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欧美大学多向发展跨学科教育

欧美大学多向发展跨学科教育

  欧美大学多向发展跨学科教育

  刘宝存




  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科际整合的趋势,科学技术的突破往往在学科间的交叉点上得以实现。在这种形势下,欧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普遍加强了跨学科教育。

  学科组织强化科际整合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大学开始废除或改革传统的学院制,设立新的跨学科的学科组织。

  法国在1968年后取消了原来的学院制,建立“教学与科研单位”(后更名为“培训与科研单位”),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如设立人文与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应用数学与社会科学、经济与社会行政等“教学与科研单位”。德国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设置“专业领域”取代学部,目的就是强化学科间的密切合作,同时增强大学学生管理的民主性。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新大学在学科组织上采用“学群结构制”和经过改革的学院制,在打破传统的单学科系科结构,加强文理交叉,拓宽学生的学业基础面,推迟专门化的时间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设置多种跨学科专业

  设置跨学科专业是欧美大学实施跨学科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牛津大学现有的50余种本科专业中,有不少是跨学科的专业。以颇受欢迎的哲学、政治与经济专业为例,该专业学制3年,第一年哲学、政治、经济3个学科并重,学生主要学习导论课,掌握每个学科的基本工具、方法,发展自己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在哲学方面,要求学生在哲学概论、道德哲学、形式逻辑初步3门课中至少选择2门。在政治学方面,主要学习的是英、美、法、德的政治制度。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导论,学生并选学数学经济学初步和统计学2门课程中的1门。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学生仍可以3个学科齐头并进,也可以集中学习其中两个学科甚至以一个学科为主,但无论怎样选择,都必须修完核心课程。哲学方面的核心课程一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哲学史,二是伦理学。政治学方面开设有5门核心课程,即比较政府论、20世纪的英国政治和政府、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政治生态学,学生可以选择其中2门。经济学方面的核心课程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2门课程。在核心课程之外,导师会指导学生选修一些课程,选修课程可以涉及哲学、政治学、生态学和经济学诸多学科领域。但是,核心课程和选修课加起来必须达到8门。3个学科并进者修习3个领域的5门核心课程和3门选修课;而选择其中两个学科者,则学习其中两个学科领域的4门核心课程,外加这两个领域的4门选修课。

  实行双专业或主辅修专业制度

  在专业层面,除了直接设置跨学科专业外,许多大学都实行双专业制度、双学位制度或者主辅修制度。

  一般而言,学生主修两个专业,如果是性质相近的两个专业,就称为双专业制度;如果性质不相近,由不同院系实施,则称为双学位制度。与双专业制度、双学位制度相比,主辅修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为学生提供了50多个主修专业和60多个辅修专业,有的辅修专业甚至是跨学院的辅修专业,如保险数学、美国公共政策研究、行为生态学和健康服务管理、认知科学、美术、犹太人研究和教育、法律学及历史、营养学、组织学和环境管理、摄影、城市教育、城市不动产和发展等。普林斯顿大学规定,学生除了主修自己专业的课程外,还可以通过达到下列一个或更多领域的课程要求来获得证书:犹太人研究、语言和文化、拉丁美洲研究、语言学、材料学和工程学、中世纪研究、音乐欣赏、远东研究、中学师资培养、戏剧与舞蹈、视觉艺术、妇女问题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等。双专业制度、双学位制度或者主辅修制度同样可以达到跨学科教育的目的。

  通识教育模式多样化

  在单学科的专业,为了给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大多数大学实施跨学科的通识教育。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从1978年开始实施的核心课程,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7大类11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A、B)、文学和艺术(A、B、C)、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A、B)和社会分析。学生必须从11个领域中挑选8门,每个领域至少1门,和所修专业最近的3个领域免修。2007年,该校再次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艺术和诠释、文化和信仰、经验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诸社会、世界中的美国等8类课程,下面不再细分领域,学生必须在8类课程中分别选择1门课程。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还有其他多种模式,如名著课程型的通识教育要求在通识教育阶段甚至整个本科生教育阶段都只读名著,不设学科类的课程;自由选修型的通识教育不特别指定必修通识课程,只规定通识学分的最低要求,让学生在全校各系科自由选修课程,或者只对英文写作等少数的基本技能课程有所规定,但绝大部分的课程均由学生自由选修。不论哪种模式的通识教育,目的都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大力开发跨学科课程

  与跨学科专业、跨学科课程模块相比,在单学科的专业设置跨学科课程更为普遍,而且可以成为跨学科专业、跨学科课程模块的组成部分。以马里兰大学“世界”课程模块中的创造力课程(The Creative Drive)为例,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理解,帮助学生从学校课程和生活经验中获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创造性作品以及在科学、音乐、建筑方面的创造性人物的基本特征;主要讲授内容是1000多年以来富有创造力的著名人物和建筑、音乐、科学领域出现的优秀作品,由3个学科的教授分3个阶段主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讨论、研究论文、演讲等。

  各国大学大力开发跨学科课程,主要目的不在于发展新兴学科,而是能够为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与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提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跨学科课程一般集中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领域,如环境、人口、生态、生命、区域问题、特殊群体等。跨学科课程既可以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既可以为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0-7-1 11:42: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