不需要受过什么美国学术伦理的指导。

  第三,上面讲完了明规则,下面来讲讲潜规则。为什么程海华高举的学术伦理大旗是“美帝国主义纸老虎”呢?因为他只用明面上的规则来教导国人,而不告诉大家桌子下面的规则。比如说,美国的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可能确实比中国受到更多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制约,但这不是美国人学术伦理标准高。这要从美国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上解释。美国是世界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大本营。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许多研究已经发展到极其技术化(平庸化)的阶段,动辄进行大型、中型的抽样调查,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由于这些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大公司或基金会,那么这就涉及到占用大量公共资源时,必须接受公共审查的问题。所以,伦理委员会就起到了一个内部审查的机制。更重要的是,这种伦理审查不仅是为了保护访谈对象的隐私,更是为了研究的公信力。确切地说,如果你没有这个形式上的审查,研究可能根本无法展开。在欧美这样的现代社会,不是在中国的偏远农村,村长帮你说一下,大家就愿意接受你的调查了。访谈对象和你非亲非故,也没有义务,为什么要信任你,替你的研究填写调查问卷呢?我怎么知道你搜集我的这些收入、家庭情况的信息去干什么?所以,保护隐私,受到伦理委员会监督,其实是便于这类研究的展开。否则,美国主流的抽样调查和定量研究在今天是很难开展的。

  第四,不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研究,这个伦理审查在多数西方学者眼里从来不是什么道德标准,不过是个繁琐的形式而已。对那些占用大量公共资源的抽样调查,它的审查可能会严格一些。所以,定量学者们对此怨声载道。对于《中县调查》这种纯粹用人类学的方法,靠和访谈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再进行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来搜集资料的博士论文而言,许多学校根本连审都不审,大家买张飞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直接去调查就是了。

  第五,回到学术的技术化/平庸化上,其实现在美国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很多研究已经不出思想了,大家都在比技术,具体来说,就是比数学和计算机。讽刺的是,真正优秀的理科人才都去读物理、生物、计算机了,所以这个比赛类似于矮子里面挑高个,能出什么成果,大家一看就明白了。“美帝”有钱,它烧得起,可是这个传统到了中国就悲剧了。贫困儿童还在吃咸菜,农民工子女还没有学上,非一流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还申不到助学贷款,青年教师一个月才三、四千工资养家糊口,好,您这美国学术高标准、高伦理就来了。砸个百八十万,来个抽样调查,搜集一堆数据,拿到电脑前输入数据,输出结果,最后告诉你类似“中产阶级比工人、农民对美国文化更有好感”这类的研究成果。这学术标准高不高?高啊,咱这是科学数据,有代表性。这学术伦理高不高呢?高啊,咱按美国标准,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

  中国到底需要这样高标准、高伦理的“与国际接轨”的学术研究呢,还是《中县干部》这样经过踏实的调查、细致的分析、敢于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学术成果呢?这个选择的权利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TOP

引用:
原帖由 蜜三刀 于 2011-11-6 17:24 发表

立牌坊要耐得住即墨,当婊子要任劳任 ...
得住即墨?

寂寞无解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kittyball 于 2011-11-6 18:22 发表
我们知道,就热点事件发表意见,很容易吸引眼球,可以为自己谋取资本。有些人究竟是因为自己水平太臭吐不出象牙还是其实是为反对而反对、哗众取宠,大概只有他本人清楚了。
看了这么多人的回帖跟帖,其实相信我们都是在严肃的对待这个问题。但不能否定的是《中县干部》所引起的讨论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事件”,而我们引用的这些材料,他们有的支持,有点反对,有的批评,有点辩护,有的泼冷水,有的打酱油……

这些人都在“发表意见”,这些人都在“吸引我们的眼球”,这些人都在“为自己谋取资本”。

这些人“究竟是因为自己水平太臭吐不出象牙还是其实是为反对而反对、哗众取宠,大概只有他本人清楚了。”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揭露罪恶就是最大的伦理

TOP

搞研究的时候有点记者的良知吧,我们的学者们;造出这些话题不过暴露了某些人在刻意地混淆是非。
我把《中县干部》当新闻调查看,不行吗?

TOP

回复 24# 的帖子

肯定不行!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请问, 为什么不行?

TOP

这个事似乎回不到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的范畴

《中县干部》到底是不是“揭露”了,我认为只是一个“客观”的描述,或者说作者可能从选题开始也就是一个描述(当然没有看到全文)。
另外,大众媒介发表“学术著作”根本就是很正常的,作者是不是主动要求发表在大众传媒上也不得可知。有关汪晖的那篇文章最早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不见众人,还是《南周》发表后引起广泛的关注。

TOP

回复 26# 的帖子

请你先告诉我什么叫“混淆是非”,在学术上,何为是,何为非?

新闻调查为谁调查?

不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来看待学术讨论~~~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不要道德制高点,难道用非道德的制高点来讨论学术吗

TOP

“不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来看来学术讨论~~~”这个立场本身就需要“道德”论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