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鲁北大地胡集书会的草根艺人们

鲁北大地胡集书会的草根艺人们

鲁北大地胡集书会的草根艺人们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2月24日 14:49 来源:齐鲁晚报



胡集书会大多数艺人早已年过花甲,白发苍苍,但也不乏年轻人的面孔。


  在鲁北大地有一片曲艺的热土,那就是惠民县胡集镇。800多年来,每年正月,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如朝圣般自发地来到这里说书献艺,形成了享誉海内的曲艺盛会———这就是2006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胡集书会”。其与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正月十三)并称全国两大书会,是享誉中外的民间曲艺盛会。而今年的胡集书会,恰逢西方情人节。

  文/图 柳如

  关于胡集书会,身世颇为神秘,已经没有人能说清她具体起于何年何月。据《惠民县志》记载,胡集书会始于元代,兴于明清。在宋朝时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一种说唱艺术———说浑话。到宋朝末年,又流行起鼓子词。到元初兵乱时期,艺人们把书会迁至惠民县城东南七十里的胡集村,经年不衰,场面逐年扩大,逐步形成了盛大的胡集书会。
  经代代相传,胡集书会延续至今已有800多年。每年元宵节前后,说书艺人从四面八方云集胡集,纷纷登场亮艺,说书卖唱。在这里,没有豪华的剧院,没有舒适的坐椅,说书艺人随便找一块儿地方,简易桌凳一摆,就可以听到悠悠的琴声和韵味十足的说书声。艺人们并不在乎场地简陋,他们所关心的是自己的演唱是否有听众。艺人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他们都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争的是谁的摊前人多,喝彩声多。
  曾经的胡集书会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大戏”,艺人们都习惯在胡集村南首的大、小空场和巷尾演出。而最壮观的是,胡集村有一个宽23米、长达130米的干沟洼地,艺人们摆场子,脱下棉衣,捋起袖子,扯高嗓子,击鼓弹琴,拿出看家本领尽力献艺。在这以天为幕,以地为台的乡间大舞台上,你唱你的,他唱他的,说古道今,演奏着世代相传的乡音,尽情地释放和宣泄内心的欢悦与悲苦。据记载,《老残游记》中大明湖畔著名说书艺人黑妞也曾到此说书。当地贵族魏氏第十世传人魏肇祥生活奢侈,为讨黑妞欢心,竟向其场子里扔元宝,最终竟得以纳黑妞为妾。书场周围上万名观众簇拥倾听,干沟洼地便成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那阵势真可谓气壮山河。待到书会结束,说书人沿途卖艺归去。翌年正月十二,各地说书艺人们又从四面八方来到胡集相聚。“赴约书会”已经成为每一个说书人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说书人约定俗成的一个行规。
  然而岁岁年年,胡集书会在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同时,也遭遇了无情的阵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文艺形式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胡集书会的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艺人开始减少了,群众参与数量也已开始下降。说起近些年的胡集书会,很多人都是一声叹息。据统计数字:1983年时,来胡集书会的艺人还有300多档,而至2003年只有7档,规模锐减。寥寥无几的艺人、寥寥无几的观众,成为无数人心头的遗憾和失落……
  而今曾经的干沟洼地早已不见了踪影。在有关部门的关注下,经过了数年的沉寂后,胡集书会又焕发出了年轻的光彩。在一片鼓板弦歌、琴筝齐鸣中,数百档艺人摊位沿长街依次而摆,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说书人击鼓弹琴,说古唱今。书会的曲种丰富多彩,有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木板书、山东快书、评书等,艺人们说唱的书目虽各异,但大都是传统书目中最精彩的片段。各种曲调扬声齐发,十里八乡的百姓簇拥倾听,书会一时热闹非凡。
  沿大街走过一圈,大多数艺人早已是年过花甲,白发苍苍,但也不乏年轻人的面孔。在胡集十字大街向北,一位少年左手持木板,右手拿鼓槌,唱得是一板一眼。一位白发老者娴熟地弹着三弦给他伴奏。一亮相,少年就赢得了满堂彩。听罢一些上了年纪的听众竖起大拇指:“这小孩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说得真不赖,像那么回事。”有了这些年轻人的加入,足以让人看到曲艺的春天。
  在一处来自河北沧县的说书人摊位前,我饶有兴趣地拿起他们刚刚放下的演出道具:两片铜制的犁铧片。看似简单的两片铜片在艺人手中发出轻松明脆的响击声,而在我手中却显得格外笨拙,丝毫没有任何节奏的声音很是刺耳。这位王姓大姐说,就这两片铜片,如果没有一个多月的练习是不可能熟练地打出节奏的。这可能就应了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老话。
  角落处几位老者正席地而坐拨弄着手中的三弦,不少年轻的恋人手持玫瑰驻足在说书摊前,十字街头,演出完毕的一对艺人夫妻正打算返回。他们已不年轻,妻的脸上早已是皱纹丛生,但仍可以看出年轻时俊俏的模样,演出服虽很破旧,但很整洁。夫是盲人,一米九的高个,一副长衫打扮围一白色围巾,很是儒雅,脸上一直有种淡淡的笑。妻小心地搀扶着盲夫走过汹涌的人潮,高高的三弦正安静地趴在夫的肩头。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不由得羡慕起他们:两个人,妻唱夫弹,琴瑟共鸣,也不枉是一对恩爱夫妻。用说唱的方式演绎自己的人生,这可能正是他们所独有的一种处世方式。
  胡集之所以成为说唱艺人心中的乐土和圣地,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它承载了曲艺本来的意义,那就是:生于田间地头,长于田间地头,土地是曲艺之根。土地才是一切的根本,近距离地聆听这原汁原味的乡音大戏,内心无比亲切。虽说艺人有很多种,科班出身也好,民间“草根”也罢,无论对谁,只要你能给观众带来欢乐,能为生活添彩,你便是成功的,便是令人敬佩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