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道器相合 学术共彰──《翻译方法论》评介

道器相合 学术共彰──《翻译方法论》评介

  道器相合 学术共彰──《翻译方法论》评介

  □焦鹏帅




  《翻译方法论》

  黄忠廉等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

  从《翻译本质论》(2000)和《翻译变体研究》(2000)到《变译理论》(2002),继之《科学翻译学》(2004),再到《翻译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下称《方》),黄忠廉先生紧紧围绕“变译”这个核心,从翻译的本质到翻译变体,继而上升到变译理论体系,又延展至科学翻译学,最终又回归到翻译方法论的建构,走出了一条从本质研究,到理论探索,到学科建设,再到方法论建构的不平凡道路。这是一条由深到大再到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道路,体现了作者对翻译实践、理论的关怀,也体现了作者对连接实践与理论的方法论的重视。《方》即是这一思想的最新探索成果。其立足实践,着意高远,从翻译研究的学科基础出发,采用描写归纳的方法对翻译研究方法论进行了系统的建构。

  全书共四章:翻译求似律,全译方法论,变译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论。从内容看,该书分为翻译实践方法论和翻译研究方法论两部分。翻译实践方法论部分又细分为“全译”和“变译”两对范畴,各自下辖七种和十二种操作策略。全译方法论的核心是信息转换,转的是内容,换的是形式,转换的策略是直译+意译,精髓是求“化”,以“化”求得译文与原文最大限度的“似”。求“似”的全译方法有六类:增、减、调、换、分、合,还可向下位细分。变译方法论的核心是信息摄取,抽汲的是内容,改造的是形式,摄取的策略是变通+(全译),精髓是求“变”,以“变”求得译文满足读者的最大需求。翻译研究方法论则包括“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写充分和解释充分)和“两个三角”(表—里—值/语—思—文)的方法,为我国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方》立足我国翻译研究实际,采用“倒灌”的方法,从语言学和中国传统文论中汲取营养,继承中有发展,发展后能创新。借用西方的逻辑范畴定义方法,科学分类,层层推进,对翻译本体与变体进行了全面的归纳与总结,并指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充分”和“两个三角”的研究方法,整部著作,前后呼应,相互暗合,表现了严谨的学术理路,也体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思维。

  《方》所提供的翻译方法,不仅包括文学翻译的,还包括非文学翻译的,从句到篇,兼具翻译研究的方法指导,特别是其中有针对性地提出“全译”和“变译”一组相对概念,厘清了翻译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更具现实指导性,各自下辖七种和十二种操作策略。其中的“变译”方法,特别适合于非文学实用性翻译的要求,书中的诸多翻译案例及研究方法,也为MTI的教学实践与后续专业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读罢全书,掩卷深思该书特点。其一,立足翻译文本,在众多翻译事实中去发现规律,进行描写,继而归纳、演绎出一整套方法论体系;这避免了单纯方法论说教的空洞无物,使得整书内容充实、有血有肉,可谓道器相合、学术共彰。其二,不随国内翻译研究的大风而使舵,而是一如既往地聚焦于翻译本体研究,以翻译实践中的众多事实为考察依据,以对西方译论辩证取要为手段,对翻译本体在现实实践中的种种变体进行全面描述、归纳,并上升至方法论的层次,形成了一整套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变”的是多维度、多视角审视翻译,“不变”的是对“变译”深度、广度的孜孜以求的探索。其三,译例丰富,每个译例均有自己独到的翻译,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反思与批判正是当前学术界所欠缺的精神,学而能思,思而能新,却又不偏不倚,博采众长,审慎思辨,为我所用,正是每个学人应具备的学术品质。其四,实践性与理论性兼具,既可作理论用书,又可作实践用书,不少地方,既具思想性,又具可读性。每个译例都有相对应的理论支撑,而每个理论则又层层推进、逻辑演绎,让读者在学习翻译实践方法的同时,又可进行高层次的理论反思和归纳,此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其五,虽强调“语言转换”之“倒灌”之法,却未囿于语言一隅,而是多管齐下,综合采用思维分析、文化考量、语用分析等多种方略对翻译方法进行全景式多维度展示和描述。这种多角度、多维度、却又能把握重点的实践与理论互证的研究方法,正是每个学人应该学习的。其六,书中使用形式化的方法、借用数学中的一些模型和图示来展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加直观,可收到言简意赅的解释作用。书中这样的图例很多,如书中对“两个三角”研究方法的形式化处理,很好地展示了二者的关系和各自的特点,达到文字解释无法达到的效果。其七,从“源”与“流”的角度分析翻译研究事实,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国内的翻译研究事实,为其后续立论奠定了基础。这样的研究脉络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维豁然开朗。其八,不仅为微观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也为宏观的翻译研究提供了视角理路指引,既适合于初涉翻译之后学,也适合于有一定学术基础的学者同仁。当大家纷纷把视野转向西方求取译学真经时,《方》反其道行之,从中国传统文论中汲取精华,借用西方逻辑、形式的研究方法,为后学提供了一种研究新思维。对目前国内译界对于西方译论研究源流不分的现实,具有正本清源的指导作用。

  当然,如果作者能将翻译教学方法论和翻译批评方法论融合进来,其体系将会更加完善,意义更加非凡。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0-6-29 15:54:5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