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

各人观察角度不同,我从这本书看到的是民俗学在49年到90年代的发展,当然是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里还是能够看出一些有趣的东西,特别是从一个槛外人的视角来看。民俗学为自己的学科合法性焦虑,而民间文学则更焦虑,甚至暗示民俗学侵害了民间文学的独立性。而观看民俗学的表述,则暗示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对民俗学独立性的干扰。真是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有点像国际政治关系的纠缠。

TOP

书看过一遍。资料很充实。特别对延安派的补充很详实。不过貌似延安派在民俗学界内部还是很边缘化,我个人以为也是和学科建设路径有关系,即49年后的民间文学是依附意识形态和国家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延安派的影响可想而知。但90年代后,民俗学与国际接轨,且延安派的老一代基本在大学体制外,似乎主要在出版社和文联系统,没有在大学形成师承体系。随着体制扭转,民间文学被边缘化,或者如该书所说成了民俗学的依附,延安派在民间文学的精神一脉自然也就被边缘化或者被迫转换话语。这可能也是民间文学内部缺乏强烈反弹的重要原因?该书特意指出,钟敬文的意见还是主导了80年代以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学科关系。可见钟敬文和延安派在大学体制内话语权是不成比例的,尽管官方可能更信任延安派,但由于人事安排,在大学里没有有分量的延安派代表来削弱钟敬文的话语权。至于背后形成的原因,有待学界内部的人来调查。这应该也是很有趣的知识社会学的话题。

TOP

难怪读概论的时候觉得有几本书是和北师大的系列的有一点杂音。一类是上海滩的,一类是武汉地面的,还一类是中央民大的,还有是中山大学的。只是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槛外人无法参透。多谢二位指点,可谓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TOP

另外不同学者的叙述多少一种过滤,即只关注自己视野或视角中的事物,,但对于在下而言,这本书是一本补充说明49-90年代民俗学生存的空白的一个文献。列位身在学界内,耳闻目睹,自然了解的信息更加全面。期待有更多这个时段的著述面世啊。

TOP

粗看张多兄盘点,发现昆明系和开封系基本还没有被关注过。其他各系列都有涉猎,其中差别只是隐约感觉,比较有把握的是就是中山、上海与北师大有较大区别。武汉的知道是偏民间文学。北京的真分不清彼此的关联,但中央民大主张人类学倾向,是与北师大有一定区别的,但区别何在也不甚了了,至于郝苏民,印象中是做民族学的。雾里看花

TOP

貌似猜到阁下了,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你的简历,里面介绍了阁下工作过的地方,还附列照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