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网络直播】中国民俗学会2011年年会 第一会议小组直播报道(2011.10.29 下午)

【网络直播】中国民俗学会2011年年会 第一会议小组直播报道(2011.10.29 下午)

第一组  地点:国际会议中心一号会议室(一楼)

上半场  14:00-15:40    主持人:吕书宝   评议人:刘宗迪

发言人:

黄  涛    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

        端午节在战国时代初步形成,源于古人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是当时节俗传承的足够动力。魏晋时期原始信仰比以前淡化了,端午节传承的原初动力也消弱了,这时人们加入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端午习俗,为端午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但是由于端午节习俗不重视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在契合儒家文化方面不很显著,因而在魏晋以后的儒教时代出现了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到现代社会,端午习俗面临传承危机。但经研究可见到,端午习俗包含着适合现代文化的丰富要素,可以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调适、更新。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背景下,它更有了复兴的契机和动力。
        黄老师发言时将其文章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端午节在历史早期的形成根源与传承动力。他认为若要讨论端午,则必须要从其起源谈起,讨论一个节日的传承与保护问题,首先要对这个节日的本真性文化内涵有正确的认识。黄老师对端午的几种不同的起源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他对端午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简要回顾,认为早期端午节的起源和传承动力在于当时人们的巫术、数字、禁忌、五行、阴阳等信仰。因此,既然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人容易发生灾祸或感染瘟疫,就需要举行仪式或采取信仰中有效的习俗活动来避邪禳灾。由此可知端午节早期的主题是驱邪避疫、适应自然,基于远古民众虔诚的原始信仰、巫术观念等。早期这些相关的信仰就是端午习俗的传承动力。
        第二个层次为:黄老师讨论了端午节自魏晋以来的传承衰弱趋势及其原因。其中讨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饮雄黄酒习俗、龙舟竞渡习俗。黄老师认为,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传说使端午节的主题发生一些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节日生命力。但是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的后期加入主题即家庭团聚、孝亲敬祖等相比,端午节的后期加入主题和民俗活动切合儒家伦理的内容并不很显著,也不能获得民间社会的强烈认同,所以在封建社会就不能得到来自儒家文化的足够强大的传承动力,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其传承动力逐渐衰弱的态势。
        第三个层次为:端午节的当代传承状况。端午节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到魏晋时期定型,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演变,到今天还是我国的大型节日。但是它从中古以后在传承中就面临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到今天尽管还位列四大传统节日,而实有显著的传承危机。在当代社会,由于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信仰、宗族习俗受到抑制,端午节的传承危机更加凸显。其中,他将陈家港镇的端午节习俗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记述:一是节前准备;二是节中行事。
        第四个层次为:端午节的当代重建与复兴。对此,黄老师提出了四点,(一)端午节的本真性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的调适、更新与生长;(二)大力开展以龙舟竞渡为代表的公共节庆活动;(三)宣扬推广有历史渊源的端午纪念物;(四)开展地方特色的端午节庆活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发言人顺序与名单如下:

黄  涛    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
陈志勤    节庆活动创造与地方文化展示——以安昌腊月风情节为例
高  伟    浅谈传统节日当代新变的原因——以小口村渔民春节习俗为例
廖  维    节日时间特性探微
耿瑞芹    中•韩传统节日的节庆化新变比较
彭佳琪    政府介入对传统节庆文化的影响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接下来是陈志勤老师的发言,心里依旧欣赏其上午在翻译,真是自愧不如啊,下面就写她的发言内容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文章名称:《节庆活动创造与地方文化展示——以安昌腊月风情节为例》
她的文章主要以绍兴的安昌腊月风情节为例,通过考察节庆活动再造与地方文化重构的关系,揭示从水乡文化转化为师爷文化的现状,以及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国家、地方、民间的互动。
她将其论文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演讲:
一、水乡文化的底蕴。在安昌镇的地图上被标示为“安昌河”的,当地人称为“街河”,连接这条街河的还有很多“溇” 通向附近村落,过去曾是乡村与城镇的生活和生产的纽带。所以,安昌有“蜈蚣百足,众水归一”的谚语,说的是街河的形状像蜈蚣,而溇就像蜈蚣的百足连接着街河。安昌的街河与溇所形成的人和水的关系,充分呈现了其所蕴含的水乡文化的特色。1940年的安昌市街图中,有溇20个,虽然从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间,由于工厂和道路建设被填埋的有半数以上,但关于这些溇的传说以及街河周围的信仰仍然传承于民间。
二、师爷文化的建构。位于镇中心的这条街河以及沿河的“三里长街”,现在已被开发成旅游区,为水乡旅游爱好者所熟知。安昌人饮用河水享受水乡的生活,又利用河水进行稻作生产。过去的安昌以一条街河开发农业和商业,以此成为江南有数的名镇大镇。现在的安昌又以一条街河开发观光旅游事业,以此成为闻名的江南水乡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在安昌的开发史上,过去和现在都离不开街河,离不开一个“水”字。
三、腊月风情节——国家、地方、民间的互动。现在的节庆活动对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绍兴来说,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内还专门设置了节会办公室,在对外宣传的资料中也有一些对节庆活动的介绍 ,如中国绍兴黄酒节、国际兰亭书法节、绍兴水城风情旅游节、祭禹大典、鲁迅文化艺术节、绍兴吼山桃花节、安昌古镇腊月风情节、鉴湖金秋旅游节、柯岩香林桂花节、诸暨五泄观瀑节、上虞葡萄节、中国领带越剧节、中国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新昌旅游节等,作为一个地方城镇的安昌古镇腊月风情节也是赫然在列的。
文章的最后,陈老师认为,从文章所论述的安昌腊月风情节这样的被仪式化的新的节庆活动来看,可以说并不是完全的一种对立关系,而是呈现了国家、地方、民间的新的互动关系。在腊月风情节这个载体中,国家的文化政策得到贯彻和渲染,地方的文化形象作得以重构和彰显,而民间的传统生活以此受到保存并得以进一步的资源化。虽然由政府主导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利用会带来诸多弊端,但在民俗主义现象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之下,其中所折射的国家、地方、民间的新的互动关系,对于我们认识新的文化现象或许会带来新的思路。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途中出现一点小问题,PPT无法打开,临时换用电脑,又换了投影仪插口。好事多磨啊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话说,端午节这个话题很热噢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老师们说的好快,想总结他们的发言,可真难啊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看,佳琪妹妹在紧张而焦急的等待着啊,回头附图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6:4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在插空之时,写下高伟老师的文章: 浅谈传统节日当代新变的原因——以小口村渔民春节习俗为例

农村传统节日的新变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历程相伴而生。变化过程中农民的主体人格、职业意识、习俗意识都发生了转变,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力的提高、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普及等因素。在这一系列变迁过程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结构的变异、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成为农村传统节日新变的主要原因。

高伟老师以小口村渔民春节习俗调查为例,探讨了农村传统节日当代新变的几个因素,她将因素介绍如下:

1、信息时代影响传统民俗事项的变化
2、市场经济和生产结构的变化影响传统民俗。
3、现在教育模式对传统民俗的影响。
4、新农村建设给传统民俗带来的变化。
5、经济结构改变给传统民俗带来的变化。
6、传统民俗过于繁琐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高伟老师认为,小口渔民俗传统文化的当代新变,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必然趋势。其中,具体时代的社会环境因素为这种变迁提供了动力和可能;而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为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必然的方向。小口村传统文化以及其现代性转变的研究,本身具有学术上的意义,并且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启示。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5:03 编辑 ]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随后是廖维老师的发言:    节日时间特性探微

廖老师在文中提到,在我国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以后,节日得到了彰显,传统的习俗得以传承。传统节日和商业节日频仍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迫切需要对节日的本质属性——时间性进行理论探讨,本文主要运用伽达默尔和巴赫金的节日理论观点,试从“充满性”、“重复性”和“未来性”三方面对节日的时间特性进行阐释和探索。文中只要探讨的问题是节日与平常日子有怎样的不同?作为节日最本质的属性——时间性是怎样的?
最后,廖老师说,节日对人类来讲,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对节日时间性的分析是我们对节日的时间本体的一种剖析和思考。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5:07 编辑 ]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下面又是端午噢,耿瑞芹的文章,与中韩端午有关,文章名称为   中•韩传统节日的节庆化新变比较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佳琪妹妹很谦虚啊,总说自己文章写的不好,这让俺们感觉压力好大啊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6:5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主持人发问咯,佳琪妹妹解释的很详细啊(关于发动机的问题以及车轮),主持人提议,大家可以适当提问。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5:30 编辑 ]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现在,温柔老师评议上半场咯,温柔老师也好谦虚噢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6:5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6位发言人中有5位的文章都是一个套路,除廖老师例外,这个对于整个论文都存在这种情况,并且即便在整个民俗学界都有这个套路,一般套路(基本范式)为:田野调查+理论植入。
温柔老师由他及己,说到了自己带领博士生、硕士生的经验和要求,关于做学问,有几种情况,如果他人做过了这个题目,最好别再做了。另一种情况是,别人做不了,只有自己能做,那就去做,这个才是做学问的较高级的学术研究。
提出了几个问题:
温柔老师和黄涛老师斗起来咯,说基本思路与其他文章差别不大,有些问题,有些基本文献并不可靠,“端午起源于战国时代”这个说法引起了温柔老师的反对,两方开始有争辩了。“端午节在魏晋以后衰落”,温柔老师认为,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节日最兴盛的时期,不可能是衰落,黄老师表示说,是转型期,并非衰落。

下面说到了廖老师的文章:
以往谈到时间观的文章不多,关于文章中的“充满性”使温柔老师非常咱头,“重复性”是时间的本质,“先有节日,后有时间”,而非“先有时间,后有节日”,节日比时间更根本。温柔老师对“未来性”也进行了阐发。节日是中国最让人难忘的日子,节日就是时间的刻度。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新鲜空气。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5:27 编辑 ]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