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进委员调研建议:民俗文化的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民进委员调研建议:民俗文化的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民进委员调研建议:民俗文化的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新闻来源:人民政协报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种文化思潮不断交流、碰撞、渗透的现代社会,民俗文化的地位日益凸显,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有识之士为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发展大声疾呼。但在6月14日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笔者在对江苏省一些中小学的调研中却发现:中小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上还存在较大偏差。

  一是知晓率低。在一个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主的培训班上,笔者向学生们提出了几个常识性的问题:1、你知道牛郎织女的化身吗?能讲一讲这个故事吗?2、端午节是纪念谁的?家乡有哪些关于这个节日的风俗?3、重阳节是哪一天?从科学上讲,为什么要登高?对这3个小问题,受调查的20名学生中,能得满分的仅有6人,能回答一半的不足8人。这让笔者和参加调查的同志大为惊叹。而在闲谈中,几乎没有学生能把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一讲出……

  二是缺少载体。为什么民俗文化在青少年中不能很好地传承呢?参加调研的民俗学专家们认为,主要是缺少载体。以同时代表“爱情”的节日为例:七夕节是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流传下来的节日,那个时代的诸如红娘穿针引线、丝瓜架下偷听情话等活动已经过时,而且与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中送鲜花、巧克力等相比,也缺少浪漫之举。调查中,孩子们也睁大眼睛问:“传统节日我们也想过,可这些节日不如西方节日有意思,过这些节,我们玩什么,怎么样玩?”确实,民俗文化的兴盛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缺少活动载体,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也因为无法参与而渐渐远离了传统节日。

  为此,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要特别重视从娃娃抓起:一是校园要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园地。教育部门可以编写系统的民俗文化教材,包括音响资料,逐步培养民俗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并在小学率先开设相关选学课程,结合目前的乡土教材,聘请当地的民俗专家作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让更多的小学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教育。

  二是重视民俗文化的社会宣传。要在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里,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站、短信等大力宣传,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让孩子们从小自觉地接受这样的养成教育,亲历并感受民俗文化的力量,让民俗文化的种子植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

  三是加强民俗文化的载体建设。民俗文化展览馆,包括一些农具展、风俗用品展等,都是传承民俗文化的得力载体,各地文化部门应大力支持并有计划地建设一些民俗文化场馆,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从事民俗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包括玩具、食品、影视产品、动漫产品等,加快自主创新和研发的力度,让更多的代表中国民俗文化形象的产品走近孩子的视野,激发更多的中国孩子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神圣之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