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寻访非遗传承人”(14):非物质文化遗产粮食砌传承人童拓基

“寻访非遗传承人”(14):非物质文化遗产粮食砌传承人童拓基

 “山有木兮木有枝,沅有芷兮澧有兰” 溪以兰名,邑以溪名。一条温柔的江水,在历史的年轮中孕育出兰溪这个人杰地灵的“兰花之乡”,沿江而下的金家村,淳朴的村民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中国又一个非物质文化的传说——“粮食砌”。


  金家始祖于宋初年间,定居金家。村里有童氏,邵氏两族。乾隆年间,兰溪金家村正当轮到化千大帝庙会轮值,村民为了供奉化千大帝,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家家户户运用芝麻、栗米、苋菜子、油菜籽、绿蓝、赤蓝等粘制牌楼,亭阁、麒麟、虎豹、屏风、炉盒等。


  光阴荏苒,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粮食砌也渐渐隐其光芒,渐渐被时代所遗忘,而今保留最久远的就是童文福老人三十多年前制作的一件粮食砌,至今仍完好无损。


  如今在兰溪,会制作粮食砌的人,年老的年老,去世的去世,适合做且会做的,只有现年77岁的童拓基老先生。童老先生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粮食砌的唯一传承人,而且从业中医外科,能传金华昆腔之一脉。


  粮食砌与粮食密切相关,其原料主要是谷、大青豆、赤豆、绿豆、黑豆(谷称樟籽乌)、大米、粟、黑白芝麻、花菜籽等。粮食砌的制作是一件费时费神的活,需要很强的毅力,遵循各道工序,把一粒粒的粮食,摆砌成一件惟妙惟肖的艺术品,但是其制作的主要材料、器具并没有什么非常特别之处,有模具、钳、木板、胶粘物、蜂蜡、凡士林、松香等。


  粮食砌的制作流程大致可分为制样、制胶成片、定型、干固、组合这几个必要步骤。
  ①绘图纸,制模具,根据制作的原型,绘制出每一部分的图纸,之后选一块平整光滑的木板雕刻成模具,我们看到的这个模具,是制作兰花的模具,每片叶子,花瓣都有不同的模框用来定位。
  ②胶成片,于模框中涂上一层胶粘物(以前是用粘性的糯米糊或凡士林、蜂胶等物质的混合剂),现在根据童老的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配制的特殊粘合剂,
用时需用火将其化开
  ③定型,在排列成图案的平面上,涂上一层薄薄的粘合剂(传统用蜂蜡与松香经熔化后制成),如今使用的是童老改良后的粘合剂,
大件内需加铜丝绳相连。
  ④干固,拼件完成后阴凉干燥数日。
  ⑤组合,按设计好的图样,细心组合,其间在用粘合剂加以牢固,即成一件美观别致的工艺品。(现代人还用上玻璃木框外罩)。
  一件工艺品,一般需化费数月或半年以上,复杂大件工艺品需千日之工。


  目前,最大的粮食砌就是童拓基制作的引起巨大反响的嘉峪关。它由68万多粒杂粮堆砌而成,长100厘米,宽42厘米,高80厘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绿豆、赤豆、黄豆、谷子、粟米、油菜籽、花菜籽等8种杂粮砌成。


  如今,粮食砌虽然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人也知道了这个民族艺术瑰宝,但其传承问题一直令人担忧。单靠童老一人的力量很难让粮食砌继续流传下去,因此,政府的重视至关重要。虽然,政府部门已经开始着力保护粮食砌这一非遗文化,但其逐渐消亡的危险仍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当今高速运行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粮食砌所带来的微薄经济效益,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老人也由于粮食砌并不受人重视,把更多时间放在了中医上。


  历史的长河淹没了多少民间的瑰宝,而我们后人如今只能通过沉静的资料,来回忆那么多的灿烂文化,是凄凉?是哀伤?“粮食砌”又一个“孤独”的文化奇葩,又将在多久后的将来,化作博物馆橱窗里的文物,又将与我们隔着一层无法跨越的玻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