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窦国林]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暨青海湟源昆仑文化周 :综述

[窦国林]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暨青海湟源昆仑文化周 :综述

《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暨青海湟源昆仑文化周》综述

窦国林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2010年8月20日至24日,由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国民俗学会、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湟源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暨青海湟源昆仑文化周”在青海高原夏都西宁和丹噶尔古城湟源隆重举行。来自瑞士、美国、德国、台湾及北京、山东、云南、甘肃、广西、四川、青海等地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提交了论文。论坛采取事先发布会议主题背景报告、会上分专题组集中报告再展开提问和讨论的方式,使得主题突出,论证充分,讨论既热烈又不乏深度,不同观点在会上会下得以交锋、交流及部分交融,促进了彼此的理解与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韩玉贵、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等出席了8月21日上午的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青海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赵宗福教授主持,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先生致辞,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和湟源县人民政府县长蔡成勇分别讲话;之后进行的主题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台湾师范大学钟宗宪教授和青海省社科院赵宗福教授分别围绕昆仑文化、西王母神话以及与青海的关系等做了主题报告。

  21日下午举行的学术报告会由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叶涛教授主持,德国马普研究所的吴秀杰博士翻译,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历史人类学家JakobTanner做了“德语国家的历史人类学和民俗学”的专题学术报告,并和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互动。

  22日上午,与会代表应邀参加了青海·湟源西王母祭拜大典,大典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神话与西王母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青海省昆仑文化研究会会长、青海省民间文艺协会主席赵宗福教授主持,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宣布祭拜大典开始。湟源县人民政府县长蔡成勇致辞。

  22日下午的学术论坛由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巴莫曲布嫫教授总主持并做总结。由林继福教授、万建中教授和尹虎彬教授分别主持和点评。韩秉方教授、万建中教授、陈虎编审、林继富教授、陈永香教授、李措吉教授、张从军教授、张泽洪教授、崔永红研究员、陈金文教授、王杰文副教授等代表宣讲了论文,并与代表们进行了广泛、精彩的互动。

  在之后的学术考察活动中,与会代表们继续进行了学术碰撞和沟通,就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切磋讨论。现将与会代表的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昆仑神话论坛的意义和作用

  吉狄马加部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古老文明最甜美的果实之一,就是远古神话。神话中那些鲜明的文化符号,那些启迪性的思想,那些寓言式的故事,必然把我们引向一个终极的思考,那就是,今天的人类应该如何尊重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昆仑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高度,更重要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象征,一个文化高度。作为东方精神文化的坐标,它是不可超越的。青海不仅是昆仑山的故乡,更是昆仑神话的重要成长和传播地。”“青海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充分的理由,借助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的特殊优势,打造以中华远古文明为基础的昆仑文化品牌,承担起探索、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这个学术论坛以昆仑文化和西王母神话命名,却不局限于单一的话题,我们更大的目标还是让不同的文明之间开展对话,拉近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在了解世界的同时,加深世界对东方文明的理解和认同,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制高点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中国的文化形象。今后我们还要把这个论坛办得更加国际化,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影响更广泛。”

  刘魁立理事长在讲话中说:这次会议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我们应该向它敬献哈达。目前,在我国神话研究还处在低潮阶段,而关于西王母的研究、昆仑神话的研究乃至昆仑文化的研究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将会对我们的神话研究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西王母应该获得更加崇高的、更加符合她身份的地位;无论昆仑神话还是昆仑文化对于振兴青海,使大美青海更加被世人所认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在这方面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开发、更多的努力,大美青海将会在世界各国、在中华民族广大民众心目中拥有更加崇高的地位;西王母神话及信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幸福感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应该发扬西王母神话的积极意义,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欢乐、更加有情趣、更加充满向上的精神。

  二、国际社会神话学发展及对神话的研究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历史人类学家JakobTanner做了题为“德语国家的历史人类学和民俗学”报告。主要谈及二战后德语世界学院派的人类学、历史学与民俗学之间的融通、边界与分歧。其中有对话、合作、交换以及跨学科的交叉,也有张力和斗争,总之是一场学科之间的遭遇战。有从自然科学出发,为学科寻求恰当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有从科学场的角度,探讨学科之分及其社会影响和政治利益。Tanner教授最后总结到:德语国家历史人类学是在跨学科和交叉领域中发展起来的,可谓路漫漫。其中上世纪80年代有很多突破。借助于日常生活史、性别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出位;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政治运动、团体刻意拉开距离的同时,又有合作;在认知心理学、经济学以及大脑科学研究的推动下,从自然科学来解释人的行为,成为历史人类学的新突破。

  中国传媒大学王杰文副教授在《神话无关乎“起源”,不只是“重述”》一文中认为:英国汉斯·布鲁姆贝格(Hans Blumenberg)批判了两种主流的现代神话理念:启蒙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他批评启蒙观念未能见到神话“本身具备一种理性的功能”。他拒绝神话的启蒙的观点,理由第一是神话继续存在于现代,第二是神话从来都不是对世界的解释。断言神话是非病因的。称不只是神话不能给出现象的起源,神话本身的起源也是不可知。布鲁姆贝格反对浪漫主义并认为,首先,新的神话并不是连续不断地被创造的。相反,旧有的神话不断地以达尔文的竞争模式得到改造,只有最有效的神话或神话版本才得以再生。第二,神话意义会变化。一方面没有新的神话,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含义赋予旧有的神话,有一个重新解释的过程,布鲁姆贝格称之为“神话研究(work on myth)”。文章认为布鲁姆贝格同时反对浪漫主义和启蒙的观点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布鲁姆贝格尽管强制性放逐了对神话起源的寻找,但并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他拒绝推测神话如何产生,但他肯定会推测神话为什么,甚至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他既否认启蒙运动的观点(认为神话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求知欲),也否认浪漫主义的神话观(认为神话只是随机地产生的)。相反,他说,神话的产生更多地是为应付人们感受到的焦虑。

  三、关于中国神话、昆仑神话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就古人为什么要探索昆仑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论证。认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神圣的母亲河,在古代有非常神圣的地位,商朝开始一直有祭祀黄河的国家礼仪,因此清楚这个神圣母亲河的源头是一件非常值得努力的事情。但是古人用了2000年的时间一直没有找到黄河源头。便从中国第一神圣河流推想出来西方第一神圣高山—昆仑山。作为黄河源头的昆仑山虽然是古代神话,但她在古人眼里具有地理学的真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尹虎彬教授在《信仰与神话》一文中认为:地方化是民间信仰传统的现实选择,这是民间信仰的功能决定的。功能就是需求。信仰的稳定性是民众共同参与的结果。由古代神话里的神,进入正统道教神龛里,再到民间信仰里的娘娘神,这一系列转变,是中国民间宗教的独有现象。关于祖先和英雄的区别不同于英雄和神的区别,越往后推移,祖先与英雄的界限越模糊。民间传说不曾改变自然学科和祖先崇拜神话。

  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在《昆仑文化与藏族文化述论》中认为:昆仑文化是最富原始特色,最能代表中国根基的文化。昆仑文化与以冈底斯神山信仰为代表的藏族原始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西山经》中的王母形象和西部民族藏族的远古图腾猕猴基本一致;昆仑山与藏族神山的文化、社会功用,宗教情节十分相似;“九”文化和昆仑山与冈底斯山的万河之源说明了昆仑文化和藏族文化有相似性。还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它们是在共同心态和生态背景下生成的具有共性和个性的文化逻辑。

  楚雄师范学院陈永香教授在《昆仑神话与西南彝语支民族的虎崇拜研究》中指出:无论是昆仑神话中的虎符号还其它诸多民族的虎崇拜,其在文化意义上是相通的,作为男性的野蛮人酋长和巫师的西王母的虎齿、山神和帝都守护神陆吾的状虎和虎爪与西南少数民族彝语支民族的创世神虎、山神虎、象征男性祖先的虎及各种习俗中的虎文化,其文化意蕴是男性话语背景下对强大力量的崇拜。昆仑山是古代黄帝集团活动的主要地区,是祖宗圣地。黄帝集团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先后与炎帝、蚩尤部落的斗争中取胜,三个部落逐渐融合构成了华夏民族主体。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把许多华夏文化的创造都说成是黄帝创造的,这实际上是承认黄帝时代是华夏文化的开端。昆仑神话系统也就成为中国神话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海师范大学李措吉教授在《神话昆仑:深层记忆中的神圣家园》一文中认为:中国主流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待神话的态度一向是强硬和不屑的,认为它虚妄无稽,不值一提。而身处中原主流文化之外的屈原等,以亲近、接纳、甚至膜拜的态度成为与神话达成最深层沟通的虔敬的接受者。就是说,远古的中国主流文化在实用理性方面的过度强化造成了对原始诗性智慧的极度疏离以及超越性精神价值的缺失,给中国文人带来精神困境与家园缺失。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文化恰是对这种缺失的一种有效补充,它在强势的中原理性文化之外拓展出一片超迈飞扬的精神天地,以神性的面貌渲染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神圣殿堂,给历代失去家园的精神漂泊者提供了一片温暖的天地。

  四、关于西王母神话

  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教授认为:神话的精神是永恒的,而最能够代表这一精神的是西王母神话。神话不能被复制,却可以得到延续。现代社会的浅薄、浮躁、功利急需西王母这位伟大女神的纠正,她将带给我们昆仑仙山的深邃、浩渺、永久与壮阔,让我们重新感悟生命的永恒与意义。伴随昆仑神话系统,西王母的影响一直在东扩,现代社会为西王母的再次东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恢弘空间。

  台湾师范大学钟宗宪教授就西王母神格的转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昆仑山有昆仑山的神话体系,是以昆仑之丘为核心,昆仑群山有各个执事神的存在;西王母从一个凶神逐渐演变为一个可以救治人的生命,赐予人生命的神。西王母如果是一个民族的话,或是古羌族的一支,可能还是一支信仰西王母的民族,替西王母服务的民族;西王母神格的转变是一种随着死生同缘的概念。

  中华书局编审陈虎教授《从西王母传说的几点历史学考察》入手,以考古学成果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论述了昆仑崇拜和西王母传说的来源、内容及其实质,指出了神化传说体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应该采取的态度。认为:历史记载中的西王母,不是确指的哪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一种文化象征,她是构成中华文化始祖文化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昆仑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是要以客观、谨慎的态度小心从事,以免在当代的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中好心办坏事,误入歧途。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从军教授通过展示大量汉画像石图片,揭示昆仑山在汉代的图像之中,逐渐隐去其雄伟宏大的面貌,隐去西王母赖以存在仙山的神秘,并被进一步概念化,最终成为西王母的背景和陪衬,为神仙的主题所取代的一个简化的过程;昆仑山的西王母居住在一个天台状的地方,这个地方或许就是文献所说的“王母台”。将昆仑山简化为王母台,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西王母的世界,突出西王母的形象。

  四川大学宗教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张泽洪教授在《西王母与道教神仙信仰论略》中认为:昆仑山文化与西王母神话,与中国道教的神仙信仰密切相关。西王母神话与昆仑山的神仙境界,在道教神仙信仰的建构中具有特殊的启示作用。西王母女性神仙的形象,是吸引女道士修道成仙的楷模。昆仑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在明代末期,昆仑山是道教昆仑派的道场,道教昆仑派在清代末叶,已发展到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近代进一步发展到北美、西欧、日本。西王母可谓东方女神的代表,在世界宗教的殿堂中理应有她的历史地位。

  广西民族大学陈金文教授在解读《东汉画像石中西王母与伏羲、女娲共同构图》时说:西王母是凌驾于伏羲、女娲之上的创世大神。东汉画像石中出现西王母与伏羲、女娲的共同构图或许正缘于西王母信仰在民间的传讹,而这种传讹很有可能是人们把“西王母”混同了“羲王母”的结果。

  五、昆仑文化、西王母神话与青海之关系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赵宗福教授认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要寻找昆仑山,必须要沿河上溯,方能找到昆仑山。“河源”就是昆仑山地理所在的标志。从我国古籍中“河出昆仑”的反复记载和历代对河源昆仑的寻求,表明国人千万年来有一个共识,这就是昆仑山在黄河源头地域,也就是今天的以三江源为中心的青海高原地区。而根据《山海经》、《穆天子传》和王充《论衡》中记载以及藏族关于青海湖起源的传说,昆仑神话中的西王母国和西王母也就在以青海湖为中心的青海高原地区。这些都可以从各种神话传说遗迹、民族志与民俗志和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关于昆仑文化,赵宗福教授认为,昆仑山是青海高原乃至整个东方最神圣的大山,将昆仑文化视为青海的标志性文化品牌应不为过。而如何认知昆仑文化,应从源头和区域文化两个方面来看待,从文化源头看,所谓昆仑文化就是昆仑神话。从区域文化看,所谓昆仑文化就是以昆仑山为标志的青海高原各民族文化。既包括历史文化,也包括现当代文化;既包括各类精英文化,也包括各民族民间文化。昆仑文化应该是一个区域性的文化整体。他还认为,昆仑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大美青海”,并从神圣、神奇、神秘、令人神往等几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最后他认为,青海多民族文化不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多元和美”,“和而不同”。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中国多民族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多民族文化的缩型地区。如此神圣神秘而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难以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涵盖,纵观历史与现实,唯有昆仑文化能够代表整个青海文化。昆仑山堪称是青海的标志性形象,以昆仑神话为核心的昆仑文化是青海古今各民族文化的最佳概括。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崔永红研究员在《西王母的三面孔》一文中认为,西王母有三副面孔:历史上确曾存在过的真实的人、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作为人的西王母应是西周初期活动在环青海湖地区的羌人母 (幕、膜、穆 )部落首领,不一定是女性。《山海经》对西王母形象的描绘是傩文化现象的记录,同仁县的“於菟”舞极可能是《山海经》所记西王母形象略有变异的再现。

  青海省图书馆研究馆员王伟章在《仰望圣殿般的雪山》一文中论述道: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艺术之源和文化之源。昆仑文化作为黄河文明,在人类迈入文明门槛的时候,以其鲜明的风格和较高的水准而兴起,始终为中华早期文化的扩散提供着动力。昆仑文化的原生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再加上昆仑文化自古以来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贡献,就形成了“源头文化”。昆仑文化可以是根部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之源、艺术之源、精神之源;昆仑文化是多元文化,昆仑文化的发散,构建了昆仑文化不同的版本,在多元的经济区域中,造就了风格异殊的人文景观,造就了绚丽多彩的诸多亚文化;昆仑文化是包容文化,始终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进行情感和文化上的交流和认同,体现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特点;昆仑文化是特色文化,是保持特色的文化、主导特色的文化,开创特色的文化;昆仑文化还是不断发展的文化,它不断渗透包容,不断扩大着内涵与外延,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始终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昆仑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淳朴包容、乐观向上、坚韧不拨,不断创新的进程。昆仑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将为青海省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源泉和动力。

  本届论坛所提交的论文,对神话、昆仑神话以及昆仑文化和西王母神话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全面的讨论和评述。许多论点见解深刻,代表和反映了目前神话及西王母神话研究领域中的学术水平和最新观点,同时,还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共同点,即学者在跨学科、多种方法论证论题的时候,仍以丰富、翔实的原始史料作为论证的基础,反映了学术传承与创新并存于神话学研究中,为昆仑文化、西王母神话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TOP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