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施爱东]试析顾颉刚的民俗研究方法

润平兄折杀我也。
高尔泰先生是刘宗迪的硕士导师,这么一来,岂不是占了宗迪的大便宜?
刘宗迪会第一个冲上来把我砍了。

TOP

呵呵!又一次如沐春风!

TOP

就来说去,其实还是一个游戏规则的问题。
中国民俗学想把自己纳入到现代学术体系中,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一方面又不玩现代学术的游戏规则,如此革命,岂能成功?

钟先生那一辈,属于开拓期,前面没有游戏规则可供借鉴,所以多是自创游戏规则。
今天不一样,学术规范早已渗透到了现代学术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抗拒这些游戏规则,就等于中国足球抗拒与国际足联合作。

看到我们论坛上有那么多人在替汪晖抄袭辩护,我心里透着一股深深的凉意。
学术规范,就像足球的比赛规则,这是没有国界可言的,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踢法,有自己的特色,但前提是必须尊重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如果你不遵守这些规则,别人凭什么非得跟你玩?你就只能关起门来在自己家里玩。

汪晖有学术贡献,这谁也不否认,但他确确实实是抄袭了,这也是不能否认的。
我们能因为阿根廷队是一个优秀的足球队伍,就允许他们在比赛中越位和手球吗?
当然不能。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汪晖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做出了许多学术贡献,就否认他有抄袭的行为,这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
还是同样的道理,无论王彬彬是君子还是小人,只要他指出的抄袭是事实,我们就不能因为王彬彬不是好人,而否认他所指出的问题不是问题。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某个球队,就判他的有效进球为无效。
如果我们连这一点起码的逻辑都不具备,谈何学术?

但是你在论坛上看看,指责王彬彬的人,居然多过指责汪晖的。民俗学界如果是这样一群感情用事的人占多数,那真是让人心里哇凉哇凉。

TOP

回复 33# 的帖子

看大师过招,酣畅淋漓!!!  小的们以后还是不发言得好,否则被辐射个半身不遂,那就惨了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也就是发个感叹而已。
学者对现实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我说的“学术生态”。你只能描述他,却奈何不了他半分。

TOP

看了大家的讨论,受益非浅

TOP

这两日去一个避远的乡下考察秦长城的西起点遗址,昨深夜才返回。“就来说去,其实还是一个游戏规则的问题。”对呀,不懂规则,怎么去游戏?现在想向施老师再请教一个问题:什么是民俗学的游戏规则?这个问题搞清楚,论坛的学子们,包括我在内,就好依规去训练技艺,也就会欣赏比赛活动了。

TOP

回复 37# 的帖子

我所认为的 游戏规则 实际上就是学术生态 中的规律, 就像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 规律就是游戏规则,不遵守规律,就像不遵守游戏规则一样,要被环境淘汰,被游戏开除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不存在所谓民俗学的游戏规则,
学术研究的游戏规则是所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
当我们强调民俗学的独特性时,
其实已经原谅了自己对学术研究游戏规则的漠视。

所谓学术研究的游戏规则,说穿了其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无非就是逻辑、材料、理论,以及写作规范。

中国的人文学者不讲逻辑,是非常严重的,这倒不是民俗学的独特缺陷。

民俗学者们最让人看不起的,是材料的使用。民俗学者过于依赖田野作业,太不重视文献引用的严肃性,大都是二手三手材料反复转引,而转引的材料往往出错。
你的田野材料别人看不出问题,但你一引文献,别人就看出你的斤两了,如果你一篇文章中有两三处让人看出破绽,别人还会相信你吗?
如果你的文献都引错了,别人还会相信你的田野调查是严肃的吗?

民俗学界做得最糟糕的,是学术写作不规范。
不尊重、不引用同行的劳动成果,自说自话,互不关联,导致学术体制对民俗学的评价严重偏低。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某条材料,可是,我在这条材料中埋了一个小小的地雷,我故意在引文中加了一个“的”字,后来,这条材料被一位同行引用,他的引文中,也多出了这个“的”字。
我几乎可以肯定他是从我的论文中转引的材料,因为如果他真的自己查看了原始出处,上面是没有这个“的”字的。
哈哈。

其实这些都是非常非常低级的常识,
只是许多民俗学者不重视罢了。
我已经在无数的场合反复说到过这些问题,可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多年养成的习惯的研究方式,没有谁会因为谁说了几句话,就有任何改变。
当年钟先生况且改变不了民俗学界的这种状况,何况我们这些小萝卜头。

所以,润平兄千万别以为明白了这些粗浅的道理,真的就能改变什么。
什么也不会改变。
除非换了一代人。

[ 本帖最后由 施爱东 于 2010-7-4 21:35 编辑 ]

TOP

看到施老师的回复,又让我感到如沐春风般的享受,受教多多。但因晚上多喝了几杯,想请教的问题明天再请!谢谢!

TOP

“所谓学术研究的游戏规则,说穿了其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无非就是逻辑、材料、理论,以及写作规范。”施老师这么一说,就明白了这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可我觉得深奥得很,逻辑与理论是治学者的功力问题,材料与写作规范是治学者的态度问题。态度端正,认真,还能克服如上问题,而理论的接受与运用,如果误入歧途,就会贻害无穷。我的问题是:作为初学者、还未入门者或刚入门者,对于民俗学的把握与学习,在理论上,应该有什么注意和选择?由于这个贴生发出来的这些问题,一一被清晰化,相信受益的不仅我一人。“什么也不会改变。除非换了一代人。”说明了问题的沉重程度。那么从民俗学论坛做起,相信作用还是有的。

TOP

呵呵,润平兄也高估了论坛的作用,要是论坛真有这么大作用,我相信许多大学的老师一定会禁止自己的学生上民俗学论坛的。
不过,谈到理论学习的问题,倒是可以说几句自己的个人意见。

其实不同的理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别,一般来说,一种理论能够流行起来,本身就已经经过了许多学者的挑剔和检验。

但是,不同的理论之间往往是互不兼容的。
了解一种理论,不仅要了解该理论的内涵,正常得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它的适用范围。
一种在这个领域非常适用的理论,到了另一个领域,可能毫无用处,甚至是胡说八道。
所以,许多理论是不能放在一篇文章中,用来共同说明同一观点的。
比如,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之间,就是完全不相容的两套理论,凡是你看到有人在论文中同时使用之两种研究范式,不用细看你就知道,作者一定是个半瓶水的糊涂蛋。

所以说,无论你使用哪种理论,关键是对这个理论做透彻的了解。

TOP

作为我自己来说,我只选择那些我喜欢的理论,或者我有条件学习的理论,
只有这样,我才能和这种理论产生共鸣,才能有兴趣或有可能更透彻地理解它。
那些我既不喜欢,又没条件学习的理论,我最多略做些了解,从不将它们应用到我的论文中。

我宁可不用那些五花八门的新理论,也决不勉强将它们插花似的插到论文中。
你不用它,没人敢说你,你用错,就一定会遭人笑话。

TOP

附件中贴的这篇文章【民间文学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其实是上述观点的展开式,可供润平兄参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首先谢谢施老师非常实诚地不断说明!这让我十分感动。理论是种高度,是种境界,是种视野,是种把握事物的能力。然而选取什么样的理论、如何把握理论、运用理论,施老师迷津已指点。理论是可以借鉴、可以学习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创立一种理论。当然这是相当相当不容易的。如何才能创立一种新理论?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辨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