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客家族世居组图

客家族世居组图

建房

一、房屋住宅

客家居民为适应环境,从山上建寨逐步向平地村落移居。将山寨建筑风格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多栋屋、二字屋、围龙屋、斗方屋结构的居民住宅。房屋首先选择坐北向南的地方,然后根据后祖山、前案山、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决定坐向和规模,择吉日动工兴建和竣工落成。多栋屋:多栋屋设有上、中、下三厅,左三横,右三横的三栋屋,叫三进式;设上下厅和左横,右横的两栋屋,叫二进式。有一个厅,上两间下两间的单栋屋,叫单进式。多栋屋的主屋,即厅的两边各建一个正间与厅合成三间,上下对称,叫上三下三;正厅的左右各建三个正间,与厅合成七间,叫上七下七;上五下五是正厅的两侧各设两个正间,与厅合成五间,为上五下五。这些房屋上下栋之间均设天井,天井两边各设一个廊间,这叫正屋,并在廊间背开巷通向横屋。其余各栋依此对称排列,前厅安一大门,横屋各安一个横门通外。正屋两房的横屋设正灶和角间。角间建成三层以上的叫重柜间。以下有对巷间,横屋厅,又叫南北厅,下灶间,虎爪间。多层的虎爪间又叫下重柜间,虎爪间与正间之间的厅叫落门厅,安有横门通外。左右都同样建成对称的布局,并每栋设一个天井。整个房屋叫做四合院大屋,屋内均以厅和天井为中心,每一进又形成小四合院格局。上义卷蓬曾家祠,建成假四栋上七下七,内有9个天井18个厅,称九天十八厅。二字屋:二字屋则是上厅下檐,即上设厅堂,下堂设檐。檐分内外檐,内檐比外檐宽,可作小厅用。以厅为中心,两边设置上正间、上廊间、中正间、中廊间和下正间。

围龙屋:以正屋为主体,在外围,再建一扛圆形或半圆形的单屋或双层的房,将主体屋围拢起来,围龙的背靠外,间门向内,在围龙中间择吉安一个决门出入。围龙的楼上造一条通道,通往全屋,通道上设挡墙,安有垛子眼作枪眼。这是姓氏、家族集中聚居的大型客家屋。若有外侵,族人集中在通道前防守。紫金的围龙屋是在原客家围龙屋基层上,改造成主体屋为完整的多栋屋,然后外围筑一扛圆形或半圆形的围龙。这类建筑现存的有白溪围龙屋。随着武器的进步,出现了弹子枪,土墙土壁不能适应,便在屋外加砌一层火砖壁叫依便。最为牢固的是砌石砖墙,能抵御弹子枪、火粉枪、大鉎炮的进攻。

斗方屋:即在正屋的前门余坪,筑一道矮墙围成院子,并在左右设置一大一小的斗方门,意思二、建筑特点

客家建筑是选择有利于生产、生活的较高山头上建造的围寨,也有几个山寨相连结的连环寨。寨中设东、南、西、北分居点,有集中的大内院坪,有练武习艺的武馆,有招生讲学的教室(古代叫书院),是功能齐全的集体大住宅。村落住宅普遍是以姓氏或同姓同房选择藏风就气的吉地而建,多为傍山向水,周围山环水绕,前面宽阔,远处有山峰为美。一个系统的居民先建一个大屋,上厅中央安放祖宗牌位,子孙发达后分居,老屋就作为宗祠。多进式的大型客家屋,虽然成为一个建筑群体,但在每一进除天井和上下厅、南北厅外,还设有巷,一条巷就把上、中、下三栋隔开,起到透光、通气、隔音和行走方便的作用。在封建的等级社会里,住房的安排也有一定的规矩,正间是年轻夫妻住房,廊间为家长住房,上厅为祖宗堂,中厅为议事厅,下厅为客厅。老妇人安排在横屋居住。富裕人家有家童、长工、散工,婢女则住在另建的客馆或附屋。

三、建筑艺术

建寨和村落住宅是夯土为墙的,即用质地好的泥,倒进木制墙斗里,用木桩棒夯实,墙中放树枝或竹枝作牵引,一层一层往上垒,到适当高度转栋,屋面以木为架(桁桷),以草芒为盖,这叫土木结构。后来,屋顶盖则以树皮(杉皮为多)代替,随着烧制业的发展就烧瓦为盖。瓦盖有普通瓦和琉璃瓦及瓦唇(瓦当)之别,宗祠寺庙和富裕人家的楼台亭阁等用琉璃瓦为盖,更显得豪华。而泥墙也发展为泥沙二合土或泥、沙、石灰混成的三合土。清代时由墙斗垒墙进而发展了砖斗,炼泥打砖,用砖砌墙,砖墙屋的墙壁更直更坚固。楼房的棚、桁、桷、门、窗均用杉木制成,刷上一层油漆或桐油,显得光亮防蛙。为使墙壁更为坚固,墙基用硬石垫底,叫石脚,再垒筑泥墙。有的取石砌壁或叫石匠凿制石块砌壁,富裕人家用火砖作依便、起砖顿,作拱(巷)门,并用石灰免缝,更显得美观华丽。

四、装修

房屋的内外装修视财力物力而定,穷苦人土墙土壁;富裕人家住宅和祖祠、庙堂的装修是十分讲究的。

1、墙:室内外装修由泥砖土壁,发展到上刷石灰,更为大方的有火砖作依便,将露出厅外、屋外的墙砌7到13层火砖。有的用石砖作依便,并将砖缝用石灰浆砌缝,显得层次分明,出檐屋的顶水桷刻有花纹,不出檐的封火壁,即四个重柜间,将屋栋按形砌成茶壶耳,绘上图案,远看巍峨壮观。

2、厅:厅有上中下,根据下厅为接客,中厅为议事,上厅为祖宗堂的特点(在封建社会没有公办学校,都以中厅作为书室,请私塾先生负责教育后代,大型的称书院)。厅与厅之间有屏风相隔,屏风分一个正门和两边侧门成品字形,正门用柱础撑起雕刻的石柱或木柱,横匾刻有姓氏郡号或家风,以勉励后人。上厅在檐和厅口装有木
雕的檐屏。富裕人家花大笔资金,精心设计屏风图案,加上厅中安装豪华的罩灯、宫灯,屏风与墙之间安雕花的木屏和雕刻的龙柱,显得金碧辉煌。

3、栋:紫金民居多栋屋的内栋设有栋梁,每栋有梁树、栋桁,均是挂在左右栋墙中间,都选择上好木料或百子树为原料。栋桁中央刻有太极八卦图,梁树正栋为正
梁,刻有丁财两旺,富贵双全的吉祥语于两边。挂有用红布缝成的粮袋,袋内装有谷、豆、麻等各种种籽,两边还有用大块红布摺成的梁布,还有笔、书、算盘等物,表示、有财。厅的檐边有檐梁,同样刻有吉祥语。

4、柱:柱按质地料分为木柱和石柱,按式样分有圆柱、八角柱、方柱、雕龙柱和梭柱、小八角柱等。明清时期的宗祠、庙宇里常见石质方柱、八角柱、圆柱和梅花柱(方柱的四角弧形内凹)。各时期柱子形状变化较大的是柱径与柱高的比例,唐宋时期柱径与柱高比约1:8~1:9,元明以后多为1:9~1:11之间,清代规定为1:10。柱形变化由粗到细。唐代内外檐柱高度相等,宋代开始内柱逐渐加高。明代以前柱头多为覆盘式,明代在柱头正面顶部抹成斜面,清代不用了。柱侧脚与柱生起 唐宋时期的柱子大多数不是笔直而微向内倾斜,称为“柱侧脚”,即所有柱子除明间外都向两个方向有侧脚,明清建筑柱侧脚很小。唐元建筑中柱子高度自当心间向两侧逐渐升高,平柱最低,角柱最高,称为“柱生起”。柱础与木质 柱础即柱下基础。石柱础可防潮,高出地面可免柱脚腐蚀。柱础分两部分,上承柱下压地者称础。在柱与柱础之间所加板状圆盘称“木质 ”,有的有础无木质 ,有的两者并用。唐到元代柱础多为覆盘式,唐代多雕宝装莲瓣,宋辽金雕各种花纹,元代多为素覆盘式,明清时多为“鼓镜式”。紫金地区民间建筑柱础,有单层、双层与三层等。木质 的形状,周径比柱径略大,上径四周内凹,与柱身通上匀平。木质 的作用是柱脚腐朽可用补救抽换。在紫金地区部分明清建筑木柱子下端仍保留有盘状柱木质 。

5、梁:梁是下挂柱或挂墙,上接斗栱的木桁。即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着爪柱,构成一组木构架承受瓦面。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接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爪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近屋顶的横梁,宋代称平梁,平梁以下的横梁称四椽袱、六椽袱、八椽袱,清代称最高一根梁为三架梁,以下是五架梁、七架梁。现存的有中正黄氏宗祠就是三架梁的建筑。另一种为穿斗式木构架,沿房屋进深立柱,柱直接承檩的重量,不用架空,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构架。井干式木构架是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而成。

五、梁架结构

1、阑额和普柏枋:位于檐柱头的一条长枋。唐代只用阑额,断面长方形,至角柱不出头。辽代出现普柏枋,位于阑额上面、断面薄而宽,与阑额呈“丁”字形。明代普柏枋稍宽。清代阑额至角柱出头多为霸王拳。明清建筑于阑额下再加一根小额枋。

2、叉手和托脚:叉手位于脊檩的左右。元代以前叉手用材大,元代叉手已变小,明清少用。江南地区一些民居用雕花叉手,不起荷载作用。托脚置于平梁以下各个梁的两端,元代托脚的使用较普遍,明清时很少见。

3、驼峰、角背与蜀柱:驼峰位于梁的各结点上,可散结点的荷载,角背仅对蜀柱起到扶持作用。驼峰式样,宋代有鹰嘴、搯、瓣、毡笠、梯形驼峰等,明清时为云卷式或荷叶墩式,角背较低。元代以前蜀柱多作小八角形、八角形及圆形,柱头卷杀,元明清多为圆形。

4、穿插枋:位于金柱与檐柱之间。唐宋时不用穿插枋,两柱之间的联系靠架在斗栱上的梁袱解决。元代出现前端交在檐柱柱头,后端插入金柱的穿插枋。明清时普遍
使用。

5、雀替:位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由栱形替木演变而来,北魏建筑已见雀替。明清建筑中的外檐,在阑额下普遍使用雀替,明代起雕刻卷草式云纹。清末雀替最外端下垂。中叶以后地方建筑中更多雕刻各种飞禽、龙头、花草等。

6、栱:即斗栱,位于梁檩和立柱之间,用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斗栱各部分可分“斗”、“栱”、“昂”、“枋”四大项。方块形为“斗”,肘形长木为“栱”。最下层柱头上的斗叫“栌斗”,由栌斗口向外伸出的栱为“华栱”,华栱可用单层或双层,每一层称“一抄”,亦称“单抄”。华栱以上斜向外伸出的称“下昂”,下昂可用到三层,按其层数称“单下昂”、“双下昂”。每加高一层,便向外加出一跳。每跳“跳头”安一小斗,称“交互斗”以承横栱。栱有四种:(1)在栌斗口内与华栱相交的称“泥道栱”。(2)在泥道栱上层与第二层华栱相交的称“慢栱”。(3)在每跳跳头上称“瓜子栱”以承慢栱。(4)最上一跳跳头上称“令栱

以承撩檐枋或平枋。横栱两端的斗称“散斗”。在华栱或昂头上承托上一层横栱中部的斗为“交互斗”。在华栱或横栱正中,承托上一层栱正中的斗都称“齐心斗”。第一层昂以下,将华栱前端减削,自交互斗内伸出两卷瓣以承下昂的称“华头子”。最上一层昂之上与令栱相交并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的称“耍头”。各跳横栱上均施横枋,在柱头中线上称“柱头枋”,在令栱上的枋,外跳称“撩檐枋”,内跳称“平枋”,在内外跳慢栱上称“罗汉枋”。斗栱分布的内外檐两部分,唐代以后内檐斗栱逐渐减少,清代除重要建筑外,内檐多不施斗栱。外檐斗栱主要是补间铺作式样和数量的变化。清代许多地方建筑中常见用雕花栱。昂分真昂与假昂,真昂是用一种通长的材料作成的,昂的后面托着梁枋,前面穿过斗和栱挑出屋檐,昂头做法分为批竹昂、琴面昂。明清时代普遍使用假昂,假昂后尾不延长到后侧。雕刻龙头、象鼻等。代称“蚂蚱头”,多数民居住宅都用木跳承受桁桷。座落于敬梓中正的黄海龙公祠和南岭德先楼就有此斗拱作承受瓦面的。普跳承受搭桁,如室外各个间的搭和室厅檐内使用跳斗栱,新中国后改用金字架。

7、顶:即屋顶或楼顶。其可分为:庑殿顶:前后左右都有斜坡,两坡相交处各有一条脊(叫做角脊),共有五条脊,多用于亭、榭、宫建筑。硬山顶:只有前后两坡,左右两端是立墙(山墙),一般民房多数有这种屋顶。悬山顶:与硬山顶不同的是“檩”一直伸出山墙外,并沿着檩头钉上一层板。歇山顶:前后斜坡宽,左右斜坡窄,屋顶形成了九条脊。其下多一重檐的叫“重檐歇山顶”。卷蓬顶:顶加船蓬形,多施于两廓。紫金民居的屋顶根据这五种形式,多用硬山顶,在顶部装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并加花边镶钳。

8、鸱吻、栏杆:鸱吻为正檐两端的脊饰。用鸱尾,似鱼尾形,卷典向正脊中央。晚唐出现“鸱吻”,即鸱尾的前端与正脊相接处,变为嘴张很大衔住脊端。元代龙尾逐渐向外卷曲,明清时完全向外卷曲,清初的吻,两眼前视,吻上的龙身突出到轮廓线外,清晚期吻的两眼侧视,龙身则在吻的轮廓线内。民居在正脊两端多用“鼻子”及卷草式脊饰,称为“鳌尖”。栏杆在汉代已普遍使用,由望柱、望柱头、华板组成。变化部分较多的是望柱头,蜀柱,华板等,隋唐至元代望柱头多雕狮子、明珠、莲花等,明清时雕卷云、龙纹、石榴头等。唐代用斗子蜀柱,明清蜀柱形似宝瓶。汉代华板有套环,斜方格,隋唐用钩片文字等几何纹样,个别用龙纹,刻人物故事。明清时华板雕刻细腻,繁杂,雕梅花、镜光、冰片、名胜等。

六、择基与动工

选择基地:明、清时期,河源的建房者都在族人聚居地,选择坐北朝南避风处为宅基地。民国起,人口日增,耕地不足,多选择耕地较多的地方。建国后,农业实行集体化,多择在同一生产队杂居的新村。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多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动工建设:旧时建房都选时择日。动工前,泥水匠人在工地上先起“符神”,说是“隔煞去犯”。到了选定的时辰,主人分别给工匠送上红包,匠工便校正方位,“开线”,动土,主人设筵招侍。安放大门时,把门框竖起,用罗盘调正方向,贴上“安门大吉”的红纸条,放鞭炮,亲戚在这天携带礼炮、茶点前来庆贺,主人备办酒菜款待工匠和亲戚。上梁时,工匠们徐徐把梁树升起,匠头说“四句”,祝愿兴隆。梁树放正后,在梁树正中挂上尺许的红布条,两端各挂着两个内装油麻、谷种、生米、子等吉祥物的红袋布。完工时,主人设宴酬谢工匠。

围龙屋

河源的乡间田野,四处可见到散落于其中的砖瓦结构民居,或圆形或方形,它们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和其他客家地区的模式一样,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这种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我国民居建筑五大特色之一。围龙屋是我国古代中原的一种府第建筑形式。源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变化,有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齐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少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
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在当今改革开放年代,客家人的住宅也相应实行了改革,目前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家独院的多层楼房,不再建造围龙屋了。但是,围龙屋这种民宅建筑风格在民宅建筑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仙塘围龙屋

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了。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来到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也许有人产生疑问,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土枪、土炮、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围龙屋如此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南迁入偏僻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一致对外,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城堡式的住宅。这座民居最让人费解的是有那么多天井,那么多厅。尽管这是一个深宅大院,但经几个天井透进来的光照射,各个角落也明亮许多。厅分上、中、下厅。据说上厅是为老人百年归寿时的停放地;中厅为拜祖、议事的地方。其中,上中下厅之间都用两扇屏风隔开,一般在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屏风,百岁老人归寿时打开两厅屏风。各们朋友你知道?去年中内央电视台迎接香港回归所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中前10集许多镜头,就是在这座客家的“大观园”里拍摄的。围龙屋不论是圆是方,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特点: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规整。里面的厅堂、开井为中心设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同居一室,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客家人住宅大都进行了改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家独院的形式,不再建造围龙屋了,因而遗存的围龙屋尤显珍贵。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既有中原古朴的遗风又有南部山区的特色,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和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的合院、陕西的窖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物。如今围龙屋已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辽阔的世界。它成了一种历史遗迹,一种奇特的景观。

四角楼

河源地区自古人杰地灵,古建筑异彩纷呈。在河源地区目前现存的古建筑群中,和平县林寨镇的四角楼最颇有有名气。

林寨镇属11个管理区,有48个自然村,无论是丘陵地区还是平原,村村有角楼,即便是杨洞、坳洞等山坑角落,也随处可以看到饱历沧桑的四角楼。最为著名的是在下正村与兴井村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兴建了二十三幢,加上散布在其他村落的,全镇约有二百八十幢大小不一的四角楼,一个乡镇拥有如此众多的四角楼,这在省内外很难找到第二个地方。末明初,林寨乡间富庶者众,乡绅纷纷渗透于粤、赣、湘、桂之间,遍布于省、港、惠、莞、兴、梅等地,开办店铺典当,山货茶庄蜂拥而立,一时让林寨声名鹊起,店铺就达到四百多间。这些富庶户均各觅地建造五十至百余间的房屋,屋柱、大门、檐石、阶石用青矿麻石,扇架、门额、屏风、雕刻、金漆,以石灰、大石、河沙、夯成厚二尺墙壁,小窗户,屋顶为檐,用红砖、瓦檐封顶,金字角楼。经商主人自然财大气粗,在村里建造的房屋也都堪称豪宅,一时间,一个小小的林寨高门大院,连栋连楼,粉墙青瓦,雕梁画栋,照壁花窗多有所见。

林寨的四角楼,最负盛名的当属谦光楼。谦光楼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正面有四栋骑楼,造型独特,蔚为壮观,两旁各有二栋侧屋,整幢屋层层可以相通,屋内有11个天井采光,有18个厅堂,每层有86个房间,全楼3层共有324间房,4个楼阁都有为4层结构。谦光楼楼阁设计了了望孔和射击孔,可窥探四面动静,以便防匪;孔窗用花岗石雕凿而成,坚固非凡。楼房以石灰、河沙、糯米粉、河卵石夯成二尺厚墙屋顶用青砖封成硬檐。大门、二门和下厅门楼,用6根花岗石柱顶立。石柱和柱墩刻有各式花纹,其中大门石柱刻有葵花向阳之图案,这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大门两侧各穿在九个比碗口略小的圆洞,再以九条如碗口粗的铁棍嵌入墙中,号称九子杠,各扇大门都装上坚厚防火防弹的泡桐木做成的门板,每遇紧急情况,即将九子杠拉出闩上,再关闭大门,固若金汤,安如泰山,楼内二重门前,有一个大天井,大天井左边有一水井,屋内有粮仓、砻碓、冈车、菜地、中栏、猪舍,左侧有一花园,园中也有一眼水井。如此建筑结构即便有遇贼上人兵匪围屋,十天半月亦秋毫无伤。

本文出处:http://w2m.iow.cn/wap/Content/17 ... e=18&length=500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不错不错
流光不觉,青春荏苒,理想尚能饭否!?

TOP

谢谢孟姐姐,好文章,仔细拜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嘿嘿 努力努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