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诗词国度的文化遗产·2011教学版块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文化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庐山的名胜古迹还有: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观鄱阳湖日出的含鄱口,有3000多种植物的植物园、如五老并立的五老峰、抛珠溅玉的三叠泉瀑布,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天下第六泉的招隐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峰顶龙池水等等。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表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宋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   文人墨客对庐山抒情写意,浓墨重彩,使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家们对庐山进行科学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谛。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从而开创了第四纪冰川学说,又由此而引发中外学者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论争,从而演奏出一部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世纪交响曲……

TOP

回复 255# 的帖子关于泰山的事——人物故事之蒲松龄

   诗人写泰山,或豪迈雄奇,或清新隽永,构成一幅山水长卷。小说家与泰山,多涉鬼魅神仙,从干宝《搜神记》开此先例,后蔚成风气,编织出一个幻想的鬼神奇境。在这中间,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以“写鬼写妖入骨三分”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力量,使其作品成为泰山小说中的明珠美玉,成为这个鬼神世界中最有光彩的篇章。
   由于地缘接近,也由于泰山的号召力,蒲松龄曾多次到泰山。《聊斋志异》中有关泰山的作品有26篇,约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五。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类:【见附件
   
   蒲松龄的泰山小说异彩纷呈,堪称一篇一境界,一事一精神,故事、人物绝无雷同。清代评论家冯镇峦称之为“诸法皆有”,“各极变化”(《读聊斋杂说》)。同是写官员,有张橛子的刚直倔强,范溥的委婉曲致,宋国英的贪狠暴戾,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同是写狐女,胡四姐艳丽柔顺,长亭通礼晓义,云翠仙聪慧机警,如描如画,飘然欲出。
   蒲松龄曾多次登临泰山,除小说外,还有一批赞颂泰山的诗、文、赋等作品。艺术水准比其泰山小说毫不逊色,是一位诸体皆精的作家。据路大荒整理的薄氏诗文系年,蒲氏到泰山有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四十五年(1706)两次。第一次登岱年仅三十四岁。正是志干云霄、拾青紫如草芥之时,因而泰山景致在他眼中是那么清奇瑰丽。

       泰山古松是历代文化吟咏的对象。蒲氏在阅历深厚,狐愤愈烈之际,创造了一个久经风霜,而又清标独耸,特立不移的古松形象,这就是著名的《秦松赋》。他在赋中继承了汉赋的铺张扬厉,寄情抒怀传统。他写秦松之古:“当必瑶池之花数谢,蓬莱之水三清,始得此苍柯森落,古鬣蓬蓬,直枝百尺,斜影千层,霞侵纹起,日照班生,貌与古而并古,色比黛而同青”。写奉松之坚挺:“迨夫南雁去,朔风威,坚冰合,冷霰霏,锦残芳歇,蕙折兰摧……尔乃清标独耸。大盖孤垂,意挺挺而自若,似无喜而无悲”。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排场何其奢华:“当夫翠华遥临。朱弦乍至,万骑云屯,千乘鼎沸,玉勒光天,金鞍耀地,冠盖旗旌,弥漫无际”有多少人乘机趋附:“喜动天颜,恩承上意,赐爵受官,恩奢宠异”,转眼之间“皆草腐烟消,香埋珠碎”,只有秦松依然存昂藏之瘦骨,亘古今而不坠”。最后梦见秦松化为一伟男子前来相告:“秦虽以我为大夫,我未尝为秦大夫也。为鲁连之乡党,近田横之门人,高人烈士,义不帝秦。秦皇何君?而我为其臣!”通篇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一种大义凛然的傲骨,也是他自己人格精神的写照。

   【蒲松龄对泰山的专注之情,通过他神奇的笔触,写成一篇篇华美的小说,描出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在他的小说和诗文中,没有什么地方比泰山享有更多的篇章。在泰山历代小说中,没有谁能达到蒲松龄这样的艺术高度和如此数量。泰山将永远享有蒲松龄创造的文学珍品,《聊斋志异》的艺术魅力也会同泰山一样千古永存。】


[ 本帖最后由 流水今日 于 2011-10-18 20:4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的宗教文化
  在祖国的大地上,一说起四大佛教名山,几乎妇孺皆知,而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宗教文化则更引人入胜。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释道两教从互争雄长走向携手共勉;在这座缥缈的仙山中,移植来了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四颗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它们在庐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把庐山变成了宗教的荟萃地,神灵的伊甸园,宗教文化在庐山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是极为显著的。   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一:东林寺
  谈起了庐山的宗教文化,引人注目的佛教场所当数庐山东林寺,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慧远兴建,该寺曾为全国八大道场之一,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第二中心,寺中现有“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珍贵文物。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学者,诸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黄庭坚、岳飞、陆游、康有为等相继来过东林寺,并在此留下了许多宝贵墨迹和诗篇,堪称江西佛教丛林之冠。使得佛教在庐山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时期。
二:西林寺
  坐落于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76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初是沙门竺昙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到晋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为之立庙,命名为西林寺。自晋至唐一直鼎盛,元为兵焚,明修又毁,此后长期不复。现寺,近年重修,庙宇宏敞,佛像高大,规模不亚当初,别致庄严。庙中,原有一幅墙壁,苏轼来游,看到壁前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索笔《题西林壁》,传为千古佳诗。其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极具哲理。正当佛教在庐山蓬勃兴盛的时候,南朝名道陆修静也来庐山开辟道场,庐山道教由此而迅速发展。同时也开始了佛、道两家在庐山共争共荣的局面。说起庐山道教的福地洞天,当数庐山仙人洞,其实庐山仙人洞只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逐渐形成的天然洞窟,这里不仅是历来最为游人喜爱的胜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祀吕洞宾,将此洞窟更名为仙人洞。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两旁有两副对联:“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灵异,岳阳三醉神仙”,洞旁苍色的山岩下,依山临壑建有一栋斗拱彩绘,飞檐凌空的殿阁,名老君殿,殿为歇山式单层建筑,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而又轻巧,内供太上老君 李聃骑牛雕像。庐山历史上有寺庙360所,道观200余处,使得庐山成为南方的宗教中心。在释、道两教在庐山争雄之际,随着1858年九江被强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入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为外国传教士进入九江打开了方便之门。美以、美会、圣公会都属基督教教派,来华始自19世纪初叶,登临庐山牯岭则在1886年,始作俑者是一位来自英国肯特郡的传教士李德立。1886年刚到中国,时住汉口的李德立听闻驻汉口的宗教团体涉足庐山,以金钱和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霸占庐山长冲一带,开始了开辟牯岭,传教布道的活动,1895年至1920年间,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势力一时甚嚣尘上,泛滥起来,庐山上仅教堂就有13座,教会派别16个。每年夏季,基督教传教士云集庐山,常达数百人。这些教会组织或举办讨论会,或开办培训班,或商议教会事宜,或传输宗教信义,或创立学校、医院和慈善机关,将宗教的触角延伸到庐山的每一个角落。当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势力开始经营牯岭的时候,天主教、东正教势力也接踵而至,闻风而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俄国东正教牧师尼娑盗买到庐山约之塔寺地产——芦林地区,后转租星洲地区,这样,沙俄东正教在星洲租借地区“建房一切布置”随意进行起来,据《庐山志》记载:“俄东正教堂历来侵占界外之地甚多”。东正教在庐山势力甚嚣一时,1917年俄国 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一再努力,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在1924年5月31日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自此,沙俄在华势力灰飞烟灭,庐山东正教势力消弭无形。法国传教士见英、俄宗教势力蜂拥上山,也迫不及待,加紧涉透,1914年9月,时任统领江西北境六府五教的樊体爱签订租约,在庐山强租土地,获得77亩新地,成为樊体爱为首的天主教在庐山扩张的巢穴,期间,天主教在山教会组织不少,有安息会、循道会、伦敦会、雅礼会等9个教派,他们以租借地为营地,以教堂为中心,与基督教、东正教势力互为呼应,广为活动,此时的庐山处处游荡着外国宗教势力的幽灵。与西方宗教势力称盛庐山不同的是,伊斯兰教悄然而来,默默无闻。1925年,少许穆斯林在庐山建起了唯一一座供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圣所——清真寺,力量弱小而单薄,在林立的教堂中黯然失色,毫不起眼,长期占据庐山的佛道两教也在西方宗教势力的冲击和排挤下,而失去了市场,日落西山,风光不再。物换星移,星斗变换,无论是经历过兴盛与衰败的佛道两教,还是近代介入庐山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而今都以崭新的姿态,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风格各异的宗教建筑,芸芸的宗教徒,袅袅的香火,清悦的梵音,构成了庐山神秘而具魅力的宗教世界,一山兼具六教,庐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道永远让人追溯的课题,从而受到海内外宗教人士的注目。

TOP

回复 257# 的帖子关于泰山的事(小结)

关于泰山的事(小结)   赵月
                                                  
    泰山是一座名山,不仅以其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色闻名,而且以其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被命名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的历史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它经过2000余年的积累与沉淀,无论是身为人主的帝王,还是命在朝廷的达官,无论是放浪山水的文人,还是云游四方的僧道,更甚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众生,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憧憬与希望,都在泰山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有所体现,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部缩影。泰山的传说与故事,就是这个“缩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已初步将关于泰山的事分为泰山传说及名人(文人)故事:
    一.泰山传说:收录了盘古开天东岳为首、“有眼不识泰山”、碧霞元君的来历、岱宗坊、岱庙天祝殿前的孤忠柏、探海石的传说、女婿称老丈人为岳父泰山的由来、岱庙里的东斜碑、岱庙里的碑刻珍品李斯碑、天贶殿比北京的金銮殿矮三砖、王母池与吕祖洞、何首乌等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体现了泰山这一“天下第一山”在中华民族的不可撼动的地位。无怪乎“泰山传说”在2010年5月18日入选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
   二.人物故事:收录了历代帝王在泰山的封禅事宜,孔子在泰山的故事,司马迁与泰山,以前期收集相关的诗人(如杜甫,李白,苏轼,辛弃疾)在泰山的创作背景,顾炎武,蒲松龄等。这些著名历史人物在泰山的活动反映了泰山对历代帝王政客或文人的吸引,泰山成为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丰碑。
[b]【泰山不只是一座山,在华夏儿女心中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不管是传说还是人物事迹都生动的谱写着伟大民族的精神赞歌。】size]


[ 本帖最后由 流水今日 于 2011-10-18 20:34 编辑 ]

TOP

回复 72# 的帖子

各民族春节习俗,不错的!
◆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名人列表

慧远: 主持西林寺,传播佛法。
黄宗羲:隐居山中著书立说,为“髻(jì)山七隐”之一。自秦汉至清末,与庐山相关的知名人物非常多,他们有的隐居于山中,独处田园生活,如陶渊明、黄宗羲;有的在山麓兴学助教、著书立说,如周敦颐、朱熹;有的在山中道观、庙宇修道、讲经,传播宗教,如慧远、陆修静。及至中国近、现代,又有大批政治人物和西方人来到山上,引发了对庐山乃至中国有深远影响的一系列事件,如李德立、蒋介石、毛泽东。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相传于公元前210年登紫晓峰。
司马迁:公元前126年,将“庐山”名称写入《史记》。
汉武帝:相传公元前106年南巡时登上霄峰。
王羲之:340年,建成山上最早的寺院—归宗寺。
陶渊明:367年,建西林寺。
慧远:381年,建泉精舍并主持西林寺佛事。
陆修静:467年,住太虚观主理庐山道教。

唐代至明代
禅宗四祖:618年,游山。
李腾空:731年,上山学道,兴建西林塔。
李白:756年,赋诗香炉峰景色“飞流直下三千尺”。
道一:788年,上山修行,普传佛法。
李渤:795年,隐居山中读书,驯养白鹿,居白鹿洞。
白居易:817年,修草堂,于花径留诗“山寺桃花始盛开”。
升元:937年,于白鹿洞兴教垦田,创“庐山国学”。
范仲淹:1036年,游山。
欧阳修:1053年,游圆通寺结交佛教禅师。
王安石:1059年,游山。
刘涣:1070年,撰《庐山记》。
周敦颐:1072年,宿山麓莲花洞,建濂溪书院。
苏东坡:1084年,题诗“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1179年,游山,后扩建白鹿洞书院,兴理学教育。
戴师愈:1208年,撰13卷《庐山列传》。
洪武帝:1393年,封庐山为“岳”,齐“五岳”之位。
李梦阳:1511年,重治白鹿洞书院,重修陶渊明墓。
罗洪先:1565年,中状元后隐居山中。
黄宗羲:1660年,上山隐居,为“髻山七隐”之一。

清代至当代
毛德琦:1719年,撰15卷《庐山志》。
李德立:英国人,1895年强租牯岭地皮,建别墅、开山道。
刘少奇:1927年,于山中避难。
蒋介石:1937年,发表《对卢沟桥事件之表示》,中国开始全面抗战。
宋庆龄:1953年,将自己的别墅捐赠给国家。
毛泽东:1959年,主持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江泽民:1995年,上山考察。

来源于
1, 髻山七隐. 九江新闻. 2008-09-28 [2011-6-26查阅].
2, 宋庆龄捐献庐山私人别墅始末. 华夏经纬. 2011-06-14 [2011-06-23].
3.,李国强、王自立. 《历代名人与庐山》.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7210022996].

TOP

酒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要注重对酒业古遗址的保护酒业遗址的遗产保护,这应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施。这个系统工程包括考古勘探与发掘、制定和实施保护规划、现场展示、酿造科学史研究、技艺传承和创新发展几个层面。
【以五粮液为例】
           首先要做好的是考古勘探与发掘。酒业遗址的考古学发掘与研究,可以揭示出历史的真实遗迹,确定遗迹与遗物比较准确的年代,既为酒史研究提供可靠资料,也为保护工作提供规划基础。过去考古发掘出一些包括古酒窖池在内的酿造遗迹,为学术界和世人所瞩目,相信五粮液如能在考古方面有所作为,一定可以为宜宾乃至中国古代酒业发展史的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有了考古工作的前提,制定和实施古代酒业遗址的保护规划就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保护规划要注重拟定遗址本体的保护措施,也要考虑文物环境的保护问题。对于已知的古代窖池,五粮液集团过去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保护,保护成效也比较明显。不过五粮液古窖池周边正在被现代建筑所包围,邻近的建筑工程的震动也直接威胁着窖池,这是落实保护措施的难点所在。保护环境应当尽可能体现历史风貌,努力避免破坏性事件发生。新发现的遗址本体的保护要有选择,有重点,有主次,分级别保护。例如窖池可能会发现许多,应当选择在时空和技术上有代表性的窖池进行重点保护,要完善保护规划,建全保护机构,保证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有了考古发掘的成果,古代酒业遗址的现场展示,也就有了科学的前提。一个保护项目不仅只是作为一个旅游项目,还要有文化品位,要成为传承与传播古代优秀酒文化的窗口。系统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国家正在大力推行“指南针计划”,古代酒业与酒文化的展示,也应当可以纳入其中。古代酒业遗址的现场展示,一是要展示遗址的本体,还要展示酿酒工艺,要让观众对古代酿酒设备与传统技艺有准确直观的了解。展示是呈现真实历史的一个窗口,所以展示方案应当尽量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
        考古发掘也将会推进酿造史的科学研究。常言“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还需窖池老”,酒业界特别强调窖池与窖泥在酿酒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普遍认为那些百年老窖能大幅度提高酒中所含对人体有益物质的比例,有效降低酒精对人体的伤害,生产出健康安全的酒。据说五粮液所用古窖池从未间断发酵,窖池中积淀大量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这是了五粮液高贵品质的重要保证。应当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古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和窖泥技术开展科学研究,由考古所获资料对五粮液传统酿造技术做出科学总结。
        五粮液的窖池持续使用数百年,如何养护,如何提高产量与质量,一定积累有许多传统经验。古代窖池的建造、养护和窖泥的培护,都可以为现代酿造生产提供借鉴,这也是现代酒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古代技艺要传承,也要创新,这样才有发展。保护不能只是单纯的保护,还要探索发展的新路。在现代酒业机械化、标准化、工业化酿造发展趋势中,为数不多的酒厂还坚持着用传统的酿造技艺生产,如五粮液的各项操作仍然沿袭了古老的工艺,从分层起糟、续糟、蒸酒到黄泥封窖,都是坚持采用人工操作,保证了自己的传统特色,也保证了名酒的品质。我们还特别注意到,五粮液的古窖池并没有完全成为遗址,五粮液古窖池是在生产中得到保护,又是在保护中持续生产,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延续,看到了延续着的历史。作为著名的品牌,五粮液对酒文化的传承,已经和正在做出自己的努力。传统在继续,也要有创新有发展,名酒如何继承传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的腾飞,这会引发我们许多新思考。

TOP

回复 252# 的帖子

凡事认真地坚持下来总是不错的,老师的思路是在间接地引导我们写论文,真是用心良苦!

TOP

酒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
【以牛栏山的二锅头为例】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保护二锅头酒的高品质,在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上,“牛栏山人”始终矢志不渝,奋进不止。      坚持传统工艺,酿造原料是基础。为了确保传统二锅头酿造用粮的需求,他们专门建立了优质原料供应基地,严格制定了粮食的种植方法、施肥标准及储藏条件,以保证所用原料始终符合工艺标准的要求。      坚持传统工艺,酿造用水是关键。酿造牛栏山二锅头酒用的是潮白河的水,水质非常好。经国家权威部门测定,水质符合矿泉水的标准。为确保水质,配合政府对牛栏山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有力的保护。      坚持传统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根本保证。从2000年开始,牛栏山酒厂就组织专人寻访酿酒老工人、老技师,对他们谈话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建档收藏,并加以研究分析。同时,在民间收集有关牛栏山二锅头的老物件、老照片、传说故事、书画作品等。并组织了拜师会,新入厂的青年员工要拜经验丰富的酿酒老技师为师,学习烧酒技艺,采用师带徒的方法、通过老技师的口传心授确保传统技艺的代代传承。在此基础上,2002年在厂区内富顺成老烧锅原址上兴建了酒文化展馆,形象地展示了牛栏山二锅头传统酿造技艺的操作流程和酿酒文化。展馆已作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对市民开放。      同时,为了加大对牛栏山二锅头传统酿造技艺的保护力度,在2002年9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认定,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出口企业。2006年元月,“牛栏山”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今年,在市商务局、市文化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区级、市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传承老字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牛栏山酒厂认真制定并实施了科学的保护措施。      一是坚持走“继承、融合、创新、发展”老字号之路。使牛栏山二锅头传统酿造技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向市场价值的转化。      二是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保护机制。设立牛栏山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提高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待遇。成立以老烧酒技师为主体的牛栏山二锅头传统酿造技艺顾问小组,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确保传统技艺人才不缺失、不断档、后继有人。      三是在老烧锅旧址上复原一条传统的酿酒生产线。包括环境、设备、工具等内容,并将其建设成一座牛栏山二锅头文化园,对外开放。让广大消费者了解牛栏山传统酿造技艺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四是加强研发工作,建设一支研发队伍。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对牛栏山二锅头原菌种进行优选训化,使这一传统酿制工艺理论化、数据化、标准化,以便促其更好地传承、创新和发展。
        五  增强维权意识,加大对中国酒业特别是名酒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积极开拓和创造品牌 。                                                         

TOP

酒文化—五粮液

五粮液的科学文化价值
                       五粮液:践行科学发展观 引领中国白酒国际化
     中国白酒领军者五粮液以全面增长的大好局面,提前完成“十一五”利税目标,实现了“十一五”完美收官,并以出口量占全国白酒出口92%以上的骄人业绩撑起了中国白酒“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1.践行科学发展观力促企业发展全面提速
  “十一五”期间,五粮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抓历史发展机遇,在传承和探索中前行,在改革与创新中跨越,企业形象、品牌价值、经营业绩等各项指标稳步提升。
  在此期间,五粮液实现销售收入从156.65亿元增长到403.61亿元,利税从41.85亿元增长到111.55亿元,工业增加值从 60.05亿元增长到149.4亿元,牢牢占据了中国白酒产业的制高点。与此同时,五粮液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也逐年提升,2010年9月15日,“第16届(2010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100榜”结果在上海揭晓,五粮液以526.16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16次位居该榜单食品行业榜首。同时,其旗下的五粮春、五粮醇也分别以65.01亿元、48.02亿元的品牌价值位于第39位和第50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五粮液保持全面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积极推进思维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强化内部管理,推动品牌建设,优化市场服务。”
  五粮液告诉我们,酿造一瓶美酒,需要漫长时间的酝酿、繁复工艺的凝聚、众多心血的浇灌;造就一个白酒行业屹立不倒的王者,是千百年厚积薄发的结果。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时俱进的探索与创新,则是五粮液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长的重要保障。
  2010年,五粮液不仅大力推进营销升级,并成立了华东营销中心,深耕细作大华东区域市场。对此,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五粮液在业内率先进行营销升级,必将引领中国白酒行业渠道变革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五粮液还进一步完善产品布局,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作为中国酒业领军者,缺少酱香型白酒产品始终是五粮液的一大遗憾。可喜的是,2010年这一遗憾得以弥补五粮液积蓄10年力量而推出的高端酱香型白酒“永福酱酒”正式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永福酱酒”甫一面世,即受到经销商、业内人士的高度好评。在“永福酱酒”内部鉴评会上,中国白酒著名专家沈怡方、季克良、高景炎、高月明、曾祖训等一行12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酒“酱香典雅,幽雅细腻、绵润醇厚、丰满怡畅、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具有本品固有风格。”
  而一位业内媒体资深人士更是认为,作为一款新的高端酱香型白酒,在拥有得天独厚的水、土、气等自然条件以外,五粮液固有的品牌、人才、技术等优势,使“永福酱酒”自成一个流派,势必在酱香型白酒市场掀起一股新的潮流,为五粮液发展增添新的利润增长点。
  正如五粮液集团董事长王国春所说,“企业看到今天也要看到明天、看到未来,要紧跟市场。五粮液在浓香产品上是酒业大王,在其他酒种、其他香型上也应该有所作为。”近年来,五粮液始终全面奉行“进行多品牌延伸,占领各档各个细分市场”的战略。
  目前,五粮液集团旗下共有60个系列,其中仅五粮液酒系列就分52度五粮液、珍藏五粮液、五粮液年份酒等28个品种,形成了以母品牌为主,子品牌为辅的局面,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消费群,使得品牌得到延展和提升。同时,在重点发展五粮液之际,五粮液还兼顾发展五粮春、六和液、五粮醇等重点子品牌。
  近年来,五粮液全面快速增长的态势,增强了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其发展和投资前景的信心,赢得了资本市场的一致追捧。2010年,在沪深两市大盘均下跌的情况下,五粮液2010年的股价却逆市上涨9.38%。资本市场的选择,无疑是对五粮液品牌、战略、产品、业绩等各项指标的全面肯定。
  2.紧抓历史机遇领航“白酒金三角”战略
  五粮液集团总裁、股份公司董事长唐桥表示,五粮液要坚定地把酒做好,把产品做到极致。五粮液深知:“只有臻于完美的产品才能确保品牌基业长青,经历风雨而岿然不动,才能不断拔节抽芽,焕发新生”。正因如此,五粮液始终坚持用切实可行的举措践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消费者而生而长”的质量观。
  事实上,五粮液早在1981年就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1985年,五粮液进一步深化质量管理,形成了从原材料到销售终端的质量安全全覆盖体系。一瓶五粮液从原材料到销售终端,要经过36道质量“关键点”以及由“36道防线”衍化提升的10个关键过程和72个专检点,完全符合甚至超出了新《食品安全法》的要求。
  而“十一五”期间,五粮液又提出“一切管理、体系运转都要围绕工规去落实”的要求,并以生产十字方针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二十四字”传统作风践行有力,传统工艺得到较好贯彻落实。2009-2010年,一级酒率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基本扭转,生产与销售相互不能支撑的问题得到较大改善,取得实质性进展。
  不仅如此,2010年五粮液还斥资打造世界级的“质管、计量、检测、研发中心”,该中心将于2011年全面投入使用。届时,它将成为中国白酒行业最先进的质量技术检测中心,以及中国白酒与国际接轨的、全球最领先的酒产品技术中心。
  “该检测中心的建设对保持五粮液在酒类行业技术领先,提高酒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行业标准化生产,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增强产品市场公信力和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五粮液将在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计量检测、技术研发,以及对生产经营、食品安全、质量和环境的保证能力和掌控能力等方面,掀开崭新的一页。”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此外,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五粮液采取了一系列防伪措施,先后经历了塑料盖热膜胶烫、一次性金属瓶盖、激光微刻加荧光隐形喷码、意大利三重防伪盖和3M回归反射防伪胶膜等五个阶段,累计投入超过7亿元。
  正是因为五粮液有着这样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一系列的质量安全措施,确保了五粮液在历次抽检中的合格率达到100%,做到了“没有一瓶不合格产品出厂”。或许,臻于完美的产品品质正是五粮液广受海内外市场青睐和认可,征服万千消费者的奥秘所在。自1915年代表中国产品首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以来,五粮液已相继获得39次博览会金奖,并先后两次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成为我国酒类行业中唯一两度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的企业。2009年,五粮液获得“年度食品工业科技进步优秀企业七连冠特别荣誉奖”,成为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食品企业。
  3.恪守质量观 以品质撬动海内外市场
  如今的五粮液不仅企业形象、品牌价值、经营业绩等方面持续领跑行业,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五粮液“十里酒城”是全球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五粮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发酵池;五粮液不锈钢罐储酒能力亚洲第一。从原材料到销售终端要经过近百道关口的严格质量控制,也成为白酒中当之无愧的第一。更值得一提的是,五粮液拥有国内历史最悠久的600多年明代老窖池群,这些国宝级的历史文物至今仍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琼浆玉液。
  正因如此,在宜宾经济增长极多元化的今天,五粮液仍是宜宾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增长极。在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战略中,五粮液无疑要担当最举足轻重的领军角色。
2010年9月19日,总投资约50亿元、占地250多公顷的“中国白酒金三角酒都宜宾•五粮液文化特色街区”隆重开工。与此同时,“中国白酒金三角”着力打造的酒文化精品力作《大酒商》拉开了拍摄大幕。五粮液,在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战略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4.坚守独特路径引领白酒“走向世界”
  在探索中国白酒的国际化这条道路上,五粮液无疑是走得最远最成功的品牌。与引进资本的国际化路径不同,五粮液走的是另一条不同的国际化道路。这种路径始于产品出口,之后开始布局全球销售网络,打造品牌价值,传播品牌文化。
  早在20世纪90年代,五粮液就提出了“全球配置资源,全球寻找市场”的对外经济发展理念。从此,五粮液开始进军东南亚,远征俄罗斯,出征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欧和美洲国家。
  近年来,五粮液不断通过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多种途径与国外客商广泛接触,寻找新的国际贸易机会。不仅如此,五粮液还邀请麦德龙、沃尔玛、乐购等国际著名零售商、连锁业巨头到五粮液实地考察,让他们近距离接触中国白酒文化,真真切切地品味了五粮液,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五粮液产品已经进入100多家国际免税店,遍布世界五大洲。
  而今年年初,位于香港湾仔告士打道的五粮液旗舰店又正式开业迎宾。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作为国内白酒企业在香港开设的首家形象旗舰店,它不仅将进一步完善五粮液的国际销售渠道,同时也是最为直接展现五粮液国际形象的一大窗口。”
  五粮液深刻认识到,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并抓住一切机会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谐之道”传遍中国、传向世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白酒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可以说,五粮液的国际化之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之路。
  文化决定了酒的生命力,纵观世界名酒,每一种名酒的背后都有其所在区域、所在民族的深厚的文化背景。法国的白兰地蕴含着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激情,威士忌中流淌着英格兰民族的贵族气质,伏特加中有着俄罗斯民族的直爽与刚烈。而五粮液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和坚定的守望者。
  五粮液采用地穴式纯粮固态发酵,它一系列的传统酿酒技艺凝聚着众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历史、人文、经济和社会价值。它是千百年来历代酿酒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一部生动的白酒酿造史。即便在今天,这套传统的工艺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整个世界酿酒业都产生着重要的意义,是世界酒业中一笔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的五粮液,无论是在原料配方、酿造工艺、酒品品质还是在品牌营销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谐之道”,实现了“该传统的传统,该现代的现代”的完美结合。独特的酿造工艺造就了五粮液谐调丰富的口感,历史赋予了它别具一格的风骨,文化则是一抹回味悠长的精魂,它们的融合正是五粮液征服海外消费者、不断抢占全球白酒消费市场的餐桌的奥秘所在。“品味五粮液,品味的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结合,品味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史的厚重积淀。”五粮液集团总裁、股份公司董事长唐桥说,“中国白酒国际化的现实困难是,如何让国外的消费者适应中国白酒的口味,更重要的是实现中外酒文化的融合,让海外消费者真正了解和认可中国的白酒文化。白酒走出去,首先是文化要走出去。”
  此前,五粮液在海外进行的两次尝试,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五粮液首先在美国打出品牌传播口号“five is China”(五即中国),结果成功地将五粮液的概念推广给海外的消费者。在美国一家酒吧,五粮液酿酒师演示了中国式的“鸡尾酒”,将五粮液的生产过程通过形象化的展示告诉消费者,早在酿造过程中,五粮液就将五种粮食进行了“调和”,与西方鸡尾酒的原理相同,只是这个“调和”的过程提前了。形象生动的演示,使消费者一下子就记住了五粮液。
  与此同时,五粮液抓住一切机会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白酒文化传递给海外消费者。近年来,五粮液除先后在韩国首尔、中国香港维多利亚港湾投放户外广告以外,还利用奥运会、世博会、“中俄文化中国年”等交流活动,以及“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种契机传播中国白酒文化以及五粮液所崇尚的传统文化精髓“和谐”,提升五粮液在海外消费者的认知度。
  目前,五粮液不仅在韩国、日本拥有一大批忠实消费者,其产品已经逐步融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市场,其全球销售网络已经辐射世界五大洲,出口量占全国白酒出口的92%以上。正因如此,2005年,五粮液被定为日内瓦中国迎宾团“国宾专用酒”;2009年,五粮液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中国十大最受尊敬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五粮液集儒家和谐思想及中国酒文化之大成,有着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必须的深厚文化力和文化认同感,这是它能够占据国际市场的深层次原因。与引进境外资本相比,五粮液的国际化路径更具潜移默化的实际效果。五粮液不遗余力扛起中国文化的大旗,实际上是在做一项高瞻远瞩的品牌战略工程,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五粮液集团总裁、股份公司董事长唐桥认为,作为“中国白酒最有价值品牌”和“中国白酒大王”,五粮液要充分运用和发挥资本、品牌、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继续发挥好行业标杆作用,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引领行业健康蓬勃发展和推动“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的民族责任。

五粮液:中国传统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结合
酒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五粮液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从古老的僰人“蒟酱酒”,到唐宋时代的“荔枝绿”、“姚子雪曲”,再到现在的五粮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五粮液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原料配方、酿造工艺和文化内涵上,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庸和谐之道。五粮液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

     “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五粮液利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把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高粱五种粮食之精华进行充分的调节融合,使味觉层次全面丰富,并综合调动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三种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内在品质上,五粮液注重醇厚和丰满,把入口前的醇厚芳香与饮酒后的绵久悠长有机融和在一起,凸显五粮液酒性的柔中带刚、淡中透浓的风格。五粮液均衡和谐地调节了各种成分,达到色、香、味俱全的佳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庸和谐的完美境界。在1963年的全国评酒会上,专家们评价五粮液“各味谐调,恰到好处”。这与孔子的中庸思想不谋而合。

     处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中,五粮液采天地之灵气,汇江河之脉流,融五谷之精华,纳人和之风情,把天、地、人的完美结合配制成醇香的美酒,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在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体系中,中庸思想表现为“统筹协调”的观念。中国的领导者们在新时期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这与五粮液产品所凝结和沉淀的社会价值观也正好吻合。

     五粮液中庸和谐的品质构成了五粮液品牌巨大的“文化力”,也是五粮液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五粮液不仅成为中国白酒第一品牌,而且出口创汇占同行业出口总额的90%以上。五粮液在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欢迎,进入其主流市场,这也是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影响力日益提高的体现,五粮液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性符号。

     饮酒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味五粮液,品味的不仅仅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史的厚重积淀,中庸和谐的儒家风范。

  

TOP

萧放关于春节的文化内涵的阐释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其次,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萧放说,不能回家过年的中国人,哪怕不孤单,却总有一种“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漂泊失落感。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萧放认为,正因为春节这些特质,确定了它在中国人生活中第一大节的当然地位。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的一片归心。“节日文化一旦成为传统,就具有它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适应了人性的需要。春节尤其如此。”萧放说。

    他表示,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需要经营。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释放日,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萧放说。

TOP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以上资料都来自于新华网

TOP

回复 72# 的帖子

有关春节的图书:
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作 者】张晓华主编;姚郁卉编著
2、《春节》                          【作 者】边长庆,闫春生著
3、《福禄寿禧 中国春节习俗典故》     【作 者】黎莹,黎北北编著
4、《春节生活百科》                  【作 者】于 兰等编
5、《春节》                          【作 者】萧放著
6、《忙年 春节民俗民艺》             【作 者】刘亚平编著
7、《春节》                          【作 者】郑一民,武晔卿著
8、《春节诗词》                      【作 者】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9、《话说春节》                      【作 者】萧放著
10、《春节文化》                     【作 者】李英儒编著

  有关春节的论文:
1、《春节文化初探》                                【作  者】 焦丽锋
2、《关于春节文化内涵及其走向的思考》              【作  者】 傅功振;李之馨
3、《寻回渐淡的年味: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春节文化》  【作  者】 魏嘉桐
4、《继承创新春节文化弘扬复兴传统节日》            【刊  名】文明
5、《春节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继承》                【刊  名】知识与创新
6、《春节文化变迁折射文化创新活力》                【作  者】 温朝霞
7、《中国化狂欢--春节文化的审美内涵》               【作  者】 陆吉星
8、《留住我们的根——从春节文化谈起》              【作  者】 冯骥才
9、《中国春节文化与生命意识》                      【作 者】高春霞
10、《论春节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及其发展态势》   【作 者】张文诺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河渠书》中首载“庐山”,并记录秦始皇、汉武帝南巡时“浮江而下”、“过彭蠡,祀其名山川”以来,庐山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唐玄宗建太平宫于庐山,并御书“九天使者之殿”匾。南唐中主李璟在庐山隐居读书,登基后舍宅为寺取名开先。南唐后李煜又建圆通寺。宋太祖赐白鹿洞书院国子监印本《九经》,敕书院为“白鹿国学”。又赐额开先寺“开先华藏”。明太祖朱元璋封庐山为“庐岳”,“爵以尊号,禄以秩祀”。明太祖、成祖、宣宗又三次分别为天池寺敕额。清太祖赐开先寺御书《般若心经》等。
  庐山历代发生的重大的的文化演变、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古代至近代,庐山曾经有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指出: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夏,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国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场。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1959、1961、1970年,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的三次会议。
  庐山和中国历史,特别是现代历史紧密相连。它与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世界瞩目。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表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宁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亚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

  文人墨客对庐山抒情写意,浓墨重彩,使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家们对庐山进行科学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谛。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从而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又由此而引发中外学者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论争,从而演奏出一部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世纪交响曲……
庐山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定位,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作为庐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庐山山水文化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文化传承关系,其价值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文化体现。
     2006年5月23日,在庐山画院成立廿周年之际,中国文化报第三版发表专刊,题为:“让庐山山水与文化魅力同在”指出:庐山为:田园诗的诞生地,山水诗的策源地,山水画的发祥地。从而确定了一个“诗画”的庐山山水文化特征。
一、庐山山水文化的客观性及存在形式
     大自然赋予了庐山奇异的风光及自然风貌,而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庐山也留下许多文化的积累。庐山山水文化的客观性就体现在庐山的文化遗存和遗迹之中,其中最为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庐山的田园诗、山水诗、山水画。
     据统计留存于今的古代诗词,以表现庐山题材的多达四千余首,其中包括各种形式的田园诗、山水诗、自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远,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苏东坡、朱熹、明代李梦阳、唐寅、清代康有为等诸多名家,以及近现代政治名人和文化名人毛泽东、郭沫若等都有不同题材的诗词表现庐山。
     而山水画的留存也不计其数,很难统计,代表性的有东晋顾恺之《雪霁望五老峰》、五代荆浩的《匡庐图》、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明唐寅的《三峡桥》清代石涛的《庐山观瀑图》、清代的张大千的《庐山图》等。现代的画家表现庐山的作品更是难以计数,著名的有傅抱石、刘海粟、吴湖帆、应野平、陆俨少、钱松岩、白雪石、黄秋园等众多大家。
     而今,表现庐山美的艺术形式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传统的古典田园诗、山水诗被新的自由诗体,以及其它文学形式所代替,山水画亦出现了代表的时代特征的表现形式,其它的绘画形式为油画,水粉、水彩、版画等多种形式也有众多的表现庐山风光和庐山情怀的作品。除此以外,庐山的风光摄影也是一种十分丰富而美感很强的艺术形式,应当说是新时代庐山山水文化的重要形式。
二、庐山山水文化的传承精神
     庐山山水文化不仅有着丰富的艺术形式,还包涵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并体现了庐山历代文化的传承精神。庐山山水文化的传承精神体现在丰厚性、唯美性和抒情性上。
     丰厚性。体现在庐山文化的开放性上,历代的文化在庐山都留下痕迹,如庐山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在庐山不同时期,先后占据了不同地位,而殖民地时期的西方文化侵入又带来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文化,并遗留下深刻的时代文化痕迹,从而也体现出庐山山水文化的丰厚性。
     唯美性。是庐山山水文化的又一主要特征,庐山山水本身的秀美雄奇,为庐山的山水艺术铺垫了唯美的特征,许多画家是有感而作,有感而创,他们被庐山的山水秀美所征服,被留存于世的精典诗句所折服,所以创作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具有较高的唯美特征,反映出庐山山水文化中的情景交融,物我皆意的美的境界。
     抒情性,从古典的山水诗、田园诗中,庐山的山水画受到极大影响,诗中的情怀,诗中的意境,往往用山水画来表现更为直接、更为痛快。可以说山水画和山水诗、田园诗是孪生的子妹,它们彼此吸纳互为传播、互相影响,因为它们都是真情的流露,都是真切的感受所倾泻,庐山的自然之美,不能不唤起诗人画家的情怀,不能不叫诗人画家所动心,所以“诗情画意”是庐山山水文化的一个特征。
三、庐山山水文化的价值定位
     庐山山水文化是庐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庐山山水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庐山山水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于庐山的文化艺术之中,这里不仅包括古典的田园诗、山水诗,还包括古典的山水画及文化遗迹,不仅包括现代的和当代的文化载体,包括诗歌、散文、史籍,而且包括现代和当代的绘画、摄影、影视等多种形式的。它们共同体现庐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当今庐山的发展,不是以孤立的山川美景为依托来发展的,而往往更多地依托于自然美景之外的文化景观来发展的。因此文化的价值十分重要,它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发展趋向。庐山山水文化的发展就是继承了千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自身的文化潜力,从而体现文化的价值,当今庐山山水文化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可以说是文化本身价值的发挥。
四、庐山山水文化的发展趋势
     探讨和研究“庐山山水文化”,是一项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工作,是对庐山山水文化的“传承”和“文脉”的研究,了解了庐山山水文化的起源、传承。抓住了庐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文脉就像掌握了庐山山水文化的主线,那庐山山水文化的发展应当有什么样的趋势呢?笔者认为,庐山山水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包容性、本土性、发展性的三大趋势。
     包容性,我们分析庐山山水文化将其定位于山水诗、田园诗、山水画的影响关系,是为了分析文化的特征,其实“文化”本身就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不管来自什么方面、什么方向,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宗教的、民俗的,共同的影响才称其为文化,有了包容性,文化的发展才能活跃,才能兴旺,所以包容性是庐山文化的一大特征。
     本土性,将是庐山山水文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我们分析研究庐山的山水文化,其实也是研究“本土文化”只不过是“本土文化”的山水部分。我们说越是民族性的,越是具有世界性。因为世界的文化就是由各国民族性的东西组成的。同样道理“本土性”就是“文化性”的体现。
     发展性是庐山山水文化的又一趋势,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我们不可能只有继承而无发展,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我们庐山山水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继承庐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基础上的发展,如何发展当下庐山山水文化是我们探索的目标,我们要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以最大的“包容性”,最真的“本土性”,最强的“发展性”来打造当今的庐山山水文化,将庐山的山水文化精神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精神的产品。

  庐山,这座世界名山,最鲜明的特征是她的文化。文化,是庐山的精魂所在。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很伟大

[ 本帖最后由 香格里拉的土豆 于 2011-10-18 22:01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