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建构与民俗学的学科命运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建构与民俗学的学科命运

先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命运的一些讨论
1、《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出版,见本论坛媒体报道;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11550&page=1#pid27062

2、施爱东“关于华中师大的团队,估计快要走到头了。最近听说他们刚刚取消了民间文学教研室,把全部人马都转向非物质和影视制作方面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个团队很快会从民间文学学术史上淡出的。”:http://www.seawn.cn/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www.seawn.cn/thread-1136-1-1.html

3、田兆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与民俗学学科的命运》:http://www.chinafolklore.org/blog/?uid-298-action-viewspace-itemid-12150

4、“非遗”热,民俗学很弱势: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10923&extra=page%3D4

5、suchanghong2008<关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民俗学学科的命运>:http://www.seawn.cn/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www.seawn.cn/thread-5223-1-1.html

其他论文:
机遇还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发展 乌丙安;吴效群;
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 乌丙安;
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间的理想关系及实际状况 陈金文;
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 施爱东;


在民俗学者以及各高校纷纷进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环境下,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命运是否值得考虑?
“非遗很热,民俗学很弱”的背后隐含着那些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建构应该怎样看待?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5 21:43 编辑 ]

TOP